系胰腺酶自身消化胰腺引起的化學性炎癥。其病因與膽道疾病、酗酒,情緒激動等有關(guān)。高脂與高鈣血癥,感染,某些傳染病,某些藥物等因素亦可誘發(fā)。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膽汁和十二指腸液激活各種胰腺酶原,反過來對其自身及周圍組織進行消化的結(jié)果。本病的發(fā)病率遠比慢性胰腺炎高與季節(jié)年齡關(guān)系不大。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尤以20~45歲女性更為多見。本病來勢急驟,持續(xù)劇烈脘腹脹滿疼痛頻繁惡心嘔吐,伴有發(fā)燒及惡寒煩渴,多汗等表現(xiàn)。嚴重者可迅速出現(xiàn)一派厥脫之象病理變化可分為水腫型,出血壞死型。
【診斷要點】
(一)主要癥狀為腹痛,其典型特征有:
1.常突發(fā)于飽食,飲酒或情緒激動者。
2.疼痛為持續(xù)劇烈性,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部,少數(shù)呈束帶狀向腰背部放散,仰臥加重。
3.伴有腹脹,惡心,嘔吐,高熱且持續(xù)不退。
4.劇烈而短暫嘔吐,吐物中可混有膽汁或偶夾血液。
5.少數(shù)病例由于膽道炎癥,胰腺腫脹,膽總管受壓或奧狄括約肌痙攣而出現(xiàn)一過性黃疸。
6.壞死型病性嚴重,常出現(xiàn)休克腹部可呈彌漫性腹膜炎甚至有血性腹水。
7.少數(shù)暴發(fā)性發(fā)病者,可引起猝死,稱為“胰中風”。
(二)體征:水腫型可有:腹痛范圍拘限于上腹部,壓痛,肌緊張,反珧痛程度均較輕,足三里穴下3~5厘米處多有壓痛,耳穴膽胰區(qū)電阻常降低,部分患者兼見黃疸。壞死型可出現(xiàn)臍周或側(cè)腹部皮下出血,急性腹膜炎,麻痹腸,梗阻腹脛血性或炎性滲出液約2乃3病例有動脈低氧血癥。少數(shù)病例可出現(xiàn)呼吸窘迫綜合征。當胰酶逸入血中,則可造成心肺、腎、腦等臟器損害。若胰酶透過血腦屏障,則可出現(xiàn)幻覺,平衡失調(diào)等胰性腦病癥。部分病例病程后期出現(xiàn)假性囊腫。體積小者無仼何體征;體積大者可在腹部觸及。
三)實驗室檢查:①血淀粉酶于發(fā)病后6-8小時后增加,3~5天恢復正常。尿淀粉酶在發(fā)病8~12小時升高,持續(xù)1~2周后恢復正常。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例成倍增加。②血脂脂酶提高,血糖及血清膽紅素,谷丙轉(zhuǎn)氨酶一過性升髙。血凊髙鐵血紅蛋白在壞死型可出現(xiàn)陽性。③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均呈明顯增加。
(四)X線腹部平片可見小腸積氣及腸麻痹征象。
(五)B型超聲顯像可見胰腺腫大。
(六)CT掃描胰腺増大,胰周圍模糊,胰病變部位密度減低,注射造影劑后,正常的胰腺組織密度增加,缺血的組織密度較低。
(七)并發(fā)癥:常見有胰腺壞死等并發(fā)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本病實多虛少,實多為宿食或濕熱壅閉腑氣;虛為臟氣不足功能低下之陽虛為其特征。
(二)治療原則疏泄通下,并據(jù)證而佐以利濕化濁或養(yǎng)陰生津之品。
(三)分型治療
1.肝郁氣滯型(相當于水腫型)
癥狀:脘脅脹痛,時發(fā)時止,腹脹噯氣,頻嘔納呆,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晦暗,苔薄黃膩,脈弦緊。
治法:疏肝理氣,清熱通腑。
方藥:大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黃芩,枳實各15克,半夏20克,姜竹茄10克,玄胡15克,川楝30克,雞內(nèi)金12克,生山楂30克,生大黃10克(后下)。
加減:嘔吐明顯者加代赭石30克,便燥者加大生軍10克,有蛔蟲者加用檳榔片30克,使君子30克細辛3克,烏梅15克,苦楝皮15克。
2.胃腸實熱型
癥狀:腹部滿痛,拒按痞塞不通,口干渴,嘔吐頻作,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或糙,脈弦滑數(shù)有力。
治法:通里攻下,清熱解毒。
方藥:大承氣湯加味。
處方:生大黃10克(后下),芒硝20克(沖服),枳實25克,木香、厚樸各15克,赤白芍各15克,半夏30克,蒲公英30克。
加減:口千渴顯者可加生山楂30克;白細胞升高者可加用魚腥草30克;小便黃少者加白茅根30克。
3.肝膽濕熱型
癥狀:脘脅滿痛,拒按,口苦咽干,黃疸倦怠,大便不通,舌苔黃膩,脈弦滑治法:清肝膽,利濕熱。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茵陳蒿湯化裁。
處方:茵陳蒿30克,梔子15克,生大黃10克(后下),龍膽草黃芩各10克,澤瀉,木通各20克,生地,當歸各20克,芒硝20克(沖服)。
加減:停濕者加赤芍10克,金錢草30克;傷津者加葛根30克,麥冬25克;病勢減緩者去芒硝,加白術(shù)30克,生苡米30克,陳皮15克,焦三仙各15克。
4.腑閉血淤型(相當于出血壞死型)
癥狀:脘腹疼痛如錐如割,嘔吐劇烈髙熱不退或兼黃疸,腹水,小便如茶,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絳或紫,苔黃燥或灰黑,脈弦數(shù)而微澀。
治法:清熱通腑,活血逐水。
方藥:大陷胸湯合失笑散加味。
處方:生大黃15克,芒硝30克(沖服),甘遂末1克,茵陳30克,赤芍,五靈脂,生蒲黃各15克,紅花10克,炒山梔,炒黃芩厚樸各15克,枳實20克,川牛膝15克
加減:大便通后可去芒硝,甘遂加陳皮,半夏神曲各15克,上述癥狀基本暫緩后再用藿香正氣散膠囊2粒合丹參片6粒日3次。淤血不甚明顯者可易失笑散為三棱,莪術(shù)各15克。
5.內(nèi)閉外脫型
癥狀:脘臍劇痛,嘔惡身熱,煩渴多汗,面色蒼白,肢冷抽搦,舌質(zhì)干絳,苔質(zhì)黑而燥,脈沉細而。
治法:通腑逐淤,回陽救逆。
方藥:小承氣湯合四逆湯加味
處方:生大黃10克,厚樸10克,全瓜蔞15克,葛根15克,赤芍15克,紅花5克,附子20克(先煎半小時)干姜15克,生曬參10克,甘草10克,代赭石,生牡蠣各30克(另先煎)。
加減:劇痛難忍者可加玄胡15克;淤血重者加炮甲15克,皂刺10克6.氣陰兩竭型
癥狀:面色蒼白,神情淡漠或焦慮不安,冷汗淋漓,四肢逆冷搐搦,舌質(zhì)干多裂紋,少苔或苔薄而燥,脈微細欲絕。
治法:益氣回陽,養(yǎng)陰固脫。
方藥:參附龍牡湯合生脈散加味
處方:人參20克,附子30克(先煎),炙甘草10克,生地20克,麥冬25克,五味子15克,生龍牡各30克(先煎)。水煎汁晝夜頻服。
加減:有蛔蟲者加烏梅30克,黃連,木香各10克,檳榔片30克。
附:單方、驗方。
(1)柴胡10~20克,生大黃10~20克(后下),紅藤30~50克。每日1劑。本方適用于中醫(yī)“實熱”各種病證。
(2)生大黃粉6~9克沖服。每日1次。
(3)生大黃粉,生山梔粉各10克,冰片少許,以蓖麻油或蜂蜜調(diào)成糊狀,外敷疼痛部位,每日換藥一次(戴長村經(jīng)驗方)。
(4)北京醫(yī)大之協(xié)定處方
組方:柴胡,黃芩,枳實各15克,蒲公英30克,玄胡15克甘草10克,木香15克,生大黃15克(后下)。主治屬胃腸濕熱,腑氣不通之里實熱證一胰腺炎。有清熱通腑作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