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第24條
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導讀:《金匱要略》編輯按照劉渡舟編著《金匱要略詮解》中分類方法,按照第幾章第幾條標注。注釋多選清代、近現(xiàn)代醫(yī)家著作,受個人認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頗,讀者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臨床,注重自我理解。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名家論述或者發(fā)表自己的注解!
子恒試注
外感風寒濕邪,筋骨關節(jié)疼痛劇烈,牽拉疼痛導致肢體屈伸困難,甚至不能近身,因畏懼他人碰撞而輕微移動也會加劇疼痛。陽氣虛衰不能固表而見汗出、氣短、惡風不愿去衣,陽虛水飲不化故見小便不利,水飲留注而見身體水腫。治療可選擇甘草附子湯,溫陽祛風化濕。
清·尤怡《金匱要略心典》
此亦濕勝陽微之證。其治亦不出助陽散濕之法。云得微汗則解者,非正發(fā)汗也,陽復而陰自解耳。夫風濕在表,本當從汗而解,麻黃加術湯、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其正法也。而汗出表虛者,不宜重發(fā)其汗,則有防己黃芪實表行濕之法。而白術附子,則又補陽以為行者也。表虛無熱者,不可遽發(fā)其陽,則有桂枝附子溫經(jīng)散濕之法。而甘草附子則兼補中以為散者也,即此數(shù)方,而仲景審病之微,用法之變,蓋可見矣。
清·吳謙《醫(yī)宗金鑒》
【注】
風濕相搏,身體煩疼重著,不能轉側者,濕勝風也。今掣痛不可屈伸,風勝濕也,掣痛不可屈伸,近痛劇,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皆風邪壅盛也,小便不利,濕內蓄也。身微腫者,濕外搏也。以甘草附子湯微汗法,祛風為主,除濕次之也,此上二條,皆詳風濕之義,以明風濕之治也。
清·高學山《高注金匱要略》
此條當重看風字,癥則以汗出惡風為主,蓋以風為本,而濕為標者也。故方意君桂枝者,一則取其行營衛(wèi)之汗以解風,隨便令其領術附以解濕也。濕流關節(jié)而能化熱,風又為陽熱之邪,兩熱相持于骨節(jié),故煩疼也。風火之性,以動而張,故掣痛。風濕鼓滿于骨節(jié)之上下,故不得屈伸,并不可近也。風邪疏衛(wèi)表,故汗出。濕邪滯肺竅,故短氣。小便不利者,風濕以熱相得,而氣浮壅也。惡風者,汗出表疏,畏風所襲也。表疏惡風,故不欲去衣。微腫者,風濕阻滯其經(jīng)氣之應,此風因為重,故于甘草、術、附溫脾燥濕之外,不得不遵桂枝以解其風濕耳。
清·黃元御《金匱懸解》
濕流關節(jié),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濕土干郁,肺金不得降斂,故氣短而汗泄。肝木不得升達,故水阻而尿癃。陽遏不達,則惡風寒。氣滯不通,則見浮腫。甘草附子湯,甘草、白術補土而燥濕,附子、桂枝暖水而疏木也。
清·曹穎甫《金匱發(fā)微》
此與上節(jié)并見太陽篇,于《傷寒發(fā)微》中言之已詳,茲復略而言之。蓋水與濕遇寒則冰,遇熱則融,此理之最易明者也。風濕相摶,至于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此可見寒濕流入關節(jié),表里氣血隔塞不通(此與瘡瘍作痛略同,蓋氣血以不通而痛也)。不通則痛,此證暴發(fā)為濕,積久即成歷節(jié)。汗出短氣,亦與歷節(jié)同。濕猶在表,故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不似歷節(jié)之純?yōu)槔镒C。風陽引于外,故小便不利。惟證情與歷節(jié)同源,故方治亦相為出入。甘草附子湯,用甘草、白術、桂枝,與桂枝芍藥知母同。用熟附子二枚,與烏頭五枚、炙草三兩同。惟一身微腫,似當用麻黃以發(fā)汗。仲師棄而不用者,正以濕邪陷入關節(jié),利用緩攻也。否則發(fā)其汗而大汗出,風去而濕不去,庸有濟乎。
清·沈明宗《張仲景金匱要略》
此陽虛邪盛之證也。風濕傷于營衛(wèi),流于關節(jié)經(jīng)絡之間,邪正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陰血凝滯,陽虛不能輕蹺,故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也。衛(wèi)陽虛而汗出,里氣不足則短氣而小便不利。表陽虛而惡風不欲去衣,陽傷氣滯,故身微腫。然表里陰陽,正虛邪實,故用甘、術、附子助陽健脾除濕,固護而防汗脫。桂枝宣行營衛(wèi),兼去其風,乃補中有發(fā),不驅邪而風濕自除。蓋風濕證,須識無熱自汗,便是陽氣大虛,當先固陽為主。
清·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
傷寒合風濕而病,上既詳言之矣,若其病較劇者,用藥亦須較緩,今風濕相搏,業(yè)已深入,其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此風寒濕三氣之邪阻遏正氣,不令宣通之象也。汗出短氣,小便小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榮氣衛(wèi)氣三焦之氣俱病,總由于坎中元陽之氣失職也。務使陽回氣暖,而經(jīng)脈柔和,陰氣得煦,而水泉流動矣。以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承上節(jié),言風濕相搏,在外者,利在速去,深入者,妙在緩攻。師恐前方附子三枚過多,其性猛急,筋節(jié)未必驟開,風濕未必遽去,徒使大汗出而邪不盡耳,故減去一枚,并去姜棗,而以甘草為君者,欲其緩也。
劉渡舟《金匱要略詮解》
本條是論述風濕病陽氣虛辯證論治。病人感受風寒濕邪,三邪盛于關節(jié)體表,而陽氣復虛,故見骨節(jié)疼痛,而又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魂柼摬荒芄瘫韯t汗出短氣;寒濕盛而陽不化,故又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此乃陽虛而邪氣盛的反映。
治宜甘草附子湯,助陽溫經(jīng),益氣化濕。方中甘草、白術健脾化濕;附子、桂枝溫陽通氣,宣行營衛(wèi)、化濕散風。本方扶正祛邪,補中有發(fā),溫陽益氣,對風濕性心臟病起到正邪兼顧的作用。
胡希恕《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
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掣痛就是牽掣著痛,也是這拘攣痛,而不得伸屈,他拘急的相當厲害,想彎想伸都很困難,就是拘急痛啊,這個痛比上面厲害啦。近之則痛劇,你不用說翻身了,這人靠近他就感覺痛的不得了,他怕人家碰,這說明痛得厲害呀。汗出短氣,汗出,表虛證。短氣,這里小便不利嘛,他這個是氣沖的關系,這個氣上沖擊胸,所以呀這個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胃有停水,人就短氣,胃中有留飲,微者短氣,甚者心悸啊,這是這個書上的,后頭有。由于這個水不下行,它就向上,在胃的時候人就短氣,是由于氣上沖。惡風不欲去衣,這個惡風得厲害,表虛,由于汗出嘛。不欲去衣,這也是入于陰寒的狀態(tài)了,《傷寒論》上就有,外邊有熱,但不欲去衣,寒在骨髓,是真寒。這就說明是入了陰證、陽虛證了。那么汗出也多,惡風也甚,甚至不欲去衣,那么這個陰寒啊比上面那個甚,所以痛的也較厲害,也感覺上沖,那么或身微腫,濕也比較重。
這個用甘草附子湯,它由桂枝甘草來的。在《傷寒論》有個桂枝甘草湯,就這二味藥,所以這個方子主要治上沖、心悸,桂枝治氣上沖。那么這一段就是氣上沖的厲害,水不得下行,所以身上也多濕,胃里也有停飲、停水,所以他短氣,你們這個就用桂枝甘草湯的基礎,另外加術、附。那么就是氣上沖的較突出,而濕也比較重,但是身體不沉重,可見組織里的水不是太多,短氣是里頭有濕,所以陰寒也比較重,這個脈不用說,更虛數(shù)了。這就桂枝甘草湯證,而有關節(jié)痛這種風濕相搏,可以用這個方子。上面那個是桂枝去芍藥的基礎上加附,如果濕重也得加術。他這個書就是這個樣子,這段就偏于濕,那段就濕比較少,你擱在一起看就知道了。
如果它或身微腫的,里頭又短氣,無論是內濕外濕哪多,這個術是必要的,因為附子一味藥它也治痹痛,如果濕輕輕的話,用它一個藥也行,這指的是陰寒的狀態(tài)啦,在急發(fā)作的時候沒有附子證你不能擱,像前頭那個麻黃加術湯啊、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啊,用那樣的方子。已轉到陰虛證了,就是陰證的虛證,那你必要配伍附子不可,這兩段全是這樣,但用法有些出入。我們遇到疾病,它不是恰好的,像桂枝甘草加附子、蒼術,也是用蒼術。在臨床上呢,桂枝湯加術附這種辦法,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我們運用得機會最多,一般慢性關節(jié)痛啊,脈不是浮的,日子也較久了,大概就是這類方子,等都講完了,再談談這治風濕的這些東西。
他這個方劑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也都是得微汗,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這個能食可見以前他不能吃,這個寒盛啊他不能吃,等吃這個藥之后他能吃了,可是呢還煩,這病還沒完全好呀,就不要再給他吃一升了,給他吃五合,就是開始吃一升,怕這附子吃多了,也可以少吃點,吃六七合為妙。這就是任何一個方劑我們在應用上啊,古人它一起熬出來分幾回吃,它跟吃多吃少有關系。跟一次用量有關系,同是一個方劑,量大與量小這是大有問題啊,所以要謹慎,把量小一點,小一點不合適,再慢慢增也沒有關系。他這就是恐一升多,一回吃一升多,一升就是一碗呀,這恐怕太多了,那么可以吃六七合。
他這地方呀把濕講完了,濕呀它有兩大種,一種講里濕,濕由里邊發(fā)生的,由于小便不利,那么里面停濕,停濕就出什么問題呢,就是發(fā)狂,發(fā)狂他沒詳細講,后頭在黃疸那篇里講,到那詳細講了。那另外也有濕痹,只是濕也能得濕痹,那個濕痹同我們這個治風濕的辦法也大致相同,所以也沒單獨提出治法來,這是一種。另外一種是風濕,什么叫風濕啊,古人認為由風邪有濕氣,也就是人素有濕,你要得了外感了,那就出了這個風濕的情況。原因呢,他在里頭說了,汗出當風呀,或久傷取冷所致,這都值得用于參考。那么古人至于說那個外邊受邪風等等的呀,也值得我們研究,但這個規(guī)律是肯定的。所以他說的這些治療呀,在這個開始得病的時候,在急癥的這個階段,只是用發(fā)汗藥加上祛濕的藥就行了,如麻黃加術呀、麻黃甘草湯加杏仁、薏苡仁啊,就行了,在這里都舉了例子。那么如果日久了,他轉入陰證而虛,虛極了才轉入陰證,那就得加附子,有濕還得加術。所以上面把濕啊大概都交代了,但這還是不夠的,咱這章講完了,下次我再詳細說一說。
繼承和發(fā)揚中醫(yī),是我們的責任!
版權說明
版權說明:本文部分內容摘自《金匱要略詮解》,作者/劉渡舟;《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講述/胡希恕。轉載旨在傳播中醫(yī)文化知識,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協(xié)商。文中《子恒試注》部分為原創(chuàng)內容,轉載請說明出處。
全章內容
第1條: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第2條: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第3條:太陽病,發(fā)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第4條:太陽病,發(fā)汗太多,因致痙。
第5條: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fā)汗,必拘急。
第6條: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fā)汗,汗出則痙。
第7條: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fā)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發(fā)其汗已,其脈如蛇。
第8條: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第9條: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第10條:痙病有灸瘡,難治。
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第13條: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第14條:太陽病,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第15條: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身色如熏黃也。
第16條: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第17條: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第18條: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第19條:濕家病身疼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第20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條: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膳c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第24條: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第25條:太陽中暍,發(fā)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fā)其汗,則其惡寒甚;加溫針,則發(fā)熱甚;數(shù)下之,則淋甚。
第26條: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第27條: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熟讀成誦
第24條: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