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華古圣先賢 你知道多少? 六-2
userphoto

2023.07.05 湖北

關注
接上期:
二十四-10、商鞅——戰(zhàn)國三杰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wèi)國人。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軍事家,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國君后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qū)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并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jīng)濟上,他主張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戰(zhàn);軍事上,他統(tǒng)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誣為謀反,戰(zhàn)敗死于彤地(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西南)。尸身被運至咸陽車裂,全家被殺。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商鞅出身于衛(wèi)國公族,有學者以此推測他是衛(wèi)國國都帝丘之人,但該地對應的現(xiàn)今地名仍存爭議,主要有安陽市內(nèi)黃縣和濮陽市濮陽縣兩類說法。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據(jù)說他后來投奔秦國時就攜帶李悝所撰的《法經(jīng)》,后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蔽夯萃跽J為公叔痤已經(jīng)病入膏肓,語無倫次,于是皆不采納。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采納殺他之言,所以并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投奔秦國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當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戰(zhàn)國六雄已經(jīng)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后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yè)為己任,在國內(nèi)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nèi)發(fā)布求賢令,便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jiān)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說秦孝公,孝公聽后直打瞌睡并通過景監(jiān)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游說,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過景監(jiān)責備商鞅。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霸道之術游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后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shù)日毫無倦意。 景監(jiān)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在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
醞釀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nèi)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胺ü艧o過,循禮無邪?!鄙眺贬樹h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睆亩鲝垺爱敃r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施展變法
頒布墾草令
主詞條:墾草令
變法之爭結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nèi)頒布《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nèi)容有:刺激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抑制商業(yè)發(fā)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nóng)業(yè)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nèi)貴族加入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實行統(tǒng)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變法
主詞條:商鞅變法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nèi)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nèi)容有: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明令軍法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嚴懲私斗、獎勵耕織重農(nóng)抑商、改法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變法
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北)位于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于向函谷關以東發(fā)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調(diào)士卒,按照魯國、衛(wèi)國的國都規(guī)模修筑冀闕宮廷,營造新都,并于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nèi)進行第二次變法。其主要內(nèi)容有: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初為賦、統(tǒng)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游宦之民、執(zhí)行分戶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等改革方略。
商鞅初行變法一年,秦民都說法令不便,太子甚至犯法,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北緛硪幜P太子,但考慮到太子身份尊貴,就處罰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秦民不得不服從新法。十年之后,秦民都適應了新法,出現(xiàn)了“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的局面。之前說新法不便的民眾中有人又說新法方便,商鞅說:“此皆亂化之民也?!睂⑺麄冞w徙到邊疆,此后百姓都不敢妄議法令。后來公子虔又觸犯法令,被處以劓刑。
開疆拓土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yè)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愿望。秦孝公繼位后,更是將收復河西失地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wèi)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孝公則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jù)點元里(今陜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并占領少梁(今陜西省韓城市西南)。
公元前353年,趙成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兵分兩路救援趙國,一路齊軍與宋國景?、衛(wèi)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同年,魏軍主力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zhàn)被另一路由田忌、孫臏所率領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國國內(nèi)空虛之機,于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qū)直入,包圍魏國并占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陜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來阻止秦軍的進攻。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并占領固陽。
公元前341年,秦國聯(lián)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zhàn)。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后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惫訁n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時魏惠王說:“寡人真后悔沒有聽公叔痤的話?!鄙眺币驊?zhàn)功獲封于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奠定了秦國統(tǒng)一六國基礎的商鞅)
兵敗被殺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
商鞅變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獎勵耕戰(zhàn),實行軍功爵制”為平民進入上層打通了通道,使秦國欣欣向榮,日益強大。但卻打破了延續(xù)幾百年的貴族的世襲制,因此得罪了貴族勢力。商鞅在秦孝公病重期間,獨攬軍政大權,使秦國內(nèi)部權力斗爭激化。
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貴族勢力便羅織罪名,誣其謀反。秦惠文王下令追捕。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騙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潛回封邑商於,發(fā)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華縣)〕。秦惠文王派兵征伐,結果商鞅在彤地〔今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qū)(原華縣)西南〕失敗戰(zhàn)死。 其尸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后示眾。秦惠文王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
商鞅雖然被殺害,但新法并未被廢除。
主要影響
法家思想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于山東六國。其次,商鞅執(zhí)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后,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tài)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君學派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nóng)的經(jīng)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nóng)和開墾荒地的辦法。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nóng)業(yè)發(fā)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yè)。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zhàn)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后,商鞅主張國家應統(tǒng)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tǒng)一的制度,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目標。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經(jīng)過發(fā)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jīng)過建立、開拓、發(fā)展、定型和后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軼事典故
徙木立信
商鞅在起草了新法、尚未頒布之際,害怕百姓不信,就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一個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將其搬到北門的民眾,許諾賞十金。民眾感到奇怪,沒人敢應募,商鞅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一個人應募,商鞅果然給了他五十金,然后才頒布新法,是為徙木立信的典故。
一士諤諤
商鞅輔佐秦孝公十年,貴族都怨恨他,有一個叫趙良的人勸商鞅辭官納地,急流勇退,并提到“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但商鞅不聽。
主要作品
主詞條:商君書
《漢書·藝文志》在法家論著中記載商鞅著有《商君》29篇,兵家權謀論著中著有《公孫鞅》27篇。其中《公孫鞅》已失傳,現(xiàn)存的《商君書》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約和第21篇御盜內(nèi)容已失傳。
《商君書》又稱《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后學著作匯編而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書中主張依法治國、重農(nóng)抑商、重戰(zhàn)尚武、重刑輕賞,貶斥儒家學說、縱橫家及游俠。
此外,《漢書·藝文志》在農(nóng)家論著中記載有《神農(nóng)》二十篇,顏師古引劉向的《七略·別錄》認為此書疑為李悝和商鞅所著。
歷史評價
正面評價
蔡澤: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diào)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yè)而一其俗,勸民耕農(nóng)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zhàn)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yè)。
李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太史公自序》:鞅去衛(wèi)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桑弘羊:昔商君相秦也,內(nèi)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后世。
劉歆:夫商君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使民內(nèi)急耕織之業(yè)以富國,外重戰(zhàn)伐之賞以勸戎士。法令必行,內(nèi)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
諸葛亮:商鞅長于理法,不可以從教化。
司馬貞:①“里奚致霸,衛(wèi)鞅任刻?!雹凇靶l(wèi)鞅入秦,景監(jiān)是因。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
杜佑:歷觀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后周有蘇綽,隋氏有高颎,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yè),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
王安石:自古驅(qū)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陳啟天:法學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毛澤東: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余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戰(zhàn)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于是而欲戰(zhàn)勝諸國,統(tǒng)一中原,不綦難哉?于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執(zhí)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數(shù)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于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商鞅徙木立信論》)
負面評價
商鞅執(zhí)法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商鞅嚴格執(zhí)法、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也認為商鞅的嚴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舊唐書》甚至將商鞅稱為酷吏。
司馬遷: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舊唐書》:威刑既衰,而酷吏為用,于是商鞅、李斯譎詐設矣。
賈誼:商君違禮義,棄倫理,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趙蕤:夫商鞅、申、韓之徒,貴尚譎詐,務行苛刻。廢禮義之教,任刑名之數(shù),不師古,始敗俗傷化。此則伊尹、周召之罪人也。
后世紀念
商鞅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車裂后,法家的后學者收殮商鞅的遺骨準備偷運回商鞅故里衛(wèi)國安葬,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國守軍截獲,當?shù)匕傩张c守軍便將商鞅遺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驛山之下,后來法家的后學者尋訪至此為商鞅立了墓碑。上書“商君之墓”。商君墓位于今陜西省合陽縣城東23公里處的洽川鎮(zhèn)風景名勝區(qū)秦驛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余米。1970年解放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將商君墓夷為平地。
商鞅廣場
商洛市(因出土有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給商鞅的封邑)最大的廣場——商鞅廣場,坐落于廣場中心的大型主題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為該市的標志性雕塑。
廣場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簡,身佩寶劍,剛毅果決,莊嚴威峻,雕塑背后是一堵總長33.8米的浮雕文化墻,主要講述商鞅變法前后的歷史風云。
史書記載
《史記·秦本紀》
《史記·商君列傳》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商鞅于第八十七回《說秦君衛(wèi)鞅變法 辭鬼谷孫臏下山》登場,第八十九回《馬陵道萬弩射龐涓 咸陽市五牛分商鞅》中有詳細記載。
還有多部以商鞅為主人公,以他的生平為原型的長篇歷史小說,如現(xiàn)代作家江來、肖芬的《商鞅》以及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
《戰(zhàn)國三杰》、《歷史事件—商鞅變法相關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主要名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代表人物》、(書籍 《中國六大政治家》中主要人物)
二十四-11、李冰——戰(zhàn)國時期水利家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詳),號稱陸海,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chuàng)建了奇功。他征發(fā)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后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歷史治水名人。
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鎮(zhèn)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鎮(zhèn)旁邊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為川主。在洛水旁邊的高景關和洛水之間的地段關口兩側后人修建有大王廟、二王廟紀念李冰父子。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為李冰陵園題字。
人物生平
李冰,戰(zhàn)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據(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他也修筑了一條連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區(qū)派出所與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后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xié)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yè)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qū)水利工程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時節(jié),當?shù)氐木用穸紩诙鯊R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歲修完工后放水)典禮。李冰現(xiàn)代已成為都江堰灌區(qū)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在灌區(qū)管理中政府與用水戶之間的聯(lián)系。
身世
關于李冰的籍貫,學術界一直眾說紛紜。直到1999年,山西的李氏后裔李保生讀了一本名叫《都江堰》的書,書中提到了李冰的族屬、生地至今不詳。想起自家族譜中有對“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記載,他激動萬分地給都江堰市政協(xié)發(fā)了一封信,從此揭開了這個千古之謎,并經(jīng)各方確認李冰籍貫為山西運城。但也有不同的說法,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便認為,對于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學界本身就是一個謎團,現(xiàn)代主流的說法有兩種:一是山西,一是陜西。由于佐證不夠,都無法得到證實。李保生一族家譜,52代之前都沒有記載,很難成為直接證據(jù)?!皻v史上還是存在很多家譜的總序里將前代名人列為始祖的現(xiàn)象。”為何家譜只記錄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釋:家譜修訂之風在清朝才盛行起來,早先一般人家不會修訂家譜。就是他的姓名在史籍中的記載也殘缺不全?!妒酚?河渠書》記“蜀守冰”,有名無姓?!稘h書 溝洫志》記“蜀守李冰”,算是名姓齊全?!妒酚洝泛汀稘h書》簡約地記載了他“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的事跡。史家們根據(jù)各種典籍推算他是秦昭王時期人,約在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前后擔任蜀郡太守。李冰最后因積勞成疾死在了治理石亭江的工地上?!妒裰忻麆儆洝肥糙鷹l載“章山后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古蜀記謂:李冰功配夏后,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唐書 地理志》載:“大郎(王)廟,在治(什邡)北50里,大蓬山之陽,蜀太守李冰神祠?!备浇墓袍E后城治,今后城大隊,李冰逝于此?!短茣?地理志》記有:“大郎(王)廟,在治北五十里,大蓬山之陽,蜀太守李冰神祠?!?div style="height:15px;">
兒子
二郎神為李冰兒子始見于北宋,五代蜀政權對灌口二郎封以王爵,被蜀人當作“護國”神祇,入宋后由于王、李之亂受到牽連二郎神被禁祭祀,在宋仁宗末年二郎神以李冰兒子的身份復祭復封,宋仁宗下旨欽定父子關系,割斷二郎神與地域(蜀地)的聯(lián)系。
史書記載
《元史》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圣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祐王。
《清史稿》 志五十九 :世宗朝,....灌縣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澤興濟通裕王,子二郎,為承績廣惠英顯王。
名字記載
李二郎有載的名字一共三個,分別為李昱、李泰、李兆。
1、李昱
元代李稷《白云宮創(chuàng)建二神靈感祠之碑》:郎君諱昱,蜀郡守李冰第二子也。佐其父除水患有功,廟食灌口,川人號護國靈應王。開寶七年,去王號。嘉祐八年,封靈惠公。元祐二年,改感應公。崇寧初,進昭惠靈顯王。
2、李泰
元代汪壽昌《昭惠靈顯真人祠堂記》: 昭惠靈顯真人泰,蜀郡守李冰次子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應感公廟 在望云門內(nèi)草場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
3、李兆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蘄州,二郎廟在州治西。永康導江縣高濟王次子,即秦李兆也。
文獻記載
李冰父子部分文字記載朝代
出處
摘錄
宋朝
《德隅堂畫品》
秦蜀守李冰之子開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于灌口,世所謂灌口二郎者也。
《獨醒雜志》
乃祠李太守父子也.....號曰:“灌口二郎,
《事物紀原》
元豐時,國城之西,民立灌口二郎神祠,云神永康導江縣廣濟王子。王即秦李冰也?!稌?所謂冰次子郎君神也。
《元祐初建關三郎廟記》
李冰去水患廟食于蜀之離堆而其子二郎以靈化顯圣。
《成都古今集記》
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zhèn)湔江,
《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封靈惠侯為靈惠應感公......“爾父守蜀,建三江之利,功施于后世。爾亦以神顯于西土,父子廟食,相傳至今。
《輿地紀勝》
六朝梁李膺《治水記》:“蜀守父子擒健蛙,囚于離堆之趾?!?div style="height:15px;">
《宋會要》
宋太祖干德三年平蜀,詔增飾導江縣應圣靈感王李冰廟....神即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
元朝
《重建清源廟碑》
清源為之首稱,按史神姓李氏,蜀守諱冰之子....
《大元一統(tǒng)志》
普德廟:在州北五里博溪水上相傳以為秦時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稱其次子佐父治水后仙去會要所謂冰次子郎君俗謂之二郎者也。
《昭惠靈顯真人祠記》
昭惠靈顯真人,秦蜀郡守李冰次子也。
《龍興重修敷佑中廟碑》
神父姓李諱冰,秦時為蜀太守.....神與父累封王爵于后,賜神號為清源。
《白云宮創(chuàng)建二神靈感祠之碑》
郎君諱昱,蜀郡守李冰第二子也。佐其父除水患有功,廟食灌口川,
明朝
《重修仁佑祠記》
仁佑祠者祀秦蜀守李冰之子二郎神也。
[嘉靖]《常熟縣志》
清源妙道真君廟,在介福門內(nèi)神,秦蜀郡太守李冰之子嘗除蜀都江之蛟孽有水功....,
《嘉靖蘄州志》
二郎廟在州治西,神永康導江縣高濟王次子,王即秦李冰也,
《少室山房筆叢》
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xiàn)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梓童神姓張名亞子灌口二郎姓李.....
《正德蓬州志》
川主祠即二郎神也,世傳李冰置石犀以壓水恠二郎驅(qū)灌口蛟以助治水有功故祠在。
《萬歷嘉定州志》
知州胡凖建川主廟城北一里正統(tǒng)十年知州馮志學建祀秦太守李冰子二郎。
《萬歷江寧縣志》
清源觀在縣南聚寶門外梅岡俗呼為二郎觀元至正初重建,李桓記畧云按史神姓李氏蜀守冰之子...
《遣張仙畫乃作灌口像》
水次郎君是別姿....何知卻是李冰兒。
《嘉靖四川總志》
二郎廟有二,一在仁壽治東一在左護衛(wèi)東俱祀李冰之子。
《萬歷安邱縣志》
二郎廟,祀蜀太守李冰子也,
《元史節(jié)要》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圣徳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清朝
《蜀都碎事》
蜀刺史李冰行至湔山.....,其子二郎神,封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蜀故》
二郎神,李冰之子也,
《乾隆灌縣志》
秦太守李冰便其子二郎作五石犀以壓水怪穿石犀溪于命曰犀牛里。
《乾隆枝江縣志》
李冰有功于蜀而子為二郎神蜀祀之.....
《江津縣志》
即今灌縣都江堰口奉敕封建二王廟神也。前廟所祀秦蜀守李公冰之子二郎君,后廟所祀乃李公也。
《顯英宮創(chuàng)建大殿東樓碑記 》
王號大安,李姓冰名,秦孝王時為蜀守...其子二郎,靈跡數(shù)現(xiàn),厥功亦偉。宋徽宗封為清源妙道真君,
《通俗編》
蜀人奉二郎神,謂之川主’.......蓋李冰之子也
《宋稗類鈔》
蜀中灌口二郎。云是李冰第二子。
《光緒丹徒縣志》
二郎廟在大一都三圖兵燹后同治初重修按二郎神見元史文宗本紀秦時蜀郡太守李冰為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仁佑王二郎蓋李冰之次子也
《廬陵縣志[康熙]》
應感公廟在望云門內(nèi)草場庵按舊志云宋元豐初郡民立祠以祀李泰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佐其父囚孽龍有功
《道光貴陽府志》
川主廟祀蜀太守李冰及其子灌口二郎四川會館也。
《重修灌口二郎神祠碑》
秦蜀守李冰鑿離堆,然后沃野千里,號稱陸海??钾食晒?,實其子二郎以神力佐之也。
《欽定大清會典》
通佑王為秦蜀守李冰英顯王為其子二郎神。
《光山縣志[乾隆] 》
二郎廟在城南五十里官陂畈。相傳神為秦時蜀郡守李冰之子,佐父疏岷江,有神勇,嘗入水斬蛟。蜀人祀之灌江上,所謂灌口二郎神者也。
《汶志紀略[嘉慶]》
河坪川主廟在縣西祀蜀守李冰及太守之次子二郎
《于邁草》
二王廟廟祀秦守李冰子二郎,史稱鑿離堆辟沫
《嘉慶恩施縣志》
北城外二郎祠,祀李冰子二郎,
《同治郟縣志》
二郎廟,在南街全平由云二郎者泰蜀郡守李冰之第二子也。
《同治巴縣志》
云頂寺祀川主李冰次子俗稱二郎治水曾歌樂山上故名寺。
《嘉慶成都縣志》
二郎廟在府城東祀李冰之子國朝雍正八年勅賜封祭詳見祀典。
《宸垣識略》
二郎神為秦蜀將李冰之子鑿離堆江有功于民蜀人祀之....
《雍正江油縣志》
川主祠在王枕山俗謂二郎神乃秦蜀郡太守李冰子佐父鎖水怪以靖水災,元至唐年父子饌封王蜀皆祀之。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四川灌縣謹案神即秦蜀守李冰及其子以治水有功蜀人稱冰曰川主予曰二郎神二郎神廟所在有之元封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
《續(xù)文獻通考》
是年二月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為圣德英惠王其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四川通志》
二郎廟在府城東祀李冰之子
《乾隆直隸瀘州志》
二郎廟在州東大江岸祀秦太守李冰之子.
《元書》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圣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佑王
《光緒新修潼川府志》
賜紫山舊通志在縣北一里有帝君神祠士民祈嗣多應俗呼賜子山又傳秦李冰次子所謂二郎神者曾于此斬大蛇人思其德故名次子山。
《光緒荊州府志》
李冰有功于蜀而子為二郎神蜀祀之
《大清一統(tǒng)志》
二郎廟在府治西秦蜀郡太守李冰子二郎佐父治水有功元至順六年加封為英烈昭忠靈顯仁祐王。
《歷代神仙通鑒》
「加封李冰為圣德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顯圣仁佑王。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應感公廟,在望云門內(nèi)草場庵,郡民立祠以祀。神姓李,名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佐其父,囚孽龍,有功,蜀人祀之。
《翁心存詩文集》
賽神曲....二郎神傳蜀守子,八角廟報番君功。
民國
《續(xù)修江津縣志》
秦蜀守李冰使其子二郎除水怪,
《廬陵縣志》
應感公廟在望云門內(nèi)草場庵案舊志云宋元豐初郡民立祠以祀李泰秦時人號灌口二郎佐其父治水斬蛟有功..
《鐘南淮北區(qū)域志》
(碑亭)巷西有二郎廟,所奉者蜀灌口二郎神李冰子也。
《續(xù)遵義府志》
川主廟在鳳朝關外祀秦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
《金堂縣續(xù)志》
俗名普惠宮,祀秦守李冰及二郎,
《江安縣志》
清雍正五年勅封李冰興濟敷澤通佑王子二郎承續(xù)廣惠顯英王俗稱川主二郎君是也
《巴縣志》
舊傳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導水,駐節(jié)山上。
《桐梓縣志》
又按桐初隸蜀,故祠祀川主李冰之子二郎。
《都江堰功小傳》
二郎為李冰仲子,喜馳獵,
《方志通義》
灌口二郎神為秦昭襄王時華陽太守李冰之子治水有功者也而俗傳為封神榜中人.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事物紀原》,《都江堰文獻集成》,《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功績
都江堰
李冰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學家,都江堰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中外馳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整個工程是由分水堰、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工程組成的。它的規(guī)模宏大,地點適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種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見的奇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巨大的排灌作用,確保了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澇即旱,有“澤國”、“赤盆”之稱。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爭。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并蜀國。秦為了將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決定徹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時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張若任蜀守。李冰為蜀守的時間,沒有明文記載,大約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間(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后,親眼看到當?shù)貒乐貫那椋喊l(fā)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jié),常造成東旱西澇。到任不久,便開始著手進行大規(guī)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沿岷江岸進行實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規(guī)劃方案。李冰發(fā)現(xiàn)開明所鑿的引水工程渠首選擇不合理,因而廢除了開明開鑿的引水口,把都江堰的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沖積扇的頂部灌縣玉壘山處,這樣可以保證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暢的渠首網(wǎng)。李冰創(chuàng)筑的都江堰,史籍記載甚為簡略。但以這些記載為基礎,結合現(xiàn)今都江堰工程結構分析,可以基本確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及渠道網(wǎng)所組成。
在修筑分水堰的過程中,采用江心拋石筑堰失敗后,李冰另辟新路,讓竹工編成長三丈、寬二尺的大竹籠,裝滿鵝卵石,然后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于戰(zhàn)勝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決。破竹為籠,圓徑三尺,長十丈,以石實之。累而壅水?!贝朔ň偷厝〔?,施工、維修都簡單易行。而且,籠石層層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斷裂,又可利用卵石間空隙減少洪水的直接壓力,從而降低堤堰崩潰的危險。
分水大堤前端開頭猶如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魚嘴是在寶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頂部形如魚嘴而得名。《華陽國志》記載: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魚嘴。它將岷江分為內(nèi)外江,起航運、灌溉與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nèi)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寶瓶口,流經(jīng)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wǎng),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農(nóng)田。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內(nèi)江一側的叫內(nèi)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內(nèi)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
以后,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卵石堆筑,堰頂做到適宜的高度。當內(nèi)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jīng)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nèi)江灌區(qū)免遭水淹。同時,由于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沖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后的沉積。魚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節(jié),內(nèi)江水量大約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約點四成。洪水季節(jié),內(nèi)江超過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飛沙堰自行溢出。
寶瓶口是節(jié)制內(nèi)江水量的口門。為了控制內(nèi)江流量,李冰父子作石人立在江中,作為觀測水位的標尺。《華陽國志·蜀志》載:李冰“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這是見于記載最早的水則,說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漲落的大致幅度?!妒酚洝ず忧酚涊d“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就是指李冰開鑿寶瓶口。因“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劈開玉壘山,鑿成寶瓶口。寶瓶口不僅是進水口,而且以其狹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動節(jié)水的水門,對內(nèi)江渠系起保護作用。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稱做的“離堆”。此外,還采取了在江心中構筑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做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寶瓶口這一巖石渠道,十分堅固,千百年來在岷江激流沖擊下,并未被沖毀,有效地控制了岷江水流。清宋樹森“伏龍觀觀漲”一詩云:“我聞蜀守鑿離堆,兩崖劈破勢崔巍,岷江至此畫南北,寶瓶倒瀉數(shù)如雷。”李冰修成寶瓶口之后,“又開二渠,由永康過新繁入成都,稱為外江,一渠由永康過郫入成都,稱為內(nèi)江”。這兩條主渠溝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農(nóng)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規(guī)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網(wǎng)。
李冰還作石犀,埋在內(nèi)江中,作為歲修時候淘挖泥沙的深度標準。歲修的原則是“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說淘挖淤積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內(nèi)江水量過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說飛沙堰堰頂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節(jié)泄洪不暢,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這六字訣刻在內(nèi)江東岸為紀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廟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歲修的方法是:每年水量最小的霜降時節(jié),在魚嘴西側,用榪槎(就是馬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內(nèi)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淤積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歲修完畢,把榪槎移到內(nèi)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內(nèi)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歲修工程。清明節(jié)前,內(nèi)江歲修完畢,撤除榪槎,開始放水灌溉。榪槎是一種簡單、有效的臨時性截流裝置,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腳架,中設平臺,平臺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wěn)。把適當數(shù)量的榪槎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
都江堰的修成,不僅解決了岷江泛濫成災的問題,而且從內(nèi)江下來的水還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三百多萬畝。從此,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獲得“天府之國”的美稱。
其他
除都江堰外,李冰還主持修建了岷江流域的其他水利工程。如“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經(jīng)什邡、郫,別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經(jīng)臨邛與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等等。上述水利工程,史籍均無專門記敘,詳情多不可考。
李冰任蜀守期間,還對蜀地其他經(jīng)濟建設也做出了貢獻。李冰“識察水脈,穿廣都(今成都雙流)鹽井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養(yǎng)生之饒”。在此之前,川鹽開采處于非常原始的狀態(tài),多依賴天然咸泉、咸石。李冰創(chuàng)造鑿井汲鹵煮鹽法,結束了巴蜀鹽業(yè)生產(chǎn)的原始狀況。這也是中國史籍所載最早的鑿井煮鹽的記錄。李冰還在成都修了七座橋:“直西門郫江中沖治橋;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中也;城南曰江橋;南渡流曰萬里橋;西上曰夷里橋,上(亦)曰笮橋;橋從沖治橋而西出折曰長升橋;郫江上西有永平橋。”這七座橋是大干渠上的便民設施。
意義
李冰所作的這一切,尤其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對蜀地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蜀地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千百年來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徹底根除。唐代杜甫云:“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夸一千載,泛濫不近張儀樓?!睆拇耍竦亍昂祫t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水旱從人,不知饑餓,則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水利的開發(fā),使蜀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迅猛發(fā)展,成為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xiāng)。西漢時,江南水災,“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劍南(治今成都)之米,以實京師”。渠道開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而且有名的蜀錦等當?shù)靥禺a(chǎn)亦通過這些渠道運往各地。正是由于李冰的創(chuàng)業(yè),才使成都不僅成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經(jīng)濟、交通的中心,同時成為全國工商業(yè)和交通極為發(fā)達的城市。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僅在中國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光輝的一頁。它悠久的歷史舉世聞名,它設計之完備令人驚嘆!我國古代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其中頗為著名的還有芍陂、漳水渠、鄭國渠等,但都先后廢棄了。唯獨李冰創(chuàng)建的都江堰經(jīng)久不衰,至今仍發(fā)揮著防洪灌溉和運輸?shù)榷喾N功能。
李冰為蜀地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們永遠懷念他。兩千多年來,四川人民把李冰尊為“川主”。1974年,在都江堰樞紐工程中,發(fā)現(xiàn)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題記:“故蜀郡李府郡諱冰”。這說明早在1800年前,李冰的業(yè)績已為人民所傳頌。近人對李冰的功績也極為贊賞。1955年,郭沫若到灌縣時,題詞:“李冰掘離堆,鑿鹽井,不僅嘉惠蜀人,實為中國二千數(shù)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術專家。”
治水傳說
關于李冰治水的傳說,東漢以后不斷有所增附,唐代導江縣(今都江堰市)已建李冰祠。北宋開始流傳所謂李冰之子李二郎協(xié)助治水等神話。在民間傳說中,神話人物二郎神的原型就是李冰之子,《太平廣記》有傳,范成大指稱冰擒神鎖鎮(zhèn)于伏龍觀,南宋朱熹《朱子語類》說:“梓潼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jù)了兩川?!痹摃终f:“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xiàn)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出來?!薄?974年在都江堰市岷江(外江)發(fā)掘出一尊東漢建寧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
他當然沒有在哪里學過水利。但是,以使命為學校,死鉆幾載,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jīng)“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有什么樣的起點就會有什么樣的延續(xù)。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鑒,結果,它的歷史也總顯出超乎尋常的格調(diào)。李冰在世時已考慮事業(yè)的承續(xù),命令自己的兒子作3個石人,鎮(zhèn)于江間,測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許3個石人已經(jīng)損缺,漢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測量水位。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這位漢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偉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師,放在江中鎮(zhèn)水測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適的崗位。這個設計竟然沒有遭到反對而順利實施,只能說都江堰為自己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后世紀念
祭祀活動
紀念李冰的活動始于何時,史無明文記載,已無從查考。東漢李冰圓雕石像的出土說明在1800多年前的東漢時代,灌區(qū)人民已經(jīng)開始紀念李冰了。南朝齊明帝建武時(公元494—498年),益州刺史劉季連將都江堰渠首“望帝祠”遷到郫縣,以原廟改祀李冰,名祟德廟。唐太宗貞觀年間(公元712—756年),褒封李冰“神勇大將軍”。唐玄宗幸蜀,賜封李冰為“司空相國”。唐代“春秋設斗牛”紀念李冰。五代后蜀時封李冰為大安王,又封應圣靈顯王。宋太祖趙匡胤治修崇德廟,擴大了廟基,增塑了二郎像。伏龍觀也成了紀念李冰的廟宇。陸游有《伏龍洞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詩,足以說明李冰在宋代已經(jīng)封王。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改封李冰“廣濟王”,定為每年祭招一次。宋代中期改為春秋二祭。宋代的祭招活動,規(guī)模宏大。范成大《離堆行》中有“到羊五萬大作社,春秋伐鼓蒼煙根”的詩句?!丢毿延洝分姓f:“水康軍祟德廟招李冰父于……詞把之盛,每歲用羊四萬余頭。凡買羊以祭,偶產(chǎn)羊羔者亦不敢留?!?div style="height:15px;">
《灌縣鄉(xiāng)土志》亦說:“唐宗時蜀民以羊把李王,廟前江際皆屠宰之家?!痹淖谥另樤?公元1330年),封李冰為“圣德廣裕英惠王”,祭祀規(guī)格為“帛一、羊一、系一、登一、刪一;箕二、簇二;豆四、尊一、爵三、爐一、蹬二”;二郎祭品與冰同。典禮程序為:主祭官公服,行二跪六叩禮,奠帛、讀祝;送神、望燎;告禮成,退。祝文為:“維神世德,興利除。作繃穿江,舟行清宴。灌溉三郡,沃野千里。膏破綿絡,至今稱美。鹽并沒開,蜀用以饒。石人鎮(zhèn)立,蜀害以消。報祟功德,園朝褒封'茲值春灌,理宜肅恭’。這種祭規(guī)格一直沿用到明末。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加封李冰“敷澤興濟通佑王”,并賜“績垂保障”額。光緒三年(公元1887年)加封李冰“通佑顯英王”,并賜“功昭蜀道”額。次年加封為“通佑顯惠襄護王”,賜“陸海金堤”額。灌區(qū)為李冰立廟很多,稱為川主廟。
1938年,四川省政府頒定《祟祀顯英王廟伏龍現(xiàn)典'禮儀式’》。程序為:舉行祟把敷澤興濟通佑顯惠襄護王、承績廣惠顯英普濟昭福王典禮,全體肅立;奏樂,設迎神位;還神;授花;引贊導主祭,官恭誼王位前立正;唱紀念歌;進席,獻帛;進爵,獻爵;進食,獻食;主祭官詣讀祝位前肅立讀?!?;全體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禮;奠爵;焚祝帛;奏樂;設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禮成,鳴炮。祭:把時,先到伏龍觀祭李冰,再到二王廟祭二郎。官祭一般清明歲修完畢結合放水慶典二道舉行。祭完李冰父子后即到楊泅廟江邊祭招后鳴飽放水。
官祭之外,還有民祭。傳說舊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兩日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區(qū)人民不辭艱苦跋涉,扶老攜幼,帶著祭品,來廟祭拜,每日多達萬人以上?!豆嗫h鄉(xiāng)土志》中說:“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吁。”
李冰陵園
2200多年前,已近晚年的李冰,累死在什邡洛水的石亭江治水工地上。并葬在洛水的章山上。
一說有專家考證,李冰本就是什邡人,屬蜀山氏后裔,古今人們都落葉歸根的習慣的。按常理推斷李冰病逝在洛水,和他一起修水利的他的兒子應該把他帶回李冰的故鄉(xiāng)安葬。
為紀念偉大的李冰,什邡市在章山上修建有李冰陵園。據(jù)說這是他的衣冠冢,真正的陵墓在章山后巖的公墓治某處一個秘密地點。《新唐書》記:“什邡,武德二年析雒置,有李冰祠山。”明萬歷年間曹學全所著《蜀中名勝記》稱:“什邡公墓化(治),上有升仙臺,為李冰飛升之所。”《古蜀記》也說:“李冰功配夏后(夏禹王),升仙在后城化(治),藏衣冠于章山冢中矣”,“章山后巖有大冢,碑云,秦李冰葬所”,為人們撥開層層迷霧,洗去滿頭霧水。根據(jù)眾多著名學者王家佑、李仲嶼、馮廣宏、羅開玉、徐式文先生的研究成果,和史籍特別是《重修金相寺碑記》里的記載,以及國內(nèi)外著名文史水利學家的有關著述論證和考察,后城山升仙臺被確認為李冰卒逝之地,而章山后巖有大冢的公墓治,則是李冰的真正葬所。
蜀人崇奉李冰,尊為川主,什邡城鄉(xiāng)建川主廟達10余處。還流傳李冰禮斗上蒼、羽化飛升的傳說。1991年春,什邡重修李冰陵園。陵園大門前塑巨大的李冰站立石像,大門上石階處有九龍石雕、陵園碑記、祭壇,依山而砌的石梯為蜀中第一長梯。石亭中有1993年9月22日江澤民為李冰陵園的題詞:“創(chuàng)科學治水之先例,建華夏文明之瑰寶”。陵門由張愛萍將軍手書的“秦李冰葬所”作門額,山頂為李冰墓園,墓園周圍有反映古蜀人生活風貌的各種圖案,墓前還有石龜、石碑等。
李冰陵園2008年地震后一直處于恢復修建期。結合什邡市旅游發(fā)展,什邡市早已把李冰陵園的重建事宜提上日程安排??⒐さ挠械缆?、李公湖,陵園暫在恢復修建中。地震前要收取門票,地震后暫未收取。陵園門前有幾家農(nóng)家樂可以住宿、就餐、休息。陵園后面不遠有佛家的大鵬寺可以禮佛、住宿、品嘗素齋。農(nóng)家樂下面還有李公湖。在洛水和高景關之間的公路(2008年地震北京援建什邡的北京大道)旁還有后人紀念李冰父子修建的大王廟、二王廟。
紀念郵票
1980年11月20日我國發(fā)行了《J58 中國古代科學家(第三組)》郵票四枚,第2枚就是李冰
書籍出版
2022年,《水房子》在網(wǎng)絡平臺和部分實體書店上架,用詩歌為李冰寫的傳記。
《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家》、《首批四川歷史名人》、《李冰的兒子》、
二十四-12、張儀——秦相
張儀(?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運城萬榮)人,中國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
張儀早年師從鬼谷子,后曾游歷于楚國、趙國,不被重用,憤而入秦,以連橫之策被秦惠文王重用,并兩度出任秦相。張儀入秦后,多次領兵攻打韓、趙、魏等國。前328年,與公子華拔魏蒲陽;前325年,魏、韓兩國互尊為王以抗秦,張儀率兵攻占魏國的陜(今河南陜縣);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王正式稱王,更年號為秦惠王元年;前316年,張儀與司馬錯滅蜀,并乘機攻取巴,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張儀任秦相之后,多次出使山東六國,以連橫之策游說山東諸國,以破合縱之策,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變?yōu)檫B橫事秦。張儀被秦惠文王封為武信君。前311年,張儀出使燕國未回而秦惠文王死。次年,秦武王即位,與張儀不和。張儀害怕被誅殺,于是逃到了魏國。張儀任魏國相國一年以后,于前309年卒于魏國。
在《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10篇,是張儀作品及其相關資料的匯編。此書漢以后亡佚。傳世的一件戰(zhàn)國銅戈上有“十三年相邦儀之造”和“咸陽工師”的銘文,當是秦惠文王十三年張儀任相邦時所監(jiān)造。張儀兩任秦相期間,分化合縱,蠶食列國領土,攻克巴蜀,使秦國的領土幾乎擴大了一倍,為秦國最終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人物生平
張儀受辱投秦
張儀是魏國人,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先生,學習游說之術,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張儀和蘇秦完成學業(yè)之后,就去游說諸侯。后來,蘇秦說服趙肅侯,而得以去游說各國諸侯實行合縱的聯(lián)盟,但他擔心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蘇秦考慮再三,找不到一個能派往秦國為他工作的合適人選,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勸說張儀來投奔他。
于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但是,蘇秦卻對張儀不理不睬,招待張儀的時候也只是用給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飯食,并且還當眾羞辱張儀,說張儀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窮愁潦倒到這種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說完就把張儀打發(fā)走了。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求得好處,誰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氣之下,想到各國諸侯中只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于是便前往秦國。蘇秦在張儀離去后,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并且?guī)椭姷角鼗菸耐?。秦惠文王用張儀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這時,幫助張儀的人才說是蘇秦故意激怒他,為的是張儀今后有更好的發(fā)展。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范圍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么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zhí)嫖腋兄x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么敢奢談攻趙呢?”
張儀秦國任相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文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攻打并占領了蒲陽。張儀趁機勸說秦惠文王把蒲陽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zhì)。張儀又趁機勸說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div style="height:15px;">
魏國因此就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文王。于是,秦惠文王就任命張儀為相(古代官名),位居百官之首,參與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農(nóng)歷四月,魏惠王、韓宣惠王為了對抗秦國,互尊為王。于是,秦惠文王派張儀為將討伐并占領了魏國的陜(今河南陜縣),把那里的魏人全部交歸魏國。秦惠文王命張儀修筑了上郡要塞。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更年號為秦惠文王元年。
秦惠文王二年(前323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相國在嚙桑(地名)會盟。
張儀魏國任相
秦惠文王三年(前322年),張儀從嚙?;氐角貒幻馊ハ辔?。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事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惠文王大發(fā)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yōu)厚。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jīng)]有什么可以回敬來報答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張儀又勸說魏襄王,魏襄王也不聽從。于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和秦國交戰(zhàn),魏國戰(zhàn)敗。秦惠文王七年(前318年),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率領匈奴人一起進攻秦國,秦國還擊打敗了韓國申差的部隊,斬首八萬二千,諸侯們震驚慌恐。秦惠文王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游說魏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于是,魏國宣布退出南北合縱,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與秦國和解;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次年,魏國重新臣事秦國。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張儀、司馬錯救援苴國和巴國,趁機吞并了蜀國。張儀貪圖巴國和苴國的富饒,又攻取了巴國,擒獲了巴王,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將三郡土地分為三十一縣。并在江州筑城。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4年),魏國又背棄了秦國加入合縱盟約。秦國就出兵攻打魏國,奪取了曲沃。
張儀戲楚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憂慮齊、楚兩國已經(jīng)締結了合縱聯(lián)盟,于是便派張儀前往楚國游說楚懷王。
楚懷王聽說張儀來,空出上等的賓館,親自到賓館安排他住宿。說:“這是個偏僻鄙陋的國家,您用什么來指教我呢?”
張儀游說楚懷王說:“大王若能聽從我的意見,就請和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我愿意奏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里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這樣向北可削弱齊國而西方的秦國也就得到好處,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背淹醴浅8吲d地應允了張儀。大臣們來向楚懷王祝賀,唯獨陳軫勸諫楚懷王不要輕信張儀。楚懷王說:“我不費一兵一卒即可獲得秦國六百里地,滿朝臣子都在(為這一消息感到)慶賀,唯獨你在阻止我,你想干嘛?”陳軫回答:“不是這樣的。以臣看來,商於一帶的土地非但不能得到,反而會換來秦國和齊國聯(lián)合起來。秦、齊二國一旦聯(lián)合,屆時必定會禍患臨頭。”楚王要他繼續(xù)說下去,陳軫則說:“秦國之所以對我楚國如此謹慎,只因為齊楚二國。如今大王,則會使楚國孤立無援。秦國又怎么會偏愛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而白送商於六百里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之后一定會背棄對大王的承諾,若是向北與齊國斷絕關系,只會招來西邊秦國的禍患,兩國的軍隊一定會一起攻打楚國。我替大王想了下對策,倒不如我們在與齊國暗中合作、表面斷交,派人跟隨張儀去秦國。假如秦國把土地割讓給我們,再與齊國徹底斷交也不算晚。若他們不將土地割讓出來,那也符合我們的策略。”楚王卻說:“希望陳先生閉上嘴,不要再講話了,等著我得到土地便是?!庇谑牵妄R國斷絕了關系,廢除了盟約,楚懷王把楚國的相印授給了張儀,還饋贈了大量的財物,派了一位將軍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土地。張儀回到秦國,假裝沒拉住車上的繩索,跌下車來受了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楚懷王聽到這件事,說:“張儀是因為我與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吧?”就派人去往宋國,借了宋國的符節(jié)到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一氣之下斬斷符節(jié),轉而與秦國結交。秦國、齊國建立了邦交之后,張儀開口便說:“我有秦王賜予我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獻給楚王。”張儀才上朝。楚國使者則說:“我奉楚王的命令,來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從來沒聽說要收什么六里土地?!背氖钩贾坏梅祷爻?,把張儀的話告訴楚懷王,楚懷王一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結果秦、齊兩國共同攻打楚國,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楚軍大敗,于是楚國又割讓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和約,結束戰(zhàn)爭狀態(tài)。
張儀被囚楚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國要挾楚國,想得到黔中一帶的土地,要用武關以外的土地交換它。
楚懷王說:“我不愿意交換土地,只要得到張儀,愿獻出黔中地區(qū)。”秦惠文王想要遣送張儀,又不忍開口說出來。張儀卻主動請求前往。秦惠文王說:“那楚王惱恨先生背棄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諾,這是存心報復您?!睆垉x說:“秦國強大,楚國弱小,我和楚國大夫靳尚關系親善,靳尚能夠去奉承楚國夫人鄭袖,而鄭袖的話楚王是全部聽從的。況且我是奉大王的命令出使楚國的,楚王怎么敢殺我。假如殺死我而替秦國取得黔中的土地,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庇谑?,張儀出使楚國。楚懷王等張儀一到就把他囚禁起來,要殺掉他。靳尚對鄭袖說:“您知道您將被大王鄙棄嗎?”鄭袖說:“為什么?”靳尚說“秦王特別鐘愛張儀而打算把他從囚禁中救出來,如今將要用上庸六個縣的土地賄賂楚國,把美女嫁給楚王,用宮中擅長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會敬重秦國。秦國的美女一定會受到寵愛而尊貴,這樣,夫人也將被鄙棄了。不如替張儀講情,使他從囚禁中釋放出來?!庇谑青嵭淙找瓜虺淹踔v情說:“作為臣子,各自為他們的國家效力?,F(xiàn)在土地還沒有交給秦國,秦王就派張儀來了,對大王的尊重達到了極點。大王還沒有回禮卻殺張儀,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國。我請求讓我們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讓秦國像魚肉一樣地欺凌屠戮。”楚懷王后悔囚禁了張儀,于是赦免了張儀,像過去一樣優(yōu)厚款待他。
張儀游說諸國
游說楚王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從囚禁中放出來不久,沒有立即離開楚國,而是又去游說楚懷王。
張儀向楚懷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但請秦王派太子來楚國作人質(zhì),楚國派太子到秦國作人質(zhì),把秦國貴女作為侍候楚懷王的姬妾,兩國永結兄弟鄰邦,不相互打仗的策略。此時,楚懷王雖已得到張儀,卻又難于讓出黔中土地給秦國,想要答應張儀的建議。屈原反對說:“前次大王被張儀欺騙,張儀來到楚國,我認為大王會用鼎鑊(古代兩種烹飪器鼎和鑊)煮死他,如今釋放了他,不忍殺死他,還聽信他的邪妄之言,這可不行?!背淹跽f:“答應張儀的建議可以保住黔中土地,這是美好有利的事情。已經(jīng)答應了而又背棄他,這可不行?!背淹踝罱K答應了張儀的建議,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親善。
游說韓王張儀離開楚國,就借此機會前往韓國,游說韓宣惠王說:“韓國地勢險惡,大王不歸附秦國,秦就會發(fā)兵占據(jù)宜陽,截斷韓國的上黨地區(qū),再東取成皋、滎陽,那么鴻臺之宮、桑林之苑就不再屬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絕了上黨地區(qū),那大王的國土就要被分割了。早歸附秦國就安全,不歸附秦國就危險。如果制造的是禍端卻要想得到福報,計慮粗淺,結怨很深,違背秦國而順從楚國,要想國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謀劃,還不如替秦國效勞。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國,而最能削弱楚國的就是韓國。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大,而是由韓的地勢所決定的。現(xiàn)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國,進攻楚國,秦王必然高興。攻打楚國有利于韓國擴大領土,轉移了禍患,取悅了秦國,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表n宣惠王聽從了張儀的主意。張儀回到秦國作了匯報,秦惠文王賜給張儀五座城邑,并封他為武信君。
游說齊王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又派張儀向東游說齊國的齊湣王說:“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大臣及其父兄興旺發(fā)達、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主張合縱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歡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如今秦、楚兩國嫁女娶婦,結成兄弟盟國。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奉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qū)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趙國的軍隊全部出動,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國家一旦被進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饼R湣王說:“齊國偏僻落后,僻處東海邊上,不曾聽到過國家長遠利益的道理?!本痛饝藦垉x的建議。
游說趙王張儀離開齊國,向西到趙國游說趙武靈王說:“如今秦國相約齊國、韓國、魏國的軍隊,準備進攻趙國。所以我不敢隱瞞真實的情況,先把它告訴大王左右親信。我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面對面,口頭作個約定,請求按兵不動,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壁w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才離去。
游說燕王張儀又向北到了燕國,游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于趙國。趙襄子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確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如今,趙國已經(jīng)獻出河間一帶土地臣事秦國。如今,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將出動軍隊直下云中、九原,驅(qū)使趙國進攻燕國,那么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毖嗾淹趼犘帕藦垉x的建議,說:“我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后荒遠的地方,這里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漢,都僅僅像個嬰兒,他們的言論不能夠產(chǎn)生正確的決策。如今,承蒙貴客教誨,我愿意向西面奉事秦國,獻出恒山腳下五座城池?!?div style="height:15px;">張儀回到秦國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張儀返回秦國報告,還沒走到咸陽的時候,秦惠文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從做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承王位,很多大臣說張儀的壞話:“張儀不講信用,反復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寵。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div style="height:15px;">諸侯們聽說張儀和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紛紛背叛了連橫政策,又恢復了合縱聯(lián)盟。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大臣們?nèi)找共煌5卦g毀張儀,而齊國又派人來責備張儀。張儀害怕被殺死,就趁機對秦武王獻策:“為秦國國家著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fā)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聽說齊王特別憎恨我,只要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討伐它。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zhàn)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別的國家,直接挺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yè)啊?!?div style="height:15px;">秦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準備了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國。
張儀重返魏國
齊湣王聽說張儀在魏國,果然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襄王很害怕。張儀說:“大王不要擔憂,我讓齊國罷兵?!本团汕菜拈T客馮喜到楚國,再借用楚國的使臣到齊國,使臣對齊湣王說:“大王特別憎恨張儀;雖然如此,可是大王讓張儀在秦國有所依托,也做得夠周到了啊!”齊湣王說:“我憎恨張儀,張儀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讓張儀有所依托呢?”使臣回答說:“這就是大王讓張儀有所依托呀。張儀離開秦國時,本來與秦王約定說:'替大王著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fā)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齊國特別憎恨我,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派出軍隊攻打哪個國家。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zhàn)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別的國家,直接挺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yè)啊?!赝跽J為他說的對,所以準備了兵車三十輛,送張儀去了魏國。如今,張儀去了魏國,大王果然攻打它,這是大王使國內(nèi)疲憊困乏而向外攻打與自己建立邦交的國家,廣泛地樹立敵人,禍患殃及自身,卻讓張儀得到秦國的信任。這就是我所說的'讓張儀有所依托’呀。”齊湣王贊同使者的說法,就下令撤軍。
張儀去世
張儀出任魏國相國一年以后,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死在了魏國。
張儀歷史評價
蘇秦: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
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甘茂:始張儀西并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子而以賢先王。
李斯: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司馬遷: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夫張儀之行事甚于蘇秦,然世惡蘇秦者,以其先死,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要之,此兩人真傾危之士哉!
《太史公自序》:六國既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說,復散解諸侯。
劉向: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揚子《法言》曰:或問:“儀、秦學乎鬼谷術而習乎縱橫言,安中國者各十余年,是夫?”曰:“詐人也。圣人惡諸。”曰:“孔子讀而儀、秦行,何如也?”曰:“甚矣鳳鳴而鷙翰也!”“然則子貢不為歟?”曰:“亂而不解,子貢恥諸。說而不富貴,儀、秦恥諸?!被蛟唬骸皟x、秦其才矣乎,跡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難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div style="height:15px;">諸葛亮:蘇、張長于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左思:四海齊鋒,一口所敵,張儀、張祿亦足云也。(李周翰注:四海諸侯雖齊鋒攻秦,一言以說,乃能敵之。)司馬貞:儀未遭時,頻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韓後蜀。連衡齊魏,傾危誑惑。陳軫挾權,犀首騁欲。如何三晉,繼有斯德。
徐夤:荊楚南來又北歸,分明舌在不應違。懷王本是無心者,籠得蒼蠅卻放飛。
溫會:危軒重疊開,訪古上裴回。有舌嗟秦策,飛梁駕楚材。
姚向:秦相駕群材,登臨契上臺。查從銀漢落,江自雪山來。司馬光:儀與蘇秦皆以縱橫之術游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而儀、秦、衍最著。
蘇軾: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笔菤庖玻⒂趯こV校跆斓刂g。卒然遇之,則王公失其貴,晉、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賁、育失其勇,儀、秦失其辯。邵雍:“廉頗白起善用兵,蘇秦張儀善縱橫?!?div style="height:15px;">徐鈞:再攻再相梁不悟,六百六里楚云何。蘇秦反覆何須道,反覆如君事更多。
陳普: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三二百年天地裹,十棚木偶弄嬰兒。
張儀人物爭議
蘇秦張儀年輩問題兩千多年來,蘇秦和張儀一直被說成是戰(zhàn)國合縱連橫斗爭中的對手,蘇秦大搞合縱,而張儀堅持連橫。但1973年出土的長沙馬王堆漢基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卻表明:蘇秦的年輩比張儀晚,蘇秦死于公元前284年,張儀死于公元前310年,蘇秦的主要活動均在張儀身死之后。張儀在秦國任相時,蘇秦還沒踏入政壇。不同于《史記》與《資治通鑒》所言。
張儀軼事典故
張儀折竹
典出《拾遺記》。張儀是戰(zhàn)國時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輕時替人家抄書,遇到?jīng)]有見過的好句子就寫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寫,久而久之,就集成冊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張儀折竹”形容勤奮刻苦學習。
張儀張儀受笞
張儀完成學業(yè),就去游說諸侯。他曾陪著楚國國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是張儀拿的,就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庇谑牵蠹乙黄鸢褟垉x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墒菑垉x始終沒有承認,大家只好釋放了張儀。張儀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游說,又怎么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睆垉x說:“這就夠了?!?div style="height:15px;">張儀出任秦國國相以后,寫信警告楚國國相說:“當初我陪著你喝酒,我并沒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張儀中傷陳軫
陳軫,是游說的策士,和張儀共同侍奉秦惠文王,兩人都得到國君的賞識,于是兩人紛紛爭寵。張儀在秦惠文王面前中傷陳軫說:“陳軫用豐厚的禮物隨便地來往于秦楚之間,應當為國家外交工作。如今楚國卻不曾對秦國更加友好反而對陳軫親善,足見陳軫為自己打算的多而為大王打算的少啊。而且陳軫想要離開秦國前往楚國,大王為什么沒聽說呢?”秦惠文王很生氣,找來陳軫問是怎么回事。陳軫巧妙地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化解。陳軫在秦國過了一整年,秦惠文王最終還是任用張儀做宰相,而陳軫投奔楚國。
張儀墓地
張儀墓位于開封市區(qū)東北七公里新曹門遺址邊宴臺河村,在村南北街中段西側,原為長方形高臺,其土質(zhì)堅硬,經(jīng)年被人掘土使用竟成凹坑,1994年仲秋,市有關部門重修張儀墓,并立有《整修張儀墓碑記》一通。張儀墓長方形,似硯(古墓不似今墓圓形,大皆為長方形),故墓附近村落(原為張儀后代守墓所居)乃稱“硯臺”,復因其南三公里的張耳墓亦似硯臺,為示區(qū)別,張耳墓稱南硯臺,張儀墓稱北硯臺,位于今開蘭公路北側。明清時期,黃河南移,靠近開封城垣,且屢次決口,北硯臺村北被沖出一大河口,群眾遂改稱為北硯臺河。復因村西北一公里處系宋宴臺遺址,硯、宴諧音,傳來傳去硯臺河就成了宴臺河了。
《張儀的人物關系》、《鬼谷子四大入世弟子》、《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國著名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代表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國宰相》、《運城市名人》、
二十四-13、荀子——辭賦之祖、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前340年-前245年),名況,字卿(一說時人相尊而號為卿),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戰(zhàn)國晚期趙國人,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荀子早年游學于齊國,因?qū)W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當時稷下學宮的主要思想家田駢已于齊襄王時故去,齊國需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職。后齊國有人詆毀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國,被春申君任命做了蘭陵(今中國山東省臨沂市)縣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職,在蘭陵(今中國山東省臨沂市)一直居住,直至去世。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有著相當顯著的貢獻,所著《荀子》一書,又名《荀卿子》,集中體現(xiàn)了其學術主張理論思,強調(diào)“禮”在社會中的規(guī)范作用。“禮”不僅是一個人人生的最高準則,而且也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其次,荀子反對孟子的性善論,首倡性惡論。認為人的道德品質(zhì)是后天形成的,是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因此更加注重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還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其言“天行有常”,不信鬼神,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和“人定勝天”的命題。對于荀子而言,宇宙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人物生平
世系
《元和姓纂》載“晉有荀林父生庚裔荀況”,而關于春秋時期荀氏的記載見于(桓王)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晉曲沃滅荀,以其地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左傳》僖公九年《傳》正有“荀息”亦稱“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為荀息,被封荀國故地以地為姓。
荀氏的傳承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為晉國中行將,故后裔別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偃,偃生荀吳,吳生荀寅。荀寅在與趙鞅的斗爭失敗后,中行氏族人為了避禍,又紛紛改回荀氏,這就是趙國荀氏的由來。
游學
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于五十歲(有學者認為傳抄時誤將十五改為五十)。始來游學于齊國,到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后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于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
入秦
他曾入秦,對秦國政治予以肯定,說“秦四世有勝,數(shù)也,非幸也”,同時又對秦國重視刑法吏治,輕視仁德士君子的方略不以為然,謂之“縣之以王者之功名,則倜倜然其不及遠矣”。
荀子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國蘭陵。他曾經(jīng)傳道授業(yè),戰(zhàn)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漢初政治家、科學家張蒼均為其門下高足。著作集為《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jù)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增加?,F(xiàn)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啟雄(梁啟超胞弟)。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xiāng)愿也。晚年的代表作有《勸學》。
主要影響
思想觀點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并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義天道觀
天、天命、天道的問題一直是先秦時期各家關切的問題。殷商西周時期,“天”、“天命”是被作為人格神看待的。到了孔子,它的人格神色彩被淡化,孔子主要借親親之情論仁德,而視天命為一種盲目的主宰力??鬃又?,其弟子和后學力圖使“仁德”、“心性”“天命”得以貫通,這一方面是要使“仁德”、“心性”的追求獲得存在論的支撐,另一方面又將“天”、“天命”、“天道”義理化、價值化。荀子有取于“天”、“天道”、“天命”上的自然觀的成分,然而它的理論宗旨卻不在于走向自然主義,而在于凸現(xiàn)“天人相分”,然后以“天人相分”為基礎,建構自己的“人道”學說。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guī)律化,見于他的《天論》一文。“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
2.“天行有?!钡乃枷?div style="height:15px;">荀子以為,天不是神秘莫測、變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變的規(guī)律。這一規(guī)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賴于人間的好惡而發(fā)生變化。人不可違背這一規(guī)律,而只能嚴格地遵守它。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天道不會因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變,對人的善惡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對傳統(tǒng)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態(tài)度,認為自然的變化與社會的治亂吉兇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認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種宗教儀式,僅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盡“人道”而非“鬼事”。(《禮論》)
3.“天人相分”的思想
荀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各有自己的規(guī)律和職分。天道不能干預人道,天歸天,人歸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亂吉兇,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職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禮論》)“天有其時,地有其才,人有其治”(《天論》)
4.“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荀子看來,與其迷信天的權威,去思慕它,歌頌他,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利用自然規(guī)律以為人服務。荀況強調(diào)“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對天的態(tài)度作為君子、小人之分的標準。強調(diào)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確的宣稱,認識天道就是為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化性起偽”的性惡論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惡論,這與孟子的性善說直接相反。他的總論點是,凡是善的,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人努力的產(chǎn)物。價值來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創(chuàng)造。正是在這一點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1.“人之性惡”——一自然資質(zhì)為性的性惡論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確認人在道德修養(yǎng)和治理國家中的主體地位。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作為前提與起點的,是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荀子從天人相分的立場出發(fā),否定而人性中先驗的道德根據(jù)。在他看來,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謂“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現(xiàn)為“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其實質(zhì)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認為人的這種天然的對物質(zhì)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禮儀規(guī)范相沖突的。他認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紛亂理而歸于暴”。所以說人性是“惡”,而不是“善”。
荀子這里的情性觀與早期儒家《性自命出》一派的思想有關。然而性自命出以“情”為天的觀念引出的是自然主義、情感主義的生存論調(diào)。荀子沒有沿著這一個路向發(fā)展,這是因為,他認為天然稟賦的性情是惡的。因而順應他的發(fā)展,將引起人與人的爭奪,賊殺,導致社會的混亂,這就是性惡論。
2.“化性起偽”的道德教化論
荀子認為,凡是沒有經(jīng)過教養(yǎng)的東西是不會為善的。對于人性中“善”的形成,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命題。荀子的人性論雖然與孟子的剛好相反,可是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為圣人。荀子以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惡,后天的賢愚不肖的差別是由于“注錯習俗之所積耳”。后天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驗對人性的改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其禮義,制法度”,轉化人的“惡”性,則“涂之人可以為禹”。
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因為人本來就是善的,而荀子論證涂之人可以為禹是因為人本來是智的。
3.“化性起偽”的性惡論的意義與目的
性惡論的價值在于:(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從人的實然層面來看待人性。(2)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對人發(fā)展的作用。(3)進而說明禮樂教化的價值與意義。
性惡論的限制在于:(1)從性惡出發(fā),固然可說明禮樂教化之“偽”的現(xiàn)實必要性,但由于否認了人的道德先驗性,圣人治禮作樂的“化性起偽”的教化行為就失去了堅實的存有論根據(jù)。(2)把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等同于社會道德之惡,沒有真實地看到人的自然本性和人的社會性“惡性”之間具有人的意識的造作性。如此將使社會性的“惡行”具有自然存有論根基,以至于“惡”成為了價值的合理性行為。(3)性惡論使人性的超越幅度喪失殆盡,人完全成為社會宗法等級的奴隸。
性惡論的目的:性惡,或性善,對儒家并沒有決定性的意義。其價值僅僅在于如此的人性論奠基可以為現(xiàn)實社會的禮樂教化提供內(nèi)在人性的根據(jù)。
所積而致的成圣之道
就道德修習而言,荀子認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荀子堅持自己的理論的一貫性,認為在天生的情性方面,圣人與普通人沒有什么不同。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了戰(zhàn)國末年貴族和平民依血緣形成的原有的界限的消解。荀子還認為圣人與普通人一樣,也只有經(jīng)過后天的努力,才能夠成就自己?!笆ト苏?,人之所積而致也”。
圣人與一般人,君子與小人,在先天本性上的差別被取消了。但是荀子立論的意圖并不在于從根本上廢棄這種差別,反而要從后天努力的角度凸現(xiàn)這種差別。凸現(xiàn)后天努力修為造就君子、圣人,是在強調(diào)精神氣質(zhì)、文化教養(yǎng)上的貴族性,荀子學說有濃重的知識化、工具化的傾向,然而在追求成圣,追求貴族性的精神氣質(zhì)與品格的這點上,與孔子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荀子講成圣,又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會大眾得以轉變性情,以至于善。
“明分使群”與古今、禮法之爭
荀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荀子希望借助圣人的教化,轉變百姓的性情。但是荀子認為圣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他能夠“使天下皆出于治”,這就是儒家的外王學。不過荀子按照自己的知識論重組了這種外王學。
1.“明分使群”的社會(禮、義)起源說
以往的儒家學者都曾建筑過自己的外王學,而且大都把這種外王學的正當性訴諸于天道、天命,很少有人能夠從現(xiàn)實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源出處證明自己的外王學。荀子的經(jīng)驗知識的立場使他得以面對現(xiàn)實,回到現(xiàn)實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的源出處。
荀子注意到,人與動物的不同而且得以優(yōu)異于動物的地方,是人能群,即人能組織社會。而人所以能“群”者,在于“分”?!胺帧奔词墙⑸鐣燃墸瑥氖虏煌纳鐣止?,將社會協(xié)同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以面對自然、戰(zhàn)勝自然?!胺帧笔墙M織社會的根本法則。而“分莫大于禮”。通過圣人的治禮作樂,將社會分為上下有序的等級,以解決基于物欲的爭斗?!胺帧钡臉藴示驮谟凇岸Y義”,即封建的倫理道德和禮法制度。關于分靠什么維系,荀子有兩個說法:一是“分何以能行?曰:義”。一是“分莫大于禮”。顯然前一種說法側重于道德教化;后一種說法則側重于禮法制度。
從“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人性論出發(fā),荀子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會起源說,以論證禮樂教化之必要性。
2.“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
隆禮重法
在國家治理上,荀子非常看重“禮”。荀子認為禮從區(qū)分與調(diào)節(jié)不同人的利欲關系中產(chǎn)生結果。在治禮的過程中,不能只顧及人的欲望,而要讓物與欲兩者相持而長,在物質(zhì)的增長和欲望的增長之間保持平衡。
在荀子看來,人的天然本性是追求利欲的,而禮的作用則在對人的利欲的無限追求作出限制,二者之間不免有沖突。為了確保公共秩序的正常運轉,禮的遵循不免要訴諸于一種強制性。由此,禮轉為法。因此,荀子常有“禮法之樞要”“禮法之大分”的提法,而以禮法并稱。在荀子那里,禮是介于義和法之間的一個范疇。在義禮并稱時,禮多是指道德。在禮和法并稱時,禮多指制度。荀子說禮是法之大分時,既是指禮為立法的原則,又是指禮作為原則的道德立場。法的制定和形式不純屬利益分配的問題,還有一個道義問題;法的一律化打破了貴族和平民的界限,使一切人平等。但是禮的持守卻仍然使得有學養(yǎng)的人們不至于沉落。荀子可以說是顧及到現(xiàn)實的利欲追求和必要性而又堅持道德理想,力求在二者之間保持平衡的思想家。
對禮法、王霸之爭的總結
對禮法、王霸之爭,荀子提出了“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的命題。其含義兩點:(1)禮法并舉、王霸統(tǒng)一。他認為“治之經(jīng),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成相》)“禮以定倫”,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為用。只是法的特點表現(xiàn)為通過賞罰來維護等級秩序。(2)禮高于法,禮為法之大本。只講法治,不講禮治,百姓只是畏懼刑罰,一有機會仍會作亂。他把“法治”稱為“暴察之威”,“禮治”稱作“道德之威”。法治至其極也不過為“霸”,而不能成“王”。如果以禮義為本,則法治就可以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了:“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愿,會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致士》)。荀子以為,禮義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們愛好禮義,其行為就會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罰,百姓也能自然為善??傊?,荀子的禮法兼施、王霸統(tǒng)一,是對對禮法、王霸之爭的總結,開創(chuàng)了漢代儒法合流、未爆雜用的先河。
3.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說
荀子在歷史觀上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說,所謂“后王”蓋指“近時”之圣王或可能成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認為“先王”的時代久遠,事跡簡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謂“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荀子·非相》)即“法先王”必須通過“法后王”的途徑才能實現(xiàn)。他主張“法后王”,又提倡繼承“先王之道”,意在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尋求理想的人格榜樣。荀子批判以復古倒退為目的的“先王”觀,指責“俗儒”們的“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繆雜學,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儒效》)?!胺ê笸酰恢贫取奔词前岩磺卸技{入新興地主階級大一統(tǒng)的制度與范圍上來。
“虛壹而靜”的認識論
1.“天官薄類”和“心有征知”:立足于經(jīng)驗的認識發(fā)展階段
依據(jù)其自然主義思想,建立自己的認識論。在他看來所謂“知”就是主觀與客觀有所合?!胺惨灾?,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保ā督獗巍罚┱J識就在于以“人之治”和“物之理”。他將人的認識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緣天官”、或“天官意物”:“天官”就是人的感覺器官。在這一階段人首先依靠感覺器官來把握事物。第二階段,“心有征知”:荀子把思維器官稱為“天君”或“心”,其功能為“征知”?!罢髦本褪菍Ω杏X印象進行分析、辨析和驗證,形成概念和判斷。
2.“虛壹而靜”的解蔽方法
荀子認為人在認識上的最大隱患在于“蔽于一曲而訚于大理”,要形成正確的認識就需要“解蔽”。而“解蔽”的方法就是靠“心”的“虛壹而靜”。所謂“虛”就是不讓已有的知識妨礙即將接受的新知。心能同時兼知兩物,如果能做到使兩物不互相妨礙以影響認識,謂之“壹”。不以混亂的胡思亂想淆亂正常的認識就是“靜”。即要在認識中排除干擾、精力專一、發(fā)揮思維的能動性。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就叫“大清明”,這是認識的最高狀態(tài)。
3.“學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觀
在知行觀上,荀子提出“學至于行之而止”的命題。他認為認知的落腳點在于“行”,“行”不僅是知的來源,也是知的目的。但荀子的所謂行,不可作社會實踐理解,而是指人的道德行為。因而所謂“學至于行”,也就是“學至于禮”,讓主觀的道德行為符合現(xiàn)實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最終達到“德之極”(《勸學》)的地步。
4.“制名以指實”的邏輯思想
對名實關系,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實”的思想,它包括三方面的內(nèi)容:(1)“所以有名”,即制名的必要性:“明貴賤”、“辨同異”、統(tǒng)一思想,以維護社會的秩序?!懊髻F賤”是指倫理和政治上的正名,使貴賤有等,親疏有別?!氨嫱悺?,是由倫理的正名發(fā)展到邏輯和法律的正名,要區(qū)別士、農(nóng)、工、商的職業(yè)分野和各種等級稱謂。(2)“所緣以同異”,即名稱同異的根據(jù):“緣天官”,使同類同情者,共約其名以相期。(3)“制名之樞要”,即制名的原則:“同實同名”、“異實異名”、二者一致則用“共名”的原則,以及“約定俗成”、“稽實定數(shù)”的原則。
對比孔孟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經(jīng)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fā),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鬃又行乃枷霝椤叭省保献又行乃枷霝椤傲x”,荀子繼二人后提出“禮”、“法”,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以孔子為圣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fā)生爭執(zhí),因此主張人性有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與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則具有更多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他在重視禮義道德教育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了政法制度的懲罰作用。
作品一覽
《荀子》
勸學第一
修身第二
不茍第三
榮辱第四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國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議兵第十五
強國第十六
天論第十七
正論第十八
禮論第十九
樂論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性惡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成相第二十五
賦第二十六
大略第二十七
宥坐第二十八
子道第二十九
法行第三十
哀公第三十一
堯問第三十二
史籍記載
荀卿,是趙國人。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游說講學。鄒衍的學說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淳于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到一些精辟的言論。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精雕細刻的是鄒奭,智多善辯,議論不絕的是淳于髡?!碧锺壍热硕家言邶R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最長,資歷深的宗師。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后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后來在秦朝任丞相。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瑣碎禮節(jié),再加上莊周等人狡猾多辯,敗壞風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死后就葬在蘭陵。
當時趙國也有個公孫龍,他曾以“離堅白”之說,同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展開論辯,此外還有劇子的著述;魏國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勵耕作以盡地力的主張;楚國曾有尸子、長盧,齊國東阿還有一位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多流傳著他們的著作,所以不詳敘這些著作的內(nèi)容了。
墨翟,是宋國的大夫,擅長守衛(wèi)和防御的戰(zhàn)術,竭力提倡節(jié)省費用。有人說他與孔子同時,也有人說他在孔子之后。
《風俗通義·窮通》記載:“齊威王之時,聚天下賢士于稷下……孫卿有秀才,年十五始來游學。”在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鹽鐵論·論儒》談到齊閔王驕傲自大,“諸儒諫不從,各分散?!边@時,荀卿向齊相進說:“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指出:當今巨楚在我前面牽系著,大燕在我后邊威逼著,勁魏在我右邊鉤取著,……一國策謀,三國必然乘機進犯,這樣,齊國必然導致四分五裂,國家將有滅亡的危險。(《荀子·強國》,下引本書,只注篇名)意見未被采納,孫卿去楚國。在齊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齊國,“荀卿最為老師?!彼伪煌茷榧谰疲旮咄卣撸?。(《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在范雎相秦期間(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國見過秦昭王。昭王問:“儒無益于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儒效》)“應侯(范雎)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荀子回答說:“形勝”“百姓樸”、“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無儒”,是“秦之所短”。由于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齊人有人讒言荀子,于是荀子離開了齊,來到楚國。公元前255年被任為蘭陵縣令。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后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于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縣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不幾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漢代流傳的有三百多篇,經(jīng)過劉向的編訂,刪去重復的,定著三十二篇。
荀子早年游學于齊,因?qū)W問博大,“最為老師”,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稱秦國“百姓樸”、“百吏肅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前,以為“用兵攻戰(zhàn)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議兵》)。后來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為蘭陵縣(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zhèn))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
籍貫爭議
關于荀況的出生地,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荀況是趙國人,這沒有什么爭議的。但是,戰(zhàn)國末期,趙國的疆域縱橫兩千里,荀子的出生地到底在何處,卻是直到今天仍然眾說紛紜的話題。以致于荀子成為歷史名人中極少見的只有“國籍”,沒有“故籍”、“戶籍”。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山西新絳說
荀子祖籍古荀國?,F(xiàn)今新絳縣北之席村,原稱荀城,即古荀國之都城。春秋時期荀國被晉國所滅。戰(zhàn)國時期三家分晉之后,絳州一帶本屬魏國。但因秦、趙、魏之間的戰(zhàn)爭,國境線犬牙交錯,時有變化。絳州一帶曾屬趙國。臨近的稷山縣廉城,相傳即趙國大將廉頗屯兵之地。故司馬遷在《史記》中為荀子與孟子合寫列傳時,稱荀子為趙國人。新絳城內(nèi)龍興寺發(fā)現(xiàn)《荀子故里》石匾額一塊。當?shù)刂两窳鱾髦P于荀子的傳說。
山西安澤說
學者研究確認了隨著歷史的演變到戰(zhàn)國末期,唯安澤縣先稱伊氏后稱猗氏,屬韓國上黨郡管轄。《潞州志》、《山西歷史地名錄》均有鐵定的記載。《史記》云:“秦政上黨,韓不能救,其守馮亭以上黨降趙”。因此荀子故里,只可能是棄韓歸趙后的位于山西南部的安澤。
荀子名況,相傳戰(zhàn)國時期出生在絳州(荀城)。
河北邯鄲說
這種意見認為以上的兩種意見都不可信?!妒酚洝钒衍髯臃Q“趙人”,而沒有稱“趙國人”。趙國在戰(zhàn)國時期的疆域很大,包括河北、山西大部,還有內(nèi)蒙、山東的一部分。司馬遷是一位十分嚴謹?shù)氖穼W家,他既然不稱荀子為“趙國人”,只稱荀子為“趙人”,按照約定俗成的解釋,“趙人”只可以解釋為邯鄲人。因為邯鄲是趙國的首都,只有邯鄲才可以稱“趙”,其它的地方是不能夠稱“趙”。
荀子生地問題《史記》說的很明確,“荀卿,趙人也。”《史記》記載了很多將相和名人的出生地。有兩種記載方法,一種是直接說他是哪國人,這某國之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某國的首都,比如說“孟軻,騶人也?!薄膀|”是騶國的國都,孟子是山東鄒縣人。等等。另一種是談到這個國家的某某地。舉例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
《史記》記載荀子說是“趙人”,“趙人”就是邯鄲人。司馬遷寫《史記》時,原來意義上的趙國已不復存在,劉邦封自己與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趙王,其封地就是邯鄲。此時山西的安澤仍然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地方,山西的安澤,本來屬于韓國,后歸趙國。司馬遷是嚴謹?shù)氖穼W家,在《孟軻、荀卿列傳》中稱荀子為趙人就是說他是邯鄲人,他不可能再去考察安澤、中牟到底屬于哪個國家。
荀子故里應是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并在很大程度上應是首都邯鄲。荀子的祖上可能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卿族荀氏,但荀氏封地于戰(zhàn)國時期并不屬趙,因而指今山西南部的臨猗、新絳或安澤幾個地方為荀子生地都是沒有根據(jù)的。
后世紀念
荀子墓
荀子墓位于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zhèn)東南一公里處,黃土堆積的墳丘。東西長10米,南北寬8米,東西兩端高7米,中間高3米,上面遍布刺槐,墓前有石碑兩塊:一是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立,碑額篆書為“補建荀子墓碑”,碑文及署名已不清;另一塊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山東巡撫周馥立的,上刻“楚蘭陵令荀卿之墓”。1976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shù)卣度刖拶Y,墓地已建成為大型仿古式陵園。
荀子雕塑
在山西省臨汾市安澤縣修建有紀念一代儒學家荀子的荀子文化園,山頂矗立著大儒的雕像,俯瞰著這片賦予了他生命的熱土和汲取了甘甜乳汁的沁河。
荀子雕像底座8米,象征全縣8萬人民之深情,像高19.67米,寓縣域面積1967平方公里之廣義,托起荀子這位令故里人永世引以為驕的時代超人。園林專家提供的信息說,如此高大的花崗巖雕像當數(shù)全國之最。
荀子紀念館
荀子紀念館,是2014年根據(jù)文獻記載復原的景觀,位于中國河北省邯鄲市一條歷史文化街區(qū)串城街。建于2013年,2015年前完工。這個建筑是為了紀念邯鄲荀子而建。
影視形象
2020年電視劇《大秦賦》許還山飾演荀子。
歷史評價
唯物思想家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fā)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tǒng)?,F(xiàn)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nèi)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他曾說“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薄盾髯印ぬ煺摗?,是說,不應該由自然主宰人,而應該由人來主宰自然,同時也應順應自然規(guī)律;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性”和“偽”兩部分,性(本性)是惡的動物本能,偽(人為)是善的禮樂教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zhì)需求,主張發(fā)展經(jīng)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xiàn)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于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diào)“學”的重要性,認為博學并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則能“知明而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tài)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他也提出了“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后來蒙恬、李斯、韓非等皆為荀子弟子。
文學兼教育家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他的文章已有語錄體發(fā)展成為標題論文,標志著中國古代說理文趨于成熟。對后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盾髯印分械奈迤藤x,開創(chuàng)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采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后世也有一定影響。荀況不愧為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教育家。此外,荀子還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儒學地位
荀子在儒學體系中的地位,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1.荀學具有學術批判精神,具備兼容并包的意識,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百家爭鳴走向?qū)W術交融的歷史趨勢。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荀子非十二子》的學術史、思想史價值應該給予發(fā)掘。
2.荀子對儒學經(jīng)典的傳授居功甚偉。漢代儒學,不僅“禮學”出自荀學,“詩經(jīng)學”乃至于“春秋學”都與荀學有關。清儒汪中著《荀卿子通論》認為“荀卿之學,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諸經(jīng)”,并對荀子的“傳經(jīng)”作了詳細考證,為經(jīng)學史研究的學者所基本同意。當代大儒徐復觀也曾高度評價荀子在經(jīng)學史上的地位。
3.荀子密切關注現(xiàn)實世界的變化,充滿事功精神。荀子講學于齊、仕宦于楚、議兵于趙、議政于燕、論風俗于秦,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不在孔孟之下。孔子不入秦,荀子卻對秦政、秦俗多予褒獎,而同時批評其“無儒”。這說明他在堅持儒學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還在努力爭取擴大儒家的政治空間。俯仰于政治與學術之間,荀子所體現(xiàn)的務實精神,應該是漢代儒宗董仲舒的取法對象。他們都為儒學適應時代環(huán)境、進而尋求新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荀子的著作》、《中國古代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中國古代十大哲學家》、《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思想家》、《運城市名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秦國是如何變成真正的強國?只因做對了二件事,商鞅變法只是其一
得蜀即得楚
戰(zhàn)國時期封建制度的確立
你是傳奇
商鞅變法的幕后推手是誰?他是否真的如神話中那樣無所不能
秦國為什么要取巴蜀?當機會來了,你知道如何去判別和選擇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