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義從是公孫瓚手下的精銳騎兵,人數(shù)大概在3000人左右,公孫瓚常年鎮(zhèn)守北疆,他之所以能威震塞外靠的就是這支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所向披靡的騎兵;先登死士嚴格的說并不是一支部隊的稱謂,他指的是作戰(zhàn)時不畏生死沖鋒在前的先鋒精銳部隊,此文中特指袁紹麾下鞠義所率領(lǐng)的800先登死士。
白馬義從在北方草原打出了赫赫聲威,“瓚每與虜戰(zhàn),常乘白馬,追不虛發(fā),數(shù)獲戎捷,虜相告云:‘當避白馬’。”可是在公孫瓚和袁紹之間一場關(guān)鍵的界橋之戰(zhàn)時,卻被鞠義的800先登死士擊敗,死傷大半,從此一蹶不振。要知道,白馬義從可是騎兵,而先登死士只是步兵而已,何以一場大戰(zhàn)下來,人數(shù)少占劣勢的步兵卻擊敗了人數(shù)眾多占據(jù)優(yōu)勢的精銳騎兵?其實分析過后會發(fā)現(xiàn),公孫瓚之敗還真不是偶然的。
第一,輕敵。本來公孫瓚是以中間步兵方陣推進,兩翼騎兵突進,這是他對付草原游牧民族慣用的打法,可是他看到袁紹兵少(袁紹騎兵數(shù)量遠不如公孫瓚,所以他只能以步兵結(jié)陣來對付公孫瓚),就放棄了和步騎結(jié)合的戰(zhàn)術(shù),單純以精銳的白馬義從沖擊鞠義的步兵,試圖以騎兵的速度來沖散鞠義的800步兵方陣。沒有了步兵層層推進的配合和防護,騎兵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鞠義戰(zhàn)術(shù)得當,出其不意。鞠義此人其實是一個被低估的名將,他早年長期在涼州生活,對騎兵的戰(zhàn)法可以說是非常熟悉,加上他又有和南匈奴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他曾擊敗南匈奴單于于夫羅),所以他看出了公孫瓚的意圖(一般步兵對付騎兵通常的做法是當騎兵沖擊時,步兵遠距離就要射擊阻止騎兵的突進了),指揮士兵們臥倒在地,前排用大楯遮擋掩護,放任白馬義從突進到有效射程時,他才下令撤掉大楯,以早已準備好的千張強弩齊射。這么近的距離,又是出其不意,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根本就沒防備,幾乎成了活靶子。
與此同時,鞠義率800人突進,近距離纏斗騎兵未必能占上風,慌亂之下,回撤的騎兵又沖亂了后面的步兵方陣,后面袁紹的大軍壓上來,公孫瓚的失敗就不可避免了。
第三,和雙方的裝備有關(guān),白馬義從是輕騎兵,不是像馬超西涼鐵騎那樣的重裝騎兵,講究的是靈活性和機動性,所以防御方面的措施就非常弱;反觀袁紹,雖然騎兵不如公孫瓚,但是他配給了鞠義千張強弩,而強弩殺傷力極大,射程也比一般的弓箭遠,此消彼長之下,白馬義從焉能不敗。
如果公孫瓚不輕敵,以步兵在中間層層推進,兩翼騎兵以速度和靈活性四面齊射,步騎協(xié)同配合,袁紹在騎兵遠不如公孫瓚的情況下,即使鞠義有強弩千張也沒用,因為公孫瓚的步兵方陣可以進行有效的防護,而不至于騎兵成了活靶子,這樣一來,最后的勝利者估計是公孫瓚而不是袁紹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