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邦國中的其中數(shù)個在神圣羅馬帝國崩潰之后得到了獨立主權(quán)。其余的邦國都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后得到獨立主權(quán)。這些邦國的領(lǐng)土可能不是一塊連續(xù)的領(lǐng)土,可能會分成數(shù)個部分分部在德意志地區(qū)各地。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透過家族分支瓜分領(lǐng)地,或者是透過征購而獲得的。
邦國 | 首都 | 面積(平方千米)(1910年) | ||
---|---|---|---|---|
王國 (K?nigreiche) | ||||
普魯士王國 (Preu?en) | 柏林(Berlin) | 348 780 | ||
巴伐利亞王國 (Bayern) | 慕尼黑(München) | 75 870 | ||
薩克森王國 (Sachsen) | 德累斯頓(Dresden) | 14 993 | ||
符滕堡王國(Württemberg) | 斯圖加特(Stuttgart) | 19 507 | ||
大公國 (Gro?herzogtümer) | ||||
巴登大公國(Baden) | 卡爾斯魯厄(Karlsruhe) | 15 070 | ||
黑森大公國 (Hessen) | 達姆施塔特(Darmstadt) | 7 688 | ||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Mecklenburg-Schwerin) | 什未林(Schwerin) | 13 127 | ||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Mecklunburg-Strelitz) | 新施特雷利茨(Neustrelitz) | 2 929 | ||
奧爾登堡大公國(Oldenburg) | 奧爾登堡(Olenburg) | 6 429 | ||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 (Sachsen-Weimar-Eisenach) | 魏瑪(Weimar) | 3 610 | ||
公國 (Herzogtümer) | ||||
安哈爾特公國(Anhalt) | 德紹(Dessau) | 2 299 | ||
不倫瑞克公國 (Braunschweig) | 不倫瑞克(Braunschweig) | 3 672 | ||
薩克森-阿爾滕堡公國 (Sachsen-Altenburg) | 阿爾滕堡(Altenburg) | 1 324 | ||
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 (Sachsen-Coburg und Gotha) | 科堡(Coburg) | 1 977 | ||
薩克森-邁寧根公國 (Sachsen-Meiningen) | 邁寧根(Meiningen) | 2 468 | ||
親王國 (Fürstentümer) | ||||
利珀親王國 | 代特莫爾德 | |||
羅伊斯-施萊茨-格拉親王國 | 格拉 | |||
羅伊斯-格瑞茨親王國 | 格瑞茨 | |||
紹姆堡-利泊親王國 | 布卡堡 | |||
施瓦茨堡-魯?shù)罓査顾赜H王國 | 施瓦茨堡-桑德豪森親王國 | 桑德豪森 | ||
華迪克-皮亞蒙特親王國 | 亞路臣 | |||
自由漢薩城市 (Freie Hansest?dte) | ||||
不來梅(Bremen) | 256 | |||
漢堡(Hamburg) | 414 | |||
呂貝克(Lübeck) | 298 | |||
帝國直轄領(lǐng) (Reichsland) | ||||
阿爾薩斯-洛林 (Elsa?-Lothringen) | 斯特拉斯堡(Stra?burg) | 14 522 |
因其繼神圣羅馬帝國后,德意志帝國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但其正式國號“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也是后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
普魯士在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的領(lǐng)導(dǎo)下,先后在普丹戰(zhàn)爭、普奧戰(zhàn)爭和普法戰(zhàn)爭獲勝,完成統(tǒng)一德意志的大業(yè)。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建立。
帝國的立法機構(gòu)是聯(lián)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聯(lián)邦議會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組成,主席由宰相擔(dān)任,設(shè)58席,普魯士占17席、巴伐利亞占6席、薩克森占4席、符騰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決議案,因此普魯士在聯(lián)邦議會有很大影響力。帝國議會議員通過選舉產(chǎn)出生來,選民為帝國居民中年滿25歲的成年男性公民,帝國議會沒有固定議席,參選者得票超過半數(shù)便當(dāng)選,不足者落空。帝國議會所通過的一切決議須得聯(lián)邦議會同意后來能生效,以限制帝國議會的權(quán)力。
文化斗爭主要在1871年至1876年間進行,俾斯麥采取一系列行動削弱教會影響力,1871年帝國議會通過了神職條款,禁止“濫用神職以遂政治目的”,之后又統(tǒng)過了一系列法案,統(tǒng)稱為“五月法案”。主要措施控制神職人員的培訓(xùn)、任命和教會教育,禁止耶穌會在德國展開活動,1874年把憲法內(nèi)原有保證宗教自由的數(shù)條規(guī)條刪除,1875年推出“糧倉法”,凡拒簽聲明支持政府立法行動的教士將不會得到政府的宗教津貼,最后在1876年規(guī)定教會不能控制婚禮。許多抵制文化斗爭的神職人員遭監(jiān)禁或驅(qū)逐出境。然而文化斗爭不但未能達致預(yù)期目的,反而使中央黨勢力越來越大,天主教徒充滿凝聚力,得到選民的支持,在帝國議會內(nèi)占有不少席位,迫使俾斯麥放棄與天主教徒的敵視,漸漸廢除相關(guān)法令;至于俾斯麥,他又找到另一個打擊對象,改為與中央黨合作,文化斗爭終告失敗,在1887年正式結(jié)束。
德國歷史系列 |
---|
日耳曼地區(qū)歷史 |
日耳曼人時期 |
民族大遷徙 |
法蘭克人時期 |
|
加洛林王朝 |
|
|
|
神圣羅馬帝國 |
德意志國的建立 |
勃蘭登堡藩侯 |
條頓騎士團 |
條頓騎士團國 |
普魯士公國 |
勃蘭登堡侯-普魯士公國 |
普魯士王國 |
德意志邦聯(lián) |
德意志1848年革命 |
北德意志邦聯(lián) |
德意志統(tǒng)一 |
德意志帝國時期 |
德意志帝國 |
德國十一月革命 |
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國) |
大德意志帝國 |
分裂與重新統(tǒng)一 |
盟軍占領(lǐng) + 前東部領(lǐng)土 |
戰(zhàn)后德國人流放和逃亡 |
聯(lián)邦德國 + 民主德國 |
兩德統(tǒng)一 |
現(xiàn)今的德國 |
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 |
專題史 |
軍事史 |
殖民史 |
疆域史 |
歷史年表 |
語言史 |
然而反社會主義法未能達到預(yù)期效果,反而助長社會民主黨的勢力,《反社會主義非常法》有效的時期被后來稱為社會民主黨的“英雄時代”。1870年代的經(jīng)濟蕭條,使德國貧富懸殊惡化,不僅引起了社會主義者的關(guān)注,同樣喚起許多德國社會不同成員的關(guān)注,社會民主黨勢力越來越大,俾斯麥為了壓制這些勞工階級的政治活動,便透過各種福利措施收買他們。在反社會主義同時,俾斯麥又推行一些保障市民權(quán)益的社會主義法,包括1883年的《疾病保險法》、1884年的《意外災(zāi)難保險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殘廢保險法》。1890年國會拒絕通過反社會主義法,1888年上任的威廉二世解除俾斯麥職務(wù),俾斯麥下臺,反社會主義結(jié)束,社會民主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
這些憲政改革是十分有限,不能滿足人心,1918年10月威廉港水兵叛變,不肯接受上級命令把艦隊駛出威廉港執(zhí)行一項攻英任務(wù)。此兵變觸使全國爆發(fā)大規(guī)模叛變,局勢急轉(zhuǎn)直下,宰相在11月9日辭職,新宰相腓力·賽德曼在國會大樓宣布共和國成立,威廉二世在晚間出走,德意志帝國滅亡。11月11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威廉二世的退位末使德國國內(nèi)恢復(fù)秩序,但共和國的成立已經(jīng)把此殘局交給魏瑪共和國政府處理。
這些邦國中的其中數(shù)個在神圣羅馬帝國崩潰之后得到了獨立主權(quán)。其余的邦國都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后得到獨立主權(quán)。這些邦國的領(lǐng)土可能不是一塊連續(xù)的領(lǐng)土,可能會分成數(shù)個部分分部在德意志地區(qū)各地。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透過家族分支瓜分領(lǐng)地,或者是透過征購而獲得的。
邦國 | 首都 | 面積(平方千米)(1910年) | ||
---|---|---|---|---|
王國 (K?nigreiche) | ||||
普魯士王國 (Preu?en) | 柏林(Berlin) | 348 780 | ||
巴伐利亞王國 (Bayern) | 慕尼黑(München) | 75 870 | ||
薩克森王國 (Sachsen) | 德累斯頓(Dresden) | 14 993 | ||
符滕堡王國(Württemberg) | 斯圖加特(Stuttgart) | 19 507 | ||
大公國 (Gro?herzogtümer) | ||||
巴登大公國(Baden) | 卡爾斯魯厄(Karlsruhe) | 15 070 | ||
黑森大公國 (Hessen) | 達姆施塔特(Darmstadt) | 7 688 | ||
梅克倫堡-什未林大公國(Mecklenburg-Schwerin) | 什未林(Schwerin) | 13 127 | ||
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國(Mecklunburg-Strelitz) | 新施特雷利茨(Neustrelitz) | 2 929 | ||
奧爾登堡大公國(Oldenburg) | 奧爾登堡(Olenburg) | 6 429 | ||
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 (Sachsen-Weimar-Eisenach) | 魏瑪(Weimar) | 3 610 | ||
公國 (Herzogtümer) | ||||
安哈爾特公國(Anhalt) | 德紹(Dessau) | 2 299 | ||
不倫瑞克公國 (Braunschweig) | 不倫瑞克(Braunschweig) | 3 672 | ||
薩克森-阿爾滕堡公國 (Sachsen-Altenburg) | 阿爾滕堡(Altenburg) | 1 324 | ||
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 (Sachsen-Coburg und Gotha) | 科堡(Coburg) | 1 977 | ||
薩克森-邁寧根公國 (Sachsen-Meiningen) | 邁寧根(Meiningen) | 2 468 | ||
親王國 (Fürstentümer) | ||||
利珀親王國 | 代特莫爾德 | |||
羅伊斯-施萊茨-格拉親王國 | 格拉 | |||
羅伊斯-格瑞茨親王國 | 格瑞茨 | |||
紹姆堡-利泊親王國 | 布卡堡 | |||
施瓦茨堡-魯?shù)罓査顾赜H王國 | 施瓦茨堡-桑德豪森親王國 | 桑德豪森 | ||
華迪克-皮亞蒙特親王國 | 亞路臣 | |||
自由漢薩城市 (Freie Hansest?dte) | ||||
不來梅(Bremen) | 256 | |||
漢堡(Hamburg) | 414 | |||
呂貝克(Lübeck) | 298 | |||
帝國直轄領(lǐng) (Reichsland) | ||||
阿爾薩斯-洛林 (Elsa?-Lothringen) | 斯特拉斯堡(Stra?burg) | 14 522 |
因其繼神圣羅馬帝國后,德意志帝國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但其正式國號“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也是后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
普魯士在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的領(lǐng)導(dǎo)下,先后在普丹戰(zhàn)爭、普奧戰(zhàn)爭和普法戰(zhàn)爭獲勝,完成統(tǒng)一德意志的大業(yè)。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正式登基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建立。
帝國的立法機構(gòu)是聯(lián)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聯(lián)邦議會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組成,主席由宰相擔(dān)任,設(shè)58席,普魯士占17席、巴伐利亞占6席、薩克森占4席、符騰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決議案,因此普魯士在聯(lián)邦議會有很大影響力。帝國議會議員通過選舉產(chǎn)出生來,選民為帝國居民中年滿25歲的成年男性公民,帝國議會沒有固定議席,參選者得票超過半數(shù)便當(dāng)選,不足者落空。帝國議會所通過的一切決議須得聯(lián)邦議會同意后來能生效,以限制帝國議會的權(quán)力。
文化斗爭主要在1871年至1876年間進行,俾斯麥采取一系列行動削弱教會影響力,1871年帝國議會通過了神職條款,禁止“濫用神職以遂政治目的”,之后又統(tǒng)過了一系列法案,統(tǒng)稱為“五月法案”。主要措施控制神職人員的培訓(xùn)、任命和教會教育,禁止耶穌會在德國展開活動,1874年把憲法內(nèi)原有保證宗教自由的數(shù)條規(guī)條刪除,1875年推出“糧倉法”,凡拒簽聲明支持政府立法行動的教士將不會得到政府的宗教津貼,最后在1876年規(guī)定教會不能控制婚禮。許多抵制文化斗爭的神職人員遭監(jiān)禁或驅(qū)逐出境。然而文化斗爭不但未能達致預(yù)期目的,反而使中央黨勢力越來越大,天主教徒充滿凝聚力,得到選民的支持,在帝國議會內(nèi)占有不少席位,迫使俾斯麥放棄與天主教徒的敵視,漸漸廢除相關(guān)法令;至于俾斯麥,他又找到另一個打擊對象,改為與中央黨合作,文化斗爭終告失敗,在1887年正式結(jié)束。
德國歷史系列 |
---|
日耳曼地區(qū)歷史 |
日耳曼人時期 |
民族大遷徙 |
法蘭克人時期 |
|
加洛林王朝 |
|
|
|
神圣羅馬帝國 |
德意志國的建立 |
勃蘭登堡藩侯 |
條頓騎士團 |
條頓騎士團國 |
普魯士公國 |
勃蘭登堡侯-普魯士公國 |
普魯士王國 |
德意志邦聯(lián) |
德意志1848年革命 |
北德意志邦聯(lián) |
德意志統(tǒng)一 |
德意志帝國時期 |
德意志帝國 |
德國十一月革命 |
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國) |
大德意志帝國 |
分裂與重新統(tǒng)一 |
盟軍占領(lǐng) + 前東部領(lǐng)土 |
戰(zhàn)后德國人流放和逃亡 |
聯(lián)邦德國 + 民主德國 |
兩德統(tǒng)一 |
現(xiàn)今的德國 |
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 |
專題史 |
軍事史 |
殖民史 |
疆域史 |
歷史年表 |
語言史 |
然而反社會主義法未能達到預(yù)期效果,反而助長社會民主黨的勢力,《反社會主義非常法》有效的時期被后來稱為社會民主黨的“英雄時代”。1870年代的經(jīng)濟蕭條,使德國貧富懸殊惡化,不僅引起了社會主義者的關(guān)注,同樣喚起許多德國社會不同成員的關(guān)注,社會民主黨勢力越來越大,俾斯麥為了壓制這些勞工階級的政治活動,便透過各種福利措施收買他們。在反社會主義同時,俾斯麥又推行一些保障市民權(quán)益的社會主義法,包括1883年的《疾病保險法》、1884年的《意外災(zāi)難保險法》和1889年的《老年和殘廢保險法》。1890年國會拒絕通過反社會主義法,1888年上任的威廉二世解除俾斯麥職務(wù),俾斯麥下臺,反社會主義結(jié)束,社會民主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
這些憲政改革是十分有限,不能滿足人心,1918年10月威廉港水兵叛變,不肯接受上級命令把艦隊駛出威廉港執(zhí)行一項攻英任務(wù)。此兵變觸使全國爆發(fā)大規(guī)模叛變,局勢急轉(zhuǎn)直下,宰相在11月9日辭職,新宰相腓力·賽德曼在國會大樓宣布共和國成立,威廉二世在晚間出走,德意志帝國滅亡。11月11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威廉二世的退位末使德國國內(nèi)恢復(fù)秩序,但共和國的成立已經(jīng)把此殘局交給魏瑪共和國政府處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