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徒弟們說課(之一):關于雷抒雁的《履痕》
北京的徒弟們幾乎都有非常好的學術背景,都出生名門:他們是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著名高校的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每一個基本功都很扎實。好學上進。富有理想。
徒弟們都很爭氣。參加工作不到兩年,就先后在海淀區(qū)、人大附中的各種比賽中獲得了最高級別的獎項。我呢,幸福著他們的幸福,也相當?shù)挠谐删透小?/span>
下面是幫助徒弟們分析教材、設計教學、說課磨課的一些片段。記錄下一些,做資料保存。
上《履痕》的這個徒弟,女孩兒,相當厲害。第一次聽她上課,我們就被震了。相當?shù)睦暇殻髿?,有激情,靈敏。不像新教師,倒像頗有些經(jīng)驗的老教師?;竟Ψ浅:?。有當老師的天賜素質。其實,教師這個職業(yè),還是需要些潛質的。世界上360行,都得老天爺賞飯吃才會少走彎路。老天爺是一定公平的,每一個人他都會賞飯吃,至于賞你的是哪碗飯,得靠你自己去琢磨去尋找。這是天機不可泄露。人的悲劇在于,有人找了一輩子(當然也許是沒有找),結果還是端錯了飯碗。于是一輩子都過得很苦悶。我對年輕老師的建議是:如果這碗飯吃了一段時間實在覺得不對胃口,一定要有重新尋找的勇氣。否則把一輩子都搭進去,一輩子做著不想做,不喜歡做的事兒,那就太慘了。建議大家都重讀龍應臺的《給河馬洗澡》。粗茶淡飯不一定比滿漢全席差。我活了半輩子,這個理兒算是悟出來了。
得,說遠了?;貋?。
《履痕》是篇好文章,但我臨時來聽課,沒有來得及鉆研教材,也就沒有什么發(fā)言權。只說說淺表面的感覺??傊?,我的觀點僅僅是我的一家之言。你聽聽則已。擇其有用的想想。不一定都是對的哦。
你用的是高效課堂的模式。高效課堂的理念我非常擁護。聽了這么多所謂“高效課”,全國各地現(xiàn)在推“高效”也如火如荼。熱浪潮中需要冷思考,我說說我的冷思考。我只針對語文。其他學科,我完全不懂,也就不好說話。
首先,沒有一種課堂模式可以包打天下。課堂的魅力就在于“變化”。追求課堂的“常式和變式”一定是永恒的。可以追求規(guī)律,但不能完全固化為模板。所以,某某高效課堂的倡導者,血氣方剛的領頭人(在他那個年齡還這么血氣方剛我多少覺得有點兒滑稽。對男人而言,有血氣很可敬,但因為血氣而徹底地批判對方否定對方就顯得很好笑)放言若干年后全中國的課堂模式都一定是他們的“高效”的模式實在讓人忍俊不禁。你覺得海鮮好吃,但別人偏偏只喜歡吃野菜,我覺得也是可以的呀。至少我現(xiàn)在聽到的語文課(我基本上可以算走遍全國了),以傳統(tǒng)形式上出的優(yōu)秀的課還是很多的。而“高效模式”可能還在發(fā)展中,處于嬰兒期,要拿出好課出來,還需時日。我覺得完全地否定傳統(tǒng)是不好的。中國不出人才,不一定完全是“滿堂講”的問題。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教育也曾經(jīng)多次創(chuàng)造出過文化的高峰時期啊。所以,怎么講,用什么形式講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講的那個人,他的學識才情眼光和胸懷等等。沒有這些東西,用傳統(tǒng)形式上不出好課,用高效模式更上不出好課。形式?jīng)Q定不了內容,在大部分時候一定是這樣的。所以,有沒有講臺,分不分小組,黑板是一塊還是十塊,小組發(fā)言還是個體發(fā)言,這些都不過是外圍的問題。
再說說那個導學案。其他學科也許適合,但對語文學科,我覺得是個災難。還嫌學生的練習冊和試卷不夠多呀,又發(fā)明個這樣的東西出來湊熱鬧,還要不要學生活啊。你當幾天學生試一試,每一個學科都整個導學案出來,學生天天趴著做,再加上鞏固案自查案他查案,學生還有時間和心情讀書嗎?我覺得,語文教學好不好,其他都暫且可以不看,只看學生有沒有興趣和時間讀書就可以了。這是底線,是常識。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是,沒有人管底線和常識了。
語文課是不可以設計成一道一道習題的。有若干年的時間,大家都對這樣做趨之若鶩,以為就是針對考點了,課上得扎實了。這是語文教學最惡心的事兒。我在以前的文章《高效課堂要追求師生的雙贏》中談到過這個問題,今天不再多說。
今天要特別提醒你的是:我很反對語文學科的預習。不是預習不好,而是因為現(xiàn)在的預習大環(huán)境太差了。連小學生手里也是一本本厚厚的《課文全解》。我覺得,只要孩子看一眼,就全完蛋了。因為他從此就會著迷。因為他從此就不必思考,而只需抄寫復述上面的內容就可以了。他還可以靠這樣的書在展示的時候到臺上侃侃而談獲得滿堂彩。人大附中曾經(jīng)請過一所課改名校的師生現(xiàn)場上課。我對那些農村孩子是很敬佩的。但是,敬佩之余,也有些悲憫。因為,好多孩子口里吐出來的讓滿室生輝的語言,都是大話套話教參里的話??傊?,不是孩子的話,是孩子照搬某某書上的話,還是政治套話。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一聽就會起雞皮疙瘩的話。
我以為,一個民族如果沉默,不說話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在臺上侃侃而談,但談的是別人的思想別人的話。甚至是錯誤的話。而且把這些錯誤的話重復多遍之后,自己都覺得他是正確的了。
就像大躍進的時候,大家都發(fā)言擁護“畝產(chǎn)二十萬斤”,每一個人都到臺上很動情地發(fā)言,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真誠的:畝產(chǎn)二十萬斤太偉大了。
我現(xiàn)在聽高效課堂上一些“展示性發(fā)言”,經(jīng)常有兩種感覺:一是言之無物,二是夸夸其談??傆X得不對味兒。
做了這么多的鋪墊,我對你的這堂課的建議是:
首先,你的主問題的設計是現(xiàn)在最流行的,最不需要教師動腦筋的萬能提問法:你對課文的哪點兒感興趣,找出來,讀一讀,說說理由?,F(xiàn)在大江南北都這樣提問──這簡直要毀掉語文課了。不是不能這樣問,而是這樣的問法思維層次極低。因為你這樣問了,又要照顧“高效”的模式讓學生一個組一個組地上來展示,好了,問題出來了,每一個組都蜻蜓點水地找一個點輕描淡寫地說一說讀一讀,結果就是:五六個組下來,一堂課全是“坑”,但沒有一個砸成了“井”的。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涵詠揣摩。教師的功力的體現(xiàn)就是要帶領學生在一個或兩三個地方狠狠地砸下去,再砸下去,然后在這個地方開出花兒。你想想,一篇文章常常一兩千字,我們老師真要讀懂讀透讀出感覺也不是幾分鐘可以解決的。你讓孩子,還是一個組,亂七八糟四五個人,亂哄哄地四五分鐘就要商量出一個地方去研究,還要讀,還要分析,你弄四五個老師試試,也不容易啊。那一定不是浮光掠影,就是跑場作秀鬧著玩兒罷了。于是,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十幾個孩子都到臺上晃了一圈。效果呢?沒有!大家還是在原地踏步或者糊涂著呢!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這篇文章,很深沉的,以親情作為底色,情感很濃重。他適合放著很輕很輕的背景音樂,一個人,朗讀,或者默讀。不管哪種讀法,第一,讀是必須的;第二,不適合四五個孩子,在那兒無所謂地站著一起讀??傊?,齊讀的方式,對這篇文章不合適。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人的囈語和沉吟。我看著那些小組一撥一撥地上去齊讀或者不合適地配合讀,真著急啊。就像看到城市里市政工程到處開挖下水道,弄得道路傷痕累累,空氣異常污濁。好文字不讀可惜,讀得不好更是暴殄天物啊。這篇文章的讀,是需要老師指導的啊。你沒有指導,孩子們讀得不好,是你的責任,不是孩子們的責任喲。
另外,我看得出你做了充分的準備??上?,“精彩”總在下課的那一瞬間。你最后幾分鐘呈現(xiàn)出來的那些圖片啊音樂啊文字啊都很好,但可以有更好的呈現(xiàn)時間和位置。而且,還需要特別注意:有時候,有圖片比沒有圖片更糟糕。只有確實必要的時候才用圖片來輔助。文字大過圖片。語文老師不能依賴圖片視頻。它們是你的工具,你的配角,絕不能成為主角。如果別人聽完課,什么都沒有記下來,只記下了幾張圖片。那是最大的恥辱和失敗。
所以,給你提幾個建議,你可以嘗試修改你的課:
重新設問。放棄那個“萬能提問”。主問題一定要直擊心靈,提挈全篇,要體現(xiàn)教師的匠心,要有一定的指向和輔助作用。不要讓孩子們像迷途的羔羊一樣在課文中亂竄(有的課可以讓孩子們“亂竄”,那種課型叫學生自讀型。可今天的課屬于“教師主導型”,是教讀課。每種課型我們都需要。一定要有課型意識)。與其到處挖坑,不如深砸一井。還有,這個“井”在哪里,如何砸,就看你的本事了。記住,一定要綜合用語文手段來砸,巧妙靈活地用。不要搞成那種考試題的“分析”的方式。語文的很多妙處只要一分析就全沒有了。許多時候,好好地“朗讀”比“分析”更能進入文本的內核。
重新思考如何用好你的“小組”。不用的時候就堅決不用。語文課不是上來給別人看的。進入文本很多時候完全不需要小組討論,獨立地思考和獨立地思考后的交流往往更重要。不要一開始就讓孩子們湊堆兒。三個和尚沒有水吃,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也不是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要讓所有的小組全部參與。比如朗讀環(huán)節(jié)可以讓更多的小組參與,而精思分析的環(huán)節(jié)也許一兩個小組就夠了。每個小組可以承擔不同的任務,用不著都來把老師的每一個任務都演繹一遍。
再次特別提醒你,朗讀是特別需要老師指導的。要想招兒。孩子嘛,抱著走一段兒,扶著走一段兒,再讓他自己走。不能一生下來就扔地上。人不是動物,人的成長很慢很慢。
重新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重砸深挖的那一兩個點確定后,你可以思考把你最后呈現(xiàn)的那些圖片音樂文字選擇一部分前移,為學生的理解服務,而不僅僅是為你最后的總結服務。你的總結可有可無,學生學習的過程最要緊。他們需要拐杖。那些材料都是很好的拐杖。你要舍得貢獻出來。在語文教學中,材料的穿插是一項高藝術性的技術。往往呈現(xiàn)的時間點不同,效果就往往不同。所以,要慎重考慮。
今天就談到這兒。很抱歉全是“空談”,沒有“實操”。你很聰明,再去加油吧。
(2012/5/5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