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曾氏家譜源流】曾國的來源和遷徙

鄫國,子爵,為姒姓。約在夏代中葉,始建國于繒丘,在今河南方城縣北。商初,鄫人東遷至河南柘城和安徽毫縣之間,并與商往來密切。約當周滅商時,被移至山東繹縣,春秋時被莒國所滅。周昭王、穆王南征江淮時,曾移封諸姬姓國至漢陽,姬姓曾國當也于這時封于方城的繒丘故地。周幽王末年,曾聯合申侯、犬戎一同滅亡西周,殺死幽王,共立幽王之予太子伯服為王,遷都洛邑,是為東周平王。曾國由于有扶立之功,國勢強盛。到春秋初期,由于楚國興起,北滅申、呂,曾國受到威脅,乃于這時遷到光山縣西南之西陽,對楚表示臣服和忠順。當漢陽諸姬及淮漢間姜、贏、偃姓諸小國陸續(xù)被楚吞并時,曾國便淪為楚的附庸。戰(zhàn)國初期,楚滅隨后,曾又被移封至隨國附近的曾家店一帶。后來仍為楚所并。鄫與繒、曾本為一字,古通用。

一、姒姓鄫國的建國和遷徙

   鄫國,為姒姓[1]?!妒辣尽分^:“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鄫。襄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痹瓉恚嬇c曾即一國?!堵肥贰ず蠹o十三下》載:少康“慶得四息伯杼、曲列、龍留、季桿,俱賢逮事”。四息即四媳,意為四個兒子。少康之長子為伯杼,后繼位為帝。曲烈為伯杼之弟。同書又謂帝杼“乃封其仲曲烈于繒,至周為莒所滅。有繒氏、鄫氏、曾氏”。羅蘋注:“是曰繒衍,傳作鄫?!?,又《國名紀丁》云:“繒,二,子爵,昭公取鄫也。曲烈國,一曰繒衍,今沂承之縣東八十,非鄭鄫?!鼻夷松倏抵僮?,伯杼之弟。其封于鄫,乃是帝杼登位之后,因曲烈輔兄有功而得封。史載少康有九子,則曲烈并非少康之少子。因曲烈之下,尚有龍留、季桿,故以曲烈為少康仲子是對的。姒姓之鄫,又可作繒、曾,且以后分成鄫、曾、繒三姓,是同一祖源的。

   《國語·鄭語》韋昭注:“繒,姒姓,申之與國也?!薄吨苷Z》謂“杞、曾由太姒也”。申在今河南南陽市北,北面方城縣有繒關。江永《春秋地理考實》云:“傳,致方城之外于繒關。杜注:楚地,今按當在南陽府裕州,方城在裕州。見哀四年。”高士奇《春秋地理考實》說:“曾初封,似不在琊玡。哀公四年,楚致方城之外于曾關,豈其故墟乎?”,歷代史學家都認為曾關,即姒姓鄫國的故墟,亦即鄫國始封地?!妒酚洝は谋炯o》載:“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把鄫與繒、曾等同起來,三字在古代時可通用。初封于繒關之鄫乃為夏禹之后曲烈所建之國無疑。方城之繒關亦有繒丘,這里與夏禹姒姓分布的中心地如陽城、杞、斟尋(在鞏縣)、費(音必,在泌陽)等地相近。

   新鄭與密縣之間有潧水?!端洝吩疲骸皾浰鲟嵖h西北平地,東過其縣北,又東南過其縣東,又南,入于洧?!贬B道元注:“史伯答桓公臼,君若克虢、鄶,主芣、馬鬼而食潧、洧,修曲刑以守之,可以少固詩所謂潧與洧者也?!睗?、洧,今《毛詩》本作溱與洧。丁山認為:“繒關不如潧水名字較古,與其說潧之初封在繒關,不如說在、潧水流域,更為合理?!保?]但潧水乃商代曾人之地,夏代之繒,當在繒關。夏禹南征三苗,以繒人扼守繒關,繒關正是由洛陽、陽城南通南陽及江漢之要道。故夏代之曾當在繒關,到商代才東遷潧水。鄭杰祥亦認為夏代的繒國在今方城的繒關[3]。

   商代卜辭有“ 入二、在口”(院、3、D、0060),“口巳, ……”(院、3、D、1875)[4]。 讀為潧,《春秋》所謂“鄫子”,與夫《曾伯雨黍(上下結構)(漆)簋》之曾,都可能為甲翼骨面諸種刻辭所見的 氏之后[5]。于省吾說:“   即金文曾之初文?!墩f文》‘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聲’。按古文曾字無從田從曰者,許說失之。金文曾字,《曾伯從寵鼎》作 。契文 字與《曾伯從寵鼎》曾字上從 形同,是曾字初文。上兩畫與田形相連讀,孳化離析為二┅┅”契文作 ,金文作 者,古文從口無否每無別…… 亦當為地名。  

   《中甗》:‘王命中先省南國,貫行王居,在 ?!c契文之 ,自系同地?!保?]卜辭中還有許多 字,但皆有贈送義,不是地名和國名??梢娚檀鷷r,商、曾關系密切。商滅夏后,夏的同姓親族,或被俘虜成為臣仆,或被迫向四方遷徙。唯獨曾人能立足于商朝附近,因他們歷來對商忠心耿耿,常常入貢。曾字以后便衍化為饋贈和贈送,商以曾人進貢的物品物作祭品,故曾又有祭祀之義。

   商末,曾人或又東遷至柘城與安徽毫縣之交的層邱,《水經·陰溝水注》:“濄水東南逕層邱北,邱阜獨秀,巍然介立,故壁壘所在也。濄水又東南逕城父縣故城北,沙水注之?!背歉讣唇褓窨h,其北與柘城接界。層邱,《茍子·堯問》作繒邱,云:“繒邱之封人見楚相孫叔敖?!睂忧裼肿骺暻?,因曾人東遷至此而得名?!蹲髠鳌废骞辍爸T侯之師次子鄫,以待晉師”,即指此。

   周武王滅商時,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地區(qū)蒼山縣西北古鄫城。《左傳》僖公十四年杜預注:“曾國,今瑯琊繒縣?!奔粗复恕!蹲x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二兗州府嶧縣云:“鄫城,縣東八十里,春秋時小國也。僖十四年,鄫子來朝。襄六年,莒人滅鄫。昭四年,(魯)取鄫?!妒酚洝贩虿钇吣?,敗齊師于艾陵,遂至繒,即此。后為楚地?!睗h置繒縣,隋開皇時置鄫城縣,又升為鄫州。鄫由于是小國,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鄫便和魯通婚?!洞呵铩焚夜哪?,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來朝”。杜預注:“季姬魯女,鄫夫人也。鄫子本無朝志,為季姬所召而來,故言使鄫子來朝?!庇肿ⅲ骸氨净蜃骺??!笨梢娻嬛氨疽炎骺?。《左傳》僖公三十一年:“杞、繒夏后,自當祀相。”席世昌《讀說文記》云:“春秋時魯女多歸鄫,鄫非姬姓可知。傳曰: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則鄫為姒姓無疑?!?,僖公十六年,夏四月,鄫季姬卒。十二月,齊會諸侯于淮,因淮夷常侵犯鄫國,欲為鄫筑城,并向東方略地。筑城的勞工疲苦不堪,有人夜登丘阜,大呼曰:齊有亂,使城未筑成而散去[7]。但鄫依賴齊國,《戰(zhàn)國策·魏策》:“繒恃齊而輕越?!辟夜拍晗牧?,宋、曹、邾會盟于曹南。鄫子沒有趕到曹南,便到邾去會盟。宋襄公責怪鄫子沒有及時去會盟,便指使邾文公把鄫子抓去充當犧牲,以祭次睢之社[8]?!逗鬂h書·郡國志》謂“臨沂縣有叢亭”。張華《博物志》云:臨沂“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民謂之食人社”。叢亭、大叢社即曾亭、大曾社,因曾、叢音同,亦可通用。可見鄫國衰弱到連國君都保不住,任人宰割,只得更依附魯國以求生存了。《谷梁》宣公十八年經:“朱人戕繒子于繒”,釋文:“繒,一本作鄫。”《左傳》襄公元年“次于鄫,”杜預注:”鄭地,在陳留襄邑縣東南?!苯馈洞呵锏孛紝崱罚骸跋逡兀駳w德睢州,故鄫城在州南?!奔唇窈量h西北地。襄公四年,魯國請于霸主的晉國,要求把鄫國作為魯的附屬國,并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十月,“邾人、莒人伐鄫,(魯大夫)臧紇救鄫,侵邾,敗于狐駘”。次年,鄫人又在戚參加晉、宋、陳、衛(wèi)、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的盟會,聯合抗楚[9]。又次年,即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賄賂魯國,成為魯之附庸,恃有魯作靠山而對莒國怠慢。同年秋,莒國趁魯國疏于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亡了鄫國。于是晉國指責魯國沒有保護鄫國,并派兵去討伐魯國[10]。

   鄫國亡后,其子孫以鄫、曾、繒為氏?!妒辣尽吩疲骸班嬍希址庥脟鵀槭?,魯有鄫鼓父”。又云:“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子鄫。襄六年,莒滅之。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參,字子輿,父予并仲尼弟子。參生元申?!痹峡ね鲇隰攪蛷]陵郡??暿现笥锌曎R,從漢高祖擊項籍有功,封祁谷侯。

   《唐貞觀八年條舉氏族事件》載:潭州長沙郡四姓有曾氏,《太平寰宇記》則作五姓有曾氏。《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譜》載:岐州扶風郡十一姓有曾氏,兗州魯國郡廿姓有曾氏,潭州長沙郡六姓有曾氏。《廣韻》下平聲十七登:曾,“曾參之后,后漢有尚書曾偉”。魯有季孫氏家臣曾夭。曾氏尤以江西南豐、南城為多,人材輩出。

   南豐人曾紇,宋文林郎,著《臨漢居士集》。子曾恩,祁陽知縣,著《懷峴居士集》。曾唯,為南宋末年六君予之一。宣和六年進士曾崇,紹興二年進士曾發(fā),明成化貢生曾璋,永樂武平丞曾貫,杭州訓導曾宣,永樂舉人曾貴賓,成化舉人曾鑒。

二、曾的含義

曾,歷來字書均釋為虛字,因而衍生為何曾、曾經、曾是、曾幾何時等。又謂“窗曾一聲之轉”[11]。據甲骨文與金文分析,曾實即原始社會末期創(chuàng)造的甑器,即用以蒸飯的飯甑。甑旁之瓦是后來加的,開始皆作曾字。八田(上下結構)象甑內有孔之甑篳,如窗開孔一樣,故窗曾為一聲之轉。用甑蒸食物,故曾、蒸同音亦通義,曾者蒸也?!墩f文解字》:“甑,甗也,從瓦曾聲?!ξ膹? 弓鬲弓  ,可見甑系從鬲器的基礎上演變而來,起初在鬲器里安下多孔的陶圓板,將食物置于板上,板下盛水,用以蒸熟食物,故叫甑。發(fā)明這種甑器的部落便稱作曾,后來發(fā)展為國號。

   據《字林》云:“甑,炊器也?!闭裘诪轱埰鳎纫暂杀侮档?,加米其上,而餴之而餾之[12]。簞即篳,有用竹篾織成七孔的圓篳板,也有用七孔陶圓板做甑篳者?!秲x禮·少牢禮》:“廩人概甑甗匕與敦于廩爨?!弊ⅲ骸肮盼年禐檎??!笔顷蹬c蒸同音義的又一證明。河南鄭州市銘功路發(fā)現商代制陶作坊專燒灰質陶,產品以盆甑居多[13]。鄒衡在論述夏文化時指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者均作罐狀,底部多為小圓孔?!保?4]這種底部有小圓孔的炊器,無疑是甑。在夏代初期業(yè)已流行,而盛行于夏、商兩代。據此可確定曾人在夏初發(fā)明甑,夏禹之后曲烈的部落和所建的國家叫曾。

   《山海經·大荒東經》有鬲曾山,郭璞注:“音如釜甑之甑?!必?,當系曾人所居制甑之地,可見其地名很古老。

三、姬姓曾國的建立

   姬姓曾國的建立,當在周成王時期。周滅商之后,平定了武庚三監(jiān)之亂,又平定了東夷、淮夷的反抗,開始了大分封,同姓曾國被封于舊姒姓曾國故地的繒關,郭沫若謂“湖北孝感地方曾發(fā)現過一批周成王時代的青銅器,記載著成王南征虎方的事跡。成王在這征伐中經過的曾,后來封有姬姓諸侯?!保?5]這就是徐鍇《說文解字系傳》所稱的姬姓曾國。曾國為侯爵,從許多出土青銅器銘文中都可證實。劉節(jié)謂:經籍所見曾國,可從邑作鄫,亦可從系作繒,皆一名也。鄫,此姒姓之國,然在青銅器《曾伯 阝奇 壺》、《曾大 人左口上小下  盆》、《曾子仲宣鼎》、《曾諸子鼎》中,皆無直接證據可斷定為姒姓之國。反之,若《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簋》,若《曾侯簋》,其與楚國之關系則顯而易見。此在河南者,附庸于鄭之曾也。疑此即姬姓:二曾,與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同族??梢娪屑罩?,又有姒姓之鄫。在齊者,姒姓;在鄭者,姬姓也。江漢諸姬,大抵為周人,目的在于使之同化江淮之民。是以姬姓之鄫或在王室,或處夷狄?!对? 雨黎(上下結構) (漆)簋》曰:“佳王九月,初吉庚午。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哲圣元武,元武孔業(yè);克狄淮夷,印燮鄹湯?!笨梢娬骰匆闹?,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參與其事,因率其族人南徙至楚,是以有楚國之曾矣[16]。鄹湯繁陽,在今新蔡縣北。把淮夷趕回了淮水中下游。陳夢家謂:“金文曾伯、曾侯、曾姬等  雨黎(上下結構) (漆)都是鄭地之曾,監(jiān)臨淮水北的繁陽、淮夷?!保?7]鄭國系周平王東遷洛邑時,才從陜西華縣之鄭東遷至新鄭,并吞了姒姓舊曾園之地。而《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鍰》據吳其昌《金文系年表》考定為周宣王九年之  雨黎(上下結構) (漆),當公元前819年,此時曾國已在河南立國。而鄭國才于周宣王廿二年封弟友于鄭,是為鄭桓公。鄭之立國,比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要晚十三年,鄭東遷河南新鄭,比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要遲四十六年,故劉氏謂在河南之曾“附庸于鄭之曾也”,純屬錯誤的推測。鄭據有曾地及  潧水,乃姒姓之鄫從方城繒關東遷至此,到周武王時又東遷山東蒼山之鄫城。故東周平王時,曾之故地為鄭所得,并非曾淪為附庸國。且曾伯  雨黎(上下結構) (漆)既為伯爵之國,不是子、男爵之國,決非附庸國之爵位無疑。所以,據曾國之  雨黎(上下結構) (漆)定為鄭地之曾,顯然也是錯誤的。

   按漢陽諸姬,乃周昭王、周穆王南征荊楚、淮夷時,從山西、陜西移封而來。曾國也當于這時始封于方城繒關的原姒姓曾國故地,因襲故國之名,而未加邑旁,仍為曾國。爵位為伯爵,與姬姓親族如霍、應、蓼等國成犄角之勢,以拱衛(wèi)成周的南門。西周末年,曾國勢力強盛。到周幽王時,因寵愛姒姓褒國之女褒姒,立為妃,欲廢殺姜后及其所生之太子宜臼,違背了周朝立嫡的宗法規(guī)定,也觸犯了姜、姬兩姓的共同利益。于是,姜姓的申國、西戎和姬姓的曾國,于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便聯軍攻陷西周的鎬京,殺幽王、褒姒于驪山之下。如果這次聯軍的曾國是姒姓,其同族為王妃,決不會如申侯之女姜后那樣去仇視幽王和褒姒,所以,也可證明西周年方城繒關的曾國乃姬姓。

   參與攻滅西周的國家,《史記·周本紀》載有申侯與繒、西夷犬戎?!秶Z·鄭語》云:“申、繒、西戎方強,王室方騷?!庇帧稌x語》云:“申人、繒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痹鴩@時處于鼎盛時期,又遠在方城之繒關,更可證決非鄭國之附庸。也可證劉節(jié)謂曾伯雨黎(上下結構) (漆) “因率其族人南徙于楚,是以有楚國之曾”的說法不妥。曾國之由方城繒關南遷至淮水上游羅山縣曾家店,乃在春秋中葉楚滅應、霍、申、呂之后,并非在周宣王之時。

   因申、曾扶立姜后之子廢太子宜臼為周平王,東遷洛邑,曾國權勢更大,所以由伯爵而晉升為侯爵。1972年在湖北隨縣均川區(qū)熊家老灣,出土了西周晚期青銅器《曾仲大父蟲有簋》二件,又有《曾伯  (缶左霝下)》銘文[18]。此缶霝(左右結構)則為春秋早期之器??梢姶藘善鳛橐幻}相承,曾仲大父或為曾伯雨黎(上下結構)(漆)之弟或次子,當在周宣王、幽王之時,而曾伯文則為雨黎(上下結構) (漆)之子。銅器雖出于隨縣均川,乃系曾人后來南遷時由方城攜帶祖?zhèn)鞫Y器南遷而來的。

   曾君有時也稱為子。如l971年8月,在河南新野縣城關鎮(zhèn)小西關發(fā)現一座春秋早期曾國墓,出土物中有一件銅甗為甑、鬲分鑄,底部有十字形箅孔,更可證曾國因擅長制造這種甑器而得名。此墓出土于新野城郊,北距南陽、唐河不過百里左右,或者就是曾國的一個重地[19]。1974年8月,又在上述墓葬西側僅20余米處,發(fā)掘出一座春秋早期墓。其墓葬形制、出土遺物與前一座曾國墓葬很相似?!霸ノ髂虾投醣睆V大地區(qū)的確有一個曾國存在。新野地區(qū)當在曾國境內,也許是曾國西北邊陲的一個重鎮(zhèn)?!保?0]新野還出土有春秋早期青銅器《曾子仲 亻妻 甗》。又稱《曾侯簠》,銘文為“叔姬霝作黃邦,曾侯作叔姬邛羋媵器”。所謂“叔姬”,必為曾侯之妹或女嫁于黃國者。邛羋,即叔姬之女嫁于江國者?!稄V雅》:“羋,母也。楚人呼母曰羋?!笔墙d即江母,故《楚王鐘》曰:“楚王媵江仲羋南和鐘?!贝私倭d,必為楚王之女或妹嫁于江國者??梢娊?、黃、曾、楚皆互為姻婭?!对o血耳(左右結構)壺》,圣走亙(左右結構)之夫人所作器。夫人,國君之妻。圣走亙即聲走亙。楚自惠王以后,其小君可稱作聲走亙者,必為聲王之夫人。娶于曾,故稱曾姬。無卹,其名也[21]??梢娫鴩褳榧铡?979年4月隨縣城郊公社八一大隊的一座墓葬中出土銅器37件,其中有《季怠戈》,銘文云:“周王孫季怠口元用戈臧元武”。又一戈銘文云:“穆侯之子西宮之孫,曾大攻尹季怠之用。”[22]穆侯即曾穆侯,西宮或為穆侯之子。穆侯以其少子季怠為曾地的大工尹,后來即封為曾伯,可能為曾伯雨黎(上下結構) (漆)之祖父,是曾國的開國始祖。其銅器之出現在隨縣,乃是以后的曾君南遷而帶去的。清光緒間,襄陽縣太平店宋家柵一戰(zhàn)國墓出土了銅器百余件,皆散失。唯存襄樊市文化館的春秋中期《曾孟羋諫盆》,有銘“曾孟羋諫乍饗盆其眉壽用之?!保?3]這個曾孟羋或是曾孟姬也未可知。這些銘器都證明方城之姬姓曾國,確系周穆王所封,以后逐漸南遷。周永珍認為,榮與曾同為姬姓,“榮伯戈乩自曾國墓中,我們懷疑榮是曾的先祖(榮、曾、古音同),也就是說曾是榮遷往漢川的一支。從《大盂鼎》、《小盂鼎》以及《衛(wèi)盉》、《榮有司乊上冉下鬲》出土于岐山,也可證曾之先祖與西戎居鄰雜處[24]。說榮、曾同為姬姓是對的,說曾為榮之后則不然。榮為周公之后,曾為穆王之后。

   上海博物館藏有《曾子斿鼎》,銘文云:“曾子斿擇其吉金,用鑄口彝?;萦诹仪邑?列祖妣)、口下保臧(藏)。吾攵(吾)口口是奠,孔揚為口事于四國,用孝用享,民具卑鄉(xiāng)(向)”[25]。但曾昭珉、李瑾把“列祖妣”釋為“烈曲”,認為是少康之子曲烈之后的曾國,遷到隨縣后的姒姓[26],值得志疑。l966年7月湖北京山縣宋河區(qū)坪壩公社蘇家垅出土97件銅器中,又有《曾中斿豆》、《曾中斿父壺》、《曾侯中子斿父鼎》[27]各二件。以上曾中斿子器都定為春秋早期。馬承源《中國青銅器》認為:“歷史上曾國有三,一在山東,一在河南南部。另有一曾子斿鼎,銘文表明曾是姒姓,西周晚期,曾國在江、漢之間一度比較有勢力?!卑褲h水之曾說成為姒姓恐怕也不是史實。這位曾仲子游父,后來登上侯位,便稱為曾侯仲子游父了。

四、姬姓曾國的遷徙

曾國的遷移,當在春秋早期。那時楚國強盛,向淮漢擴展勢力,滅申、呂、應、霍。曾才向東南遷至光山之西。劉節(jié)謂:“鄭與曾皆姬姓,近在王畿,是曾伯雨黎(上下結構) (漆)一族本處于鄭,故為王近臣。因平淮夷而徙至楚,復為楚之附庸矣……自東周中葉以迄戰(zhàn)國晚期,曾人之足跡北起鄭郊,南至光州;西起南陽,東至睢州;皆其范圍也。”[28]楊寬、錢林書“根據楚王熊章銘文,戰(zhàn)國初期曾國國都當在今河南光山西南的西陽。根據曾侯乙大墓的發(fā)現,當時曾國又以湖北隨縣西北郊作為國君的葬地。根據宋人記載,“楚王熊章鐘又曾出土于湖北安陸??磥磉@時曾國統治中心又進一步向東遷移。在今光山、隨縣和安陸之間,雖多山區(qū),但是西陽沿潢河流域,隨縣和安陸又沿涢水流域,可以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作為立國之地。這時曾國的繼續(xù)東遷,該是為了對楚進一步的退讓?!保?9]今光山縣西南的羅山縣西南六十里有曾家店,或系曾國所都的西陽。

   1965年11月,武漢市橋口廢品倉庫中清理出一件銅鼎《曾伯從寵鼎》,銘文云:“佳王十月既吉曾伯從寵自作寶鼎用?!保?0]又有《曾伯父罍》,銘文云:“唯曾伯父自乍口口  缺去右加霝  用征行?!边@兩件銅器約當于春秋早期,稱曾伯名從寵,和其父或系兩代曾君。曾伯父鑄磕說明是為了征行之用??赡転樗麖姆匠窍驏|南遷至西陽時所專鑄之器,不是用于出征,也不是為了臨時出巡。因舉國遷徙而隆重地鑄器,銘文記載了這次征行的事。

   1978年3月,隨縣擂鼓墩一號墓的曾侯乙墓,墓內出土百多件青銅器,上都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六十多件青銅編鐘上也有“曾侯乙作持”銘文。還有《楚王章鎛》。關于西陽所在地,“根據楚王熊章鐘銘文,戰(zhàn)國初期曾的國都在西陽而不在隨…楚惠王得到來自西陽的訃告,因而為曾侯乙制作宗廟用的編鐘等禮器,送到西陽進行祭奠??芍畹淖趶R在西陽,當時曾的國都也必在西陽”[31]。西陽在今羅山縣西南曾家店,與息、蔣、隨、唐等姬姓國相鄰。

   這個曾侯乙墓因出土于隨縣擂鼓墩,便有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曾即是隨,是隨國以后改號的。并引魏稱梁,韓稱鄭,吳稱干,唐稱晉為證。殊不知魏因遷都至梁才兼稱梁,韓后遷都至鄭才稱鄭,唐后遷都晉水之濱因改國號為晉以別于南遷之唐國。吳因并吞強大的干國而以干為賠都,因亦兼稱為干。隨國遷都至曾叫曾是可能的。但隨國自山西南遷至隨州之后,一直未再遷都,尤其未遷到曾地,所以并無任何證據說隨后改曾。楊寬等認為曾國和隨國不可能是一國兩名,“從河南、湖北兩省間出土的曾國文物來看,曾國從西周晚期到春秋前期,正從南陽盆地西南部新野、谷城太平店,向東南進入隨棗走廊,經棗陽茶庵而東到隨縣西南、京山東北。石泉同志據此斷言曾國是西周時期‘漢陽諸姬’的封國之一,認為南陽盆地南部曾是曾國的居地,這一帶正在漢水以北。我們認為,這個斷言是可信的。但是,石泉同志又認為隨國也是由南陽盆地遷入隨棗走廊的‘漢陽諸姬’之一,并深入到隨縣一帶,因此進一步斷言曾國即是隨國,這就缺乏依據……曾國在西周時與隨國同時并存,不可能是一國?!保?2]曾昭珉等也駁曾國即隨國,說“隨、曾兩國皆為楚所滅,故隨縣擂鼓墩戰(zhàn)國晚期楚墓中出有‘曾侯乙’諸器,蓋出歷史之必然,然而卻不能因隨縣出有曾國銅器,便得出‘隨國即曾國’的結論?!保?3]

   曾侯乙墓既然出現在隨縣附近,想必由西陽又南遷至隨地。這可能因隨被楚來頭后,楚以隨地與地處楚國邊陲的曾國西陽相接,或曾國國境向西楔入隨國境內,否則便難理解曾侯乙墓為什么在隨縣擂鼓墩出土了。顧鐵符認為曾國發(fā)動了政變,奪取了隨國政權,由一個姬姓國變成了姒姓國。曾與楚有過共同抗周的歷史,曾篡隨是拔除了楚國身旁的一個監(jiān)視哨,為楚立了大功,所以才能立國于楚境內而長久存在著?!保?4]“至于南陽盆地東南的隨棗走廊及其以東地區(qū),已在楚國勢力包圍圈之內,已非戰(zhàn)略要地,因而從南陽盆地向東南轉移的曾國,能夠繼續(xù)保存下來?!保?5]

   曾侯乙墓中隨葬的青銅器精美絕倫,有透空附飾的尊、盤,有銅禁,還有未見到能與之媲美的編鐘[36]。這樣豐厚華麗的隨葬品,是獨立的諸侯大國的葬禮才能有的。郭德維認為“當時的楚還把曾看作一個獨立的侯國。曾當時政治上可能已完全依附于楚;但楚并沒有奪其國。曾侯乙墓中把楚惠王贈送的鎛鐘置于西邊下層鐘架的最當中、最顯眼、最突出的位置,也可以看出楚王送的禮品是多么尊重。既然曾侯至少在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君侯,因此他死以后,才按君侯禮制來殉葬,楚國既然承認他這一點,自然在他死后也就要按國君的禮節(jié)來對待他。正因他是一個國君,所以死后才能用‘九鼎八簋’?!保?7]

   1981年8月,文物部門又在曾侯乙墓以西百米處,發(fā)掘了擂鼓墩2號墓[38]。其器物組合及特點,當屬晚于曾侯乙的另一個曾國君主,但規(guī)模相差太遠,“頗有一點破落戶的模樣。這說明曾國此時急劇衰敗,已是風燭殘年了。更耐人尋味的是,曾侯乙墓出土了四千多件兵器,此墓卻一件也沒有。這一現象說明,此時強楚已不允許近在咫尺的曾國再擁有武裝力量。其滅亡之日,許就在那以后不久?!保?9]大約在戰(zhàn)國早期,楚悼王用吳起變法,把國內殘存的曾國最后拔除了。

   石泉認為“隨縣境內的均水、淅河以至曾家河,是曾人由南陽盆地東到隨縣一帶新址后帶來的故地河流名稱?!保?0]這是對的。但倒轉來也是對的。楚滅曾后,其后裔依照楚國滅國移民的慣例,遷到了均縣南之曾水?!端涀ⅰゃ嫠酚浻性?,源出武當山,東北流,在武當縣(今均縣以西,舊均縣城)東入漢水,稱為“曾口”。距此東面不遠的丹水上游有均水,實即淅水。這些地名都由隨縣移植而來。

注釋:

[1]《國語?鄭語》韋昭注。

[2][4][5]丁山《殷氏族方國志》

[3]鄭杰祥《試論夏代歷史地理》,載《夏史論叢》。

[6]于省吾《殷契駢枝》三編《釋曾》。

[7]《左傳》僖公十六年。

[8]《春秋左傳》僖公十九年。

[9]《春秋》襄公五年。

[10]《左傳》襄公六年,及杜預注。

[11][1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升部第二,曾、甑。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發(fā)掘隊:《1958——1959年殷墟發(fā)掘簡報》,載,《考古》1961年第2期。

[14]鄒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第三編《試論夏文化》。

[15]郭沫若:《中國史稿》第1冊地231頁。

[16][21][28]劉節(jié):《古史考存?壽縣所出楚器考釋》。

[17]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二)》,載《考古學報》。

[18]鄂兵:《湖北隨縣發(fā)現曾國銅器》,載《文物》1973年第5期。

[19]鄭杰祥:《河南新野發(fā)現的曾國銅器》,載《文物》1973年第5期。

[20]楊育彬:《河南考古(七)》,東周青銅器(一)新野曾國青銅器。

[22]隨縣博物館:《湖北隨縣城郊發(fā)現春秋墓葬和銅器》,載《文物》,1980年第1期。

[23][26][33]曾昭珉、李瑾:《曾國和曾國銅器綜考》,載《江漢考古》1980年第1期。

[24]周永珍:《曾國與曾國銅器》,載《考古》1980年第5期。

[25]陳佩芬:《上海博物館新收集的西周青銅器》,載《文物》,1981年第9期。

[27]湖北省博物館:《湖北京山發(fā)現曾國銅器》,載《文物》1972年第2期。

[29][31][32][35]楊寬、錢林書:《繒國之謎試探》,載《復旦學報》1980年第3期。

[30]藍蔚:《武漢發(fā)現曾伯鼎一件》,載《文物》1965年第7期。

[40]石泉:《古代曾國——隨國地望初探》,載《武漢大學學報》1979年第1期。

[34]顧鐵符:《隨國、曾國的奧秘》,載《楚文化新探》。

[36]舒之梅、劉彬徽:《從近年出土曾器看楚文化對曾的影響》,載《楚史研究專輯》。

[37]郭德維:《曾侯乙墓并非楚墓》,載《江漢論壇》1980年第1期。

[38]郭德維:《我省擂鼓墩二號墓發(fā)掘的重要收獲》,載《湖北日報》1981年8月29日。

[39]舒之梅、劉彬徽:《論漢東曾國為土著姬姓隨國》,載《江漢論壇》1982年第1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春秋古國——鄫國,曾發(fā)明了蒸鍋,孝子曾參來自這里
華夏探秘:南宮適與曾(隨)國
【荊風楚韻】“曾隨之謎”
考古發(fā)掘與金文考釋探索“曾隨之謎”
古代曾國到底在哪里?
神秘天子留下萬件隨葬品,不留任何真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