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開封府
開封府:沖,繁,疲,難。巡撫,布政、提學、提法司,鹽、糧、開歸陳許鄭、兵備、巡警、勸業(yè)道駐。明洪武元年,以元汴梁路改。清初,河南省治,仍領州四,縣三十。雍正二年,陳、許、鄭、禹直隸,割縣十四隸之。延津、原武屬衛(wèi)輝、懷慶。乾隆中,禹及密、新鄭還隸;河陰??;陽武、封丘屬懷慶、衛(wèi)輝;儀封為?,后亦省。北至京師千五百八十里。廣三百七十里,袤三百六十里。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一分。京師偏西一度五十五分。領州一,縣十一。

祥符沖,繁,難。倚。城東北隅:夷山。東北:赤岡。河水自元至元中始,盡歷府境,自中牟緣封丘界,逕黑岡、柳園口入,東入陳留。其賈魯河入,逕硃仙鎮(zhèn)入尉氏,即蔡故瀆,上游一曰沙水。水經注渠水實鴻溝,而浚水堙。其惠濟河入,逕府治南,亦入陳留。宋都四渠及五丈、白溝河亦堙。吹臺,縣丞駐。陳橋鎮(zhèn)。大梁驛。鄭汴鐵路。

陳留沖。府東少南五十里。東北:潘岡。河水自祥符入,逕小黃故城北,又東入蘭儀。北:惠濟河,自祥符入,逕城北,水經注“沙水逕牛首亭東,魯渠出焉”者。其東,桃河、古渙水,又東,睢水,并汴支津,東南入杞,觀省陂在焉??h驛一。

杞沖,繁,難。府東百里。西北:惠濟河自陳留入。水經注“逕陽樂城南、鳴雁亭北”。睢水亦自陳留入,逕高陽城,合桃河為橫河,實古澮水,并東南入睢。西南:青岡。河自通許緣界入太康。河水舊逕縣北,故有漢堤、隋堤,自大梁至灌口,即老鸛河也。雍丘驛。

通許簡。府東南九十里。吳召岡、李大岡諸岡綿亙縣境,河流環(huán)之。東南:青岡。河出縣西北,下流為燕城河,入太康。北:雙溝,蔡故渠。水經注“沙水逕裘氏亭西,澹臺子羽冢東”者,半截河出焉,西南入尉氏。縣驛一。

尉氏沖。府西南九十里。城內:尉繚子臺。東:錦被岡。西南:三亭岡。城南:五鳳山。東北:賈魯河自祥符入,右合康溝及大溝新河。水經注“長明溝逕向城北、尉氏故城南,三分”者。至白潭鎮(zhèn),左納半截河,東南入扶溝。縣驛一。

洧川簡。府西南百五十里。東:東里。東南:赤坂岡。西:雙洎河,即洧水,自長葛入,左合蟄龍復受清河、大沼水,逕新汲故城考升廟北,大隧澗在焉,迤東入鄢陵??h驛一。

鄢陵難。府西南百九十里。北:彭祖岡。東北:彪岡。雙洎河自洧川入,逕彭祖岡,東南入扶溝。南:艾城河自臨潁緣界,右會石梁為流潁河,逕陶城入西華。城南:文水,又南,三道河,達太丘城??h驛一。

中牟沖,繁。府西七十里。北:牟山。西南:馬陵。西北:圃田澤。河水自鄭入,逕楊橋口,又東,黃練集。賈魯河入,合龍須溝,隋志鄭水。又東,右合鴨陂水,至縣西。乾隆六年濬為惠濟河。正渠又東逕官渡城,又東南,右合糞陂,古末水,丈八溝,焦城在焉,古清池水,并入祥符。自周定王五年河南徙,邑沮洳。明萬歷中,令陳幼學濬渠百九十有六。縣境瀕河,有管河上汛縣丞、下汛縣丞駐。曲遇聚、白沙、東張、楊橋四鎮(zhèn)。城驛一。鄭汴鐵路。

蘭封沖,繁。府東北九十里。明,蘭陽。道光四年改蘭儀。同治二年省儀封?入。宣統(tǒng)元年復諱改。東北:黃陵岡。西北:河水自陳留入,舊入考城。咸豐五年決銅瓦廂,改東北逕龍門口入直隸長垣。舊賈魯七河堙。陽封,管河縣丞駐。管城驛。

禹州沖,繁。府西南二百九十里。明初鈞州,后改。雍正二年升,十二年降屬許州府。乾隆六年還隸。北:大騩山。西南:九山。西北:荊山,小洪河出,入長葛;崆峒、鐵母。潁水自登封入,逕康城陽關聚,左合書堂麻地川。右涌水,逕城南,一曰褚河,入襄城,其西土爐河,下流并達之。水經注“故瀆逕三封山,有嵎水”。今泉二:上棘、小韓。清潁一驛。

密簡。府南二百八十里。清初自禹來隸。雍正二年復屬禹。乾隆六年復。南:密岵山。西北:開陽。東南:洧水,源出登封馬嶺,東北流,逕縣東南,綏水注之。又東流,溱水注之。又東入新鄭。東南:大騩山,潩水出,其玉女陂從之。東北:圣水峪,圣水出,入鄭鄶城??h驛一。

新鄭沖。府西二百里。清初自禹來隸。雍正二年復屬禹。乾隆六年復。東南:大騩。潩水自密出山,逕風后頂,又東南,逕陘山入長葛。其北,洧水自密會溱入,曰雙洎河,至城南為洧淵,又東南,逕土城,左合黃水,右梨園河,亦入長葛,梅從之。水經注“長明溝水出苑陵故城西北,東即古制澤、西瑣澤,合龍淵泉、白雁陂”者。永新、郭店二驛。鄭汴鐵路。


開封是我國的一座歷史名城。它位于河南省東部黃河以南的豫東平原上,隴海鐵路擦城而過。   
  古時,開封稱為大梁,又名汴梁,建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翻開祖國的歷史,可以清楚的知道開封建過都的一共有七個朝代。這就是戰(zhàn)國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后來的北宋和金。另外,西漢時期的梁孝王,也曾經把開封作為他的封國--梁國的都城;元末大起義的時候,紅巾軍首領劉福通也曾經把開封作為他們所建立的農民政權的都城;明朝初年,朱元璋又曾經一度把開封定為他的北京。至今留有“開封古城,十朝都會”之說。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借助漕運之有利條件,開封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為了把歷史上開封的變遷做個概括的介紹,我們不能不從開封城的早期居民點說話。

  五千多年前,在現(xiàn)在開封城附近,就出現(xiàn)居民點,成為我國最早開發(fā)的區(qū)域之一。當時在這里居住的人們,主要是以農牧為生,過著原始社會制的生活。到了夏商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到前11世紀),由于這個地區(qū)的生產進一步發(fā)展而開始從原始公社進入奴隸社會。到了春秋時期這一帶是鄭國的地方,鄭莊公命鄭邴在這里筑城,取開拓封疆的意思,命名為開封,作為當時囤糧食的地方,并筑城號曰新里,位置現(xiàn)今開封城西南。上述歷史情況,因為記載不足而無從查考,只能作為一些歷史傳說而以,還不能以此作為開封城市的誕生起點。

  根據開封的確切歷史,在這里最處建都的還應當說是魏國。那個時候正處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在中國領土上,分別存在著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諸侯國家。魏國就是其中的一個。魏國由于任用李悝,吳起等人進行社會改革,所以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后來,遠在西方的秦國,由于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國力也逐漸強大起來,開始和魏國等一些東方的國家爭奪土地和人口。公元前四世紀中葉,魏國一方面想要控制中原土地,另一方面要回避秦國的武力威脅,魏惠王九年(前362年),遷移在今天開封這個地方,并在這里建筑了一座城,命名為大梁。戰(zhàn)國時期有三個梁國,開封叫大梁,夏陽叫少梁(今陜西省韓城 ),汝陽叫南梁(今河南省臨汝)。魏惠王遷都到大梁后,又稱梁惠王,孟子見梁惠王的這段歷史就是發(fā)生在這里。開封作為一個城市的誕生,它的歷史應該說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1956年,考古學家們在開封城郊東南的萬隆崗,挖掘出了石鐮、陶器等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從而喚醒了人們對開封遠古時代的憧憬。同年,在尉氏縣城西南21公里處的斷頭崗,發(fā)現(xiàn)了一處面積為35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早期裴李崗型文化遺址,挖出了石磨、石斧、石鐮、石鏟、陶罐等物和十幾具鹿骨化石。相繼發(fā)現(xiàn)的尉氏縣同劉龍山文化遺址,除石器、陶器外,尚有人、獸骨等。此外,杞縣的竹林仰韶文化遺址、鹿臺崗商代遺址等,也都出土了眾多的文物。

  大量的考古發(fā)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在開封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由單純的使用石器到學會制造工具,由采摘和狩獵來獲取食物到學會“刀耕火種”式的農業(yè)生產,緩慢地進化著,不間斷地繁衍生息。開封的中世紀文明便是在這樣的進程中逐步產生了出來。

  夏都老丘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相繼500余年。夏朝的統(tǒng)治范圍主要在中原地帶,開封不僅在夏朝的版圖之內,也是其活動的中心區(qū)域。據《竹書紀年》記載,夏朝相傳14代17世,到第七世帝杼五年,將夏都由原(今濟源縣西北)遷至老丘,到十三世胤改都西河為止,在此建都217年。老丘遺址在今開封東北40 余里。如果從古文獻記載看,那么,老丘作為開封的第一次建都則是無可置疑的。

  春秋啟封

  開封在漢代以前叫啟封。那是在公元前7世紀前期,鄭國國君莊公在東南邊境筑起一座新城,取名“啟封”,并在邑內建起了儲存食的倉庫,所以啟封又叫“倉城”。倉城給我們的啟示是: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這里就是盛產糧食的地方。啟封的位置在今開封城南45里的古城村,西北距朱仙鎮(zhèn)只有6公里。

  啟封在秦朝時為縣,到西漢景帝時,為避景帝劉啟之名諱,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唐朝以前,開封與浚儀一直是兩縣分置,唐延和元年(712)年,移開封縣治于汴州(浚儀)城內,至此,開封、浚儀縣治所同域,屬地各異。開封之稱就此長期延續(xù)下來,并且與今日的開封名實相符了。

  魏都大梁

  春秋時期,在衛(wèi)國南部邊境,有一個不大的城邑叫“儀”,與鄭國的啟封隔逢澤(沼澤地,又叫逢池)相望,它就是今日開封的前身?!皟x”北臨浚水,所以又稱浚儀。

  公元前391年,魏、趙、韓三國在儀邑、榆關一帶同楚國發(fā)生了一次大戰(zhàn),楚國戰(zhàn)敗,為楚國侵占的衛(wèi)國儀邑又為魏國占有。公元前364年,魏惠王為了避免西面秦國的侵擾,同時圖謀向中原發(fā)展,將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都儀邑,號稱大梁。南面的啟封也納入魏國的版圖。魏惠王將逢澤之地獎民墾殖,又修鑿鴻溝,引圃田之水,灌溉田地,使大梁一帶的農業(yè)很快發(fā)展起來。魏惠王還大規(guī)模營建大梁城,建宮殿,造苑囿,聚集人口,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僅僅十多年時間,大梁面貌驟變,由普通城邑一躍為中原地區(qū)著名的工商都會。魏國也隨之成為“擁土二千里,帶甲三十六萬”的強盛國家。

  然而,魏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xiàn)。隨著秦國商鞅變法的成功,經濟上很快強盛起來,并步向東鄰國家魏國、韓國施蠶食政策。公元前225年,魏國為秦所滅。在圍攻大梁的戰(zhàn)役中,秦將王賁久攻不下,引鴻溝之水灌城,魏王被迫請降。存在了140年的中原都城大梁,就這樣變成了一片廢墟。

  秦漢浚儀

  秦滅魏后,以魏地為碭郡,將大梁改置為碭郡屬轄的浚儀縣。自此,大梁一蹶不振,進入了長時期的衰落階段。

  西漢建立后,高祖劉邦分立梁國,于公元前202年封彭越為梁王,國都大梁。劉邦亦多次到此,并祭祀信陵君。公元前196年,彭越以謀反罪被殺,劉邦改立其子劉恢為梁王,以后又有呂產、劉楫先后為梁王,都城均在大梁。公元前16 8年,漢文帝遷淮南王劉武為梁(孝)王,劉武嫌大梁地勢低洼潮濕,遂遷都睢陽(今商丘)。此后,大梁就降為地地道道的普通一縣(浚儀)治了。

  五代東都

  公元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以汴州為都城,號稱東都。這是自戰(zhàn)國魏都大梁后一千余年,開封再次成為國家首都。朱溫還升汴州為開封府,轄15縣,浚儀、開封均為附廓首縣。

  繼后梁建立的王朝是后唐。唐莊宗于公元923年遷都洛陽,并改開封府為汴州,轄10縣,汴州仍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治所。

  后唐存在15年滅于后晉。公元938年,晉高祖仍以開封為都,稱東京,洛陽稱西京。將汴州復升為開封府,轄1 5縣。

  后漢于公元947年取代后唐,入主東京,建置一如后晉。

  公元951年,郭威取代后漢建立了后周,繼承后漢建置,以汴州為東京。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榮是一位具有文韜武略的開明君主,在位期間,他一方面積極發(fā)動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另一方面努力改革積弊,清明政治,使國勢日盛。由于東京人口不斷增加,里城難以容納,周世宗遂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全面規(guī)劃,擴大城池,拓寬道路,疏通排水,種樹掘井。公元9 56年,又調發(fā)開封府及曹、滑、鄭等州民工十余萬,取虎牢關質地堅硬的土石為料,筑成周圍48里233步的新城--- 東京外城。其后的北宋王朝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建,從而使東京城的規(guī)模達到了空前未有的程度。

  北宋東京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王朝。仍以開封為國都,稱東京。開封府建置不變,轄17縣,浚儀、開封兩縣仍同為附廓首縣。

  宋王朝先后于公元968年、1016年、1078、1116年四次修筑東京三城,即皇城、里城、外城。東京人口最多時達到150余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國的經濟中心。北宋東京的商業(yè)已不再受隋唐以來封閉的坊市分割的廂坊制的限制,形成了開放式的、以坊、市混合為特征的商業(yè)新格局。東京還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從公元960年到公元112 7年,東京歷經九個皇帝,達167年之久。這成為開封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當今開封人常為自己的住地有過如此光輝的歷史而感到自豪。

  金元汴梁

  公元1126年冬,金兵攻破東京,次年春擄徽、欽二帝及宮宦宗室三、四千人北返,北宋滅亡。東京城在戰(zhàn)火的劫難中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金朝統(tǒng)治東京后,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偽齊,初都大名(北京),以開封為汴京,并于公元1132年遷都至此(這是開封官稱汴京的開始)。五年后,金廢掉偽齊,置行臺尚書省于汴京,并設汴京路開封府,轄15縣,路治、府治均設汴京。公元1153年,金改汴京為南京,將汴京路改稱南京路。公元1214年,金受到蒙古勢力的侵擾,被迫將都城由燕京(今北京)遷都南京開封,并重新整修了毀廢的北宋東京皇宮。公元1227年,為防御蒙古軍的進犯,又重修了外城。 

  金朝以南京(開封)為都僅19年,其間,城市有過短暫的復蘇與繁榮。公元1233年,蒙古軍攻下南京,金朝滅亡。

  蒙古軍占領開封后,設立了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省治開封,這是河南建省的開始。撤銷開封府,由南京路直轄鄭、許、陳、鈞、睢等5州21縣及直屬之17縣,共38縣。南京路治仍設開封。公元1288年,元朝改南京路為汴梁路,開封稱汴梁自此而始。元朝統(tǒng)治期間,曾兩次修建開封城垣,還治理黃河。修鑿的賈魯河,經朱仙鎮(zhèn)流入淮河,對開封經濟的發(fā)展起了推動作用。

  元朝末年,由于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化,爆發(fā)了全國規(guī)模的農民大起義。以劉福通為首的紅巾軍,于公元135 5年在安徽亳州建立了農民政權,立韓林兒為小明王,國號宋。公元1358年,劉福通率軍攻下汴梁城,并遷都于此。一年以后,在元軍的圍攻下敗走,汴梁仍屬元治,直到明朝建立。

  明清開封

  朱元璋在元未農民起義的基礎上推翻了元朝統(tǒng)治,建立了明朝。公元1368年,他改汴梁路為開封府,省去了“路 ”的建制。置河南行中書省,后改為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省治、府治、縣治(祥符縣)均設于開封。

  朱元璋原打算象北宋那樣,把都城建在開封,以開封為北京,以應天(今南京)為南京,而且還重修了開封城池。但不久又改變了主意,撤銷了北京(開封),而將其第五子封到開封,稱作周王。為他在北宋東京皇宮遺址上修建了周圍9里1 3步之長的富麗堂皇的王府。明代的開封當然比不上北宋東京城市規(guī)模的巨大和經濟的繁榮,但它仍是“八省通衢”,經過較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成為“勢若兩京”(指南京和北京)的中原重鎮(zhèn)。元朝末年修的賈魯河,明代發(fā)揮了極大作用。明代開封不斷遭受黃河的襲擾,使城市的發(fā)展受到限制和威脅。清統(tǒng)治中原后,于公元1662年重修了開封城池,并將省治、府治、縣治遷設開封。清代開封的經濟也失去了明代的繁盛景象,手工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趨向衰落。但是,畢竟是河南省省會,是中原地區(qū)的政治濟和文化中心,開封仍起著商品集散地的作用。進入近代以后,外國商品侵入我國并逐漸滲透內陸,近代工業(yè)首先在東南沿海地區(qū)發(fā)展起來。

  清代末年,開封是河南革命斗爭的中心。1904年,李元慶在城郊率領農民進行過抗糧斗爭。辛亥革命時,同盟會在開封從事秘密活動,聚集革命力量,并響應武昌起義,圖謀發(fā)動武裝起義,雖未成功,但十一烈士的鮮血卻激勵著開封人民,使之不屈不撓,奮然而前行。

  民國省垣

  開封人民曾經為中華民國的建立灑過鮮血,然而,民國卻沒有給其帶來幸福的生活。恰恰相反,在其統(tǒng)治的37年間,軍閥混戰(zhàn),禍亂不休,直到解放前夕,開封依然是面貌破舊,經濟凋敝,人民生活極端困苦。

  民國初年,省垣開封在建置方面稍有變化。1913年,撤銷開封府,將清末成立的歸陳許鄭道改為豫東道,將宋代稱名的祥符縣改稱開封縣。省會、道治、縣治均設開封。1927年,廢除豫東道設置,籌建開封市。1929年,正式成立開封市,一年后又撤市。日本侵略軍占領開封期間(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開封是偽河南省省會,并設偽豫東道和偽開封市。光復后,國民黨政府恢復了淪陷前的建置。

  抗日戰(zhàn)爭開始不久,開封淪陷,革命人民沒有向日本侵略者屈服。地方抗日武裝和正規(guī)部隊,三次襲擊開封日軍。拉車工人曾奮起砸毀偽勞工所,推水工人反對盤剝,也舉行了罷工斗爭。

  1948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軍第二次解放開封。



魏惠王遷都大梁 

  【魏惠王遷都大梁】魏武侯五年(前391),魏敗楚于大梁、榆關一帶,占領大梁,國勢日盛。魏惠王為了爭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今開封市)。這是開封建都之始。?

逢澤會盟

  【逢澤會盟】魏遷都大梁之后,勵精圖治,國富兵強。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衛(wèi)鞅游梁,勸說魏王,讓其號令宋、衛(wèi)、魯?shù)刃甭?lián)燕國,爭取秦國,先行王服,再圖齊、楚。魏惠王采納,廣建王宮,置天子車服,自稱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邀秦、韓、宋、衛(wèi)、鄒、魯?shù)葒诜隄?今開封市東南)參加會盟。會盟之后,同去朝見周天子。此次會盟為戰(zhàn)國七國國君稱王之始。由于會盟乃惠王使用壓力所致,因而遭到韓國的極力抵制。?

魏惠王開鑿鴻溝

  【魏惠王開鑿鴻溝】約于魏惠王十年(前360)開通鴻溝。故道自今滎陽北引黃河水,東經中牟北、開封北,折而向南經通許東、太康西至淮陽東南入潁水。聯(lián)接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進了黃淮平原的水運交通和農田灌溉及流域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

  【孟子游梁】公元前342年,魏敗于"馬陵之戰(zhàn)",國勢日衰。為強兵富國,魏國遂以重金招納天下賢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來到魏都大梁(今開封市),受到惠王熱情接待。孟子勸惠王改弦更張,實行"仁政"。魏惠王沒有采納。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謀求國家統(tǒng)一的主張,襄王同樣不同意。孟子對襄王十分不滿,不久離開魏國到齊國去了。?

信陵君竊符救趙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元前259年,秦將白起敗趙國于長平,坑殺降卒40萬,乘勝包圍邯鄲,妄圖滅趙,進而完成其統(tǒng)一霸業(yè)。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救,魏王懾于秦國的壓力,派大將晉鄙率10萬大軍駐扎于趙魏邊境鄴城(今臨漳西南),坐觀成敗。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義,勸說魏王進兵救趙,魏王卻無動于衷。信陵君從門下謀士侯贏計盜取兵符,勇士朱亥擊殺晉鄙奪取兵權,一舉破秦,邯鄲圍解,信陵君由此名揚天下。?

王賁引河溝水灌大梁

  【王賁引河溝水灌大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將王賁攻魏,引河溝水灌大梁,大梁城壞,魏王假降,魏亡(這是開封第一次毀滅性水災)。秦在大梁置浚儀縣。?

隸屬梁國

  【隸屬梁國】漢高祖五年(前202),封彭越為梁王。十一年(前196),彭越謀反被殺,劉邦封子劉恢為梁王,浚儀屬梁國。?

祖逖北伐中原

  【祖逖北伐中原】東晉名將祖逖,中流擊楫,誓復中原,于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出兵北伐,進駐雍丘,占領浚儀。祖逖死后,元帝永昌元年(322)才重占浚儀。?

浚儀成州治

  【浚儀成州治】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設立梁州,浚儀首次成為州治。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占領梁州,因城臨汴水,改稱汴州。?

隋煬帝修通濟渠

  【隋煬帝修通濟渠】大業(yè)元年(605),隋煬帝為溝通南北交通,征發(fā)民夫100余萬,修通濟渠,亦稱汴渠。自東都(洛陽)西苑引谷水通黃河,又自滎陽??谟S河入汴水、淮河,連接邗溝,通達長江。從此,汴州(開封)又進一步興旺發(fā)達起來。?

三賢游吹臺

  【三賢游吹臺】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出京東游,在洛陽遇到杜甫,一同去汴州(開封)。途遇高適,三人相攜游汴,乘興登臨吹臺,飲酒賦詩,懷古論今。由此留下了李白的《梁園吟》、杜甫的《遣懷》、高適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

唐李勉擴建汴州城

  【唐李勉擴建汴州城】唐永平軍節(jié)度使李勉,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擴建汴州城。擴建后,城周長20里155步,城門10座。德宗興元元年(784),宣武軍節(jié)度使劉玄佐(即劉洽)始將治所遷汴州。?

顏真卿殉難汴州

  【顏真卿殉難汴州】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唐,攻陷汴州。德宗派大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赴汴勸諭,被李希烈縊死于汴州。?

朱溫代唐建梁都汴州

  【朱溫代唐建梁都汴州】后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取代唐朝,建梁朝(史稱后梁),定都汴州,稱東都。升汴州為開封府。?

石敬瑭建晉都汴州

  【石敬瑭建晉都汴州】后唐滅后梁,李存勖遷都洛陽,降開封府為宣武軍駐地,仍稱汴州。后晉天福元年(936),契丹滅后唐,立石敬瑭為晉帝(史稱后晉),都汴,號東京。又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

劉知遠建漢都汴

  【劉知遠建漢都汴】契丹耶律德光攻陷東京,后晉亡。劉知遠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都汴,仍稱東京。是時為天福十二年(947),劉知遠尚未改年號。?

郭威建周都東京

  【郭威建周都東京】廣順元年(951),郭威取代后漢,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仍都東京。?

柴榮修建東京外城

  【柴榮修建東京外城】后周顯德二年(955),周世宗柴榮修建東京外城,周長48里213步。?

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后周顯德七年(960)春,周恭帝派趙匡胤率軍北上抗遼。至開封北40里之陳橋驛,趙匡胤發(fā)動兵變,黃袍加身,被擁立為皇帝。接著,回軍開封。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趙匡胤為皇帝,從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

宋廷殿試

  【宋廷殿試】為了糾正禮部省試中存在的取舍非當現(xiàn)象,宋太祖于開寶六年(973),在講武殿親試已中及未中進士195人,錄取127名,開創(chuàng)了殿試取士的先河。北宋初期,殿試考詩賦二題。神宗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改革科舉,廢詩賦、明經諸科,殿試改試策一道,遂成永制。從此,中國的科舉考試定型為鄉(xiāng)、省、殿三級制。?

設置御書院

  【設置御書院】宋太宗時,在東京皇城中設立御書院,院中薈萃了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并收集了全國各地的書法珍品。淳化三年(992),翰林侍書王著將歷代法書臨摹刻印,是謂《淳化秘閣法帖》,共分10卷,帖中一半是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這本閣帖成為中國法帖的鼻祖,印成之后,太宗分賜給二府大臣,以便學習。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又刻成了大觀帖。從此法帖大盛,臨摹成風。對北宋書法藝術的普及和提高,作用巨大。?

鑄造針灸銅人

  【鑄造針灸銅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仁宗命太醫(yī)局醫(yī)官王惟一設計、鑄造兩具男性銅人,置醫(yī)官院、相國寺。銅人腹內鑄有心肝脾胃等內臟,體表遍鑄經絡穴位。銅人當時用作教學及考試的模型,比原來的人體穴位平面圖準確形象,便于查找。王惟一又著《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并刻之于石,作為對銅人的文字說明。1971年部分圖經刻石殘片在北京發(fā)現(xiàn)。?

包拯權知開封府

  【包拯權知開封府】包拯,安徽合肥人。一生為官清正。嘉?二年(1057)三月,權知開封府,任職雖只有一年零三個月,但執(zhí)法嚴峻,不畏權貴,京師秩序井然,士民稱頌。京師諺語:"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并演為小說、戲曲,清官形象影響深遠。?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后,先后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市易、保甲、免役、保馬、方田等新法,以期富國強兵,但卻遭到曹太后、高太后支持下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難以全面推行。七年(1074)四月,罷相出知江寧府。?

創(chuàng)制水運儀象臺

  【創(chuàng)制水運儀象臺】哲宗年間(1086~1094),蘇頌在開封創(chuàng)制水運儀象臺。儀象臺總高3丈5尺6寸(按宋尺計),分成三層,下層是水輪和銅壺滴漏的機械;中層裝設渾象,每晝夜自轉一周,與天體運動相符合;上層叫露臺,裝設渾儀,用以觀測星宿的昏曉出沒和天體的運轉。儀象臺用水作動力,將各層動力機械和傳動機械結合在一個整體里,使之保持一個恒定的速度,用多種形式表達天體時空的運行。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歐洲人把這種儀器稱為天文鐘。?

古猶太人遷居開封

  【古猶太人遷居開封】宋徽宗年間(1101~1125),一支猶太人攜帶家眷,跋涉萬里來到繁華的東京(今開封市)。他們向徽宗殷勤致意,進貢西洋布匹?;兆跓崆橄啻?,并給予優(yōu)厚待遇:(1)歸我中夏;(2)遵守祖風;(3)留居汴梁。自此,這一支猶太人定居中國,衍續(xù)至今。?

金人攻破東京

  【金人攻破東京】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軍攻破東京外城。十二月,欽宗赴金營送上降表,宣布投降。金人燒殺之余,對城內金銀絲帛、圖書字畫、文物珍寶等大肆擄掠。城內大批的百工藝人、宗室貴族被掠往北方,南遷避難者不計其數(shù)。這是開封城在歷史上的一次大災難。?

金再陷東京

  【金再陷東京】建炎元年(1127)三月,金立張邦昌為楚帝(僅33天)。四月,金兵擄徽、欽二帝北返。宋以宗澤為東京留守,率兵拒金。金天會八年(1130),金兵再陷東京,立南宋叛官濟南知府劉豫為齊帝,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天會十年(1132),劉豫遷都汴(今開封市)。?

岳飛大破金兵

  【岳飛大破金兵】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岳飛大破金兀術于郾城,進駐朱仙鎮(zhèn)。?

黃河改道流經開封

  【黃河改道流經開封】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黃河于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決口,主流經開封城北20里,向東流去。?

金宣宗遷都南京(開封)

  【金宣宗遷都南京(開封)】金宣宗貞?二年(1214),為避蒙古軍進攻,遷都南京(開封)。?

金末疫病流行

  【金末疫病流行】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三月,蒙古軍攻南京(開封),不克。五月疫病流行,軍民死亡數(shù)十萬人。閏九月,金兵在城內搜刮糧食,城內大饑,人相食。?

龍鳳政權建都汴梁

  【龍鳳政權建都汴梁】元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紅巾軍首領劉福通率兵攻下汴梁(今開封市)。之后,劉福通把韓林兒從安豐(今安徽壽縣)接到汴梁,建國號為宋,年號"龍鳳",以此為"龍鳳"政權的首都。次年八月,汴梁被元軍將領察罕帖木兒攻破,劉福通和韓林兒退往安豐。?

明重修開封城

  【明重修開封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開封城墻,改土城為磚城。城墻周長20里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城濠深2丈,闊5丈。?

明代黃水災害

  【明代黃水災害】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黃河決口,水自北門入城,淹沒官民房舍甚多?;莸劢ㄎ脑?1399),黃河決口,水自封丘門入城,宮廨民舍塌壞甚多,城內長期積水。成祖永樂八年(1410)秋,黃河決口,毀城200余丈,"民被患者萬四千余戶,沒田七千五百余頃"。英宗天順五年(1461)七月,黃河再次決口,水自北門入城,官私房舍,淹沒過半,居民死亡無數(shù)。?

李自成三次攻城

  【李自成三次攻城】明末李自成曾率義軍三次攻打開封。第一次在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義軍圍城強攻七晝夜后,主動撤退。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義軍用大炮火銃,對準開封城晝夜攻打20天后,再次撤退。第三次在崇禎十五年(1642)四至九月。其間,城內官軍為消滅義軍,在開封之北的黃河大堤扒口兩處,使城外一片汪洋,城內更是水深數(shù)丈,浮尸如魚。洪水過后,城內原有的37萬多人口,除去少數(shù)外逃者,大部溺死,僅剩3萬多人。?

康熙重建開封城

  【康熙重建開封城】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開封城墻的基礎上重修城墻,城門五座,"營建如舊制"。城墻周長20里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一如明制。?

林則徐參與堵復黃河決口修筑大堤

  【林則徐參與堵復黃河決口修筑大堤】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黃河自張家灣(今開封市水稻鄉(xiāng))決口,沖毀護城堤,水自南門入城,城內積水深丈余,水浸8個月之久。林則徐在被貶戍新疆伊犁途中,在王鼎的竭力保薦之下,奉旨參與堵復黃河,修成9公里長的大堤,人稱林公堤。林則徐于次年二月離汴。?

道光重修開封城墻

  【道光重修開封城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開封城墻,周長28里許,高3丈5尺,角樓4座。這次重修為開封繼續(xù)作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鎮(zhèn)及未來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太平軍攻打開封

  【太平軍攻打開封】清咸豐三年(1853)五月十二日,太平天國北伐軍在林鳳翔、李開芳率領下,進至距開封城2里之繁塔,攻城不克;十三日再次強攻不克,十七日撤離。?

銅瓦廂黃河決口

  【銅瓦廂黃河決口】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于銅瓦廂(蘭考舊集鎮(zhèn)名)決口。從此,黃河再次改道,不入淮河、長江,而從山東利津入渤海。?

清代最后一次會試

  【清代最后一次會試】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1904),癸卯順天鄉(xiāng)試、甲辰會試在開封河南貢院舉行。兩次考試仍各為三場,但內容卻有重大改變,首場試中國政治史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并規(guī)定不得用八股格式。兩次考試,應考人數(shù)大減,秩序混亂。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科舉考試。?

興辦學堂

  【興辦學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封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新式學堂--河南大學堂。1904年又創(chuàng)辦開封府中學堂。1905年將義塾15所,裁并改為10所官立小學堂。?

河南銅元局的創(chuàng)辦及撤銷

  【河南銅元局的創(chuàng)辦及撤銷】清光緒三十年(1904),河南巡撫陳夔龍在開封創(chuàng)辦河南銅元局。始鑄"光緒元寶"當十文小銅幣;宣統(tǒng)時改鑄"大清銅幣"當制錢十文。1933年因銅料斷絕而撤銷。?

辛亥開封起義

  【辛亥開封起義】1911年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響應,同盟會員張鐘端被推為河南起義總司令,定于12月23日凌晨起事,不料事泄,于22日夜在優(yōu)級師范集合時,遭巡防營包圍。23日晨,張鐘端、王天杰、張照發(fā)、劉鳳樓、丹鵬晏、徐振泉、張得成、李干公、張香坭、李鴻緒、崔德聚11人遭捕殺,起義失敗。?

祥符縣改為開封縣

  【祥符縣改為開封縣】民國2年(1913),廢開封府,改祥符縣為開封縣,屬河南省豫東道。仍為河南省會。?

隴海鐵路貫通開封東西

  【隴海鐵路貫通開封東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隴海鐵路汴洛段通車;民國4年(1915)6月,開封至徐州段通車。?

創(chuàng)辦《心聲》雜志社

  【創(chuàng)辦《心聲》雜志社】民國7年(1918),馮友蘭、嵇文甫等在開封創(chuàng)辦《心聲》雜志社,宣傳新文化、新思想。?

創(chuàng)辦《青年》半月刊

  【創(chuàng)辦《青年》半月刊】民國9年(1920),省立開封二中學生曹靖華等創(chuàng)辦《青年》半月刊,每期發(fā)行四五千份,共出版5期。?

李大釗來開封

  【李大釗來開封】1924年底,李大釗應胡景翼之邀來開封指導工作。經他指導,河南形成國共合作局面,建立了共青團開封地委。工人和學生運動也蓬勃發(fā)展起來。1925年7月,李大釗第二次來開封,促使建立了由王若飛任書記的豫陜區(qū)黨委,并發(fā)表了題為《大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的講演,引起轟動。?

創(chuàng)辦《中州評論》

  【創(chuàng)辦《中州評論》】1925年8月,蕭楚女受共青團中央的委派來河南工作,并在開封創(chuàng)辦了《中州評論》,與王若飛多次發(fā)表重要文章,指導河南革命活動。1926年元月???

開封的一二·九運動

  【開封的一二·九運動】民國24年(1935)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發(fā)了學生愛國運動。開封水利專科學校于12月13日首先通電聲援。23日,開封高中、河南大學等30余所學校學生13000余人,齊集省府門前請愿。26日,萬余名學生赴南關火車站臥軌請愿,歷時4天。?

解放先鋒隊開封隊部成立

  【解放先鋒隊開封隊部成立】民國25年(1936)10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開封隊部成立。河南大學學生鄧子健(鄧拓)任隊長。?

開封淪陷與光復

  【開封淪陷與光復】1938年6月6日,日軍侵占開封,建立日偽政權。開封人民在日寇的鐵蹄之下,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1945年8月,日軍投降,結束了開封人民的苦難歲月。?

成立開封市人民政府

  【成立開封市人民政府】1948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攻占開封。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949年1月改為開封市人民市政府,4月改稱市人民政府。?

省會西遷

  【省會西遷】經政務院(今國務院)1951年批準,1954年10月,河南省省會由開封市遷往鄭州,并帶去三四萬各行業(yè)人員。此后,開封改為省轄地級市。




陳留
戰(zhàn)國時期屬鄭國,名留地。后被陳國所并,更名為陳留,此后先后設立過郡、縣、專署。解放后,陳留縣、陳留專員公署曾設在此處,先后更名陳留區(qū)、陳留人民公社、陳留鄉(xiāng),1984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



古多杞柳,西周稱杞國,秦置雍丘縣,五代改杞縣。縣因古國名,國因柳名。



通許為黃河古文化發(fā)祥地之一隅,據出土文物記載,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此結群聚居、繁衍生息、漁獵農耕。年更歲易、滄海桑田,縣之隸屬也為之多變。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始置通許鎮(zhèn),屬扶溝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置咸平縣。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其與咸平府(今遼寧省開原縣)同名,易名為通許縣,屬南京路開封府。元屬河南江北中書省汴梁路總管府。明清屬河南省開封府。中華民國初屬豫東道;廢道后,屬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屬陳留專區(qū);1952年歸鄭州專區(qū),1954年改屬開封專區(qū);1958年9月,通許與尉氏縣合并,稱尉氏縣,通許縣改為通許鎮(zhèn);1962年3月,恢復通許縣建置,仍屬開封專區(qū);1983年劃歸開封市迄今。




尉氏古稱“尉州”,歷史源遠流長。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3年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有北宋太平興國寺塔、紫銅鐘、辛亥革命女杰劉青霞故居等歷史遺跡,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洧川位于尉氏縣西南五十華里,金代稱宋樓鎮(zhèn)、興定二年置縣。城隍為城市保護之神,城隍廟即城隍辦公并接受香火之地也,洧川城隍廟位于洧川鎮(zhèn)城中心路北據《洧川縣志》載:該廟建于明初,正統(tǒng)五年重修,在明嘉清和清順治年間又曾多次重修。廟內原有大殿五間,拜殿五間,東西廊房各二十五間,戲樓一座,寢殿六間,大門三間,大門外有明弘治年間石獅一對,整個城隍廟占地約15畝,解放前為洧川縣舊政府所在地,已將原東西廊房改建為東西排房。解放后洧川縣人民政府設在這里。尉、洧合縣后,洧川縣撤消,現(xiàn)在城隍廟為尉氏縣人民文化館洧川分館所使用。



鄢陵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約8000年前,先民們便在此繁衍生息。周初封為鄢國,東周平王初改為鄢陵,漢初置縣,至今已有2000多年,鄭伯克段于鄢、晉楚鄢陵之戰(zhàn)、唐睢不辱使命,李白訪道安陵(古鄢陵)等著名歷史事件均發(fā)生于此。




漢置中牟縣。中牟城北五里有牟山,高僅丈余,綿延數(shù)十里。據《大清一統(tǒng)志》:“邑之得名于此?!币徽f中牟為春秋初期鄭大夫祭仲封地,“中”、“仲”音近,境內又有牟山,故名。另一說因縣境有牟山,山東有外牟,故稱中牟。
  
新石器時期

   約公元前5000至前6000年 已有人類在中牟境內活動。業(yè)王瘸崗遺址、馮莊古墓群系新石器時期裴李崗文化遺存,其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石鏟等文物,證明早在約80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劃九州,中牟屬豫州。



   約公元前16世紀 中牟屬商都鄭州京畿。



   西周·周穆王十三年(前964年) 圃田被劃為供帝王和貴族游玩、打獵的園林。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 會諸侯于東都,行狩原甫(今中牟縣西)。
   春秋·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 魯隱公在時來(時來,即郲城,《左傳》記載為時郲,中牟故稱)和鄭伯會見。
   魯宣公元年(前608年) 宋公、陳侯、衛(wèi)侯、曹伯在棐林(棐林,在今中牟縣南)會合晉國軍隊攻打鄭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 鄭國奴隸不堪奴隸主殘酷壓迫,紛紛逃亡流徙,以萑苻澤為根據地(萑苻澤,在今中牟縣城東北一帶),組織武裝起義,反抗奴隸主壓迫。后,鄭太叔游吉發(fā)兵鎮(zhèn)壓,起義失敗。史稱“萑苻澤奴隸起義”,亦稱“萑苻暴動”。
   戰(zhàn)國·周敬王二十六年至威烈王時期(前494年至前402年) 寓言文學家、道家列御寇活動于圃田。
   魏惠王十六年(前355年) 秦公孫壯攻打鄭國,圍攻焦城(焦城:在今縣城西南25公里,即舊志中所載焦城寺),沒有取勝。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 沛公劉邦在曲遇聚打敗秦將楊熊。(曲遇聚:在今縣城東南韓寺鄉(xiāng)東古城)



   西漢初 始置中牟縣,屬河南郡。
   西漢·漢高帝六年(前202年)十月 中牟縣首次修筑縣城,城址在今縣城東。
   漢高帝十二年(前194年) 單父圣為中牟共侯。
   東漢·建初七年(82年) 魯恭為中牟令?;炔蝗刖常扒莴F,豎子有仁心,時稱魯恭三異。
   中平六年(189年) 曹操自洛陽東歸,經過中牟,有人懷疑他是逃犯,把他拘捕到縣衙。功曹知道他是曹操,以為天下正亂,不宜拘天下英雄,便下令將其釋放,京劇名劇《捉放曹》所述即此事。
   初平二年(191年) 河南尹宋雋駐軍中牟,發(fā)信請各州郡出兵討伐董卓。
   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在中牟官渡(在今縣城東北3公里的官渡橋村附近),以弱勝強,打敗袁紹,共擊殺袁軍8萬余人,史稱“官渡之戰(zhàn)”。官渡之戰(zhàn)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是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的關鍵一戰(zhàn)。

三國

   黃初四年(223年) 曹操之孫曹楷遷中牟,封為中牟王。次年,改封任城王。中牟復為縣。

南北朝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 中牟并入北豫州滎陽郡陽武縣。景明元年(500年) 復稱中牟縣。
   東魏·天平元年(534年) 北豫州廣武郡從滎陽、中牟交界處劃地置曲梁縣,郡治中牟。北齊(551年)廢曲梁縣。
   北周·保定五年(566年) 遷縣治于圃田城。



   開皇元年(581年) 改中牟為內牟。開皇十六年(596年)內牟縣析為內牟、管城、郲城(一說郟城)三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內牟曰圃田,屬豫州滎陽郡。大業(yè)元年(605年)改圃田為郟城(又曰郲城)。



   武德元年(618年) 改郟城(郲城)復為中牟。武德三年(620年)改中牟為牟州。武德四年(621年)廢牟州,仍為中牟縣,屬管州。貞觀元年(627年)中牟縣改屬汴州宣武郡。龍朔二年(662年)中牟縣屬鄭州。
   貞觀八年(634年) 皇甫德參為中牟縣丞。他不顧風險,直言進諫,受到太宗嘉獎,后擢升為監(jiān)察御史。
   長慶三年(823年) 宣武軍亂,命韓充為宣武帥,自滑州入境,駐軍于萬勝(萬勝,古為鎮(zhèn),即今縣北萬勝村)。
   乾符三年(876年) 昭義監(jiān)軍判官雷殷符屯中牟,擊王仙芝起義軍。
   中和三年(883年)五月 黃巢起義軍經過王滿渡(今萬勝東南),因暴雨漫壘,眾多溺死。



古時候,今蘭考縣境屬豫州之地。西周時期,其西部屬衛(wèi)國,東部屬戴國。歷來分別設置了東昏縣和谷縣,進而演變?yōu)樘m陽、儀封和考城三縣。今日蘭考縣就是由歷史上的蘭封(由蘭陽、儀封合并)考城兩縣合并而成。
  清代,蘭陽、儀封二縣合并,稱蘭儀,以二縣首字為名。因諱皇帝溥儀之“儀”字,改蘭儀為蘭封。1954年,蘭封、考城二縣合并,稱蘭考縣,又以二縣首字為名。



禹州是華夏民族之根。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這里就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 區(qū)域之一。后來黃帝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曾在此“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 以治民。風后、力牧、常先、大鴻這四位大臣都是當時比較強大的部落首領, 其中兩位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區(qū)。漢代黃帝常與他一起講武,研討 軍事和戰(zhàn)術。在黃帝與蚩尤大決戰(zhàn)時,因大霧彌漫,黃帝的部隊全都迷失了方 向,被困在涿鹿。是風后幫他制造了一臺“指南車”,車上站一個鐵人,手臂 始終指向南方。從而使黃帝部眾辨明了方向,沖出了迷霧,打敗了蚩尤。今禹 州市無梁鎮(zhèn)西部部有風后山,也叫風后頂。山南麓(今無梁鎮(zhèn)胡樓村北側)原 有風王廟,后來廟圮建土寨,叫風王寨,成為一個自然村,建國后諧音為“封 王寨”,傳為當年風后部落聚居處。禹州市城關過去有一座“迎風閣”位于今 武裝部東側十字口。以迎風閣為中心,南北東西輻射四條街,分別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東街,迎西街。建“迎風閣”的本意,一說是因為風后輔佐黃帝有 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閣以紀念;一說是“迎送風后”之意。
大鴻也是一位部落首領,據說就居住在今禹州西北19公里淺井鄉(xiāng)境內。方 志認為現(xiàn)在淺井鄉(xiāng)的鴻寨就是黃帝大臣大鴻部落的屯兵處。
莊周《徐無鬼篇》說:“黃帝將見大隗(wei衛(wèi))于具茨之山。”具茨也在 禹州境內,長40分里,寬12公里,位于禹州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亙萇 莊、淺井、順店、朱閣、無梁、古城、郭連等七個鄉(xiāng)鎮(zhèn)。正因為黃帝曾在此訪 問大隗,后世便以人名山,稱此山為大隗山,把禹西北一帶群山叫“大隗層巒 ”,為禹州八景之一。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也證實,今無梁一帶在唐、宋時 期仍叫“大隗鄉(xiāng)”。
由此向東南,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為氏城,雍梁城,本是軒轅黃帝命 雍父做杵、臼之處,后來成為雍父的封地。
《莊子·有宥篇》說,黃帝十九年,“聞廣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見之 ”,求問“修德習武”、駕馭諸部落的“至道”,據傳廣成子是上古時期非常 有頭腦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該山東西走向,長 1.5公里,寬1公里,崗嶺交錯,古木疊翠,山水相宜。因此,黃帝暮年,帶了 元妃嫘(lei累)祖娘娘,在淺井鄉(xiāng)散駕村辭別群臣,散駕登山,再訪成子,退 隱逍遙觀。至今這里還留有黃帝“問道處”、“得道庵”,“廣成子廟”和黃 帝暮年與廣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觀”。

                      (二)
堯舜時期,禹州稱夏,是夏部族聚居與活動的中心。大禹為夏部族首領, 是黃帝的玄孫?!妒辣尽さ巯怠氛f:“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zhuan xu) 專須),顓頊生鯀(gun滾),鯀生高密,是為禹?!碑敃r,中原洪水泛濫,五 谷不收,堯乃求賢良治水。舜薦鯀。鯀以筑堤修壩為主,堵水無狀,被殺于羽 山。舜又推薦鯀之子大禹繼續(xù)治水。禹總結了他父親治水的經驗教訓,改用開 挖疏導為主,居外十三年,終于使洪水東注,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 ),史稱“夏禹國”。禹被稱為“夏伯”,即分封方國國君。禹雖為封國國君 ,卻倍受舜的寵信,使禹“統(tǒng)領州伯,以巡十二部”,有大事由先與禹商量。 后來又讓禹直接代替自己攝政,長達十六年。癸西四十八載(約公元前2208年 ),舜崩于蒼梧(今源南寧遠縣),天下諸侯不服舜之子而擁戴禹。于是,禹 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號“夏”為天下之號,稱“夏朝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中原地區(qū)諸夏民族為主體,容納吸收周邊夷夏各 部族共同創(chuàng)立的多民族統(tǒng)一的大國。它“咸有九州”,“協(xié)和萬邦”,是我國 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的第一朝代,被稱為“華夏第一國”。大禹則是中 國歷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稱之為伯禹、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為大禹初封 于此,故稱“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創(chuàng)立并建都于此,又稱“夏都”或“華 夏第一都。”
禹在夏都(今禹州市)執(zhí)政八年,號令全國實行統(tǒng)一的夏時制,俗稱“夏 歷”,也叫“農歷”。并且定車制,立貢法,建學校,作夏樂,提倡養(yǎng)老,令 行薄葬,實行“五音聽治”,凡告禹以治國之道者,請撞鐘;凡曉大禹以義者 ,請擂鼓;凡有事情通報者,請搖鈴;凡告以憂患者,請擊磬(qing慶);凡 在冤情要伸訴者,可揮(tao桃),即撥浪鼓。加上其它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將一個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條,殷盛富庶,“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 九載之貯”。
約公元前2198年,禹百歲,巡狩江南,死于會稽,就地埋葬。其子夏啟“ 大饗諸侯于鈞臺”,四方諸侯都擁護夏啟繼禹之位,是所謂“父傳子,家天下 ”的開始。啟在位十年,傳給其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有記四年),傳 給其弟仲康。仲康名義上在位十三年,傳統(tǒng)給其子相。相在位二十八年,被寒 浞(zhuo捉)逼殺。夏朝從此中斷四十年。直到相的遺腹子長康長大后,居于 綸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村),招集夏遺民,聯(lián)絡夏舊臣,經過十年準備 ,終于在不惑之年消滅了寒浞勢力,“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今禹州)夏王 之故都”,“坐鈞臺而朝諸侯”恢復夏朝基業(yè),史稱“少康中興”。此后,夏 朝又傳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累計維系了四百七十一年。

                    (三)

鈞臺也叫夏臺,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端涀ⅰ份d,在三峰山東南 ,大陵之西,陵上有“啟筮亭,啟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也”。有隅水東南 流,經陵下,積為坡,坡方十里,稱鈞臺坡。一說,鈞臺在“潁川城郭之陰”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行“開國大典”和“國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 湯的地方。后商湯強盛,聯(lián)合各諸侯國攻夏,縛住夏桀,放逐于現(xiàn)巢亭山(今 安徽境)。三年后,夏桀憂憤而死,商湯便建都于亳(bo薄,河南商丘東南) ,但仍封禹之后代于夏亭。夏亭舊址在今禹州市鴻暢鎮(zhèn)夏寺村。后又將諸侯歷 封于夏地,所以商末和西周初期,禹州一度稱“歷”地,或“櫟”地。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困其地 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將 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公元前375年,韓國攻滅鄭國,遂將國都遷新鄭。僅 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韓懿侯便將國都城重又遷回陽翟。此后歷秦、漢、三國 、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稱陽翟不變。所以,許多 文獻史籍在記述歷史事件及地地域時,習慣將上古時期尚無陽翟名稱的夏、夏邑、歷地、櫟邑等統(tǒng)稱為“陽翟”,比如“禹都陽翟”,其實應為“禹都夏邑 ”。
明洪武年間,因禹州有“鈞臺”故,改陽翟為鈞州。明萬歷三年(公元 1575年),避避神宗朱翊鈞的“鈞”字,改鈞州為禹州。民國元年(公元1913 年)四月,由河南省令改為禹縣。1988年6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



新密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莪溝裴李崗文化遺址的發(fā)掘,證實8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在此耕織狩獵,休養(yǎng)生息。炎帝時,新密名補國;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zhàn)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1994年4日5日經國務院批準撤消密縣,建立新密市。




新鄭在上古稱“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帝嚳時代,新鄭為祝融氏之國。西周時期,新鄭為鄶國。公元前770年,鄭國將國都從咸林遷到今新鄭溱洧水間,仍為鄭,歷395年,稱鄭。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將國都自陽翟遷于鄭城。韓在此立都長達145年。韓人都鄭后在此設鄭縣,治所在外廓城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實行郡縣制。為了區(qū)別陜西之鄭縣,將韓之鄭縣改為新鄭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夏、商時,新鄭屬豫州。春秋,新鄭屬鄭國,為國都。

  戰(zhàn)國,新鄭屬韓國,韓滅鄭后仍以新鄭為國都。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滅韓,二十六年(前221),置新鄭、苑陵二縣,屬潁川郡。漢承秦制,新鄭縣、苑陵縣屬司隸部河南郡。新朝改苑陵縣為左亭縣,治所苑陵。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復改左亭縣為苑陵縣,與新鄭縣均屬司隸校尉部河南尹。三國,河南屬魏。新鄭、苑陵屬司州河南尹。晉泰始二年(226),設滎陽郡,新鄭并入苑陵縣,治所苑陵,屬司州滎陽郡。東魏天平初年,分滎陽郡,設廣武郡,苑陵縣屬北豫州廣武郡。北齊、北周,苑陵縣改屬滎州。隋開皇十六年(596),恢復新鄭縣,隋煬帝大業(yè)初年,廢苑陵縣,并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豫州滎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分新鄭縣為新鄭、清池二縣,屬管州。唐貞觀元年(627),清池縣并入新鄭縣,治所新鄭,屬河南道鄭州滎陽郡。五代,新鄭縣屬鄭州。宋熙寧五年(1072),廢鄭州,新鄭縣屬開封府。宋元豐八年(1085),恢復鄭州,新鄭縣改屬鄭州。金,新鄭縣屬南京路鈞州。元,設行中書省,新鄭縣屬河南省汴梁路。明初,新鄭縣屬鈞州,隆慶五年(1571),改屬河南開封府。清初,新鄭屬鈞州。雍正二年(1724),鈞州改禹州,新鄭屬河南禹州。雍正十三年(1735),升許州為府,新鄭改屬許州府。乾隆六年(1741),又屬開封府。中華民國2年,新鄭縣屬豫東道。民國3年,豫東道改名開封道,新鄭縣屬開封道。民國16年(1927),廢道,改設行政區(qū),縣署改為縣政府,新鄭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新鄭縣屬鄭州專區(qū)。1955年改屬開封專區(qū),1958年屬鄭州市,1961年屬開封地區(qū)行政公署,1983年又改屬鄭州市。1994年5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行批(1994)79號文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新鄭縣,設立新鄭市(縣級),以原新鄭縣的行政區(qū)劃為新鄭市的行政區(qū)劃?!?/spa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水經注》里的鴻溝---《水經.渠水注》考略
開封:因河而興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觀背后是一個民族的倔強
大梁城
中國古地名——汴梁城
河南唯一跨越式升級的城市,從縣城升為省會,躋身國家中心城市
鄭州歷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