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古人經(jīng)典家訓,重立今人家教觀念,培植家風、修身齊家。在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中,這大概是古代經(jīng)典家風家訓帶給今人的啟示。
家庭是國家的縮影。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思想傳統(tǒng)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
在我國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訓”。作為家庭或家族內(nèi)部父祖輩對子孫后代的垂誡、訓示,家訓成為儒家知識分子教育后輩的家庭教育讀物,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瑰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而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關(guān)于家訓的說法很多,有人做過統(tǒng)計和專述,有包括家范、家戒、家教、家規(guī)、家法在內(nèi)不下70種說法,然而其中被使用得最為廣泛的還是“家訓”。其形式有很多種,如訓誡、遺言遺訓、書信、詩歌格言警句、著作等等。
中國古代流傳下的家訓到底有多少?用“汗牛充棟”來形容毫不為過。從先秦到明清,那些具有廣泛代表性,又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的家訓,即使是在現(xiàn)代也仍然聲名遠播。周公旦的《誡伯禽書》、司馬談的《命子遷》、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李世民的《誡皇屬》、包拯的《包拯家訓》、歐陽修的《誨學說》、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李毓秀的《弟子規(guī)》等等,不勝枚舉。
家訓往往是由家庭中的長輩或有名望、有社會地位的子弟所撰寫,作為為人處事的準則傳授給家庭的子弟,教育家庭的子弟;也有的是由子弟追記長者之言、垂范后世的。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代宰相張英的這首勸慰家人的詩廣為傳誦。其中“讓他三尺又何妨”則幾乎成為勸架的口頭禪,而其子張廷玉歷仕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是清代前期知名的重臣。在中紀委網(wǎng)站刊登的《讓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啟示》一文中這樣寫道:“父子宰相為官清正,心系百姓,堪稱典范,應說是得益于張英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得益于淡泊致遠、克己清廉的家風,得益于‘六尺巷’。”
關(guān)于孝仁禮義
家訓既是對子孫和后代的訓誡,又是家訓發(fā)布者和作者本人一生的寫照。在我國古代,其內(nèi)容十分廣泛,包括倫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識的教育、謀生技能的傳授、為人處世的告誡等,幾乎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要告誡子孫的無外乎是有關(guān)孝仁禮義的人生哲學,小到治家,大到治國。
司馬遷能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而名垂青史,這其中離不開其父司馬談的家訓和價值觀,即對“孝之大者”的理解。
司馬談的學識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學富五車。他的才學贏得了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專門為他量身定做了一個官職: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歷,還職掌記錄,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獻。如此受上級領(lǐng)導青睞,司馬談自是對漢武帝感恩戴德又盡職盡責。
司馬談認為,自孔子死后的400多年間,諸侯兼并,史記斷絕。當今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其內(nèi)心十分惶懼不安,為此,他非常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大業(yè)。
于是,在臨死的時候,司馬談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后,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yè),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并認為這是“大孝”,他說:“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p>
有了這樣的家訓,司馬遷終不辱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部家訓,被歷代推崇,甚至被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這就是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它反復被刊刻,雖歷經(jīng)千余年而不佚。
《顏氏家訓》中,今人最為熟悉的就是那句“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實際上,該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各篇內(nèi)容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tǒng)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當然這部書也是用來訓誡子孫的,但其意義又不僅如此。
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shù);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nóng)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書中許多名句至今一直廣為流傳,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薄胺e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敝两褡x來仍有意義。
與《顏氏家訓》齊名的是袁采的《袁氏世范》。該書是很多私塾學校的訓蒙課本,被歷代士大夫推崇,并奉為至寶。
生年不詳,卒于1195年的袁采,官至監(jiān)登聞鼓院,類似負責信訪接待之事,其人為官剛正。
袁采屬于才德并佳之輩,在任樂清縣令時,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寫《袁氏世范》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并不是板起面孔說教,而是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書中有許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當敬遠”“厚于責己而薄責人”“小人為惡不必諫”“家成于憂懼破于怠忽”“黨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家庭教育的特色
自古以來,家訓、家風的話題就是每個家庭繞不開的永恒主題。制定家訓或家規(guī)既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特色,又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具有顯著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事實上,自出現(xiàn)時起,古代家訓就有著明確的指向,包括訓導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實行家庭的自我控制,確立良好的家風等。家訓和家風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家風的形成,是家庭長輩和主要成員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誨的結(jié)果。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后代的教育相當重視,雖然他貴為朝廷的要臣,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官二代”。他教育兒子要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咸豐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寫信給九歲的兒子曾紀鴻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余不愿為大官,但愿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如何作為一個君子,曾國藩教育兒子說:“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fā),則入德之基也?!弊x書與做人,實質(zhì)是相容并包的。通觀曾國藩的一生,其言傳身教對于曾氏家族的兒孫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奠定了扎實基礎,值得今人借鑒。
在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父子宰相家訓》輯中,記錄了張英、張廷玉父子二人所著的《聰訓齋語》和《澄懷園語》。這父子二人所著的家訓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成效的家訓經(jīng)典,修身齊家的典范,傳誦不息。這些家訓至今讀來仍受益匪淺,以至于中紀委的網(wǎng)站也出現(xiàn)“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名句,為官清正,心系百姓,淡泊致遠,克己清廉,仍是當代為官從政者的榜樣。
可以這樣說,這些源遠流長而又獨具特色的家風、家訓,既成為家庭教育的范本,又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以延續(xù)的重要載體和媒介,因而也經(jīng)受得起時間的考驗,最終得以千載流傳。
解今人之困惑
文化學者張頤武曾說:“家風,講究的是耕讀為本、詩禮傳家。通過家風、家訓教導后輩,潛移默化地傳達社會規(guī)范?!额伿霞矣枴贰吨熳又渭腋裱浴贰对鴩視返?,含有大量教育族中子弟如何與人相處的道理。這些著作中包含著一些永恒的價值,對我們今天的家風傳承依然有用?!?/p>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傳統(tǒng)?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看待貧和富?如何當一個與時俱進的父母?品德修養(yǎng)與學習好,哪個是孩子的基本配置?如何解決孩子的厭學情緒……
幾乎所有的這些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都可以在我國古代大量歷史名人的教子故事及其成功經(jīng)驗、失敗教訓中找到答案。
古代的家訓和家風,既給今人提供了豐富的家教知識,又給今人提供了思路和啟迪。
即使歷史的車輪早已跨越千百年,然而,這些經(jīng)典的家訓和家風所反映出的價值追求并沒有過時。它仍然能在古人的智慧與今人的困惑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達到借古人之智慧解今人之困惑之目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