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證因七情之氣,郁結不舒;或因飲食之時,觸犯惱怒,婦人患此最多??傆商蹬c氣結,狀如梅核,或如破絮,停于咽嗌之間,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蛑须淦M,氣不舒快;或痰壅熱盛,上氣喘急;或留飲惡心,嘔吐涎沫。久久不已,則為噎膈、關格之漸。治宜開郁順氣,利膈化痰、清肺為主。 主方 陳皮半夏(姜制)白茯苓(各一錢)枳實青皮南星(姜制)蘿卜子蘇子神曲(炒)砂仁(炒,研)白豆蔻(研)益智仁檳榔(各五分)上姜五片,水煎成,調砂、蔻末,臥床慢服。 氣郁加香附、撫芎、濃樸;脹加青皮、腹皮;火加梔子、黃芩。 七氣湯 (一名四七湯)治七情九氣結滯成痰,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飲嘔逆等證,并皆治之神效。 半夏茯苓(各三錢)紫蘇葉濃樸(姜炒。各二錢)上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食遠服。 簡便方 用臘糟不下水者一斤,樸硝凈者半斤,和勻。新瓷壇收貯、封,置凈處,每取三匙,煎湯一盞,臥床慢飲。 |
[卷之三] 關格 |
經曰∶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峨y經》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正命而死。是證膈中覺有所礙,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謂氣之橫格也。關者,則不得大小便,甚熱之氣,在于下焦,填塞不通,無出之由,故曰關也。格者,則吐逆不能食,甚寒之氣,在于胸中,遏絕不納,無入之理,故曰格也。胸中有寒者,當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者,當以寒藥治之。胸中之寒,丹田之熱,上下治法,主當緩治,客當急治。經曰∶陽盛陰不得榮,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曰關;陰盛陽不得榮,故氣口大四倍于人迎,曰格。 主方 陳皮白茯苓貝母枳實(麩炒,一錢)蘇子(炒,研)栝蔞仁香附(童便炒)撫芎濃樸(各七分)木香沉香(各五分,俱另磨)甘草(三分)上生姜三片水煎,加燈心,竹瀝,磨沉香、木香調服。 利格湯 治關格。 陳皮滑石木通(各一錢)半夏茯苓(各八分)人參蘆(錢半)甘草(四分)上姜、棗煎服,再煎探吐。如氣虛脾弱,治宜吐法,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在痰也。有痰者,二陳湯吐之。如中氣不運者,利格湯去滑石、木通、參蘆,加人參、白術、升麻、枳實、栝蔞。如胃寒不納,以沉木香、砂仁、白蔻為末,不時舐咽。下焦大便不通,以承氣湯為末,糊丸曬燥,湯下?;蛞源簏S末布條圈臍中作窩,樸硝湯逐匙漬之,大便通。痰多,二陳湯加木通之類。 |
[卷之三] 噎膈 |
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又曰∶少陽所致,為嘔涌溢,食不下。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是證因七情過極,房室勞役,致五臟火熾,血液枯涸,煎熬成痰,漸致胃脘干槁。近咽嗌間則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之曰噎。槁在胃脘,食雖可下,不能營運,良久復出,不出則脹滿難當,名之曰膈。既無谷味生養(yǎng)氣血,自然衰憊?;蛞虿∑鹞u之時,惟欲速效,過用香燥辛熱之藥,損傷陰血而致者,然去死不遠也。脈寸緊而尺微澀,浮弱氣虛,澀小血弱。治宜補氣養(yǎng)血,順氣消痰清熱。五噎者,憂、思、氣、勞、食也。五膈者,思、憂、喜、怒、悲也。此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yǎng),神靜陰生,陰生則血生?;鸾刀c胃滋潤,能斷濃味,庶不助火。若吐白沫,糞如羊屎者不治。 主方 人參(五分)白術茯苓當歸陳皮半夏(姜制)黃連(各八分)甘草(三分)上加姜、棗煎,磨入沉香汁(三匙)服。 氣虛加黃;嘔加霍香、砂仁;助胃加山藥、蓮肉;消食,山楂、麥芽;開郁,香附、神曲、撫芎、山梔;氣脹不舒加木香、蘿卜子;大便秘加酒煮大黃;肥人多痰加二陳,制半夏、貝母、蔞仁,藥中入竹瀝、姜汁少許,韭汁、童便、驢尿服。瘦人四物養(yǎng)血,少加桃仁、紅花,常宜人乳、牛羊乳。 少入姜汁、蜂蜜、砂糖、甘蔗汁、梨汁作飲。枇杷葉、青橘葉、蘭葉煎湯飲。御米、粟米煎粥,入竹瀝食。此證有干食糯米飯,絕不飲茶湯而安者。 五噎五膈散 治膈噎等證。 人參半夏桔梗白術白豆蔻木香沉香干姜HT頭糠蓽HT茄甘草(各三分)枇杷葉(五片,刷去毛,蜜炙)上加生姜七片,水一盞煎服。 生姜汁煎,治噎食不下,咽喉壅塞,胸膈煩悶等證。 生姜汁白蜜牛酥(各五兩)人參百合(各二兩)上藥入銅銚中,以慢火熬膏,不拘時。每用三匙,用人參百合湯調下。 枇杷葉煎 治五噎立效。 枇杷葉(刷去毛,炙)陳皮(去白。各三錢)生姜(五錢)水盞半,煎七分,作二次溫服。 嘉禾散 治脾胃不利,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噎五膈。 砂仁白茯苓薏苡仁(炒)枇杷葉(刷去毛,姜汁炙)桑白皮(炒)沉香(磨汁)五味子甘草(炙。各五分)木香(磨汁)青皮芽(炒)藿香隨風子石斛(酒炒)大腹皮(洗)陳皮半夏曲(炒)神曲(炒)檳榔杜仲(姜汁炒斷絲。各三分)白豆蔻丁香人參白術(各五分)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五噎入柿干一枚;膈氣吐逆,入韭白三寸、棗五枚同煎。 人參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膈噎圣藥。 人參當歸藿香(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枳實(炒)甘草(各八錢)濃樸(姜炒)大黃(酒浸各二兩)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溫水下三十丸。 |
[卷之三] 翻胃 |
經曰∶濁氣在上,則生脹,邪氣逆上,則嘔而吐。是證由榮衛(wèi)俱虛,氣血不足,停水積飲于胃,則臟冷而脾不營運,氣逆而成翻胃也。故朝食暮吐,心下牢大如杯;甚則食已即吐。經曰∶得谷則昌,絕谷則亡。谷味難進。去死不遠。患者知此,萬緣屏息。澄心靜養(yǎng)。參酌方藥。尤宜食干飯,以陳年醬、姜下之。渴以甘蔗汁,少入姜汁為飲,能飲驢尿最佳,切忌羹湯、生冷、硬物。近世多以辛香燥熱之藥治之,間有虛寒者取效。若食已即吐,屬實熱者用之,因辛能行氣破滯。雖然暫可,由是五臟之火反熾,脾胃之陰愈傷,病轉甚矣。尤有藥餌將養(yǎng)得宜,遂獲小愈;則百念復生。飲食雜進,病加不能生全,理當預知。如有痰熱、大便燥秘,日服滾痰丸數分(方見痰門)。脈緊而弦為虛寒,浮緊滑數皆為熱。小弱遲澀為寒而正氣虛,兼助元、健脾和胃為本。 主方 半夏(制)濃樸梔子(炒黑)黃連(姜制)陳皮(各八分)茯苓蒼術(米泔浸,炒)竹茹枳殼(各八分)香附子神曲澤瀉當歸白豆蔻(各五分)甘草(二分)上生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入磨沉香汁服。 和中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上沖,食已即吐,脈浮而洪。 桔梗(兩半)半夏曲(二兩)陳皮(去白,一兩)白術(一兩五錢)枳實(炒)白茯苓濃樸(姜炒,一兩)上咀,每服一兩。煎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三服之后,氣漸下,吐漸止。然后去木香末,每料中加芍藥二兩,黃一兩五錢,服之便愈。如大便燥硬,食不能下,以小承氣湯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 木香散 木香、檳榔各等分為末(小承氣見傷寒。) 茯苓澤瀉湯 治翻胃吐而渴欲飲水。 澤瀉(四兩)白茯苓(半斤)甘草桂枝(各二兩)白術(三兩)生姜(四兩)上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三合,日三服。一方有小麥一升。 青金丹 治翻胃及一切寒熱嘔吐,百藥不效者,一服即止。 水銀(一兩)硫黃(五錢)上同研至不見星,每服一錢,濃生姜、陳皮湯調下,未止再服?;蚪杈G豆大,姜湯下。 屬寒者二錢,姜汁酒熱調服,濃被蓋出汗。小兒量服。 更以半夏(三錢)、陳皮(二錢)、茯苓、濃樸、藿香、蒼術(各一錢)生姜(七片),搗,入水煎成,調砂仁(炒,研,一錢)服。另取姜汁半杯,和湯一杯,熱而辣者,每進藥一口,姜湯一口送,服完,頻飲熱姜湯。垂死者用人參二錢,水煎頓服。日再進以人參煮粥,食未安再服。 滾痰丸 治痰熱吐(方見痰門。) 荊黃湯 熱氣沖逆,食已即吐(方見嘔吐。) 簡便方 平胃散(根據方制成)。姜汁、紅棗丸,鹽湯下;或姜,棗同研服。 又六一散,生姜自然汁澄下稠者(糖果店柞姜絲最多),和丸綠豆大,湯下。 又白粱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 又干柿餅燒灰(一錢),酒下。 又米粉搜和成劑,丸如桐子大,煮熟,點鹽少許,空心和汁吞。 又大附子(一個),姜汁一碗浸透煮干,母丁香(十個),共為末,以少許安掌中,不時舐服。 又蚯蚓屎(一兩),木香(五錢),共為末,神曲糊為丸,陳皮,姜湯送下。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