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當年走過的路線。
秦楚網(wǎng)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朱江 線路繪制/游塵
如今猴山,當是徐霞客筆下仙猿嶺
準確地說,徐霞客朝拜武當山,是在明朝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農(nóng)歷三月十一,踏入湖北地界。
有史料為證!他在《游太和山日記·湖廣襄陽府均州》開篇第一句話寫道:“十一日, 登仙猿嶺。十余里,有枯溪小橋,為鄖縣(現(xiàn)鄖陽區(qū))境,乃河南、湖廣界。東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jīng)其間故也?!?/p>
徐霞客漂流了丹江之后,是怎么從河南來到湖北的呢?仙猿嶺又在哪兒呢?
2015年9月19日,記者驅(qū)車來到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滔河鄉(xiāng)下轄的石廟灣村,四處打聽仙猿嶺。結(jié)果,村民們腦袋都搖得像撥浪鼓。
2015年12月19日,記者在石廟灣中心小學(xué)附近從幾位年紀較大的村民那里問到,這里有一座猴山,也有村民稱為猿嶺。
通過進一步詢問得知,猴山有一條小道,一直通往河南與湖北的接壤之處。翻過猴山10多里外,就是湖北地界,也就是今天的十堰市鄖陽區(qū)譚山鎮(zhèn)烏峪村。第二天,記者再次從十堰驅(qū)車來到石廟灣村。當我向村里的全老漢詢問猴山方位時,老人指著村后一座圓乎乎的遠山說:“這就是猴山。猴山?jīng)]有猴。以前有沒有就不知道了?!比蠞h告訴記者,舊社會沒有公路的時候,這一帶朝拜武當山的香客,都是翻猴山走古道進入湖北的。
記者在石廟灣村村民李玉周的帶領(lǐng)下,穿過石廟灣村左側(cè)背后的一片莊稼地,開始徒步向猴山走去……
尺寬小道,沿途荊棘密布直通山頂
猴山是一座人跡罕至的荒山,山不高,也不陡峭。
駐足觀望,猴山猶如一乳房,酷似氣勢恢弘的唐陵風(fēng)格。來到猴山腳下,只見山上滿是光禿禿的石頭和密布的荊棘,似乎無路可走。李玉周走在前面帶路,腳下是枯草和刺槐,間或有亂石。他用腳扒開擋道的刺槐,一條明顯的小道顯露出來,其中不乏人工開鑿的蹬道。
時年48歲的李玉周說,他小時候經(jīng)常在猴山玩耍,還清楚地記得半山腰矗立著一塊1米多高、約0.6米寬的石碑。石碑刻字的一面朝向南面,也就是朝向湖北的方向。后來,這塊石碑也不知何時丟了。記者徑直向山上走去,快到半山腰時,李玉周停下腳步,指著枯草叢中一塊天然巨石說:“以前石碑就立在這里?!庇浾咦屑毧矗且跃奘癁楸?,呈榫卯結(jié)構(gòu)。碑立起來的時候,牢牢插入碑座之中。 只是歲月悠悠,石碑已不見蹤影。
沿著一尺多寬的蜿蜒小道繼續(xù)上行,又走了10多分鐘到達了山頂。繼續(xù)南行,越山梁、穿村莊,中午走在河南地界的村子里。到了13時許,我登上一道山梁。站在山梁上,滔河鄉(xiāng)喻家溝村村民馬建分告訴我,這道山梁的南面就是譚山鎮(zhèn)烏峪村,北面則是滔河鄉(xiāng)喻家溝村。他說,從這里向北翻猴山到石廟灣,大約有3公里?!笆瘡R灣的人,以前都是翻猴山到烏峪村。這是一條捷徑!”
枯溪小橋,穿村而過的烏峪河依然干涸
南下山梁,果然是烏峪村。村里有一條干涸的烏峪河。徐霞客有著這樣的記錄:“有枯溪小橋,為鄖縣境,乃河南、湖廣界?!蹦敲?,枯溪小橋在哪里呢?
事實上,烏峪村得名,正是因為村里這條烏峪河。如今,行走村里所見,穿村而過的烏峪河依然干涸見底。在村民的印象中,這條寬約5米的小河,幾乎從來都是干的。
譚山鎮(zhèn)一帶,屬典型的喀斯特型地貌,自古以來就缺水。這里不但莊稼樹木得不到灌溉,人畜飲水也是祖輩的痛。
村民王建偉介紹,該村曾對長約2.5公里烏峪河的兩岸進行河堤加固,未曾發(fā)現(xiàn)古代的小橋。村里唯一的橋,是現(xiàn)在橫跨烏峪河上一座現(xiàn)代化石拱橋,209國道從橋上經(jīng)過。當?shù)厝朔Q此橋為“西王橋”。
由此推斷,“枯溪”應(yīng)該就是自古到今一直喊“渴”的烏峪河,歷經(jīng)滄桑的小橋現(xiàn)已蕩然無存了。
穿行兩省,欣賞碧泉繞古村
“東五里,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jīng)其間故也?!备鎰e烏峪村,記者循著徐霞客記錄的方向,向東走去,沿路尋找“青泉”。沿著通村水泥路行之不久,很快又進入河南地界。這里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滔河鄉(xiāng)周家營村。路旁左側(cè)有一眼泉,當?shù)厝朔Q為雞鳴泉。顯然,這不是“青泉”。因為從烏峪村向東而行,走的路還不足5里。離開周家營村,繼續(xù)向東前行,到了滔河鄉(xiāng)清泉村4組。
一走進村子,記者就打聽到這里有一汪直徑12米左右、水深4米左右的泉池。當?shù)厝硕挤Q之為老龍泉。巧的是,老龍泉正在村子路旁右側(cè),輕松就找到了。眼前,一泓偌大的泉池波光瀲滟,清澈見底。探其源頭,泉水伴著一串串白色氣泡自池底往上涌,猶如串串珍珠,別有妙趣。正如徐霞客當年在這里看到的景致:“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p>
這會不會就是“青泉”呢?正當記者疑惑之時,看見泉池旁邊立著一塊高約2.5米的赑屃石碑。令人振奮的是,碑文上清晰地記載著明朝正德年間的“清泉碑記”。
清泉村的老龍泉不僅剛好與“枯溪小橋”東西相距5里,而且有碑刻。毫無疑問,這當是徐霞客筆下的“青泉”!他使用了通假字,“青”通“清”,清澈。
2016年2月6日,記者再次來到清泉村尋訪徐霞客古道。村民黃海軍說,當年環(huán)繞泉池四周的石欄桿至少有50根;而主干高大、枝葉茂盛的娑羅樹則直接伸向泉池上方。1950年出生的黃海軍,小時候經(jīng)常在夏天爬到娑羅樹樹冠上,和小伙伴們縱身跳進泉池洗澡。如今,泉池對面修建了滔河鄉(xiāng)供水站,“青泉”日日夜夜守護著古村。
從河南的“仙猿嶺”,到湖北的“枯溪小橋”,再到河南的“青泉”。一路走來,記者深切地感受到鄖陽區(qū)與河南省南陽市的淅川縣,邊界互相交錯,依照山勢、溪流曲折劃分,道路在兩地之間穿行。
的確,中國歷史悠久,歷代行政邊界劃分原則或依據(jù)山川形勝實現(xiàn)自然地理單元的統(tǒng)一,或采用犬牙交錯,人為打破自然地理單元,從而實現(xiàn)相互牽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