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事情,總很奇妙——你算我來,我算你,來來往往如打太極,就這樣,你來我往之間,往往就有故事出現(xiàn)。
八百里秦川的主角有三個,南邊的秦嶺,北邊的黃土高原和中間的渭河。渭河是大動脈,從南邊的七十二峪流出不同的河,雖很多已干涸,但仍有故事流傳;從北邊的黃土高原也慢慢滲出一些河,雖沒有南邊的多,但名氣和故事性上,卻要遠遠強于南邊的。這里邊最有名的就是《國語·晉語》里的“姜水和姬水”,涇河和洛河。今天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涇河上。涇河是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九嵕山”以東的河,這條河在人文上絲毫不亞于“渭河”?!皼芪挤置鳌本褪沁@條河,“魏征夢斬龍王”還是這條河,這條河似乎成了關(guān)中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發(fā)源地和創(chuàng)造者。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韓國因懼怕秦國的強大,設(shè)耗秦之計——派水利專家兼間諜的鄭國(這是一個人名字)去秦國,建議秦國修一條非常耗費國力并且難度很大的灌溉渠:鄭國渠。結(jié)果,秦國很快接納這個建議,鄭國任總設(shè)計師和項目總指揮。具體設(shè)計圖如下:涇河和洛河之間300里,不要小瞧這300里,它的連通會直接貫穿渭河以北秦國產(chǎn)量的核心地帶。與渭河以南盛產(chǎn)水稻不同,這一代盛產(chǎn)小麥,而小麥,恰恰是秦國軍隊主要的軍糧,我們現(xiàn)在見到的關(guān)中美食“鍋盔”相傳就是秦國的軍糧于是一場空前絕后的大動員和大統(tǒng)籌在秦國上演。歷史證明,凡是氣吞山河,眼光千里果敢堅強的,往往就真的會氣吞山河,成就一番大事業(yè)。鄭國渠修了十年,韓國也得到了十年高枕無憂的美好時光。但,這之后,關(guān)中卻成了真正“旱澇保收”之地!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為強大的國家!而關(guān)中也因此而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接著,關(guān)中的灌溉網(wǎng)絡(luò)迅速形成。如蜘蛛網(wǎng)般的人工灌溉渠讓以后歷朝歷代都不能再拋棄這塊土地——從某種意義上講,之所以有十三朝在長安建都,與發(fā)達的灌溉條件不無關(guān)系。宋·豐利渠嘗到甜頭的封建王朝開始根據(jù)實際情款對鄭國渠進行修繕和改進。北宋的豐利渠就是這樣。豐利渠修過兩次,第一次由候可指揮修建,修建九年,因饑荒停修,后,趙佺又續(xù)修,兩年后完工。豐利渠是在涇河岸邊的巖石上“雕刻出來的”,難度遠大于鄭白二渠。
不得不佩服宋朝人的細致和嚴謹——直到今日,豐利渠內(nèi)壁仍然光潔平整。豐利渠壁,泉水潺潺廣利渠東是并行的王御史渠,王御史渠的東邊就是張家山。張家山有篩子洞,篩子般大小,滿管泉水噴涌而出,前幾年炸山取石,疏于管理,洞里坍塌,水脈阻斷,剩細流潺潺。本想上去看看,無奈圍欄相擋,不再年輕,不想翻越,希望有人替我完成。元·王御史渠和豐利渠交匯處元朝,西臺御史王琚建議修建,這對于元朝來說,實在不容易,畢竟這個游牧民族向來不喜歡搞一些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王御史渠在豐利渠前100多米,與王御史渠并行,后在上一副圖片處匯入豐利渠,該工程修建5年完成。看看元朝的“做工”,相比宋朝是非常粗糙的,不過這也非常不易了,也罷也罷。明·廣惠渠在御史渠前邊的為明廣惠渠。這個渠,建于明成化年間,由陜西巡撫項忠倡議并修建。在眾多渠里,開工時間最長,最具突破性,是明朝最繁盛時期的重點工程,它的特點就是“不再靠山”而是直接在山體里開鑿“隧洞”只聞水聲,不見水流,站在渠邊,膽戰(zhàn)心驚柱子左邊,就是渠,深不見底,游覽者一定注意安全!清·龍洞渠因涇河水位及泥沙問題,不能再引涇河水,乾隆年間,堵廣惠渠,不再引涇河之水,而是改引龍洞、篩珠、瓊珠、鳴玉等泉之水作為灌溉用。
渠首話說到現(xiàn)在,關(guān)中眾渠的老爹或者接生婆鄭國呢?鄭國在哪里?說了這么多渠,不知不覺竟然把這個人忘了。他老人家在這里:在鄭國渠還沒有修完時,疲秦之計東窗事發(fā),秦王氣急敗壞,要殺鄭國,結(jié)果被鄭國三說兩說,不但免于一死,還繼續(xù)當總指揮,并作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最后善終在秦國。韓國呢?疲秦換來的十年,也是在碌碌中渡過,沒有通過這十年來壯大自己,滅亡也就是必然的。同一件事情,被不同格局的人來對待,結(jié)果,一個是強國,一個是茍延殘喘。喜哉?悲哉?
祝愿鄭國渠,祝愿這個和都江堰一樣偉大的世界水利遺產(chǎn)能夠被世人了解,祝福所有的朋友能被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所熏陶。祝福!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