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振軍 著名武術家、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王培生先生,一生習武,一心習武,2004年9月3日走完了他85歲的武術人生,為中華武壇留下了豐富的武學遺產(chǎn)。先生從9歲起學藝,經(jīng)多位名師傳授,苦練成才,身懷絕技,功夫臻于化境。其太極技擊實戰(zhàn)之成就受到國內(nèi)外武林人士之稱贊。曾獲中國十大武術家之一的尊稱,又得“獨步當代第一人”的美譽。他不僅武藝精湛,而且注重理論研究,武學造詣極高,著作頗豐。他編著的《吳氏太極拳》在同內(nèi)外流傳廣影響大,被美國宇航局定為宇航員的訓練教材;《太極功及其推手精要》被國家教委列為大學武術教師的進修材料;《三才門乾坤戊己功》被武林譽為一代武學宗師之作?!短珮O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一書在武術界引起極大轟動,推動了太極技擊之發(fā)展。此外,他還編著出版了《吳式太極槍》、《吳式太極刀》、《吳式太極劍》、《健身祛病小功法》等專著,這些書都是不可多得的武學珍品。除上述武學著作之外,他還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了不少武學文章。他曾應聘擔任了國家體委委托舉辦的第、二、三屆世界太極拳修練大會的太極拳導師,并多次到美國、日本等國家講學,向全世界的太極拳愛好者傳授太極拳的功理功法。研讀王培生老師的武學著作,深感其博大精深。他不僅毫無保留地傳授武術知識,傳授各種技法,而且在中華武學理論研究上有很多重大突破。 他對中華武學的貢獻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1.繼承武醫(yī)結合的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以心行意,按竅(穴位)運身”的太極功法; 2.傳千古不傳之秘,推動太極技擊之發(fā)展; 3.校正前人之誤說,填補武學研究之奪空白; 4.融武術、中醫(yī)、氣功為一爐,創(chuàng)祛病健身之妙法; 5.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傳統(tǒng)武術,與時俱進、多有建樹。 下面儀就個人的學習體會論述這幾個問題,與廣大讀者共勉。 一、發(fā)揚武醫(yī)結臺的傳統(tǒng),創(chuàng)立“以心行意,按竅運身”的太極拳功法 “拳起于《易》,而理成于醫(yī)”這句古語科學地說明武術與中國古代哲學和中醫(yī)學的關系。明清以來興起的形意、八卦,太極等內(nèi)家拳術,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無一不受到中醫(yī)學、氣功學、經(jīng)絡學的影響,其內(nèi)功修煉而達到武術的最上乘功夫。太極拳之先賢把中醫(yī)經(jīng)絡學引人太極拳的修煉之中,并且把它當作最高層次的秘傳功法。民國之后,中醫(yī)學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隨之而來在太極拳教學中,中醫(yī)經(jīng)絡學也因其深奧難記而被多數(shù)拳師所放棄。因此,在太極修煉中武醫(yī)結合的傳統(tǒng)功法瀕于失傳。王培生是當代僅存的兒位武醫(yī)結合的傳人之,他繼承了武醫(yī)結合的傳統(tǒng)功法,并著書立說傳播此功法,使其發(fā)揚光大。 王培生老師始終把太極拳作為學問來追求。他認為,太極拳之理,不儀集中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大成,而且還包括了中醫(yī)學、經(jīng)絡學、生理學、心理學、運動醫(yī)學、力學等各個領域,其內(nèi)容之豐富,道理之深奧,非潛心鉆研、實際操作,難以諳其妙旨。王培生老師在武醫(yī)結合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小僅武功高超,氣功深厚,而且深諳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在長期的太極拳修煉和教學實踐中,他把中醫(yī)經(jīng)絡學貫穿其中,獨創(chuàng)“以心行意,以意引氣,按竅(穴位)運身”理論,并以此作為太極要義,在當代中國武壇獨樹一幟。 王培生老師明確指出,內(nèi)家拳法著重陰陽變化之理。太極十三勢(八門、五步)以人體的經(jīng)絡穴位為本,八門五步與人體對應各有其竅(穴位),而每竅在人體經(jīng)絡臟腑中又各有其位,人體相關穴位的沖合即產(chǎn)生太極技擊中的各種勁法。王培生老師要求在練功中“以意引氣,接竅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這就是太極內(nèi)功要義的根本所在。王培生老師把太極拳運行中的各種動作、各種意念活動分門別類,高度概括為:太極八法要義、太極五步要義,天干地支要義。這些不為人知的秘訣是王培生老師在前人口傳的基礎上,經(jīng)過兒十年體用精心研究的結果。他明確指出:太極功法鍛煉,都是用意念引導,通過人體穴位的沖合完成的。太極功法的運行過程,就是人體穴位的六沖六臺的反復交換過程。太極功法在技擊中的運用,就是由太極十三勢這十三種基本方法的不同組合而產(chǎn)生三十多種勁法。這就是說太極功因動而生法,有法即出勁,正如拳譜所云:“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其真正的含義就在于此。循此法進行太極修煉,久練得道者,在技擊上可出奇效,同時在養(yǎng)生上也會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為了提高太極拳的鍛煉效果,王培生老師在傳授吳式太極拳時,把太極技擊方法和氣功健身功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貫穿于37式太極拳的套路之中。比如,他運用中醫(yī)學關于“五官通五臟”、“五指通五臟”、“五行對應五臟”的理論指導太極拳演練,要求人們在盤拳走架時,凡遇陰陽掌變化時,翻掌動作都必須個指頭一個指頭地翻轉。這樣細微的手指運動,能起到鍛煉內(nèi)臟的作用。 關于中醫(yī)經(jīng)絡學在太極技擊中的運用,在傳統(tǒng)太極拳里屬于上乘功法。舊時師傅擇徒甚嚴,“遇真可傳之人”才“口授之秘決”。主要是“截、拿、抓、閉之法,即截其氣、拿其脈、抓共筋、閉其穴”。當今已瀕于失傳。王培生老師在講授37式太極拳時,將這些上乘功法穿插其中,無私地傳授給學生。如他救“海底針”一式時傳授“定身法,點極泉”之點穴法,教“下勢、上步七星”時傳授“拍血?!钡拇蜓ǚ庋?,教“翻身撇身捶、白蛇吐倍”時傳授“金絲纏腕”等擒拿方法,等等。這樣教拳,可增加人們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又使太極技擊之法得以流傳。 王培生老師教拳不僅僅強調姿勢的準確,同時還特別強調意念的運用和知覺反應。每個動作,甚至于屈指扣腕都要循經(jīng)切脈意走穴位,并月應該明白身體各部位是如何配合致的,眼神注視何方,虛實如何變化,穴位之氣感如何,它的健身和技擊的效果何在等等。平時訓練必須嚴格按照“以心行意,以意引氣,按竅運身”的太極功法進行操練。有人經(jīng)過多年實踐總結王培生老師傳授37式太極拳的特點,概括為八個字,叫作“循經(jīng)走穴拳法自然”,這是十分恰當?shù)摹?/p> 王培生老師繼承武醫(yī)結合的傳統(tǒng)武術文化,把中醫(yī)經(jīng)絡學運用于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并使之發(fā)揚光大,被尊為“一代宗師”是當之無愧的。 二、傳千古不傳之秘訣,促太極拳技擊之發(fā)展 太極拳是武術,其基本功能是技擊。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太極技擊之法已很少有人知曉。 關于太極拳打法,古譜中《打手歌》:“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边@首歌訣是練習打法的指導原則。至于如何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運用則沒人傳授。拳譜中雖有幾首關于技擊的歌決,但很少有應用的解說。舊時代的拳師們對技法保密,不輕易示人,僅口傳門徒而不上文字,即使寫在拳譜中,也是藏頭露尾、玄奧難解。 近幾十年來,人們只知太極拳能健身,不曉得也不相信太極拳還能技擊防身。在這種形勢下,就需要那些有真功夫的太極大師現(xiàn)身說法,并將太極拳技擊之身法毫無保留地貢獻給社會,傳授給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王培生老師就是這個潮流中的代表。大家都知道技擊實戰(zhàn)的勝負是一個武術家武藝高低的重要標志,也是他所代表的拳種能否立足于武林,并得以廣泛傳授的重要條件。1981年在中日武林技術交流時王培生老師以高超的太極拳拳術,戰(zhàn)勝日本國一流武術家全日本國少林拳法聯(lián)盟少林拳專門學院教務長山崎博通,實現(xiàn)了他為祖國爭光,為中華民族爭光的理想,同時也為太極拳正了名,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太極拳不僅能健身,而且能防身,它是最高明的武術之 。他將自已平生所學和幾十年的研究成果都傾注在太極拳體用八法之中,四處講學,向學生傳授太極技擊功法。 1985年他應邀在國家教委舉辦的大學武術教師進修班上講授太極推手,并寫出了武學名著《太極功及其推手精要》(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書中詳細論述了太極拳各種勁法的形成,并且把少有人知,太極拳用之“四要一發(fā)”、“拿”、“化”、“打”,介紹給讀者,將千古不傳之秘公之于眾。王培生老師破譯古譜,將楊氏老譜中玄奧難解的《太極拳九要訣》中的“五字經(jīng)訣”翻譯成太極拳打法易懂的白話文。 “五字經(jīng)訣”五字一句,共二十句,各句的首寧正是“二十字訣”。 披閃擔搓歉,黏隨拘拿扳。 軟棚摟催掩,撮墜續(xù)擠攤。 有人研究后認為,“二十字訣雖押韻,而不成句意,亦非二十種技法或要領,故可能為后人對“五字經(jīng)訣”的縮寫形式,以便記憶。” 王培生老師明確示人,這二十字決是太極技擊的十八種打法。這就是“披”“閃”“擔”“搓”“軟”“歉”“黏”“隨”“拘”“拿”“扳”“掤摟”“催”“掩”“撮”“墜”“續(xù)”“擠攤”。 太極拳打法是實用技擊上的“擲、打、發(fā)、放”的手法。舊時太極拳師對此多是秘而不宣的。而王老師在書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對二十字逐字詳解。如“搓”字,即手相磨之意,我之手、腕、臂、肘與對方手、腕,臂、肘互相摩擦,試其勁之去向,敵進我隨之退,敵退我趁勢攻,在粘黏不脫之中要有圓滾之意。 為了防止學生望文生義而對要訣發(fā)生誤解,王老師還從幾個不同方面對要訣闡述清楚。如,對“擔”字的解釋,王老師講,擔即負起責任之意,任敵襲擊,待其勁將著身之時,負其攻勢下懸,以化其勁叫做擔。并不是擔當敵人之擊,也不是擔出敵人手足之意。 太極拳技擊打法,除上述二十字之外,王老師還公開了打法十八要訣,《殘》《推》《援》《奪》《牽》《捺》《逼》《吸》《貼》《攛》《圈》《插》《拋》《托》《擦》《撒》《吞》《吐》。每歌訣都是七言四句,義有用法之詳細說明。試舉其中《吞》《吐》二訣以觀其詳。 《吞》:“丈夫能屈自能伸,進退全憑巧技能,側步輕移藏變化,竅道之至人于神。” 《吐》“吞吐明知兩字連,其中變化幾人全,任他學有超人技,不及千金一訣傳。” “吞”乃咽之意,非吸字之運氣。咽為形沒為主,與吐字相反。防內(nèi)外上中下五門,披攔截砍,雙分手雙蓋手來勢勇猛,即變此手法?!巴隆保瓷熘?,舒伸吞咽相連而用,出沒無常,一吞一吐使彼奠測,方為得策。退步在吞,進步在吐,然必須先有吞而后有吐。吞吐變化多端,熟練之后,還須仔細琢磨。蓋遇機則吐,一吐復吞,吞而再吐,似吞似吐,亦吞亦吐始入于神。 王培生老師指出,太極功在技擊中有很嚴密的鍛煉方法和規(guī)矩所循。練功時先逐一熟練蓄勁、乘勁、等打、趕打等等。實際應用時的“完全技擊”,必合蓄勁、乘勁、趕打、等打各種手法步法而成一體,靈活機動因人而用。 王培生老師在傳授技擊要訣的同時還清楚明白地指出了技擊打法中最忌犯的拳之八反。從正反兩個方面教會學生止確運用太極技法。 1987年王培生老師出版了《太極拳的健身與技擊作用》(人民日報出版社),精辟闡發(fā)了太極拳的健身理論,詳述了太擻拳套路之拆招和推手要決,在講授37式太極拳時,還傳授了一些擒拿和點穴之法,將多年來人們沒有見過的太極拳技擊之法公之于眾,打破了太極拳只能健身而不能防暴的誤說,還太極拳是武術的本來面目。這本書的問世,如“投石沖破水中天”,在武術界引起極大的轟動。對太極拳技擊的發(fā)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