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史稱“小羅斯福”,是美國第32任總統(tǒng),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超過兩屆(連任四屆,病逝于第四屆任期中)的總統(tǒng)。羅斯福在西方世界威望極高,曾多次被評為美國最佳總統(tǒng)。而國內大眾對其最大的了解,恐怕就是享譽史冊的“羅斯福新政”了。
早在初中歷史課本中,我們就已學過,一戰(zhàn)后的美國工業(yè)、制造業(yè)迅猛發(fā)展,過熱的金融與過剩的產能導致了大蕭條的爆發(fā),千百萬大眾陷于水深火熱。這時候,美國人民的“英雄”羅斯福挺身而出,頂替了碌碌無為的胡佛總統(tǒng),開辟了資本主義社會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帶領美國人民走出陰霾;并在后來的二戰(zhàn)中擊敗法西斯,拯救世界人民于水火。
當然,這些話主要來自于中學歷史教材。私以為,中學歷史教材,作為國家的政治宣傳工具者居多,其真實性與客觀性存疑。本著自己的愛好吧,上網重新研究學習一下美國的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
依據官方一點的說法,大蕭條,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間發(fā)源于美國,并后來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趨利行為,在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在制造危機。繁榮與泡沫,從來都是一體兩面的。而大蕭條的此前十年,也就是美國有名的“柯立芝繁榮”時期(1923—1929年),因其間任職的總統(tǒng)名叫卡爾文·柯立芝而得名。
1923至1929年期間,美國每年的生產率增長近4%。這一時期,美國工業(yè)生產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由1919年的650.9億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元。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美元。美國這次經濟繁榮的主要表現在工業(yè)生產的膨脹,特別是汽車、電氣工業(yè)、建筑業(yè)和鋼鐵工業(yè)生產的高漲。在這一時期,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注意,這里是賒購,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信貸消費,后面詳細研究下吧)。當時,建筑、汽車、電氣工業(yè)并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到1929年上半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yè)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占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tǒng)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
“柯立芝繁榮”并非空穴來風,先來看下這個柯立芝是怎么趕上的好時候。其一,適時正值一戰(zhàn)結束,一戰(zhàn)是人類歷史的災難,但是卻讓美國大發(fā)戰(zhàn)爭財。戰(zhàn)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zhàn)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zhàn)爭期間對英法貸款,并乘歐洲交戰(zhàn)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yè)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zhàn)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zhàn)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yōu)橘Y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guī)模,迅速發(fā)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其二,技術的革新與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泰羅制”和“福特制”。 “泰羅制”核心就是兩個字,效率。通過科學分工、按勞分配、提高工人素質等手段,實現工廠生產效率的最大化。而“福特制”來源于福特汽車廠,指以市場為導向,以分工和專業(yè)化為基礎,以較低產品價格作為競爭手段的剛性生產模式。
其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fā)展。一戰(zhàn)后,美國以其戰(zhàn)爭積累的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yōu)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也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并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zhàn)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斷增長。
最后,我們來看看柯立芝這個人。從歷史資料看,柯立芝是一個幸運兒。為什么這么說呢,主要是因其幸運地上位,幸運地趕上了“咆哮的二十年代”,以及幸運地避開了大蕭條。
柯立芝是美國第29任總統(tǒng)沃倫·哈丁的副總統(tǒng),1923年,哈丁在任內病逝,柯立芝隨即遞補為總統(tǒng)。在1924年大選前,柯立芝有1年的時間向美國人民證明他自己的能力。在成為總統(tǒng)后柯立芝迅速行動起來以獲得對共和黨的控制,任命自己的顧問到重要崗位,用了一些他可信任其忠誠度的人替換了許多官員,許多共和黨人喜歡柯立芝,他們感到他受歡迎的政策將使他成為總統(tǒng)選舉中一個強有力的候選人,為此,在1924年共和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中,柯立芝唯一面對的嚴重對手是偉大的汽車制造家密歇根州的亨利·福特。福特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發(fā)明家和制造家之一,卻缺乏政治技巧,且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很快在黨內競爭中便敗下陣來。而同時期的民主黨四分五裂,傳統(tǒng)上支持民主黨候選人的許多團體現在彼此斗爭,很難對執(zhí)政中的共和黨造成威脅。就這樣,柯立芝輕易地在1924年大選中連任成功,而美國人民投柯立芝的票,部分地是感謝他帶回了正直和哈丁行政部門犯罪之后人們對白宮的信任,但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喜歡他保守的經濟政策和他支持商業(yè)。
柯立芝在經濟上削減所得稅稅率、減少聯邦政府開支,并且鼓勵投資,他認為“少管閑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即所謂的自由放任主義,西方用法語詞匯“Laissez-Faire”(讓他去、讓他做、讓他走)通稱,意思就是政府放手讓商人自由進行貿易。這種“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政策確實刺激了美國工商業(yè)、金融業(yè)的野蠻生長,但是,政府對市場的過度放任尤其是金融信貸領域的監(jiān)管不利正在孕育著一場浩劫。
危機,已經悄悄逼近。
(注:哈丁是一位名聲較差的總統(tǒng),私生活混亂,執(zhí)政懶散,因每周都在白宮舉行撲克比賽,人稱哈丁政府為“撲克內閣”。這樣一位傀儡總統(tǒng)的上臺,其實已經反映了當時壟斷階層的野心:他們不喜歡熱衷改革的民主黨,希望政府盡量少地參與他們的經濟活動,以便于他們的瘋狂擴張。共和黨由此在大選中得勢,所以,其實飛速發(fā)展的20年代也是守成的20年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