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女生叫張學妍,今年剛剛結(jié)束中考。在這次中考中,她取得了757分、8門科目滿分(一共12門)的優(yōu)秀成績。這樣令人驚嘆的成績,難怪網(wǎng)友直呼“這不是學霸是學神”!
而這位學神,三年以來從沒有上過任何輔導班的經(jīng)歷,更是讓網(wǎng)友感慨“這難道就是世界的參差嗎?”
當記者采訪張學妍時,女孩也只是淡淡一笑,非常謙虛地表示自己沒有想到能夠考出這樣的成績,說“在我們學校比我優(yōu)秀的人還有很多”。
學神背后的家庭,總是令人好奇的。
據(jù)了解,張學妍家里一共有三個孩子,父母都是普通勞動者,姐姐身體不好,弟弟年幼。家庭條件并富裕的她,難道只是憑借自己的高智商和個人努力就可以取得這樣的成就嗎?
從張學妍媽媽回答記者的話中,其實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鏡頭前的張媽媽笑得很開心,她告訴記者“孩子知道父母工作辛苦,所以她也在拼命的努力,為有這樣的女兒感到驕傲”“覺得孩子很懂事”“看到孩子很努力,我心里很開心。”
通篇的夸贊之語,臉上的幸福表情,其實正是張學妍成功的“秘訣”。
來自父母發(fā)自內(nèi)心的肯定、言之有物的夸贊,讓張學妍有了強烈的內(nèi)驅(qū)力,是推動她一步步向前的原始動力。
這不禁讓人想到,幾個月前主持人孟非的一個疑問,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強烈關注——“為什么中國式父母不愛夸孩子”。
的確,相比于張媽媽的真誠夸贊,很多家長若是面對鏡頭、當著眾人的面,都會表現(xiàn)出不愛夸獎、不善夸獎、不敢夸獎的態(tài)度,“還有進步空間”“還差得遠”“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態(tài)度與言論,其實正是兩類家庭拉開距離的關鍵。
為了得到一句夸贊
多少人努力了一輩子
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中蘊含著一種性格,那就是謙卑、內(nèi)斂。
《老子》中所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贝笥幸环N灑脫在內(nèi),但同時,也在告訴我們“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的真理。
可以說,中國人的骨子里帶著一種“過多的夸獎會使人驕傲,一旦自我的自信到達了頂點,人就會飄飄然”的認知,因而對“夸贊”非常排斥。
特別是在家庭教育的問題上,基本上形成了自家孩子不能夸,缺點就要當眾說的窘境。
以至于生出了許多類似“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一類的質(zhì)問。(出自《少年說》的一位高中女孩)
知乎上有個問題:得不到父母認可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輩子都無法自信地活著。
演員姜武曾經(jīng)在一個訪談節(jié)目中提到自己的母親,據(jù)說當年他考上中戲時,想喜悅分享給母親,沒想到母親看了一眼錄取通知書后,就扔到了一邊,不但沒夸獎,還命令他去洗盆里的一大堆衣服。
“終其一生也沒能得到母親的一句夸獎,這是他覺得人生中最遺憾和難過的事?!?/p>
郭麒麟面對“你父親是如何評價你”的問題,是這樣說的:“這22年,沒聽過一兩次,所以覺得我爸對我不是那么的認可,我努力吧,努力有一天得到他的認可?!?/p>
無論是姜武還是郭麒麟,都還算是幸運的,因為他們還期待著靠努力而獲得認可。但因為父母的打壓、不認可、不夸贊而徹底喪失信心,生活在自卑之中,甚至喪失生活希望的人,卻大有人在。
“常春藤博士跳樓自殺”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劇。
事件里的母親是一位非常專業(yè)、嚴厲的老藝術家,她對獨生女兒十分苛刻。女兒出事時正在名校讀博士,有一次母親去美國探望女兒,卻因為一些小事開始指責。
多年來,母親這樣的指責已經(jīng)數(shù)不勝數(shù),女兒終于忍不住了,問了一句:“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這時老藝術家說:“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了么”,聽到母親的這句話后,女兒轉(zhuǎn)身從陽臺縱身一躍,從此天人兩隔。
臺灣知名教育專家陳孜虹老師。
曾經(jīng)說過:“當聽到父母那些令人討厭的否定,于是80%的孩子會憤怒的反抗,心生仇恨,34%的孩子會變得意志消沉,不愿開口說話,只有24%的孩子會感到后悔,開始自我反省,4%的孩子會沒有感覺,什么都不想,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被責罵。”
這一段話大概能讓人估算出父母的“打壓式教育”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到底有多深刻了。陷入自我否定的孩子,一生都很難走出陰霾。
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真誠的夸贊,對于孩子來說,宛如靈丹妙藥。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倪萍寫了一本名為《姥姥語錄》的書,其中記錄了一種“對孩子高看一眼”的教育觀。
倪萍說,姥姥總是高看她一眼。倪萍畫畫的“天賦”,就是被夸出來的。
一次倪萍在灶臺邊胡亂的畫了一只公雞,姥姥看見了說:“真像啊,快捂住,別讓它飛走了?!崩牙炎屵@只公雞停留在灶臺口好些日子。
用姥姥的話說:別不舍得夸孩子,芝麻夸著夸著就成西瓜了。
這樣的夸贊孩子,會讓孩子生出一種自我肯定,這將化為一種人生底氣,陪伴他們一生。
著名的親子婚戀專家林文采博士提出,正如孩子的身體成長需要營養(yǎng)一樣,孩子的心理如果要健康發(fā)展,同樣需要“心理營養(yǎng)”,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心理營養(yǎng)”就是來自父母的肯定、贊美、認同。
林老師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
她小時候家里是做金器的,在她四歲時,有一天,父親拿了一些金圈子,教給她做手工設計,她就非常認真地做了起來。
期間,她聽到父親在門外的窗下對另一個人說:“你看我這個女兒,她才四歲,她是非常聰明的,你看,她能把東西做的又好又快,這是個聰明的女兒?!?/p>
從那時起,她就堅信自己非常聰明,日后有人捉弄、嘲笑她,說她笨,她一點都不肯相信,因為父親的話已經(jīng)在她心里生根,成了她的護身盔甲。
果然,她憑借著自己的聰穎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幫助了很多人。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博士詹姆斯·多柏林,曾經(jīng)提出過“補強法則”。即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jié)果回饋時,這種行為就會重復出現(xiàn)。
所以說,當孩子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夸贊后,他會變得自信起來,變得更愿意繼續(xù)努力,展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令人滿意的結(jié)果也會隨之重復。
真正的夸獎是……
其實稱贊,就像青霉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使用強效藥有一定的標準,需要謹慎小心,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所以,如果夸獎孩子的方式不正確,對孩子來說,就無異于一種捧殺。
在《風俗通》中有這樣的記載:“長吏馬肥,觀者快之,乘者喜其言,馳驅(qū)不已,至于死?!?/p>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人騎馬,別人夸他的馬好,他就在興奮之余一直騎,最后活活將馬給累死的故事。
殺馬的人就是在旁邊鼓掌的人,夸之者就是害之者。
孩子有時候承受不了那么多,就宛如那匹不堪重負的馬一樣。
因為得到了過分的夸贊,就超負荷地想要實現(xiàn)別人的夸贊之詞,最后的結(jié)果可能并不盡如人意。
所以,真正的夸贊是有度、有方法的,核心的一點是:找亮點。
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面對一個“問題孩子”,找這個過程中值得被肯定的亮點,是果敢堅毅、守時、百折不撓、虛心請教還是接受批評的態(tài)度、想要變得更好的決心,夸贊的越具體,越有效。
除了找事件中的亮點以外,還要找孩子人生中的亮點。
就像一篇文章里寫的那樣:
我的孩子,雖然數(shù)學不好,奧數(shù)幾乎完全聽不懂,可是他喜歡研究廚藝,翻看過我買的所有做飯的書,現(xiàn)在才10歲,已經(jīng)能做好幾種像樣的飯菜。
我的孩子,雖然英語不行,總是忘記單詞也總是拼錯,可是他心地善良,進樓棟門的時候,看到身后有人,總會用小手撐著門,等著后面的人一起進來。
我的孩子,雖然語文很糟,作文寫得枯燥乏味,可是他孝順父母,懂得父母的辛苦。
心理學家詹姆斯曾說過:“人類本質(zhì)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每個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對他的評價。而父母就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和方法,讓孩子的正向行為得到正向反饋,造就人生的螺旋式上升。
在此,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恰如其分的稱贊,不必花費一生去追尋,也不必因泛濫而迷失。
作者:雄嗨子
簡介:期待過上半農(nóng)半X生活的文字工作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