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以后,西晉王朝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相互交織,異常尖銳,流民起義的風暴,自南而北,猛烈地震撼著司馬氏岌岌可危的統(tǒng)治。蓄謀問鼎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少數(shù)民族趁機起兵割據(jù),使北方陷入長期分裂混戰(zhàn)之中,史稱“五胡十六國”。
史載,在一次接待高句驪使者的宴席中,皇帝問大臣自己可與古代哪個帝王相比(朕方自古何等主也)?大臣吹捧說他的功勛超過了漢高祖劉邦和魏武帝曹操(神武籌略邁于高祖,雄藝卓犖超絕魏祖)。他卻笑笑說贊譽太過,并說,如果遇到劉邦他會稱臣,如果遇到漢光武帝劉秀將會與之一爭高下,自己的能力在劉邦和劉秀之間(人豈不自知,卿言亦太過。朕君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信)、彭(越)竟鞭而爭先耳。若迂光武,當并驅(qū)中原,末知鹿死誰手),并恥笑曹操、司馬懿父子欺負孤兒寡母,非人杰(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
說出上述話的人,就是后趙開國皇帝——石勒。
在“五胡十六國”中,有兩個大國,其中之一是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趙。
羯族的祖先原居中亞的今塔什干一帶,建立過石國。羯族從某種意義上說還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因為它只是當時匈奴族的一個分支(或部落)。羯人入塞之前,隸屬于匈奴,即“匈奴別落”。其種族的根源,眾說紛紜,多不足以為實。大約是在漢朝時期被當時的匈奴族所俘而帶入中國。移居中原以后,他們?nèi)匀灰允癁樾眨顒釉谏宵h郡的武鄉(xiāng)縣(今山西榆社縣北)一帶。
石勒,出身于一個受苦受難的羯族部落小帥家庭。在西晉由于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羯族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石勒的祖父耶奕于、父親周曷朱被迫去當漢族地主家的田客(雇農(nóng))。
十四歲的石勒開始承擔家庭生活的重擔,隨同商人到洛陽去販過貨物,也為地主當過田客。后來,他替代父親當了部落小帥,但是境況并沒有什么改變。
西晉惠帝末年,并州一帶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并州刺史司馬騰派軍隊到處捕捉羯人,將他們販賣到今山東、河北的平原地區(qū)作奴隸,以換取軍糧和財帛。石勒被押送到翼州賣給茌平縣(今山東茌平縣西)一個名叫師歡的地主家里當耕奴,從事農(nóng)作。此時的石勒已經(jīng)二十多歲,身強力壯,又敢于闖蕩。師歡很擔心他鼓動耕奴們造反,于是主動放免了石勒。
恢復自由身的石勒,交結(jié)了馬牧率汲桑,又招集了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膺、桃豹、逯明等八騎,接著又收得了郭敖、劉徵、劉寶、張曀仆、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等十騎,他們隱匿于汲桑的牧場,劫掠豪門富戶,有了名氣號稱“十八騎”。石勒利用汲桑起義,拉起了自己的隊伍,以“十八騎”為骨干,一起參加到公師藩的隊伍中,懷著個人雪恥消恨的復仇情緒,走上武裝反抗西晉王朝的道路。
群雄逐鹿、天下大亂。在這種局面下,石勒在夾縫中謀生存,在矛盾中求壯大,周旋于各種勢力中。公師藩失敗后,石勒率眾投降劉淵,英勇善戰(zhàn),所向無敵,被封為輔國將軍、平晉王。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劉淵開國稱帝,國號為漢(史稱漢趙、 前趙 ),建都平陽。
劉淵死后長子劉和即位,后又被三弟劉聰殺死,漢國動亂,石勒也趁機獨立,在洛陽以東繼續(xù)發(fā)展勢力。太興二年(公元319年),石勒自稱大單于、大將軍、趙王,依春秋封國之例建國,又依“魏王在鄴故事”,他將趙王位視作即皇帝位的階梯。
在逐鹿中原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北有晉幽州刺史王浚,有烏桓為其羽翼;東有王彌部將曹嶷占據(jù)齊魯;西有石勒稱臣的漢國和晉并州刺史劉琨;南有偏安一隅的東晉王朝。石勒以襄國為根據(jù)地,對北方各方面力量予以各個擊破。太和二年 (公元329年) ,石勒消滅了劉曜的前趙政權,先后稱“天王”、即皇帝位,越過漢國法統(tǒng),以水德承晉金德,定都襄國(今河北邢臺市),國號亦為趙(史稱后趙)回復到華夏王朝的正統(tǒng)軌道上。至此,除隴右、遼東、代北外,都在石勒政權的統(tǒng)治下,北方地區(qū)在西晉滅亡后第一次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劉淵的漢國被一分為二,西為劉氏子孫接替的前趙,東為石勒建立的后趙,但是最終真正繼承漢國版圖和劉淵遺業(yè)的并非劉氏子孫,而是石勒。劉淵利用石勒打下了天下,石勒則以劉淵的天下為基礎打下了自己的天下。
利用西晉和前趙內(nèi)亂而得天下的石勒,為了防止西晉和前趙的悲劇重演,石勒一方面依靠羯族貴族,對追隨自己披堅執(zhí)銳、效命疆場的羯族貴族,石勒交以重兵,委以重任,用其決勝千里之外;一方面聯(lián)合漢族世家大族,對投靠自己獻計獻策、忠心不貳的,石勒廣為搜羅,妥善安排,愿為官者封之以官,好求名者與之以名,用其運籌帷幄之中,并竭盡全力促進兩族文臣武將的積極合作。
為防止皇室內(nèi)部傾軋,石勒對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處理得當,生前皇室內(nèi)部基本上始終保持著步調(diào)的一致。直到臨終他還告誡諸子不要走曹魏、司馬西晉的老路,特別提醒石虎要向周公、霍光那樣輔佐幼孤,不可滋生覬覦皇位之邪念。所以,在他稱王稱帝期間,后趙沒有發(fā)生同室操戈、豆箕相煎的悲劇,從而保證了國家自上而下的安定與實力的增強,成為一統(tǒng)的中原大國。
作為后趙開國之君,石勒在短短十四年間,不論是立國前南征北戰(zhàn)、逐鹿中原之際,還是立國后政局初定、百業(yè)待興之時,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卓有成效地變亂為治,勤奮理政,減少賦稅,重視教育,提倡佛教,休戰(zhàn)還耕,改革陋習,經(jīng)營出一個相對安定統(tǒng)一的社會局面,使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的各族人民有食糊口,有衣遮體,有屋御寒,不再顛沛流離。
公元333年,石勒死,其子石弘繼位。兩年以后,石勒養(yǎng)子石虎取代帝位。
石勒萬萬沒想到,石虎真的是一只吃人的老虎。石勒一死,他馬上就把篡權的希望變成了行動,將石勒臨終的警告拋之腦后。
石虎是歷史上罕見的昏虐無道暴君、極端的皇權崇拜狂。他對安邦治國之術一竅不通,以為只要權力在手,就可主宰萬物。因此,即位后他恣意揮霍財物,濫用民力,盛興宮室于鄴,在襄國營造的太武殿,沉溺聲色狗馬之中,一味追求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糜爛享受。強征全國十三至二十歲的女子入宮者竟有三萬之多。為了滿足田獵之欲,因軀體臃腫不能跨鞍,便乘車出獵,還劃定禁區(qū),勒令百姓輟耕,鬧得家家自危,戶戶不寧。為了炫耀武功,他不惜竭澤而漁,四面出擊,東征前燕南伐東晉,百姓窮窘,鬻子以充軍制,致使田園荒蕪,民多流散,造成糧食奇缺,谷價昂貴,民不聊生,出現(xiàn)了“人相食”的慘象。
石虎的倒行逆施,使石勒生前的一番建樹前功盡棄,后趙響起了覆滅的喪鐘。
一千六百多年后,1951年, 毛澤東到外地搞調(diào)查路過河南許昌,接見時任許昌地委書記紀登奎。當?shù)弥o登奎是山西武鄉(xiāng)人時,毛澤東問:“你們武鄉(xiāng)歷史上有個人物叫石勒,你知道嗎?”紀登奎回答說不知道。毛主席就給紀登奎講了起來:“你們武鄉(xiāng)縣,兩晉時出過一個馬上皇帝石勒,他是一位很有軍事能力和政治遠見卓識的少數(shù)民族政治家?!?/p>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