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修辭手法(080529)
一、 比喻
1、含義與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具體、形象、通俗、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說明比較復雜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種修辭手法。
比喻可以把陌生的東西變?yōu)槭煜さ臇|西,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
2、比喻的基本結構
基本結構:本體+喻詞+喻體
本體就是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體是作比的事物或情境;
喻詞就是標明比喻關系的詞。
(1)知識像海洋。
(3)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5)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墻壁。
3、比喻的分類
I、比喻按三個組成部分的異同和隱現(xiàn)來看,可以分為三種: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明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xiàn),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一樣、……似的”等喻詞來聯(lián)系。
甲(本體)+像(喻詞)+乙(喻體)
• 槍聲一響,運動員們像箭似地跑了出去。
• 花園里種滿了玫瑰花,好像一片燃燒的晚霞。
(2)暗喻: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xiàn),喻詞常由“是、等于、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
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
• 他說,親情是陽光和空氣,誰都需要它。
• 每天無所事事等于慢性自殺。
• 孤獨的性格成了阻擋他與外界交流的一堵厚墻。
(3)借喻:直接用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一般不出現(xiàn)。
• 清除社會垃圾是警察的本職工作。
• 天上的銀盤皎潔明亮。
• 他頂著一頭蓬草,沖出門外去上學。
II、比喻按連續(xù)出現(xiàn)的數量,可以分為:單喻、博喻
(1)單喻:單獨一個比喻。
(2)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用多次比喻去說明一個本體 。
•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 全場爆發(fā)出巨大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爆發(fā),像飛瀑傾瀉。
4、比喻的使用要求
(1)通俗——選擇的喻體應該是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和情境。
那位書法家使用的筆就像千年木的葉子一樣細長。
(2)貼切——選擇的喻體和本體有明顯的相似之處,特別要注意感情色彩的差異。
她的笑聲很動聽,具有一股臭豆腐的魅力。
(3)新穎——選擇的喻體要不落俗套。
悲痛就像一把刀,深深地刻在我們心里。
我們的悲痛就像一張弓,伸展到天涯海角。
5、比喻在文中的使用I
比喻適用于各種文體:
(1)在記敘文/散文中,多在描寫人物和風景中出現(xiàn)。描寫要具體,要注意融入感情:用比喻來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要注意突出人物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描寫景物時,除了要突出景物特點,而且多用優(yōu)美的詞匯,常和夸張、比擬等多種修辭手法搭配使用。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2)在說明文和議論文中,比喻不需要具體描寫,只要抓住相似性突出本體的特點即可。
• 石拱橋的橋洞呈弧形,就像虹。
• 石拱橋就像一道彩虹,這道彎彎的弧形曲線優(yōu)美地跨在河的兩岸,靜觀橋下的流水,默默地承受著人車的重力,從沒任何怨言。
• 每天無所事事就等于慢性自殺。
(3)一些比喻已經約定俗成,形成漢語中的俗語:
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是省油的燈//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陳芝麻爛谷子//刀子嘴,豆腐心// 紅花還需綠葉扶
二、比擬
1、比擬的含義與作用
根據感情的需要,故意把物當作人,把人當作物,把此物當成彼物,或把抽象概念當作人或物來描繪,這種修辭方式叫比擬。
• 這可是我第一次和山水約會呢。
• 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比擬可以增加敘述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以及諷刺意味;有利于異乎尋常的感覺;可以喚起人們的聯(lián)想,使人捕捉它的意境,體味它的深意。在童話和寓言中常常使用。
2、比擬的分類
(1)擬人: 把事物當作人來描寫,賦予它人的動作或思想感情。
• 夏夜的風,一陣陣,鬧嚷嚷地跑過樹林。(非生物擬人)
• 瞧,這些花偷偷地開了。 (有生物擬人)
• 祖國大搞四個現(xiàn)代化,科學技術興奮地趕來參加。(抽象概念擬人)
(2)擬物: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 他驕傲自滿,尾巴都翹上天了。(把人當作物)
• 不管怎樣,且把這矛盾重重的詩篇埋在壩下,它也許不合你秋天的季節(jié),但到明春準會生根發(fā)芽 。(把甲物當乙物)
• 他總結失敗的教訓,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作為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金屬梯子。 (把抽象概念當作某物)
3、比擬的使用類型
(1)把適用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動詞性詞語用于被比擬的人或事物,使后者具有前者的動作行為,這種手段最為常見。
• 花兒在微笑,鳥兒在唱歌。
(2)把適用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形容詞性詞語用于被比擬的人或事物,使后者具有前者的特征與情狀。
• 春風溫柔地拂過我的臉龐。
(3)把適用于其他類事物的名詞用于被比擬的人或事物。
•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4、比擬的使用要求
(1)生動——比擬可以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活潑,所以常用生動的動詞。
ü 瀑布來了,是大山把它送了出來,帶著山嵐霧靄,裹著風雨雷電,攜著山花鳥鳴,挾著寒氣……
(2)聯(lián)想——發(fā)揮想象,用新穎的角度來描寫要說明的事物。
ü 春天一到,群山就披上了綠裝。
(3)合理——比擬要符合事物原本的特征。
5、比擬在文中的使用
(1)在寫人/事記敘文中,比擬使用不多,常用擬物;在寫景、抒情散文(游記)中,擬人使用非常多,多和比喻、夸張聯(lián)合使用,增強表達效果。
(2)在說明文中,一般很少出現(xiàn)比擬的手法,但有通篇采用擬人角度寫的說明文。
(3)議論文中比擬也不常用,但有時也可使用。
時間的腳步從不會為誰而停留,如果他經過你的身邊,而你卻沒有抓住它,最后只會留下遺憾。
三、排比
1、排比的含義與作用
用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一連串詞語,把相似或相關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排比。
ü 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ü 當手指跳躍,風兒便不再悲傷;當黑白流淌,思緒便將痛苦遺忘;當旋律激揚,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
運用排比,能加強語氣。排比用于敘事,語意暢達,層次清楚;用于抒情,節(jié)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用于說理,條理分明,適合詳盡的論述。
2、排比的使用要求
(1)幾個句子的結構必須相同。
我看見深邃的宇宙,蔚藍的地球;
我看見神秘的希臘,浪漫的埃及;
雄偉的長城我看見,美麗的家園。
(2)注意幾個句子內部的順序(時間、空間、邏輯)
貪圖安逸的人注定是玩物喪志、無所作為的;貪圖安逸的民族注定是沒落的,沒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貪圖安逸的國家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勢必被淘汰被拋棄。
(3)注意使用一些優(yōu)美的詞語和生動的描寫,表達出真實的感情。
3、排比在文中的使用
(1)請注意標點符號“;”(分號)的使用。
(2)常和比喻連用,形成博喻。
(3)在記敘文、說明文中使用不多。
(4)在散文和議論文中常用。
四、夸張
1、夸張的含義與作用
為了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種事物的本質特征,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事物的某些方面著意夸大或縮小,作藝術上的渲染,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夸張。
ü 就是我活到八十歲,胡子三尺長,我也要來看看。
ü 那里的貧農要籌集幾個錢,多么難啊!人們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來使。
夸張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動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夸張的分類
(1)夸大: 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擴大。
ü 瞧他張著的嘴,就是把整個世界塞進去也不成問題。
ü 當你身邊的男孩的回頭率達到200%的話,你或許會樂死過去。
(2)縮?。壕褪菍κ挛镄蜗蟆⑿再|、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ü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樣的藍,幾乎透明似的,月亮離山頂,似乎不過幾尺。
ü 一眨眼的工夫,麥子就由青變黃了,收割的日子到了。
(3)超前:是從時間上進行夸張,把本來后出現(xiàn)的事物說成在先出現(xiàn)的事物之前,或者說成兩者同時出現(xiàn),即在時間上總是把后出現(xiàn)的事物搶前一步。
ü 淚水還沒溢出眼角就結成了冰。
ü 他酒沒沾唇,心早就熱了。
3、夸張的使用要求
(1)夸張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生活的根據。
(2)夸張要注意文體特征,如說明文、議論文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張,以免歪曲事實。
4、夸張在文中的使用
(1)夸張主要用于記敘文和散文,由于說明文強調科學性、議論文強調推理性,所以夸張不常使用。
(2)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心理感覺使用較多。
你這么瘦,一陣風就能把你吹倒了。
他笑得嘴都合不攏了。/眼睛都沒了。(補語)
他嘴巴張得老大,好像能塞進一只足球。(好像、似乎等)
(3)描寫景物時也較常用。
夏天來了,到處都是綠色,那綠色好像都要流出來了。
5、輕松一下——夸張
• 他不能笑,笑起來臉上的皮就不夠用。
• 在他身上隨便找件衣服,就可以給5個普通人當被子。
• 隨便低下頭,能看見自己重重疊疊的下巴。
• 一個人走在大橋上,橋都在顫抖。
• 他胖得一輩子沒辦法乘電梯。
• 家里的門要特別定制,可以讓國慶閱兵的一個方陣穿過去。
• 躺著睡覺的時候,臉上可以同時睡7個小孩。
當他終于開始減肥3天以后,12家甜食店因此破產。
五、對比
1、對比的含義與作用
故意把兩個相反、相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說明,這種修辭手法叫對比。
•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2、對比的分類
(1)反面對比: 把一個事物相反兩個方面加以對比。 這種對比是對同一個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兩個方面加以揭示,一并敘述、議論。
ü 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遇見比他更兇的兇獸時便現(xiàn)羊樣;遇見比他更弱的羊時便現(xiàn)兇獸樣。
(2)反物對比: 兩個相反的或具有不同特點的事物進行對比。這種對比是把兩個一正一反的事物或各具特性的相關事物一并敘述、議論。
ü 抽煙的時候,韓國人自己抽自己的煙,很少發(fā)煙給別人,而中國人抽煙前,先發(fā)煙給別人。
3、對比使用的相關詞句
(1)可用連詞:則、而、但是……
(2)插入語:相比而言;相形之下;相反的;反過來/反之……
(3)使用標點符號:分號;
4、對比的構成
可比性——進行對比的事物屬于同一范疇,并且有差異性或相對性。
看看下列幾組事物那些具有可比性?
• 中國人和韓國人的生活習慣;
• 西方人和東方人學習漢語的特點;
• 中國的交通和日本的氣候;
• 南京和韓國的漢語教學情況。
5、對比的在文中使用
在各種文體中都常用,特別在內容本身含有比較意味的說明文和議論文。如《中韓春節(jié)習俗對比》;《懶惰與勤奮》等。
六、襯托
1、襯托的含義與作用
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事物作陪襯,這種修辭手法叫襯托。主要事物就是本體,陪襯事物就是襯體。
ü 以前我以為尼泊爾的王子們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但是看了故宮以后,我知道中國的皇帝生活得更好。故宮確實能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帝王的奢華生活。¡¡
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2、襯托的分類
(1)正襯:主要事物(本體)與陪襯事物(襯體)有類似點,用襯體從正面襯托本體。
ü 黑得象墨水一樣的海水卷著巨浪是可怕的, 但是林道靜的眼里, 這黑暗的社會更可怕。
ü 太陽當空照,鳥兒把歌唱,今天開學了,心情特別好,背起書包上學校。
(2)反襯:主要事物(本體)與陪襯事物(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不同的情況,用襯體從反面襯托本體。
ü 我隨便提了幾本書,他略一思索,就從近20個書架中將它們找到,速度之快,令我吃驚。我家的書比他要少多了,但有時為了找一本書,竟然會找出一頭汗來。
ü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3、襯托的使用要求
(1)正襯時事物要有共同點。
(2)反襯時事物要有可比性。
4、襯托在文中的使用
(1)襯托在描寫人物的文章中使用最為廣泛:
I、通過和其他人比較,突出此人的某項特點;
II、通過環(huán)境的描寫,襯托人物的心理。
(2)在說明文、議論文中也可使用:
ü 善于做菜在日本是男性找對象的重要條件之一。可是在中國,善于做菜的男性也許更受歡迎。我覺得日本男性應該向中國學習一些東西。(《找對象的條件》)
七、反問
1、含義作用:
從反面提問,答案就在問題中,這種運用疑問的語氣來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強烈感情的修辭手法叫做反問。
運用反問,可以起到加強語氣和發(fā)人深思的作用。
注意:否定形式的反問,表示肯定的內容;
肯定形式的反問,表示否定的內容。
2、反問句的常用格式
(1)不是……嗎
(2)用疑問代詞(誰、哪兒、怎么等)
(3)用反問詞:難道//何嘗;何必//何苦
(4)用語氣來表達反問
3、反問的在文中使用
(1)反問在記敘文、議論文、散文中都常見,在表達強烈的感情或強調自己的看法時,最常使用。
(2)反問一般不會出現(xiàn)在文章的開頭,可用于結尾,多出現(xiàn)在文章中間。
(3)連續(xù)反問可以增強表達效果:
難道窮人就不能上大學嗎?難道沒有房子就找不到女朋友嗎?難道錢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嗎?
八、設問
1、設問的含義與作用
明知故問,自問自答,這種修辭方式叫做設問。
ü 什么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踏出來的,從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啟發(fā)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2、反問和設問
反問和設問的主要區(qū)別是: 反問明確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內容,設問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說明介紹一個情況;
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
3、設問的類型
(1)一問一答式
ü 誰是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zhàn)士,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2)多問一答式
ü 父母辛苦操勞為了什么?父母省吃儉用為了什么?父母苦口婆心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讓孩子衣食無憂,以后能有出息。
(3)多問多答式
ü 看到人家手里拿著東西了,我們就要調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處?可以殺人。他要拿刀殺誰?要殺人民。
4、設問的使用
(1)設問適用于各種文體。
(2)設問不常用于結尾,但卻是開頭的一種手法。
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誰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她的名字叫做母親。
九、引用
1、引用的含義與作用
• 在文章使用別人說(寫)的話的修辭方法叫引用。
• 引用的目的是用別人的話語來證明你的描述、看法是正確的。
2、引用——引語
• 常用來引用的語言:名人名言,經典詩句、俗語諺語(歇后語)
• 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頓)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俗語)
• 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歇后語)
3、引用的格式
(1)注意使用標點:
• 詩人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 俗語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 “有志者事竟成。”
(2)使用多種提示語:
• 某人(曾)說(過):
• 古人說/云:
• 人們/中國人常說:
• 俗語說/俗話說得好:
• 所謂
4、引用在文中的使用I
(1)在寫人記事的記敘文中較少使用,但在寫景散文和游記中常用。(泰山;黃山;桂林;長城;蘇州/杭州)
•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不到長城非好漢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對于景點的概括多用于開頭,對具體景點的描繪多用于文中。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2)說明文中較少使用引用的手法,在介紹風俗時有時會使用。
(3)議論文中常見引用的手法,用來論證觀點。
•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唐朝詩人)
•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宋朝詩人)
(4)引用后一般會對引語加以解釋或補充。
十、反復
反復:同一句子或詞語反復出現(xiàn)兩次以上,叫反復。作用是強調所說內容(某種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著,盼望著,……”強調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1、反復的含義與作用
反復指的是在文中反復使用某一個詞語或句子,以達到突出某種感情、強調某個意思、加深讀者印象的目的。
2、反復的類型
(1)連續(xù)反復:連續(xù)出現(xiàn)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間隔。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2)間隔反復:同一個詞語、句子或結構不連續(xù)出現(xiàn),有其他成分間隔在中間。
夏天她熱烈如流火,把大地烤得火燙火燙。……
夏天她熱烈如旗幟,將已有的生靈推進到極致……
夏天她熱烈如雷電,激發(fā)著人們內心的情感……
3、反復在文中的使用
(1)反復在寫人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中都很少出現(xiàn)。
(2)反復在抒情散文、寫景散文中最常見。有的散文直接用反復來形成文章的主體結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