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
《傷寒論》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分類
組成
麻黃(去節(jié),10-15克) 芍藥(10-15克) 細辛(3-6克)
干姜(10-15克)
甘草炙 (10-15克)
桂枝(去皮,10-15克)
五味子(3-6克)
半夏(洗,10-15克)
方訣 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
姜桂麻黃芍藥同。
方組趣味記憶
馬老五跪下細心燒干姜。 解:馬(麻黃),老(國老,即甘草),五(五味子),跪(桂枝),下(半夏),細心(細辛),燒(芍藥),干姜(干姜)。
功用 解表散寒,
溫肺化飲。
主治
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
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
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本方常用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
卡他性中耳炎等屬于外寒里飲證者。)[亦可作為處方藥減輕花粉癥病狀]
禁忌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過服本方,容易傷陰,因此,一般只宜在哮喘急性發(fā)作時使用。待癥狀緩解之后,即改用其他
方劑善后。比如用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或者苓桂術甘湯等等。
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停之證。風寒束表,皮毛閉塞,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故見惡寒發(fā)熱、無汗、身體疼痛。素有水飲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動內飲,《難經·四十九難》說:“形寒飲冷則傷肺”。水寒相搏,內外相引,飲動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水停心下,阻滯氣機,故胸痞;飲動則胃氣上逆,故干嘔;水飲溢于肌膚,故浮腫身重;舌苦白滑,脈浮為外寒里飲之佐證。對此外寒內飲之證,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飲,則表邪難解;不化飲而專散表邪,則水飲不除。故治宜解表與化飲配合,一舉而表里雙解。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fā)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fā)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yǎng)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藥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癥自平。 化裁 若外寒證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炙麻黃;兼有熱象而出現(xiàn)煩躁者,加生石膏、
黃芩以清郁熱;兼喉中痰鳴,加
杏仁、射干、
款冬花以化痰降氣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以宣通鼻竅;兼
水腫者,加茯苓、豬苓以利水消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