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已經(jīng)解釋了冥想到底是什么,不再贅述。然而,體驗遠非語言可以描述,必須親身經(jīng)歷方可知。不品嘗不知糖之甜,而這種香甜又是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本書這一部分意在使習練者品嘗到冥想的神奇,或者真正經(jīng)歷到語言所不能描述的境界。
在冥想修煉中,身體往往被認為是無關緊要的,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我們的身體正是我們的伐訶納(Vahana)——戰(zhàn)車。沒有這輛戰(zhàn)車,我們不可能經(jīng)歷任何事,正是我們的身體將我們帶人自我毀滅或自我實現(xiàn)。功能差勁的戰(zhàn)車是不可能把它的主人帶到任何地方的。
因此,當我們的戰(zhàn)車——身體,不能正常工作時,我們往往處在人生旅途的十字路口。當身體虛乏、衰弱或疼痛時,冥想就變得遙不可及,而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在瑜伽之路上開始遠行前,通過練習瑜伽體式和調息法來把身體調理好。
健康的身體是冥想的第一步,它是這一旅程的開端。旅程的終點是“大我”的實現(xiàn)。在旅程兩端之間是各種中轉站——精神完善、智慧成長以及自我知識。在實現(xiàn)終極目標之前,必須要分別完成每一個小目標。
在旅行中,我們看到各種景色并儲存在記憶里,同時新的景色又在前方等待我們。同樣的,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包含了不斷的尋覓——從追求身體的完美到“終極目標”的實現(xiàn)。在這一旅程中,我們應以內省的目光觀察所有微小的細節(jié)。
瑜伽八個分支的前四個——禁制、勸制、體式和調息法——是準備階段,都和冥想藝術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下面兩個分支——制感和執(zhí)持——也直接和冥想緊密相連,從而進一步邁向三摩地。然而,冥想這一階段是語言所不能企及的。它是一種超越語言的哲學,必須親身經(jīng)歷才能體會。冥想不為時間和空間所拘束——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感受冥想的力量。冥想的準備活動要從基礎做起。
創(chuàng)作文學巨著要從字母學起,冥想的開始也是貌似微不足道的,但最終卻能達到終極喜悅。瑜伽的前四個分支帶給我們巨大的收益:健康、潔凈、道德約束、情緒穩(wěn)定、勇氣、精神平和以及集中的精力。身心的潔凈把習練者引導至對精神的追求,從而為執(zhí)持、冥想和三摩地的修行打下基礎。
下面給出冥想的一種安全的技巧,我們應當以平靜的身心每天練習5一10分鐘,之后,練習時間應當延長。每天的冥想時間應當是一樣長的,清晨是最好的練習時間。冥想練習應在調息之前,這是因為心靈在開始階段是清新自由、無欲無優(yōu)的。如果先練習了調息法,之后瑜伽體式就可能拐傷肌肉和神經(jīng).并且打亂平靜的狀態(tài)。若冥想之后再練習調息法,注意力就會集中在呼吸的流動和節(jié)奏上,從而忘記身體上的序痛。冥想之后,應當立即跟進調息法。
技巧:
體式
1.以至善式,英雄式或者蓮花式姿勢靜坐,其中蓮花式最好(圖52)。
2.任何姿勢的靜坐冥想并不意味著這個姿勢可以呆板而軟弱無力,應該完全調整到冥想的階段,即使是輕微的頭痛也會使我們不舒服,這樣會妨礙進行好的冥想。精疲力竭和放任松弛的身體是身心遲鈍的征兆,這樣會導致心智疲乏和懶散,此狀態(tài)下的冥想會走向黑暗。生機勃發(fā)和敏銳機警的身體是純凈、明亮心智的表現(xiàn),因此在冥想時,只有保持身體充滿生機和敏捷,純凈狀態(tài)下的冥想才能產(chǎn)生心靈的光芒。
脊柱
3.挺直靈敏的脊往會使人處于機敏的狀態(tài),豎直和強有力的脊柱有助于人聚精會神——心靈能夠抵制不良的思想。
4.脊柱正確的姿勢是核心的要點。按照《艾揚格女性瑜伽》第十四章中第17 - 21的姿勢指導練習,脊柱可以控制身體。
頭和人腦
5.接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頭和它的位置。軀干不應該感受到頭的重量,脊柱也不應該如此,這種感覺就像頭是一個毫無重量的物體漂浮在脊柱上。頭應該和脊柱保持在一條直線上,并保持固定定不左右搖擺。練習者應該感覺仿佛有一根線從房頂垂下系在頭頂中央,大腦的位置應該類似。
瑜伽把大腦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前腦和后腦,前腦思維外部的世界,思維的過程從這里開始,我們應該稱這部分為主動或創(chuàng)造性的大腦。當自我和心靈不受外界的刺激影響而變得內向時,大腦的后半部就會起作用,我們應該叫這個部位為冥想的大腦。在冥想時,前腦和后腦應該被調節(jié)到平衡狀態(tài)。
喉嚨
6.當心靈受到外部的影響時,喉嚨會因此變得僵硬。當喉嚨松弛不再收縮時,大腦會變得冷靜和安定。因此,喉嚨被認為是清潔輪(喉輪)的所在。
雙手合十
7.現(xiàn)在,當整個身體從肛門(根輪)到頭頂頂輪完全放松,不再受外部和內部擴張的壓力時,以敬禮式合住雙手。在閉合手掌前,兩肩向兩側擴展以便胸骨不會凹陷。從肩胛骨開始放松上臂,使其沒有任何緊張感。注意保持兩邊的肋骨不要凹陷,胸骨要挺直。
雙手合掌放在胸前中央,大拇指指向胸部中央,其他手指互相貼合(圖215)。雖然生理心臟在身體的左邊,但是靈性之心在中央,在胸骨底的后面。這時,心輪控制思想的釗性。這個雙手合攏的神圣象征被稱為“合十禮”,向內在的大我問候或者致敬。傳統(tǒng)上認為敬禮式是練習者向靈魂致以最高的敬意。
合攏的手掌從胸部中央的任何偏離,都將導致心靈喪失機敏的警覺。穩(wěn)定的大腦引導穩(wěn)定的心靈。雙掌受到身體磁場的影響,雙掌壓力的任何變化都表明心靈的機敏受到打擾。同樣的,從身體兩側流動出來的能量靠雙手來校準。任何變化都會顯示在雙手上,雙手反過來再作用于心靈和智力。
達到泰然狀態(tài)
8.《薄伽梵歌》(第六章第13節(jié))中這樣描述必須達到的泰然狀態(tài):“保持身體、頭和頸挺直且穩(wěn)定,眼睛穩(wěn)定不動?!?/span>(圖215)。
9.現(xiàn)在我們來注意一下感覺器官:把舌頭放在下顎上;保持全身的皮膚放松,沒有絲毫的緊繃;
10.眼睛應該保持完全閉合,避免半睜半閉,輕輕地放下上眼皮,然后向內觀看;保持雙耳和耳鼓開合,兩個耳孔要平行一致,向內心審視。這時練習者就經(jīng)歷如《薄伽梵歌》第六章第13節(jié)所描述的:“雙眼閉合向鼻尖的方向聚焦,不要環(huán)視四周。”這樣會使練習者看到心靈的所在。
練習者會經(jīng)歷制感和執(zhí)持(感官的收攝和集中),情緒的中心和理智的中心應該像一條單獨的智性線條一樣連在一起。當這兩個中心結合起來時,練習者會感到內在的清爽、安詳和平靜。
11.當橫隔膜放松時,呼吸變得緩慢和精微,肚臍、心臟和頭感覺不到它的刺激。吸氣和呼氣的輕柔動作使神經(jīng)放松。
12.這是整個身體的存在感覺不到的階段,練習者會感到一股平和之氣流向靠近心輪附近的靈魂所在處。這種心靈的狀態(tài)不是空虛的,而是充實的;它既是敏銳的,也是呆滯的。
然而,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完全的控制是關鍵的,也必須進行下面的自我審視:
(1)如果脊柱不穩(wěn)固也不挺直,心智就會松垮,人就會變得呆滯和懶惰。從瑜伽的角度看,這是不正確的練習,必須加以矯正。因此,要保持你的脊柱穩(wěn)固、靈敏和挺直。
(2)如果一個思維過程開始,就會打斷平靜之氣從大腦流進心靈,眼睛和耳朵反過來也會被外部的世界打擾。連鎖的反應如下:思維干撓導致心識紊亂,眼和耳受到攪亂,因而生成與外部世界力量的新關聯(lián),從而擾亂了冥想過程。
(3)如果感官受到打擾,流動的方向會改變,將朝向外部的世界。脊柱不再穩(wěn)固,大腦也不能聚精會神。練習者的狀態(tài)會從冥想大腦進入活躍大腦,思維的鏈條開始了。身體開始顫動,呼吸也變得紊亂。心靈這個情緒的中心會失去平靜和穩(wěn)定。因此,練習者必須不斷地觀察、調整,清醒地意識到感官得到控制。
(4)找出感覺的控制正導向是以昏沉主導的平靜還是以清明主導的平靜?;璩林鲗У钠届o將導致感官享受,只有清明的平靜狀態(tài)才能導向靈性。
(5)注意感覺器官是否被引向內部或者它們僅僅是被動的,因為身體不再緊張。
(6)注意思維過程是否已經(jīng)開始,心靈是否已開始游移。感覺器官、心靈和智力是內省還是朝向外部世界,找到和經(jīng)歷這種純粹的安 詳及平靜。
(7)時不時地,檢查合十的雙手是否在胸部中央,靠近心臟,位置有沒有被移動。如果雙手的位置沒有對準,那么心靈、智力與靈魂的對位也會受到影響。
當心靈安靜和穩(wěn)定時,呼吸也變得平緩和均勻,身體和情緒一道變得安定和平靜。心靈是感覺的控制者和統(tǒng)治者。生命能(Prana)是心靈的統(tǒng)治者,節(jié)律是生命能的統(tǒng)治者。這個節(jié)律是內在平靜的聲音(Nada)。
這是練習者得到阿周那向黑天在《薄伽梵歌》(第二章,第54節(jié))中提出問題后得到答案的神圣時刻:啊,神!心靈平靜者的標志是什么?什么是觸入至高意識的標志?心及穩(wěn)定者如何說話、坐和行走?
當感官得到訓練后,心靈變得平靜,不再為憤怒、激情、沉迷和恐懼所累。心靈不再受到痛苦和歡樂狀態(tài)的影響,練習者擺脫說亂、幻想、不定的理性和自我主義。心靈的平樸將明辨是非的智力牢固地安住在至高無上上,煉習行持久地保持清醒的狀態(tài),最終到達梵住狀態(tà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