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季,田間忙碌的景象彌漫著豐收的喜悅,但收割后剩余的秸稈如何處理成為難題。以往不少村民直接把秸稈進行焚毀,不免存在安全隱患。農(nóng)作物秸稈堆肥發(fā)酵技術,即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chǎn)作用,具體來看看:
一、操作技術
1.選擇田邊地角取水方便處,人工挖低并做田埂,田埂要求與田岸一樣平(能夠保水)。水稻秸稈一般每畝堆1堆(大麥、小麥兩畝堆1堆),一堆秸稈量約500公斤,占地6~7平方米。
2.秸稈分層疊堆,每層高40厘米,澆足水分(用沼液更好),使秸稈含水量為60%~70%,撒施催腐菌劑;每堆可疊4~5層,約一人高,呈圓桶狀堆,需催腐菌劑12.5公斤。堆的頂部做成凹形,便于集中雨水。秸稈建堆結束后用薄膜覆蓋(凹處打孔),以利保濕保溫,過干可從堆頂澆水。
3.一般堆置3~5天開始發(fā)酵,1個月后堆體進入高溫發(fā)酵期,一般堆置2~3個月能基本腐熟(在堆體進入高溫時翻堆1次,外層秸稈翻入中間并補足水分,以利于秸稈發(fā)酵腐熟均勻),到下一茬作物播種時,充分腐熟的秸稈做有機肥可還田利用,可適量減少化肥施入量。
二、注意事項
1.堆肥時間:堆肥發(fā)酵效果與秸稈混合物的碳氮比、濕度、溫度等直接相關,夏季堆肥時間一般為兩個月,冬季3個月以上。
2.用足菌劑:每畝500公斤秸稈量,施足催腐菌劑12.5公斤,比例為40∶1,以保證發(fā)酵充分。
3.濕度:秸稈堆制要澆足水分,濕度過低會停止發(fā)酵,影響效果。
4.溫度:建堆結束一定要用薄膜覆蓋,這樣可保溫又保濕,堆肥溫度最好長期保持在50℃以上,既有利于微生物發(fā)酵又能殺滅病原體。
秸稈堆肥場地選擇:
農(nóng)作物秸稈堆肥場地應該選擇地勢平坦背風向陽,靠近水源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露天發(fā)酵制作。
利用農(nóng)作物秸稈堆肥發(fā)酵技術
農(nóng)作物秸稈堆肥發(fā)酵技術:
物料準備:(以2噸秸稈為例)
秸稈2噸 畜禽糞便200公斤(可用10公斤尿素代替)牧田生物有機肥發(fā)酵劑1袋
①把作物秸稈(如玉米稈)用粉碎機粉碎或用鍘草機切斷,一般長度以1-3厘米為宜(麥秸、稻草、樹葉、雜草、花生秧、豆秸等可直接使用發(fā)酵,但粉碎后發(fā)酵效果更佳)均勻灑上餅粉。
②把粉碎或切斷后的秸稈用水澆濕、滲透,秸稈含水量一般掌握在60%左右。
把菌種和秸稈粉混合擴大體積直接撒到發(fā)酵原料上。用鐵鍬等工具翻拌一遍,堆成寬2米、高1.5米、長度不限的長條,用塑料布蓋嚴即可。
秸稈腐化過程
①升溫階段:從常溫升到50℃,一般只需一天。②高溫階段:從50-70℃一般只需2天。③降溫階段:從高溫度降到50℃以下,一般10天左右,此時秸稈制肥過程基本完成,肥料可直接施用。有條件在堆溫50度時翻堆,翻堆后熱量散失溫度下,降補充此前堆內(nèi)的消耗的氧氣,此后溫度會繼續(xù)升到50度,再次翻堆如此反復2-3次,直至溫度不再回升即發(fā)酵成功。
秸稈肥腐熟標志
⑴秸稈變成褐色或黑褐色,濕時用手握之柔軟有彈性,干時很脆容易破碎。
⑵腐熟后堆體比剛堆時塌陷1/3或1/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