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東華
鄉(xiāng)村有“喜喪”一說,由來已久。
從我籠統(tǒng)的認(rèn)識里,喜喪就是說一個老人活到足夠大的年齡之后,去世了,就可以稱為喜喪。意思是這個老人能安享天年,壽終正寢。
按照一個人該有的壽命理解,能稱為喜喪,起碼也得是80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活到80歲以上已經(jīng)不罕見了,喜喪的標(biāo)準(zhǔn)也應(yīng)該有所提高。當(dāng)然,這個年齡沒有嚴(yán)格標(biāo)準(zhǔn),大概是大家認(rèn)為你攢夠了歲數(shù),不虛此生。
最近,送別了一位老姑,85歲了。前往吊唁,左鄰右舍自然作為喜喪來辦,突然讓我感覺這個“喜喪”的說法,并不是那么單純。
從情感上,凡是喪事,無喜可言。但是有一個心理的承受過程,對于親屬而言,只是悲傷的程度不同。
如果一個人像我這樣,活過了中年,父母已經(jīng)開始變老了。待到他們老態(tài)龍鐘,會突然讓人心生一種莫名的恐慌,唯恐父母老去,唯恐父母離開,這大概就是中年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恐慌。一個人,到了50歲、60歲,甚至70歲的時候,還能上有父母,大概是一件最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也有“家有一老,勝有一寶”的說法。
這個寶,不是在為你創(chuàng)造多少財富,而是一個中年人生命的籬笆,雖然不能再為你遮風(fēng)擋雨,但你有心理依靠,父母健在,無論多大你都是個孩子。
多年前,讀過一個朋友送別老母的文章。老母去世的時候已近90歲了,他那個時候也要辦理退休。退休后有更多的時間陪著母親生活,照顧飲食起居,但老人并沒有等到他退休的那一天,過一段母子相依幸福日子。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就是這個世界上最殘酷的打擊之一。
這位朋友比我年長了20多歲,曾經(jīng)很樂意與我輩們一起稱兄道弟,大家都戲弄他沒點長者形象,甚至開各種葷素搭配的玩笑,概因為家有老母,他還有一顆童心。
此后的日子便性情大變,也好像一夜之間盡顯了老態(tài)。
這就是老人去世,給子女們留下的心理暗示,別管都大,你成了沒娘的孩子。
有一段時間我因為身體原因,在家賦閑。每天下午散步到附近村莊的一條灌水渠。夏天,這里林密溝深,非常涼爽,每天下午就坐著一群老人聊天,一色的老頭,都是歷盡人間冷暖閱盡千帆的人,講各種人生見聞。
其中最老的一個,我問他,91歲啦,尚能耳聰目明,年輕時候,見過鬼子,當(dāng)過國軍,也讀過私塾,算是有文化的人。夏天盤著一串珠子,講古論今,每次我作為旁聽生,那些故事都記在心里。
后來,天氣漸涼,葉落繽紛的時候,我再去,突然不見了他的身影。一群老人,靜坐著,沒有了他繪聲繪色的演說。
我悄悄問其中的一個,那位大爺呢?
他仰頭看看我,提醒我一句,“你聽聽?!?/p>
是,附近的村莊里,響著嗩吶聲。原來,那位大爺,前天晚上自己睡了過去,再沒醒來。
有人淡淡地說了一句,91歲了,也是喜喪。
但,在場的所有人,并沒有喜悅的表情,空氣凝重,如這深秋。
看看,人老了,就像是一群過不了冬的秋蟲,大概都有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涼和岌岌可危。
何謂喜喪呢?假如說年齡足夠老,還不能體現(xiàn)他的喜。還要死的沒有痛苦,如同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就去世了,就如這位老人,睡了一覺,不再醒來,也沒有痛苦。
僅夠活得年齡大,但是活得痛苦,也不能稱之為喜喪。
一個老母親,年輕的時候開始守寡,養(yǎng)了6個孩子,含辛茹苦,等到老年的時候,6個孩子卻沒有一家愿意收留她。先是在幾個兒子家里輪流吃飯、住宿,每家一個月。后來因為兒子們之間交接不及時,或者遇到大月小月,老太太就自己餓一天,再到下一個兒子家里去。晚年生活折磨成瘦小枯干。真像“蠟炬成灰淚始干”。
最后老太太凍餓而死。
這是喜喪嗎?兒子們自嘲一般,念叨著母親高壽,算是喜喪,這一輩子不容易。其內(nèi)心大概都沾沾自喜,總算送走了一個拖累的人,喜得是不孝的子孫。
我住的縣城附近村里,一位老頭,年輕的時候有點小職權(quán),一直強(qiáng)勢,對老伴一言不合就開打,老的時候?qū)嵲诖虿粍恿?,仍然爭吵不斷。后來,有一次不小心摔了一跤,就摔斷了腿,即便躺在病床上的時候,仍然氣勢洶洶,指揮老伴做這做那。
后來,老伴和子女干脆就不再理他,任由他關(guān)在一間黑屋子里污言穢語。后來不罵人了,哭嚎,終于有一天哭嚎也沒有力氣了,奄奄一息,直到咽氣,卒年不到70歲。
這樣的人走了,鄰居說,這是喜喪。子女解脫了,老伴也解脫了,他自己也不用活著受罪了。想想,鄉(xiāng)村人也真是幽默,一個不討人喜歡的人走了,無論他年齡多大,都叫喜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