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燕人畔1。王曰:“吾甚慚於孟子。”
陳賈2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惡,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曰:“不知也。”
“然則圣人且有過與?”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
【譯文】齊國占領(lǐng)燕國后,燕國人反叛。齊王說:“我很是愧對孟子。”
陳賈說:“大王不要憂患。大王自以為和周公相比,誰更愛民,誰更有智慧?”
齊王說:“唉呀,你這是什么話?”
陳賈說:“周公使派他的哥哥管叔監(jiān)管殷商的遺國,管叔卻帶領(lǐng)殷族人叛亂;如果周公知道但還這樣做,就是不愛民;如果不知道而這樣做,就是沒有智慧。愛民和智慧,周公都沒有盡量做到,何況大王您呢?我請求見孟子并向他解釋。”
于是陳賈去見了孟子,見面后陳賈問:“周公是個什么樣的人?”
孟子說:“是古代的圣賢。”
陳賈說:“他派管叔監(jiān)管殷族人,但管叔卻帶領(lǐng)殷族人叛亂,有這回事嗎?”
孟子說:“有的。”
陳賈說:“周公知道管叔將要叛亂而還要派他去嗎?”
孟子說:“他不知道。”
陳賈說:“那么圣賢之人也會犯錯誤?”
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的過錯,不是很近情理嗎?況且古時候的君子,有了過錯就會改正;如今的君子,有了過錯則任其發(fā)展。古時候的君子,他的過錯,就象日食月食一樣,人民都看得見,等到他改正過錯時,人民就會很敬仰。如今的君子,何止是讓過錯順其自然發(fā)展,而且還會編一套言辭來為自己辯解。”
【說明】燕國人民正因為忠于自己的職守,才反叛齊國,這段記載我們在本書《梁惠王下》第十一章中已說過,孟子還勸說過齊宣王,而齊宣王不聽,執(zhí)意伐燕,結(jié)果導(dǎo)致燕人反叛。所以此時齊王才感到后悔,而愧對孟子。然而陳賈卻用周公用錯管叔的事來安慰齊王,為齊王開脫罪過。他自以為很有道理,人孰能無過?所以他想用這個故事去難倒孟子。史載,周武王死后,太子誦繼立,是為成王。成王年幼,曾輔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將篡取王位,傳播流言,武庚也謀劃復(fù)國,與管、蔡結(jié)合叛周,糾集徐(在今江蘇泗洪)、奄(在今山東曲阜)、薄姑(在今山東博興東南)和熊、盈等方國部落作亂。周公奉成王命東征,經(jīng)過三年戰(zhàn)爭,終于平定叛亂。武庚和管叔被誅,蔡叔被流放。孟子向他解釋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難道弟弟會懷疑哥哥反叛嗎?所以,周公犯這樣的過錯是可以理解的。然而,
——————————————————
【注釋】1.畔:《書·胤征》:“沈亂于酒,畔官離次。”《論語·雍也》:“博學(xué)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陽貨》:“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莊子·徐無鬼》:“其為人也,上忘而下畔。”《荀子·富國》:“約信盟誓,則約定而畔無日。”這里用為背叛之意。
2.陳賈:齊國的大夫。
3.食:通“蝕”?!对?#183;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則維其常。”《左傳·隱公三年經(jīng)》:“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管子·四時》:“是故圣王日食則修德,月食則修刑。”這里用指為日食月食之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