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露消毒丹與八正散的組成中均含有的是
A. 木通、小薊
B. 生地黃、滑石
C. 梔子、大黃
D. 竹葉、生地黃
E. 木通、滑石
2.五苓散與豬苓湯的組成中均含有的是
A. 桂枝
B. 阿膠
C. 滑石
D. 澤瀉
E. 白術
3.苓桂術甘湯中的君藥是
A. 茯苓
B. 桂枝
C. 茯苓、桂枝
D. 甘草
E. 白術
4.連樸飲的功用是
A. 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B. 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C. 利濕清熱,疏風止痛
D.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E. 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5.治療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宜選用的是
A. 防己黃芪湯
B. 二妙散
C. 甘露消毒丹
D. 連樸飲
E. 苓桂術甘湯
答案解析
1. E
【答案解析】甘露消毒丹的組成:滑石、黃芩、茵陳、石菖蒲、川貝母、木通、 藿香、連翹、白蔻仁、薄荷、射干。八正散的組成: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黃、燈心。
2. D
【答案解析】五苓散的組成: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豬苓湯的組成: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
3. A
【答案解析】苓桂術甘湯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藥,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
4. B
【答案解析】連樸飲的功用是清熱化濕,理氣和中。主治濕熱霍亂。臨床表現(xiàn)有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
5. A
【答案解析】防己黃芪湯的功用是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臨床表現(xiàn)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等。
細目三 清熱祛濕(續(xù))
甘露消毒丹 (《醫(yī)效秘傳》)
組成:滑石十五兩 黃芩十兩 茵陳十一兩 石菖蒲六兩 川貝母、木通各五兩 藿香、連翹、白蔻仁、薄荷、射干各四兩。
功用: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證。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目發(fā)黃,頤腫口渴,小便短赤,泄瀉淋濁;舌苔白或厚膩或干黃,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配伍意義: 本方主治濕溫、時疫,邪留氣分,濕熱并重之證。治宜利濕化濁,清熱解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陳、黃芩,其中滑石利水滲濕,清熱解暑,兩擅其功;茵陳善清利濕熱而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藥相合,正合濕熱并重之病機,共為君藥。濕熱留滯,易阻氣機,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氣化濕,悅脾和中,令氣暢濕行;木通清熱利濕通淋,導濕熱從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熱利濕之力。熱毒上攻,頤腫咽痛,故佐以連翹、射干、貝母、薄荷,合以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而利咽止痛。縱觀全方,利濕清熱,兩相兼顧,且以芳香行氣悅脾,寓氣行則濕化之義;佐以解毒利咽,令濕熱疫毒俱去,諸癥自除。
連樸飲 (《霍亂論》)
組成:制厚樸二錢 川連(姜汁炒) 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 香豉、焦梔各三錢 蘆根二兩。
功用: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主治:濕熱霍亂。上吐下瀉,胸脘痞悶,心煩躁擾,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當歸拈痛湯(拈痛湯) (《醫(yī)學啟源》)
組成:羌活半兩 防風三錢 升麻一錢 葛根二錢 白術一錢 蒼術三錢 當歸身三錢 人參二錢 甘草五錢 苦參二錢 黃芩一錢 知母三錢 茵陳五錢 豬苓三錢 澤瀉三錢
功用:利濕清熱,疏風止痛。
主治:濕熱相搏,外受風邪證。遍身肢節(jié)煩痛,或肩背沉重,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shù)。
二妙散 (《丹溪心法》)
組成:黃柏 蒼術 姜汁
功用: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證。筋骨疼痛,或兩足痿軟,或足膝紅腫疼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濕疹,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者。
細目四 利水滲濕
五苓散 (《傷寒論》)
組成:豬苓十八銖 澤瀉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則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shù)。
配伍意義:本方所治之證乃水濕內(nèi)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治當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兼以解表。
方中重用澤瀉為君,直達下焦,利水滲濕。臣以淡滲之茯苓、豬苓,利水滲濕,與君藥相須為用。脾能化濕,以白術健脾燥濕制水,用為佐藥。陽能化水,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病兼表證則解表散邪。諸藥配伍,共奏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兼以解表之效。
豬苓湯 (《傷寒論》)
組成:豬苓 茯苓 澤瀉 阿膠 滑石各一兩。
功用:利水,養(yǎng)陰,清熱。
主治:水熱互結(jié)證。小便不利,發(fā)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shù)。又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jié)M痛者。
配伍意義:本方證因傷寒之邪傳入于里,化而為熱,與水相搏,水熱互結(jié),熱傷陰津所致。治宜利水清熱養(yǎng)陰。
方中以豬苓為君,取其歸腎、膀胱經(jīng),專以淡滲利水。臣以澤瀉、茯苓之甘淡,以增豬苓利水滲濕之力,且澤瀉性寒兼可泄熱,茯苓尚可健脾以助運濕。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熱兩彰其功;阿膠滋陰潤燥,既益已傷之陰,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五藥合方,利水滲濕為主,清熱養(yǎng)陰為輔,體現(xiàn)了利水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濕的配伍特點。水濕去,邪熱清,陰津復,諸癥自除。血淋而小便不利者,亦可用本方利水通淋、清熱止血。
防己黃芪湯 (《金匱要略》)
組成: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 白術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 生姜四片 大棗一枚。
功用: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表虛不固之風水或風濕證。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配伍意義:本方所治風水或風濕,乃因表虛衛(wèi)氣不固,風濕之邪傷于肌表,水濕郁于肌腠所致。風濕在表,當從汗解,表氣不足,又不可單行解表除濕,只宜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并施。
方中以防己、黃芪共為君藥,防已祛風行水,黃芪益氣固表,兼可利水,兩者相合,祛風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使風濕俱去,表虛得固。臣以白術補氣健脾祛濕,既助防己祛濕行水之功,又增黃芪益氣固表之力。佐入姜、棗調(diào)和營衛(wèi)。甘草和中,兼可調(diào)和諸藥,是為佐使之用。諸藥相伍,祛風與除濕健脾并用,扶正與祛邪兼顧,使風濕俱去,諸癥自除。
細目五 溫化寒濕
苓桂術甘湯 (《傷寒論》)
組成: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白術二兩 炙甘草二兩。
功用: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配伍意義:本方所治痰飲乃中陽素虛,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濕內(nèi)停所致。仲景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故治當溫陽化飲,健脾利水。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為君,健脾利水,滲濕化飲,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桂枝為臣,功能溫陽化氣,平?jīng)_降逆。苓、桂相合為溫陽化氣,利水平?jīng)_之常用組合。白術為佐,功能健脾燥濕,苓、術相須,為健脾祛濕的常用組合,在此體現(xiàn)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術同用,也是溫陽健脾的常用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意有三: 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陽,以襄助溫補中陽之力;二可合白術益氣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調(diào)和諸藥,功兼佐使之用。四藥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濕以平?jīng)_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配伍嚴謹,為治療痰飲病之和劑。
此方服后,當小便增多,是飲從小便而去之征,故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當利”之說。此亦之”之意。即《金匠要略》“夫短氣有微飲者,當從小便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