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得興五澆:燜肉、鹵鴨、爆魚、扁尖肉絲、羅漢素
| 弱水三千,不及蘇州一碗面 |
逯耀東
一
老蘇州的一天,是從吃面開始的。
蘇州博物館有一塊光緒三十年《蘇州面館業(yè)各店捐輸碑》,記載了當年蘇州生意最好的幾十家面館:觀正興、松鶴樓、正元館、義昌福、南義興、長春館、添興館、瑞必館、陸興館、勝興館、鴻元館、陸同興、老錦興、長興館、陸正興、張錦記、新南義興,瑞安樓……可見當時蘇州面館的興盛,街巷都有面館了。
這些面館業(yè)者最初可能是肩挑駱駝?chuàng)樱L里雨里敲著篤篤梆子穿街過巷賣面人,積下來的辛苦錢開間門面,由此白手興家,皮市街的張錦記就是這樣發(fā)家的。
蓮影《蘇州小食志》云:
皮市街獅橋旁張錦記面館,亦有百余年歷史者,初,店主人挑一餛飩擔,以調(diào)和五味咸淡得宣,馳名遐邇,營業(yè)日形發(fā)達,遂舍挑擔生涯,而開面館焉。
面館既開之后,燜肉大面湯味清雋,深得新舊顧客喜愛,相傳三四代不衰。張錦記亦名列光緒年間的《蘇州面館業(yè)捐輸碑》中,是蘇州面館的老字號。
從晚清到現(xiàn)在,如果只能選擇一樣美食代表蘇州,那唯有蘇州的湯面——這完全就是蘇州人性格的縮影:精致內(nèi)斂,毫不張揚,看似簡單平常,卻處處有深意,背后是數(shù)百年富貴人家的余脈。
▲ 朱鴻興:燜肉、蝦仁雙澆
▲ 同得興:葷四樣
二
蘇州的面以澆頭而論,種類繁多。
所謂澆頭,是面上加添的佐食之物。所有的面,基本上都是陽春面,也就是光面。陽春面加添不同的澆頭,就有了燜肉、爆魚、炒肉、塊魚、爆鱔、鱗絲、鱔糊、蝦仁、鹵鴨、三鮮、十景、香菇面筋等等之選。
所有澆頭事先烹妥置于大盆中,出面時加添即可。另有過橋,材料現(xiàn)炒現(xiàn)爆,盛于一小碗中與面同上,有蟹粉、蝦蟹、蝦腰、三蝦、爆肚等等,不下數(shù)十種。
蘇州的耆老朱楓隱在《蘇州面館花色》里曾經(jīng)寫道:
蘇州面館中多專賣面,然即一面,花色繁多,如肉面曰帶面,魚面曰本色。肉面之中,又分肥瘦者曰五花,曰硬膘,亦曰大精頭,純瘦者曰去皮、曰瓜尖,又有曰小肉者,惟夏天賣之。魚面中分曰肚當,曰頭尾,曰惚水,曰卷菜。
雙澆者曰二鮮,三澆者曰三鮮,魚肉雙澆者曰紅二鮮,雞肉雙澆者曰白二鮮,鱔絲面又名鱔背者。
如冬月恐其澆頭不熱,可令其置于碗底,名日底澆,暑月中嫌湯過燙,可吃拌面,拌面又分冷拌熱拌,熱拌曰鱔鹵、肉鹵拌,又有名素拌者,則鎮(zhèn)以醬麻糟三油拌之,更覺清香可口。其素面暑月中有之。
鹵鴨面亦暑月有之。面亦有喜蔥者曰重青,不喜蔥者則曰免青,二鮮面又曰鴛鴦,大面曰大鴛鴦。凡此種種面色,耳聽跑堂口中所喚,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
……
由此可見蘇州人吃面的講究了。蘇州面的澆頭種類雖多,普遍的則是爆魚和燜肉兩種,爆魚以陽澄湖的青魚炸氽而成,至于燜肉面的澆頭,選用豬肋肉加鹽、醬油、綿糖與蔥姜斟酒,以文火久燜而成。
▲ 念其味:十八羅漢
▲ 蘇州面之澆頭
三
蘇州面用的生面,最初是各面館自制銀絲細面。銀絲細面細而長,韌而爽,久煮不糊不坨,條條可數(shù)。
煮面用直徑三尺的大鑊,黎明時分鑊中水初滾,面投水中,若江中放排,浮于波上,整齊有序。再沸之后,即撩于觀音斗中。觀音斗上圓下尖,最初為觀振興所刨,面入斗中,面湯即瀝盡,傾入鹵湯碗中,盛若鯽魚背,然后撒蔥花數(shù)點,最后添上澆頭即成。最早入鍋的面湯凈面爽,所以蘇州人有黎明即起,摸黑趕往面店,為的是吃碗頭湯面。
銀絲細面民國以后改用機制,各面館應用起來格外方便。不過,1949年后,新樂面館異軍突起,改用小寬面,各面館爭相效尤,連老字號的觀振興、朱鴻興也用小寬面,小寬面入碗成坨,口感不爽,近十余年又恢復銀絲細面。
▲ 蘇州老面館之觀音斗
▲ 蘇州光面之鯽魚背
四
蘇州的面基本都是陽春面加澆頭,面的高下,在于湯底——面湯分紅白兩種。紅湯色重香醇,白湯則湯清味鮮。
紅湯以不同的澆頭鹵汁,摻高湯與不同作料,和料酒、綿糖調(diào)制而成,湯成褐紅色,紅湯的高下則在于澆頭的烹調(diào)工夫。
白湯出于楓橋大面,楓橋大面即楓橋的燜肉面,其湯底以鱗魚與鱔魚骨再以酒釀提味熬成,江南初夏是鱔魚盛產(chǎn)期,端午前后,各面館就掛起楓橋大面的幌子。
除紅白兩種湯外,還有昆山奧灶面的湯。
奧灶館創(chuàng)始于咸豐年間,在昆山玉山鎮(zhèn)半山橋,初名天番館,后更名為復興館。光緒年間,由富戶女傭顏陳氏接手經(jīng)營,以爆魚面馳名.其制爆魚將活鮮的青魚均勻切塊,以當?shù)氐牟俗佑蜔挸杉t油.炸爆魚剩余物的魚鱗、魚鰓、魚血以至青魚的黏液加作料秘制而成湯,甚得遠近食客的喜愛,生意興隆,因而引起附近面館的妒忌,稱其面“奧糟”,“奧糟”為吳語“齷齪”之意,其后顏陳氏竟將面館更名奧灶館,面為奧灶面。
▲ 紅白二湯涇渭分明
▲ 今日奧灶館
五
雖然湯分紅、白,面用銀絲,然而各面館仍有其招牌面。
觀正興的蹄髈面著名于時,其蹄髈澆頭燜得肉酥味香,入口即化,且以燜肉的湯作湯底,湯醇香滑,傍晚時分的燜蹄面最佳。
炒肉面出于黃天源。黃天源是著名的老糕團店,專賣糕團,兼營面點,或謂當年有一熟客每日來店吃面,照例一碗陽春面,一粒炒肉團子,炒肉團子蘇州夏令名點,以熟的白米粉裹炒肉餡,炒肉餡以鮮肉為主,輔以蝦仁、扁尖、木耳、黃花剁碎炒成,中加鹵汁,現(xiàn)制現(xiàn)售??腿艘猿慈鈭F餡作澆頭,其后黃天源以炒肉為澆頭的炒肉面流傳至今。
至于咸菜肉絲面,則出于漁郎橋的萬泰飯店。萬泰飯店創(chuàng)于光緒初年,善調(diào)治家常菜飯,其面點著名,尤其開陽咸菜肉絲面為其所創(chuàng)。
松鶴樓是蘇州飯店的老字號,創(chuàng)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御筆親題的金字招牌仍在,過去亦以面點著名,在光緒《蘇州面館業(yè)捐輸碑》名列第二,僅次于觀正興,其鹵鴨面最有特色。舊時蘇州人行雷齋素,吃齋人逢戒齋或開葷,則往松鶴樓吃碗鹵鴨面。
▲ 觀正興:燜蹄面
▲ 黃天源:炒肉面
▲ 松鶴樓:鹵鴨面
六
雖然各面館以不同的澆頭著名,仍以燜肉面最普遍。燜肉面是大眾食品,是蘇州面館的基礎,但仍有高下之別。
創(chuàng)于光緒十年(1884年),位于閶門外帖墩橋旁的近水臺以燜肉面著名,蘇州人常言近水臺的燜肉面“上風吃,下風香”。
不過,朱鴻興的燜肉面卻后來居上。朱鴻興創(chuàng)于民國十七年,原在護龍街(現(xiàn)人民路)魚行橋旁與怡園相對。其燜肉面最初由店主朱春鶴親自至菜市選購材料,特選三精三肥的肋條肉制成燜肉澆頭,烹調(diào)細致,將肉燜至酥軟脫骨,焐入面中即化,但化而不失其形。最后澆頭與面湯和面融為一體,成中帶甜,甜中蘊鮮具體表現(xiàn)蘇州面特色,也是姑蘇菜肴的特質(zhì)所在。
對于燜肉面,我情有獨鐘。
當年家住倉米巷。倉米巷到現(xiàn)在還是條不起眼的小巷子,但卻是沈三白和蕓娘的“閑情記趣”所在,蕓娘這里表現(xiàn)了不少出色的灶上工夫。出得巷來,就是鵝卵石鋪地的護龍街,過魚行橋不幾步,就是朱鴻興了。每天早晨上學過此,必吃碗燜肉面。
朱鴻興面的澆頭眾多,尤其初夏子蝦上市之時,以蝦仁、蝦子、蝦腦烹爆的三蝦面,蝦子與蝦腦紅艷,蝦仁白里透紅似脂肪球,面用白湯,現(xiàn)爆的三蝦澆頭覆于銀絲細面之上,別說吃了,看起來就令人垂涎欲滴。
不過,三蝦面價昂非我所能問津,當時我雖是蘇州縣太爺?shù)亩贍敚锕苁鯂?,說小孩不能慣壞,給的零用錢只夠吃燜肉面的,蹲在街旁廊下與拉車賣菜的共吃,比堂吃便宜。所以對燜肉面記憶頗深。離開蘇州,一路南來,那滋味常在舌尖打轉(zhuǎn),雖然過去臺北三六九,日升樓宥燜肉面售,但肉硬湯寡,面非銀絲而軟扒,總不是那種味道。
▲ 三蝦面
▲ 燜肉面
▲ 今日同得興
姑蘇尋面之旅
12月初,我們預備開啟一場“姑蘇尋面之旅”。
江南初冬,除了味蕾的滿足,
我們或許還將一起
漫步平江路的青磚小瓦
流連蘇州博物館的奇珍
徜徉誠品書店的蕓簽滿架
……
如果你自認是老饕,歡迎掃碼入群
一路同行(全程費用自理)
工作微信:njusacademy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