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活中,我們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并在這一過程中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社交圈。
從社交學角度看,擁有一個高質(zhì)量的人際關系對我們來說好處頗多,它能為我們提供分享自我、與他人交換觀點的途徑,還能在我們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與支持,緩解我們的緊張和不安情緒,讓我們對生活重拾信心。
而不同性格的人,朋友圈子的大小也不同。有些人朋友一大堆,大家經(jīng)常聚在一起吃飯聊天,有的人朋友卻寥寥無幾,但彼此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
有心理學家曾指出一個非常殘酷的觀點: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利用價值,你會發(fā)現(xiàn)你根本沒有朋友。
對此,很多人并不認可。
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真正的朋友是不會輕易拋棄我們的,即使我們變得一無所有,真正的朋友也會盡力去幫助我們,陪伴我們一起渡過難關。
而那些因失去利用價值而離開我們的朋友,只能算是狐朋狗友,即使離開了我們也無所謂。那么,這種說法經(jīng)得起推敲嗎?
從“資源交換理論(Resource exchange theory)”角度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多多少少都會受到潛在利益影響。
這種利益并非單單指金錢,還可以是陪伴、關愛、社會地位以及其他資源、信息等。
事實上,在我們和朋友交往時,都會受到這一理論的影響。
雖然我們主觀上很難意識到這種潛在利益的影響,但它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比如,你有一個和你關系很親密的朋友,你們之間幾乎無話不談,不管是生活中遭遇的不幸、或者遇到的趣事,你們都會樂意和彼此分享。
那么,你們在相處過程中,你就從對方身上得到了陪伴、關愛和鼓勵,而對方也從你身上獲得了相應的東西。
又或者是你工作上的伙伴,你們在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從彼此身上獲得有用的資源,交流一些對工作有幫助的信息。
但是,如果在相處過程中,一方總是一味從另一方身上得到陪伴與支持,為另一方付出的卻很少,那么這種資源交換關系就會逐漸失衡,你們之間的友誼最終走向終結。
其實,資源交換理論背后隱藏著一個社交潛規(guī)則,那就是“相互利用”。
因此,從“資源交換”這一角度來看,當你身上不再有任何可利用價值時,你的朋友也就無法從你這里得到想要的東西了,包括陪伴與關愛等。久而久之,他自然會疏遠你。
但是,這個假設也并非總是成立的。
一方面,你的朋友之所以愿意和你交往,并不一定是想要從你這里獲得什么,而是因為你們在相處過程中產(chǎn)生的相互作用,讓你們彼此感覺都很舒服,愿意去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建立起一段深厚的友誼。
因此,如果用“利用”這一詞來形容真摯而純粹的友誼,無疑是非常不恰當?shù)模?strong>這是將正常的資源交換現(xiàn)象污名化了。
另一方面,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就意味著我們都有自身珍貴的資源。這種資源不一定是物質(zhì)上的,還可以是精神上的鼓勵、信任、關愛等品質(zhì)。
從這一角度來看,在與別人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給別人帶來能量,也可以從對方身上獲得能量。
因此,絕對意義上徹底“失去價值”這種現(xiàn)象是沒有可能性的。
即使有一天你的人生陷入了低谷,相信你的朋友也會陪伴在你身邊,和你一起渡過眼前的難關。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