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收藏網訊 紀振民1938年生于河北省安國縣,1964年天津美術學院畢業(yè)后,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和美術創(chuàng)作。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天津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因美術教育工作業(yè)績國家授予 “銀杏獎”突出貢獻獎。其山水畫作品曾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紀念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60周年美展、首屆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畫精品展、第四屆和第六屆全國山水畫展。三次獲得日本現(xiàn)代繪畫展“佳作獎”。有《紀振民山水畫集》《紀振民畫集》《中國當代名家畫集·紀振民姬俊堯》行世。
紀振民給我的印象是清癯、鶴發(fā)、寡言,滿面純凈,滿眼真誠,滿身和氣,內含一種歷經滄桑的堅毅,顯露的是笑對人生的親切、大徹大悟的平淡。其質樸寬厚之天性與松梅相近,像一棵松頑強挺立,似一枝梅俏不爭春。雖年逾古稀,然體健神爽,文思如潮,佳作不斷。這是一位慈眉善目、儒雅謙和的長者,更是一位師長風范的資深畫家。
紀振民的畫卻不只是一棵松、一枝梅,寶貴的是他已把松梅之品格化成蒼蒼茫茫的層巒疊嶂,如松濤陣陣,積成密密匝匝的千巖萬壑,如梅林重重。他的山水是祖國大好山河的寫照,是他胸中丘壑的跡化,是他筆墨蒙養(yǎng)深厚之印證。那種“墨中見筆筆含墨”的厚重蒼潤,那種“黑墨團中天地寬”的變幻莫測,那種“天地渾融一氣”的萬千氣象,那種濃墨重彩的層林生輝,構成了紀振民山水畫渾厚、凝重、強烈、老辣、華滋的蒼渾之境,義理深遠,意趣無盡,帶給人們心底的震撼非同凡響。
紀振民對傳統(tǒng)繪畫真正做到了以最大的力量打進去。他的繪畫傳統(tǒng)功力之深厚在當代畫壇上是少有匹敵的。從主流上看,紀振民的山水主要承繼了北派山水傳統(tǒng),多表現(xiàn)為北方山水的峰巒渾厚、勢壯雄強,崇尚大山精神,表達開闊胸襟,尤其在山水經營上,注重山石的雄健峻峭、丘壑的開合大勢方面更是如此。但實際上,他的山水中已融入了不少南宗文人畫傳統(tǒng),有王蒙用筆之茂密但不繁瑣,有石濤點苔之清新但不狂禪,有龔賢積墨之深厚,但不渾淪,更重爛漫沉雄之筆。紀振民強調北宗的骨力醇厚、群峰巍巍,同時也強調南宗的水墨輕嵐、氣韻高華,他將南北兩宗相融于一,諳熟在胸,丘壑雄偉壯闊、氣象崢嶸,而又化機流溢、煙云變滅。傳統(tǒng)山水之堂奧盡匯于此,又盡泄于此。他將傳統(tǒng)山水的筆墨丘壑之美的整合推向極致,從而與傳統(tǒng)繪畫間構成一種自足的張力,達到一種水墨蒼勁、風光無限的視覺效果,不是平面化的疊加,而是深度的融合,于筆墨丘壑間自立須眉,以求自呈,表現(xiàn)在山水圖式上多呈大格局、大氣象、大手筆,個性化意味極濃。
應該看到,現(xiàn)代山水畫壇在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陸儼少之后對傳統(tǒng)山水畫筆墨有著深刻認識的畫家是不多的。紀振民應該是一個例外。他不僅對其生逢其時籠罩現(xiàn)代畫壇的寫實主義主流畫風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批判,而且從他的實踐來看,他對清代“四王”為代表的純粹泥古畫風也有著自覺的抵制,因而他的山水畫既無寫實主義的刻板匠氣,也無文人畫末流的陳陳相因。在這一方面,他與黃賓虹、李可染的立場是頗為相同的。也就是說,紀振民的山水畫得之古人很多,這是他立身之本,但他又不完全得自紙上傳統(tǒng),而得自江山之助更多。他把傳統(tǒng)和“到處云山是我?guī)煛保ㄚw孟頫語)結合起來,將墨色生動與師法自然相聯(lián)系,重建山水畫的新秩序、新語言、新境界。這種新面目,既不是用寫實造型取代意象寫形而淪為自然的奴隸,也不是一味強調主觀臆造而流于舊文人畫的概念與粗疏。他強調三個觀點:一是“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真境逼而神境生”;二是“筆中有墨者巧,墨中有筆者能”;三是“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出自笪重光《畫筌》)。這里,紀振民不僅強調了寫實與寫意之間的虛實相生、形神兼奪,也強調了筆與墨之間互為生發(fā)的內美與真趣,還強調了感受生活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技巧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這些畫理畫論修養(yǎng)的支撐,使紀振民的山水畫“得山之骨,與山傳神”,才出現(xiàn)了那么多意匠新穎、攝人心魄的境象,成功地表現(xiàn)了大自然永恒的活力和對壯麗山河的獨特感受。
觀紀振民所畫山水,構思奇譎多變,構圖變化多端,或以立幅條屏豎截山間春光秋色,山外有山,丹浸崖壁,云追霧隨,生意盎然,如《云醉春山》《溪山秋爽》《雙溪落秀》《山水相依》等作品都給人以別有洞天之感;或以大幅巨制展示大山大水的開闊空間、層疊峰巒、巖壑起伏、云行變幻,如《云起萬仞峰》《夕陽無限好》《白鏈當空》《巴山秋韻》等作品都是表現(xiàn)崇高之感與天人之思的大氣磅礴之作,透露出畫家對山川大美的驚嘆和敬畏。其書法用筆鏗鏘有力,如高山墜石,隨轉隨立,“筆不華而實,筆不透而力,筆不過而得”(石濤語)。其用墨厚重溫潤,變于水,運于墨,受于蒙,對墨色的滲化浸染極有把握。若畫斗方小品,多在某山某水或一丘一壑中寄托深切的情感,布局更為新奇,構圖更為新變,畫法亦隨之變化無窮,更為恣縱放達,以奔放勝。如《飛流直下》《云夢山莊》《晚歸》《峽江云》等作品都具有此類特點。一幅之內,用筆往往粗細互用,巧拙相生,輕重快慢發(fā)揮自由,用墨則善于隨情就景,隨機生變,總的趨勢是水墨淋漓、氣韻生動而蘊藉濕筆為多。
“墨非蒙養(yǎng)不靈,筆非生活不神。能受蒙養(yǎng)之靈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無筆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變蒙養(yǎng)之靈,是有筆無墨也?!笔瘽硕卧挘路鹗菍o振民山水畫最精辟的詮釋。“蒙養(yǎng)”對他而言是汲取與思考,是慧根靈性的啟發(fā),是理念哲思的浩大?!吧睢睂λ裕瑒t是搜盡奇峰打草稿,是山川萬物具體形態(tài)的獨立把握。經過了幾十年的歷練,紀振民的山水已“入深”與“成厚”。其深與厚,既指他筆墨蒙養(yǎng)的深與厚,也指他的畫作的意趣之深與氣質之厚。他精湛大氣的筆墨,正是功夫的日積月累而成。從語言上看,他勝在骨法,也勝在墨韻,他已積古今筆墨之大成,日趨豐富厚重,呈現(xiàn)出一種“道法自然”之妙。從意境上看,他吸吮包含甚多,是以意象傳神,由獨特面貌求得獨特神韻,寫出了山河的魂靈,有耐人咀嚼之深味。
由此看來,早年出身于天津美院的紀振民,在西學東漸的大潮之下,其思維方式與創(chuàng)作方法同他的師輩孫其峰、張其翼、溥佐、溥松窗、孫克綱、趙松濤諸位先生一樣,殊少接近西方的藝術家,更重國學基礎的夯實。他的山水畫語言的創(chuàng)造意識一直建立于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本體意志的合一,因此具有宏大的解讀空間,必將對當代中國畫產生重要影響,從而推動中國山水畫深層次的變革與發(fā)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