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在西方音樂的發(fā)展中國,一首唐詩卻能夠引出一段婉轉(zhuǎn)的故事。李白號稱是詩酒仙,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當李白的詩篇遇上了西方的音樂,竟鑄就了一傳世的樂章。
時光流逝,當馬路碰見了李白的詩,寫下了《大地之歌》,成為了西方音樂當中的經(jīng)典。在這一時侯中,東西方文化的交相輝映,成就了世間各自的精彩,但這兩位交錯于時空的詩人與指揮家之間,碰撞出來的精彩故事,又呈現(xiàn)出怎樣光輝的色彩呢?
馬勒與李白,寒秋孤影一飲成霜,唐朝詩人和西方指揮家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讓他們的內(nèi)心得以穿越時空的長河,產(chǎn)生共鳴,讓他們在各自領(lǐng)域出色的杰作,最終匯成了不朽的經(jīng)典。
(1) 同樣的是少年得志,執(zhí)劍的李白與拿著指揮棒的馬勒
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白,少年時出生于一個商人家庭,但自小天資聰明的他,有著過人的獨到之處。在十五歲時,李白便寫下多首值得世人傳頌的詩篇,并且也得到了社會名流的推崇與夸贊。
在之后的十年間,李白更是接受了多家思想的熏陶,少年得志的他已有著向往著遠方的夢想。在公元725年,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他人生之中一段離家之遠游的道路。
少年成名的他自然是意氣風發(fā)之后,李白縱情游于祖國大好山河之中,仗劍去國,在他的心里成為了一個抹之不去的印記。
因為家境優(yōu)越,李白待客豪爽,在年紀輕輕的時候便結(jié)交下了能夠共處一生的好友。在這一時候的李白無疑是人生中最為得意的時候,吟唱著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李白執(zhí)劍出四川中成為一段佳話,而在跨越了百年的時光,西方音樂出現(xiàn)了一個與之極為相似的指揮家馬勒。
同樣是少年得志,同樣是天賦異于常人。馬勒的童年和李白有著非常多的相似之處,然而不同的是,仗劍去國的李白遇見的是拿著指揮棒的馬勒,但卻走過了相似的人生路程,
馬勒出生于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他便顯露出了過人的音樂,才能因此在年紀尚小的時候,他便參加了各種各樣的音樂比賽。在八歲的時候,馬勒已經(jīng)能夠獨當一面,教授別人音樂知識。
在家人的支持之下,15歲的馬勒進入了維也納音樂學院繼續(xù)深造。這時候的他能夠接受到了更多的音樂知識,也開始了自己作曲、學習了指揮。
作為一個音樂天賦極高的人,馬勒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遇見了名師的教導。在自己師父的苦心傳說之下,馬勒的記憶有了極大的提高,他在這之后更是進入了維也納大學修讀了作曲相關(guān)的課程。
第一次作曲的他便是寫下了名氣,非常大的悲嘆之歌,但是最終的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并不參與作曲,反而將自己大部分的精力轉(zhuǎn)向與指揮方面,從音樂學院畢業(yè)以后的他獲得了自己第一份的工作。
當然,這時候的馬勒并不知道遠在萬里之外的百年歷史當中,也有一個和他一樣的天賦異稟之人?而這一時候,李白的詩也剛剛進入西方人的眼中,因為翻譯家對于中國唐詩的翻譯,這位醉酒吟詩的詩人有了自己的外國粉絲。
(2) 醉酒吟詩的仙人遇見西方的翻譯家,成就了新的篇章
在經(jīng)歷了長達數(shù)百年的時光以后,李白的詩篇依舊顯現(xiàn)出不同于尋常的旺盛生命力。在這個時候,西方的一些學者來到這里,而李白的詩篇也走入他們眼簾。
此刻的他們在感嘆著千年前的那位詩仙,并且一些有心人士開始將李白的詩篇收入到自己的著作當中,然后這一時候又將這些唐詩進行了外語翻譯,表現(xiàn)出了不一樣的特色。
在這些詩篇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李白的《悲歌行》,而正是這一首極具特色的詩篇,在西方學者的翻譯之下,同時又兼具了西方的文學之美。但此時的《悲歌行》依舊是紙面上的文字。
但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在這個時候的馬勒也開始接觸了千百年前的那位中國詩仙。此時人到中年的馬勒,恰恰接觸了李白中年時的作品,兩者一拍即合,最終寫下用詩篇譜成了西方的經(jīng)典樂章。
(1) 時光流逝,詩仙也難免俗、揮墨著詩篇
時間的流逝,在慢慢消磨人生。年少時意氣風發(fā)的李白,雖然縱情于山水,但是卻因為家族從商導致自己不能參加科舉,郁郁一生。此時的他內(nèi)心充滿著抑郁悲憤之情,書寫于紙上的是對人生感慨,悲痛于自己年歲已老,但卻一事無成。
公元762年的秋夜,此時已經(jīng)到了中年的李白,感想起自己這一生的無常,又想起那些許多未了的心愿,最終寫下了著名的《悲歌行》。這位原本氣質(zhì)近仙的事先在經(jīng)歷了紅塵俗世打磨,最終依舊難以免俗、選擇向世俗低頭,走入了自己的墳墓當中。
此時經(jīng)歷了人生感慨的李白手中的詩篇,已經(jīng)充滿著對于人生飄零的感慨,和對時光流逝的想法。但是這詩篇依舊停留于中華大地,在經(jīng)歷了西方的翻譯以后,著作詩篇終究成為了一片令人為之驚嘆的樂章。
馬勒,一位追求完美的指揮家、音樂家,開啟了將這唐詩和西方音樂的結(jié)合之路。
(2) 追求完美的指揮家,開啟唐詩與西方音樂的結(jié)合
1907年,馬勒由於出生于一個猶太人家庭,一直以來都遭受到了嚴重的的反猶太攻擊。每一次因為家庭原因長期處于忍受狀態(tài)的馬勒,最終選擇了和這些攻擊反抗。
這一時候同樣已經(jīng)是人到中年的他讀起李白的詩句,從中看到的仿佛是自己的影子,同時又因為得見了人生的光臨,開始了自己人生最后的回響。作為馬勒一生最為有力的聲音,接觸到李白詩篇的他,選擇將用自己的音樂來闡述唐詩的魅力。
力求追求完美的他也想要用自己余生譜寫出一篇能夠響徹天空的樂章,為此,他積極探求唐詩和西方音樂的結(jié)合,但是對于沒有見過中文版唐詩的他,只能依靠于由當時翻譯家翻譯出來的唐詩譯本。
針對于這些唐詩的翻譯,對于長期接受西方教育的馬勒來說,非常符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要求。自此以后,他便開始了《大地之歌》的漫漫創(chuàng)作之路。
1907年,正是因為無法忍受當時的反猶太攻擊,馬勒選擇了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了美國。依靠著自己早年掙下的家產(chǎn),他在這里購置了兩棟房子。從此便開始投入了傳世樂章的創(chuàng)作之中。
而這一時候的他,也正是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前往山區(qū)靜養(yǎng)。剛剛接觸到李白的詩篇,他滿懷激情地創(chuàng)作出了《大地之歌》的第一段。
然而,此時命運卻似乎和他開起了玩笑。當時年僅四歲的大女兒,卻因為突發(fā)奇,并在兩周以后便離開了他,這一時候,女兒的突然死亡導致了馬勒的人生進入了一個絕境當中。
但對于一個悲傷的父親來說,他滿懷著自己的悲痛,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樂章的第三部分,曾經(jīng)讓他癡迷了自然山水,已經(jīng)無法讓這位悲痛的父親靈魂得以休息。在這時候的他已經(jīng)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樂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
這個時候的他已經(jīng)忘卻了自己的位置,心中懷念著只有那個勾引他悲傷,回憶遠隔之外的中國。那些令他悲傷的詩意,流過了千年的時光依舊讓他沉浸其中,這時候讓剛剛失去女兒的他內(nèi)心不免產(chǎn)生共鳴。
而在經(jīng)歷了漫長的修復期以后,馬勒又創(chuàng)作出了第三樂章,這一個以輕快愉悅為基調(diào)的樂章,體現(xiàn)出此時馬勒心中對于自己當時年少得意時的回憶。與此同時,更是對于自己當初愛情甜蜜的回憶。
然而卻因為大女兒的去世,夫妻倆的感情產(chǎn)生了裂痕,使得最終兩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與妻子離別以后,馬勒創(chuàng)作出了第四樂章,用來紀念自己曾經(jīng)的愛情。
孤獨的馬勒,在頹唐中完成這一首《大地之歌》最終的送別。正如這那個期待著修葺的孤魂走入了墳墓之中。
1911年,在孤獨和病痛當中,馬勒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一首他用最后的時光譜寫出來的傳世遺作。這樂章下的每一個章節(jié)似乎是馬勒人生的每個階段,他用著自己的感慨,用著來自遠方的唐詩寫下了這篇樂章里的悲歡離合、春去秋來。
一首唐詩、一個樂章展現(xiàn)是兩段人生。李白用詩篇寫下了自己的一生,而馬勒也為追求完美,用余生的時間寫下這一首《大地之歌》,寫下了自己起伏跌宕的人生。
在歲月的長河之中,留存于書面或是記憶的文字,始終有著自己旺盛的生命力,這是歲月無法磨滅的。無論是對于李白或是馬勒來說,對于人生的感慨轉(zhuǎn)化為文字或樂章,這才是他們認為能夠讓人生獲得最終歸宿的方法。
逝去的時光里,我們能夠看到的是這兩人人生的精彩絕倫?;蛟S這就是一個藝術(shù)家,一個詩人的真實寫照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