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位于中國云南西北部的高原上。公元 1217 年始稱麗江。古城充滿“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詩情畫意,建筑融合了納西族、藏族和漢族等多種風格。
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大研鎮(zhèn),地處云貴高原,是納西、白、傈僳、彝、普米、壯、回等民族的聚集地。因金沙江流經其境,“金生麗水”,故名麗江。這里是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qū)之一,早在10萬年前,就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里活動。戰(zhàn)國時期,麗江屬秦國蜀郡,兩漢置遂久縣,唐代先后歸屬吐藩與南詔,宋時臣服大理國,到元朝至元八年(公元12l7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明代設麗江軍民府,清雍正元年設麗江府,民國時期設麗江縣。
麗江古城依山而建,街鋪五花石,房屋青磚灰瓦,木架結構,庭院花香鳥鳴。主街傍河,小巷臨渠,門前即橋,清澈的泉水穿街流巷?!凹壹伊魉?,戶戶垂楊”的詩情畫意,是這座古城的真實寫照。麗江古城自古就沒有城墻,據(jù)說是因為統(tǒng)治者土司姓木,“木”字外邊再加個“口”字就成了“困”字,木家因此就不能興旺發(fā)達,所以麗江古城沒有修筑城墻。
這里的民族風情和文化都絢麗多彩。在晚唐時期,納西族就創(chuàng)造了神奇古老的東巴文化,并用它編寫成各類典籍,稱為“東巴經”,至今有數(shù)萬冊留傳國內外。廣泛流傳在納西族民間的納西古樂,典雅、清純、空靈,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的“活化石”。
麗江古城的納西名字為“谷本”,意思是倉廩云集之地。它的漢語本名叫“大研鎮(zhèn)”,由于古鎮(zhèn)的形狀酷似一方碩大的石硯,所以“研”字一般解釋為“硯”。大研古鎮(zhèn)是我國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城鎮(zhèn)。城內街道密如蛛網,以四方街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古城以“三山為屏”,背靠獅子山,西北及東北依象山和金虹山,形成一個半圓形的大屏風,擋住了來自玉龍雪山凜冽的寒風,形成了一個四季如春的小氣候。古城又以三河穿城,獲得了“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的美稱。來自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在城內又分成無數(shù)支流,穿街繞巷,入墻過屋,形成“家家泉水、處處垂柳”的高原水鄉(xiāng)風貌。
古城內民居多為明清時代的建筑。在平面、布局、結構、造型方面,既有古代中原建筑的特點,也有與白族民居相似之處,形成納西族民居的特有風格。民居一般為兩層,以土木結構為主,非常重視門樓、照壁、門窗、地板、梁坊的裝飾,庭院多種花植樹,頗富情趣。納西族的傳統(tǒng)民居是用去皮圓木一層層疊積構筑起來的,如果去除屋頂,從上往下看,整座房屋結構如同一個“井”字,因此被稱為井干式民居,也有人稱為木楞房或垛木房。這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居在今天的麗江古城卻不太容易看到,原來城里人有錢了,從明朝以來就陸續(xù)請漢族工匠建造新房子。這些工匠雖然帶來了中原地區(qū)的住宅形式,但由于當?shù)厝伺c藏、白族間的友好交往,不免也受其影響,因而這里的民居建筑呈現(xiàn)三族一體的特殊風格。古城中最典型的民居布局為白族的“三坊一照壁”,這是由三個三開間的兩層樓房圍成的三合院,并在另一側立一堵大影壁的形式。屋頂采用漢族的懸山及腰檐。懸山式屋頂?shù)拿娣e大于房體,從下往上仰視,可以見到屋檐內的木結構;腰檐則是一樓與二樓之間另外設置的一層屋檐,由于遮住了二樓的下半部,易讓人產生樓下高于樓上的錯覺,使整體建筑看起來較為穩(wěn)定。還有許多的民居在兩層樓都設有廊子,這是學自于藏族的形式。由于過去納西人稱藏人為“蠻”,所以這種樓房也就被稱為“蠻樓”。
除了典型的“三坊一照壁”之外,由于受限于經濟因素,許多民居雖按照這種格局,但少建了一坊或二坊,并在缺少房屋的地方以土墻圍住,稱為“一坊房”或“二坊房”。其他的民居形式還有“四合同”及“兩重院”,不過這些都是富商、官家的建筑,目前已不多見。
在各類型的民居中,正房均為三開間,中間一開間較大,是專供起居、待客的堂屋;左邊的開間為長輩住屋;右邊則為兒媳臥房;樓上一般為貯藏室或佛堂。左右兩側稍低的廂房底層通常為廚房、畜圈;樓上則用來貯存飼料,也有的作為臥室。各房前的外廊及院落則為一家人閑暇休息時不可缺少的地方。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的原始古代文化,由獨具特色的東巴文字、經書、舞蹈、繪畫、音樂、哲學、天文、歷法等構成。
納西族最初信奉的為原始巫教,約在唐宋之際,受藏族苯教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多神崇拜的東巴教。東巴教的祭司被稱為“東巴”,在納西語中為“山鄉(xiāng)頌經者”,意即“智者”、“大師”?!皷|巴”是集巫、藝、匠于一身,熟悉民情風俗、宗教典籍、能歌舞、善書畫的人。東巴文化得以千載傳承,就是得力于東巴的繼承和傳播,所以該教就稱為東巴教。
千余年前,納西族創(chuàng)造了一種象形文字,東巴們用這種文字將世代口耳相傳的人、事、物,以及自然現(xiàn)象和宗教活動記錄下來,寫成了東巴經。流傳至今的三萬多卷東巴經,記錄了納西先民關于宇宙和人類起源的傳說,納西族的歷史、宗教、文學、藝術、民族、哲學,也包括自然科學的天文氣象、地理、動植物、農業(yè)、畜牧、醫(yī)藥、礦冶等,是古代納西族的一部自然叢書式巨著。
東巴經也是納西文學的寶庫,記載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包括古典神話、敘事長詩、諺語歌謠等。其中以古典神話最為豐富,可分為創(chuàng)世、造物、降龍、鎮(zhèn)妖和戰(zhàn)爭五大類,內容神奇詭譎,更增添了東巴文化的神秘色彩。
納西的古樂聲調柔和,情感細膩,意境古雅高深。自唐、宋以來失傳已久的詞、曲樂章,如《浪淘沙》、《水龍吟》、《山坡羊》等,竟在納西古樂中奇跡般地保存下來,因此中外學者稱納西古樂是“中華雅樂之活化石”。
自古以來,納西先人陸陸續(xù)續(xù)建立了100多座寺廟。這些雄偉富麗的殿宇分布在古城外圍,除了美輪美奐的園林寺觀,寺內所保存的各種壁畫、典籍文物也相當豐富,如極負盛名的白沙壁畫、東河壁畫,內容雖多為宗教題材,但也融合了中原漢族、西域藏族及麗江納西族等多民族的繪畫風格,在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
福國寺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原為木氏家廟,名“安樂寺”,又名“解脫林”,明熹宗賜名“福國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改為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為麗江最早的喇嘛寺?,F(xiàn)大寺已毀,其余五鳳樓及解脫林門樓遷至黑龍?zhí)豆珗@。
五鳳樓原名“法云閣”,是福國寺的藏經樓,因從任何角度望去都有五個檐角,似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所以俗稱五風樓。此樓為三層木構塔式建筑,三疊八角,共有24個飛檐,高達20米,氣勢十分雄偉。樓基方正,結構對稱,造型特殊。三層空間由下而上漸收,斗拱形式各異,體現(xiàn)出強烈的節(jié)奏感。檐角組成上翹曲線,使龐大沉重的樓頂顯示出輕快的飛動感。
歡迎大家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