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合院反映著北京地區(qū)的風土人情,文化民俗,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中國民居建筑的特性,本文從四合院的歷史性發(fā)展階段,空間構成特性等相關研究,對這一傳統(tǒng)居住形態(tài)進行考察與歸納分析,對中國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點、差異及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進行了具體的研究。
Abstract: Siheyuan not only reflects the Beijing′s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folk culture, but also reflec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Chi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features. This paper made a correlation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composition and historic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Siheyuan, investigated and inductively analyzed traditional living patterns, discussed and studied the Beijing Siheyuan′s building features and its differenc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lso studied.
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歷史;地域;北京四合院
Key words: tradition;culture;history;region;Beijing Siheyuan
中圖分類號:TU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3-0051-03
0 引言
我國地域遼闊,民俗與地理氣候的差異甚大,居住建筑異彩紛呈,姿態(tài)萬千。不同地域和民族間的民居在形態(tài)上有很大的差異性,但從總體的民居形態(tài)、布局和環(huán)境的關系等方面來看,各地的民居又呈現(xiàn)出很多的共性。本文以北京四合院為例,從四合院形成的原始時代開始到明清發(fā)展完成時代結束,這些時代當中出現(xiàn)的四合院的歷史性發(fā)展階段,空間構成特性,四合院平面構成種類等相關研究,對這一傳統(tǒng)居住形態(tài)進行實地考查、文獻研究、比較分析、歸納分析及例證分析等方法,對中國北京四合院建筑的特點、差異及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從建筑文化演變的角度對中國地域文化之發(fā)展,共同性和多樣性結合的民族文化之發(fā)展,進行了一些闡釋。
1 四合院的形成背景
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社會,經(jīng)濟文化自然等因素影響的綜合反映。四合院的形成與影響建筑構造的要素:主要是歷史時代性,地理氣候性,文化觀念性三種。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影響著建筑本身的設計與構造,地理與氣候又制約著建筑的結構與功能,文化觀念更是直接影響制約著建筑本身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使用。而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四合院住宅就是在這3種層面的影響下形成和發(fā)展完成的。
1.1 歷史時代性 作為古城和建都900多年的五朝古都北京,獨特的政治文化歷史地位決定了民居的發(fā)達。長期居住北京的歷代貴族、王公大臣、商賈雅士對家居環(huán)境都有相當高的需求,這些都促進了北京民居名宅的發(fā)展與完善,北京四合院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了。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占據(jù)四方,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傳統(tǒng)庭院式住宅的統(tǒng)稱。早在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故都的宮室遺址上,已有房屋圍繞著中心院的組合形式。西周時有了比較嚴整的四合院。隋展子虔《游春圖》中便繪有鄉(xiāng)村狹長的四合院。宋代沿用漢以來的前堂后寢的傳統(tǒng),在待客和日常起居的庭堂與后部臥室之間,有穿廊連成“丁”字平面,堂寢兩側有耳房或偏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guī)模規(guī)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qū)、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xiàn)了。當時,元世祖忽必烈“詔舊城居民之過京城老,以貲高(有錢人)及居職(在朝廷供職)者為先,乃定制以地八畝為一分”,分給遷京之官賈營建住宅,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住宅大規(guī)模形成即由此開始。
明清以來,北京四合院雖歷經(jīng)滄桑,但這種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經(jīng)形成,并不斷完善,更適合居住要求,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營建,以北京為代表的四合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結構和造型。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四合院形式。四合院的建筑風格體現(xiàn)天人合一,五行相成,四圍方正,層次和諧,格局對稱,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間可有游廊相連,起居十分方便,院落寬綽疏朗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yǎng)魚、疊石造景、而關起街門又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自然環(huán)境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是滿足人類生活起居和回歸自然的最佳人居環(huán)境之一。
1.2 地理與氣候性 中國廣大的國土面積造就復雜多樣的氣候特征與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地域因為經(jīng)緯度差異形成的氣候與環(huán)境也是多種多樣的。中國民居所表現(xiàn)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各異的特點,顯示了許多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各地民居明顯的差異是由于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傳統(tǒng)的構造技術與方法的不同、環(huán)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帶來的特點也就有所不同。中國的地形在西高東低的特點影響下北部以華北地區(qū)為中心的一般性住宅四合院為代表,而南部地區(qū)因為氣候變化多樣住宅樣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建筑風格的千差萬別是地理環(huán)境復雜多樣的結果,氣候條件是影響建筑風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1.2.1 降水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區(qū),房頂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瀉水和減少屋頂積雪。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我國東北鄂倫春人冬季外出狩獵時也常挖雪屋作為臨時休息場所。
1.2.2 氣溫 氣溫高的地方,往往墻壁較薄,房間也較大,反之則墻壁較厚,房間較小。我國北方地區(qū)氣候比較寒冷,用地相對寬松,地形更為平整,建筑材料相對單一,多是土木之類的材料。寒冷的氣候還要求建筑擁有厚重的墻體和厚重的屋頂,使得建筑實體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進凸出,建筑空間受到實體的嚴格枷鎖,不得不呈現(xiàn)規(guī)整的形體。
1.2.3 光照 北半球中緯地區(qū),冬季室內只要有3個小時光照,就可以殺死大部分細菌。因此從采光方面考慮,房屋建筑需注重三個方面:①采光面積;②房間間距;③朝向。由于北方氣候冬季寒冷而漫長的特點對建筑的影響。民居需要充足的日照,因此,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宅院的內部構成也多為離散型。如:防寒、保溫是北方四合院的最主要功能。開間要寬大,陽光要充足;進深要淺些,室內光線好,后側不潮濕;宅地要高一些,高出周圍地坪,便于防水防潮;室內墻高要矮些,便于保溫。所以北京四合院外墻及屋面要求厚實封緊,外形顯得敦實。因此光照也是影響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
1.2.4 風 風也是影響建筑物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風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我國冬季屢屢有寒潮侵襲(多西北風),避風就是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墻往往不開窗戶,院落布局非常緊湊,門也開在東南角,如北京四合院。
對建筑物風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陽、防風、納涼等多種功能,同時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牽強地認為是單一作用造成的。
1.3 文化觀念性 儒家思想——從建筑看文化,文化是建筑的根源?!耙粋€民族建筑外顯的形式,可以一直回溯到文化的起源?!敝袊ㄖ幕母淳褪侵袊膫鹘y(tǒng)文化,即儒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的核心是“禮”和“中庸”,反映在建筑上是倫理、均衡和對稱;無論是中央庭院還是外觀輪廊,包括空間內容上,都體現(xiàn)出規(guī)矩,方整的內涵。而在四合院四方四正中又暗含著“井”字格局,這不公響應了從奴隸制社會就有了的“井田制”,而且“井”字分割可為“中”字。中是對稱的,穩(wěn)定的,也是嚴肅的。它不公容易附會出許多象征內容,而且由中字引申出的“中庸”、“中正”、“中和”等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也正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的體現(xiàn)。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保ㄌ颇潜獭兜澜痰墓适隆非把裕┑澜涛幕从吃诮ㄖ鲜恰拔逍小焙汀瓣庩枴?,對中國建筑影響最深、最廣。中國建筑文化由于其內涵和形式的獨特風格,也形成了中國建筑文化獨特的語言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建筑的布局結構與裝飾。如:在布局結構上的堂屋與廂房、天井、一進、二進……在裝飾上的琉璃瓦(灰、黃、紅、綠、青、藍、紫等各種顏色)、土瓦、斗拱、飛檐、貼臉、花窗、柱、梁、廊、雕(石、磚、坭、木等各種雕刻)、繪畫、圖案、書法、色彩、牌(門)樓、蓋(金字)頂、吉祥物等等。
家族制度——四合院的布局方式及房屋分配,十分切合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數(shù)。古代社會,家庭中男女、長幼、尊卑有序,房間的侵權與有明顯的區(qū)別。因此,四合院建筑又多以坐北朝南的朝向居多,四合院中以北屋最適合人居住,因此是家里長輩們的居室。另外還將會客、祭祀的廳堂設在北屋,使其成為這個家庭與外界交往的門戶。而東、西廂房和側座房都是四合院中方位不太理想的房屋,而且采光、通風等居住條件都不如正房,而這些房屋卻又是有和來住人的。由此則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居住觀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的。
2 空間配置構成特性
2.1 北京四合院的空間配置構成 中國古代建筑的庭院和建筑物的配置大部分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用橫軸線與縱軸線將建筑物空間左右對稱地分離開來。四合院的布局可分為基本型、縱向復合型和橫向復合型?;拘偷乃暮显褐挥袃仍汉屯庠海v向復合型的四合院沿著中軸線排列著兩個、三個、四個甚至更多的院落,分別稱為二進、三進、四進院;橫向復合型院落則是在東西方向上排列著兩個、三個甚至更多的院落,因為前后兩條胡同相距不遠,使宅院無法向縱深發(fā)展,只得采取橫向發(fā)展的布局。一些王府往往縱向有兩三個院落,橫向也有兩三個院落,縱橫聯(lián)成一體,組成一個包括四五個到八九個院落的住宅群,成為名符其實的深宅大院。
2.1.1 前院 關于四合院的布局,大多數(shù)學者最常引用的是三進四合院的典型住宅形式(如圖1所示)。從大門進來之后,迎面是一塊影壁或照壁,緊貼著東屋的南山墻,它類似更早時候的所謂門屏,又叫蕭墻。蕭墻的功能更多是保護私密性、避邪等,但“蕭”是“肅”,有“肅敬”之意,于是古人稱內亂為“蕭墻之禍”。四合院多有前、后或外、內兩院。它在前院設“倒座”,其實就是南房,因為正房是坐北朝南,而南房是坐南朝北,位置正好倒過來,故名“倒座”,它一般作為仆役住房、廚房和客房。
2.1.2 內院 倒座與正房、廂房之間有垂花門相隔,此門在南方稱儀門,為禮儀之屬,門內門外,形成內院外院,其空間的等級不同,尤其是內外分明,婦女不能隨便到外院,客人不能隨便到內院。《禮記·內則》曰:“禮始于謹夫婦。為宮室,辨內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內。深宮固門,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边@就是說居家之禮的根本是“謹夫婦”,即規(guī)范男與女不同的行為方式。對應于此,住宅營建的原則為“辨內外”,即劃分內與外不同的居住空間,并要求人們在不同的倫理環(huán)境應對不同的行為舉止。內外空間固然需要分開,但也必不可少地需要聯(lián)系。這樣,可開可閉的“門”便成為其間的樞紐,它既是內外空間轉換的紐結,也是倫理行為變換的場所。
2.1.3 后院 “四合院”的后院為全宅主院,有正屋、廳堂和東西廂房。其中位于縱、橫中軸線交叉點上的正屋屬最高等級,大多為三開間,體量是整個宅院中最大的,用料也最優(yōu),為院中長輩起居處。兩側東西廂房一般開間小,進深淺,為晚輩住所。如兒子成家,女兒出嫁之后,則東廂住“兄”一家人,西廂住“弟”一家人。中間的廳堂不住人,是一家的核心空間,專為家庭中婚喪壽慶祭祀等大事用之。如同天子有金鑾寶殿,地方長官有衙門大堂,族長有祠堂,而一家之父則有廳堂,它是家長權力的象征。王其鈞認為,傳統(tǒng)民居的廳堂是我國古代封建道德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體現(xiàn),其中滲透著宗法等級制度及其道德原則,他說,民居建筑的廳堂空間意蘊首先體現(xiàn)了舊時的倫理思想,這是學界的共識。在民居廳堂中,左右對稱的格局、中間祖宗牌位的設置、祖宗畫像的懸掛、男左女右、昭穆之制、不同身份、輩份人的不同座次規(guī)定等等,都是倫理觀念在建筑空間中的具體體現(xiàn)。
2.2 四合院的平面類型特點 四含院的建筑類型從規(guī)模上講可以分為大、中、小和復合型等不同的建筑形制。從資料顯示上看,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民居和富商宅院,大型四合院和復合型四合院主要是府邸、官衙的用房。
2.2.1 小型四合院布局比較簡單,只有一進院落。三面或四面建房,結構小巧,正房一般采用一明兩暗的形式。這種類型的院落在京城占有相當?shù)谋戎兀貏e是外城地區(qū),情況更為突出。
2.2.2 中型四合院常見以兩進或者三進院為主,建制比小型四合院氣派的多,在建筑布局上已經(jīng)明確的劃分出內院、外院和后罩房等不同的區(qū)域,在功能上也區(qū)分出主人、男仆、女仆所適用的區(qū)域范圍。
2.2.3 大型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范疇比較廣泛,從宅第到王府都可以看成是大型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從建筑功能角度上看,在占地規(guī)模、房屋數(shù)量、裝修裝飾、設施配備、庭院布置、室內陳設等各方面,都與中小型四合院懸殊極大。從建筑布局方面看,除了中軸線上的院落向縱深發(fā)展外,還增加了橫向的跨院,有些建筑群還在主體建筑的一側修建花園和專門的馬號等。通?;▓@部分多建在跨院,稱為西花園或東花園。有些宅院因為宅地的原因,花園建在中軸線建筑群之后,稱為后花園。
2.2.4 復合型四合院實際上是一組超大型四合院。北京的胡同之間的間距一般在60—70米,大一些的有80米左右,這種間距只能容下四五進的縱向院落。如果宅院還要擴大規(guī)模,唯一的途徑就是以中軸線為中心,向兩側方向發(fā)展,這就是復合型四合院的概念。歸納起來,復合型四合院可分為三種形式,一主一次式、并聯(lián)式和多院落組合式。
簡單說明,一主一次式就是在主體院落的一側另建一排廂房建筑,建筑面向主體建筑群,房前留有狹窄的通道,主次區(qū)別明顯。
并聯(lián)式就是將兩組或者三組形制相同的院落并排建造,院落之間用建筑后檐墻或者隔墻分隔,雙向空間并無主次之分。這種形式一般是用于兄弟之間的情況較多。
多院落組合式是由各種院落合并組成,各院落相互聯(lián)通,沒有明顯的獨立關系,建筑完全是按照使用上的需要和充分利用有限地段,布局略顯粗糙。由于這種院落房屋很多,布局又比較復雜,因此在調查時注意在地形圖上標明各建筑的位置,正確區(qū)分各建筑群的范圍。
2.3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性
2.3.1 對稱性:體現(xiàn)在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上,房屋始終以左右對稱的態(tài)勢進行、形體構成方面也都一樣,從而給人以均衡感。這種均衡自然帶給人安寧、安全的感覺。均衡以對稱為前提,而對稱又是中軸線設計的必然結果。
2.3.2 獨立性:體現(xiàn)在四合院建筑的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上,不管什么規(guī)模的四合院只要關上大門就形成獨立的世界。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
2.3.3 靈活性:體現(xiàn)在四合院建筑的功能配置上,一定數(shù)量的建筑組合,必然存在排列順序問題。這種排列有時有規(guī)則,有時無規(guī)則,這多種多樣的組合形式,呈現(xiàn)出千變萬化的空間形式感受。
2.3.4 多樣性:體現(xiàn)在多種形式的院落組合方式上,多重庭院不僅營造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更符合人們生活的多重需求?;蜢o或動,或開敞或封閉,或獨立或互動,每一個庭院都秩序井然,各司其職。人們在建筑內部的功能使用中有動靜分區(qū)、公共與私密的要求,而同樣在外庭院的使用中也有靜謐臨風、咫尺山林的意境心理需求,這樣建筑本身與前院、中院、后院之間構成的多重院落滿足了人們生活的多樣個性需求。
2.3.5 自然性:體現(xiàn)在空間綠化上,北京的四合院是非常講究綠化的,院內除通向各房間的十字形磚甬路外,其余都是土地,由于院落寬敞,可以用來植樹、栽花、種草等。這些花草令人賞心悅目,讓四合院充滿生機,另一方面人、建筑,自然間的融合,創(chuàng)造了充滿綠色和詩情畫意院落空間,體現(xiàn)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觀念與美學思想。庭院是充滿人性的生活場所,是家庭、鄰里聚會、交流的客廳、體現(xiàn)了天、地、人和諧同在的院落氛圍。
3 結論
四合院的結構各地雖大同小異,但根據(jù)地域的不同也呈現(xiàn)不同的特色,體現(xiàn)了南北文化的差異,而北方的四合院中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規(guī)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種各樣的四合院當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點。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通過研究北京四合院的空間構成,平面布局,空間特性與空間造型,北京四合院建筑有以下幾個特點:
3.1 北京四合院的構成獨特 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從平面上看基本為一個正方形,院中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都拉開一定的距離,再由轉角處的游廊和房屋前的檐廊將其串連起來,顯得疏朗而不松散,貌離神合,富于變化。北京四合院有寬綽疏朗、起居方便的中心院落,有高度的私密性和親合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
3.2 “坎宅巽門”的方位追求 標準的北京四合院應該是南北略長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東西向的胡同之間,大門開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門與宅門的方向一致。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門開在東南方向。
3.3 寬敞舒適的院落布局 這是因為北方氣候寒冷,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而寬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北京四合院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獨立,東西廂房與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連接,而且正房、廂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為一層,沒有樓房,連接這些房屋的只是轉角處的游廊。這樣,北京四合院從空中鳥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圍合一個院落。
3.4 少水多綠化的庭院裝飾 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視綠化,大規(guī)模的四合院還帶有花園。由于一直缺少活水,一般北京四合院中會擺上一只或數(shù)只很大的魚缸,一是為了觀賞,二是能夠調節(jié)空氣,第三還有防火的功能。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
綜上所述,北京四合院的這些特性都是中國其他地區(qū)四合院所無法比擬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它反映出中國傳統(tǒng)民居建筑藝術的輝煌成就。如今這些蘊含著古都歷史和人文精神的傳統(tǒng)四合院,它就像一位飽經(jīng)風霜而無言的老人,引導著后人去追尋,感悟逝去的歲月中曾擁有的輝煌與燦爛。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3]王其明.《北京四合院》,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6.
注:本文為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舉報文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