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止血驗方
來源:《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效驗秘方精選》
潰瘍止血方(粉)(謝昌仁)
〔組成〕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術(shù)6克、炙甘草5克、當(dāng)歸6克、白芍10克、阿膠珠10克、地愉炭10克、側(cè)柏炭10克、烏賊骨12克、煅龍牡各15克、
潰瘍止血粉:烏賊骨3份、白芨2份、參三七粉1份;
〔功能〕潰瘍止血方:健脾益氣,養(yǎng)血止血,和營定痛。潰瘍止血粉:收斂止血,活血化痰.制酸止痛,生肌護膜。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論便血與吐血,尤以潰瘍出血療效最佳。
〔用法〕潰瘍止血方以水兩碗約1000毫升左右.煎煮濾液約350-400毫升,每日1劑,每煎2次.早晚分服。潰瘍止血粉以烏賊骨、白芨、參三七粉按比例配制,共研極細(xì)末,每次5-10克.每天2-3次,溫水服下。
〔方解〕上消化道出血者,以脾胃虛寒證型為多。即所謂“陰絡(luò)傷則血內(nèi)溢”是也。所以然者.脾胃絡(luò)損,氣不攝血而溢出,氣與血密切相關(guān),“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內(nèi)經(jīng)》早有所云,故治血當(dāng)治氣為其原則?!额愖C治裁·血證總論》即曰:“氣和則血循經(jīng),氣逆則血越絡(luò)”、“治血宜調(diào)氣”。
治氣者,又有降氣、清氣、益氣之別。此因脾胃虛寒,陰絡(luò)損傷,治當(dāng)益氣。是以參、芪,術(shù)、草補脾益氣.又取其甘溫之性,祛脾胃之虛寒,得以溫中攝血固脈,使血行經(jīng)脈之中;伍當(dāng)歸、白芍、阿膠珠,氣血雙補,陽中有陰,和營血而能止痛.烏賊骨收斂止血、且能制酸止痛,《本草綱目》言其主治“唾血,下血、血“見黑即止”,故用地愉炭、側(cè)柏炭;更以龍壯收效止血、益氣固脫雙重作用,防血隨氣脫之變。本方功能益氣攝血、氣血雙調(diào).固澀而能護膜.且能防止虛脫,臨床治愈率達98%。
潰瘍止血粉中烏賊骨功可收斂止血、制酸止痛,對胃院痛伴吞酸、噯氣、便血者頗有功效;白芨收效,藥性粘澀,止血頗佳,參三七既可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定痛,合而成方,收斂止血,生肌護膜,收效較佳。
〔加減〕若肝郁氣滯,暴怒傷肝動血,則宜加疏肝和血之郁金6克、焦桅6克、當(dāng)歸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氣生血之品如生芪、太子參等;熱郁氣滯、和降失調(diào)、久病傷絡(luò)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連3克,陳皮6克、姜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陰虧虛,內(nèi)熱耗津傷絡(luò)者宜養(yǎng)
胃陰,酌加沙參12克、麥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芪、白術(shù)。
〔按語〕上消化道出血大致分為脾胃虛寒型與肝胃不和型,臨床治療益氣攝血為主。本方即是根據(j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大多為脾胃虛寒,并以潰瘍出血為多而設(shè)。即使是肝胃不和型患者.大多因久病或曾出血等因素而致脾胃虛寒,不能統(tǒng)血者屢見不鮮。根據(jù)辯證屬虛多實少,治療大法仍以益氣攝血為主,仍用本方。但胃院脹痛明顯,舌苔厚膩者不宜使用本方。
〔典型病例〕潘某,男,32歲,某廠技術(shù)員,住院號41565。 患者1971年起即有胃脘痛病史,鋇餐拍片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980年7月1日上午突然解柏油樣便約600克,伴胃脘疼痛,納谷減少。化驗大便隱血(++++)乃收入院。
入院時面色少華,神倦乏力,四肢欠溫,納谷不香。大便色黑如柏油樣,日解一次,苔薄白,脈濡.此屬久痛入絡(luò),脾胃虛弱,中陽不運,氣不攝血,血從下溢,治以益氣攝血法:
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術(shù)6克、炙草5克、當(dāng)歸6克、白芍10克、阿膠珠10克、地愉炭10克、烏賊骨12克、煅龍牡各15克;
服藥2劑.加潰瘍止血粉10克,1日3次.大便轉(zhuǎn)黃。隱血轉(zhuǎn)陰,上腹部無不適.精神較佳,納谷亦香。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