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之氣交變論
《五臟別論》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峨y經(jīng)》云∶肺主鼻,鼻和則知香臭。潔古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內(nèi)受天之氣,而外利于九竅也。夫三焦之竅開于喉,出于鼻。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蓋九竅之用,皆稟長生為近。心,長生于酉,酉者肺,故知臭為心之所用,而聞香臭也。耳者,上通天氣,腎之竅也,乃腎之體,而為肺之用,蓋肺長生于子,子乃腎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聽音聲也。一說,聲者天之陽,音者天之陰。在地為五律,在人為喉之竅,在口乃三焦之用。肺與心合而為言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竅開于舌為體,三焦于肺為用,又不可不知也。肝之竅通于目,離為火,能耀光而見物,故分別五色也,肝為之舍。腎主五精,鼻藏氣于心肺,故曰主百脈而行陽道。經(jīng)云∶脫氣者目盲,脫精者耳聾,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為清氣所奉于天,而心勞胃損則受邪也。
五臟之氣的生成
和全身的氣一樣。五臟之氣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和自然界的清氣經(jīng)肺、脾、腎共同作用而化生??赊D(zhuǎn)化為推動和維持臟腑經(jīng)絡(luò)進行生理活動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實臟府經(jīng)絡(luò)的組織結(jié)構(gòu)、并生成五臟六腑之精而貯存。
肺為氣之主肺為體內(nèi)外之氣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nèi)的濁氣,實現(xiàn)體內(nèi)外之氣的交換。通過不斷的呼濁吸清,保證了自然界的清氣源源不斷地進人體內(nèi),參與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胃司受納,脾司運化,一納一運,生化精氣。
腎為生氣之源,腎有貯藏精氣的作用,腎的精氣為生命之根,生身之本。腎所藏的先天之精氣充盛,不僅給全身之氣的生成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chǔ),而且還能促進后天之精的生成,使五臟六腑有所稟受而氣不絕。
二
五臟之氣的功能
心氣:維持心臟功能的正常,推動血液在脈內(nèi)正常地運行。心臟功能正常,則心臟搏動如常,脈象和緩有力,節(jié)律調(diào)勻,面色紅潤光澤。
肺氣:表現(xiàn)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通調(diào)水道、朝百脈而主治節(jié)的功能活動。人體的一身之氣及呼吸之氣都為肺氣所主。宣謂宣發(fā),即宣通和發(fā)散之意?!皻馔ㄓ诜闻K,凡臟腑經(jīng)絡(luò)之氣,皆肺氣之所宣”。肅謂肅降,清肅下降之意。肺稟清虛之體,性主于降,以清肅下降為順。宣發(fā)與肅降為肺氣機升降出入運動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為主,方為其常。肺氣必須在清虛宣降的情況下能保持其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diào)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氣:脾氣負責運化水谷、運化水濕。運化水谷,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運化水谷,是指對水液的吸收和轉(zhuǎn)輸,調(diào)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作用。脾氣的運化功能強健,習慣上稱作“脾氣健運”。只有脾氣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yǎng)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肝氣:肝氣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即疏泄的作用。肝為風木之臟,肝氣升發(fā),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fā)條達的特性,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宛如春天的樹木生長那樣條達舒暢,充滿生機。
腎氣:腎氣由腎精化生,廣義的腎氣指的是腎臟的功能活動,包括了腎陰、腎陽。腎陽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即氣化過程,促進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使之轉(zhuǎn)化為能量,使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進程加快,產(chǎn)熱增加,精神振奮;腎陰則抑制或減緩人體的過度的新陳代謝過程,使精血津液轉(zhuǎn)化為能量減少,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進程減慢,產(chǎn)熱相對減少,并使氣聚成形而為精血津液,精神也趨于寧靜內(nèi)守。二者相反相成,共同調(diào)節(jié)控制著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和精血津液的代謝過程。狹義腎氣指的是腎臟的功能活動中起固摂、封藏作用的部分。
五臟之氣升降有序,相輔相成,密切配合,相互資助,相互促進,才能讓人體這個有機整體“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五臟之氣上通七竅陰陽不和乃成關(guān)格
(靈樞脈度篇)
五臟常內(nèi)閱于上七竅也,(閱,歷也。五臟位次于內(nèi)而氣達于外,故閱于上之七竅如下文者。人身共有九竅,在上者七,耳目口鼻也;在下者二,前陰后陰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肺在竅為鼻,心在竅為舌,肝在竅為目,脾在竅為口,腎在竅為耳。故其氣各有所通,亦各有所用,然必五臟氣和而后各稱其職,否則臟有所病則竅有所應(yīng)矣。)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為癰。(五臟屬陰主里,故其不和,則七竅為之不利。六腑屬陽主表,故其不利,則肌腠留為癰瘍。)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陽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guān)。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陰陽之氣,貴乎和平,邪氣居之,不在于陰,必在于陽。故邪氣在腑,則氣留之而陽勝,陽勝則陰病矣;陰病則血留之而陰勝,陰勝則陽病矣。故陰氣太盛,則陽氣不榮而為關(guān)。陽氣太盛,則陰氣不榮而為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則陰自陰,陽自陽,不相浹洽而為關(guān)格,故不得盡天年之期而死矣。本經(jīng)榮營通用,不能榮,謂陰陽乖亂不能營行。彼此格拒不相通也。人迎盛者為格陽,寸口盛者為關(guān)陰,義詳脈色類二十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