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上,看到博主@玉米湯圓的故事,讓人很無奈:
畢業(yè)后,她考上了公務員,又讀了在職研究生,5年前買了房,卻沒有錢裝修。
這幾年攢夠錢,房子也快裝修好了,打算過段時間就接媽媽去住新房子。
沒想到,媽媽因生病,行動越來越不方便,生活需要有人照顧。
博主請了一個多月的假照顧媽媽,假用完了,又只能請親戚幫忙照顧了一段時間,但媽媽還是沒有恢復。
無法負擔護工的她,只能無奈地將媽媽送到養(yǎng)老院住一段時間。
她說,雖然心知肚明,養(yǎng)老院會有很多不上心的地方,但是她沒有別的選擇。
玉米湯圓的故事,無疑是如今獨生子女的真實寫照。
當父母老去,需要照顧,卻沒有人和你一起做決定,沒有人搭把手,沒有人一起負擔護工費。只能獨自一人,在父母和工作中,疲于奔命,又無可奈何。
從1980年開始執(zhí)行計劃生育,到2016年開放二胎,全國誕生了1.76億的獨生子女。
現(xiàn)在,這一數字已經接近2億。
當父母已老,子女尚小,自己卻沒有可以依靠的人,真可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只能獨自扛下所有艱難,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30多歲的土豆姐,是家里的獨生女,結婚后,孕育了一對兒女。
平時上班,孩子有老人幫忙看護,生活還算平靜。
然而,去年10月,婆婆在體檢時查出了肺結節(jié),需要手術治療。
丈夫忙于工作,只能她一人帶著婆婆前往醫(yī)院手術、復查、陪護。
每一次去醫(yī)院,她都覺得身心疲憊。
今年年初,她的母親也查出患了疾病。
整個生活,就如同發(fā)生了360度的變化。
她每天輾轉在醫(yī)院、公司和家里,疲憊不堪。
“如果我跟老公都不是獨生子女,如果有個兄弟姐妹有多好,只想有個親人可以分擔,可以商量?!?/strong>
她時常覺得自己處在崩潰的邊緣,但也只能接受現(xiàn)實,強行打起精神,去迎接每天的挑戰(zhàn)。
《生命緣》紀錄片中,30多歲的獨生子孔旭,讓無數人為之淚下。
家中4個老人,1個孩子,生活本來就比較拮據,可惜無情的命運沒有放過他。
剛過完年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因為生病而住院了,還沒等母親好轉,丈母娘也住進了醫(yī)院。
緊接著,他接到了老家的電話,從小疼愛他的姥爺去世了,還沒等他從悲傷中回過神,父親又病了。
醫(yī)生告訴他,已經做過兩次心血管手術的父親,這次是一場“可能回來,也可能回不來”的手術。
病房里,他強笑著照顧父親,給父親喂飯。
面對記者,他再也不能忍耐,掩面抽泣,大滴的眼淚掉在飯里。
“我現(xiàn)在特別想找一個地方,大哭一場,宣泄一下心里的壓力?!?/strong>
沒有兄弟姐妹的他,凡事只能靠自己,就連崩潰,都要躲著父母,以免他們擔心。
曾有人說:“人生就像風中的啤酒瓶,撿起這個倒下去那個,風大一點就全倒了,還嘩啦啦亂響。”
但又有什么別的辦法呢?
不管壓力多大,我們仍舊只能迎頭面對。
因為,獨生子女的身后,沒有別人。如果自己堅持不住,父母和孩子,又該怎么辦呢?
2018年,一張名為《獨生子》的照片,入選了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
一間普通的病房里,兩張病床中間,一個身穿藍衣的男人坐著,左手邊躺著媽媽,右手邊躺著爸爸。
他的身后,可能還有堆積如山的工作,有需要照顧的岳父母,有工作繁忙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
這個脆弱的背影,是你,是他,也是我,是所有的獨生子女們。
在現(xiàn)實的無奈中,我們只能讓自己變得強大,逼自己獨當一面。
前兩天,陪領導吃飯,發(fā)現(xiàn)原本愛喝酒的他開始控制起來。
他說:“以前剛工作的時候,覺得自己年輕,酒量好,為了業(yè)績總是陪客戶連臺轉,幾乎是泡在酒桌上,常常喝到斷片。
這幾年,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越發(fā)覺得身體的重要,不敢生病。于是開始將喝酒改成喝茶,煙也不抽了。”
作為獨生子女,家里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
為了支撐起整個家,他們不敢貧窮,不敢生病,不敢死,也不敢崩潰。
壓力,讓很多獨生子女覺得,只有努力賺錢,才能有所保障。
他們背井離鄉(xiāng),在大城市打拼,和父母的距離,又成了新的問題。
黃橙是獨生女,在北京讀完大學后,進入了一家大廠,靠自己買了房和車。
疫情3年,她幾乎沒回過東北老家。
去年十一,因為太掛念父母,她便臨時決定,回了趟老家。
回家后,她卻發(fā)現(xiàn)媽媽正在住院。
爸爸媽媽都沒有想到她會突然回來,一下子有些緊張,爸爸安慰她是小毛病,讓她回去上班。
但黃橙找到醫(yī)生,刨根問底,才知道母親得了卵巢癌,并且有了擴散的跡象,需要將病變部位切除以后,再看情況決定后續(xù)治療方案。
黃橙請了所有能請的假,陪母親做了手術。
然而,即使她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工作,還是耽誤了很多項目。
年初,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她辭去了工作,將北京的房子也轉賣了,回到了老家。
她說:“父母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現(xiàn)在是我回饋的時候了?!?/strong>
如今,很多人為了更好的生計,遠離老家,遠離父母,在大城市中打拼。
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父母生病,卻無人照顧。
而父母,也常常因為心疼子女,害怕打擾到他們,生病也隱瞞著。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
網友在異地工作,父母一直跟他說家里很好,不讓他回家。
有一次,他瞞著父母,偷偷回到家中,才知道,父親因為中風,嘴角都歪了;母親扭傷了腰,行動變得困難。
看見兒子進門,正在吃飯的母親委屈地哭了起來:“誰讓你回來的,不是告訴你一切都好么?”
在我們年少時,父母將最好的留給我們,他們年老后,卻怕我們擔心,給我們添麻煩。
即使受到傷病的困擾,為了不影響孩子工作,也總是報喜不報憂。
父母可以這樣,但作為兒女,我們不能坦然接受。
為此,有人在國外打拼十年后,千里迢迢把父母接到身邊。
卻沒想到,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看不懂電視,沒有朋友和娛樂,與其說過來養(yǎng)老,卻更像只是為了陪自己的孩子。
老家山東的楊阿姨,被女兒女婿接到了北京一起生活。
然而,在女兒家,楊阿姨看著小兩口,總有一種在別人家做客的感覺。
即使女婿對她尊敬有加,親密地跟自己的母親一樣,楊阿姨還是覺得渾身不自在。
女兒女婿很忙,幾乎很少在家。
而高樓大廈間,左右鄰居不再是熟悉的朋友,楊阿姨只能在樓下跟小區(qū)的老太太們打交道,卻總覺得格格不入。
大多數時間,不怎么會使用手機的她,只能無聊地坐在家里發(fā)呆。
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她變得畏畏縮縮,無所適從。
而這,正是很多被迫離家養(yǎng)老的老人的真實寫照。
撒貝寧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談及過這個話題。
前些年,他也曾將父母從老家武漢接到北京。
那時的他,想著既然已經有這個能力,把父母接過來,也才能安心。
但是,他工作繁忙,即使將父母接到北京,相聚的時間也并沒有多少。
這讓到了北京的父母,不僅見不到孩子,也斷了自己的社交圈。
大多時間,兩老口只能在家里四目相對。
在大城市打拼的獨生子女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要么把父母接到身邊,卻不得不讓他們離開熟悉的地方,過得拘謹又不自在。
要么把爸媽留在小鎮(zhèn)和農村,異地養(yǎng)老,一旦父母生病,距離就成了最遙遠的阻隔。
拿起工作,就陪不了家人,放下工作,就養(yǎng)不起家人。
怎么平衡工作和父母的關系呢?有人提出了請護工照料。
然而,請護工照顧父母,就必須背負經濟壓力。
這些年,人工價格很貴。
在廈門某家政服務平臺,搜索長期護工,價格幾乎都在5500-7000每月。
護工的工資,加上父母的其他開銷,一個月最少也要一萬多。
而大多數人的月薪,卻不到一萬。
筆者的老家,是湖北的一個小縣城,請一個有經驗的長期護工的價格,也在3500元以上,比當地的平均工資,還高出不少。
前段時間,有位北京大爺上了熱搜。
獨自居住在公租房,癱瘓在床的他,半年罵走了20多個保姆。
這些保姆,都是他的獨生女兒請回來照顧他的。
而大爺每次生氣的理由,都是一些小事,不懂打豆?jié){、洗碗廢水、玩手機……
后來大爺干脆就說,請100個保姆,100個保姆都是這樣,干脆就不雇了。
很多人都說這個老人刁鉆和挑剔,但實際上,大爺罵跑保姆的背后,也是心疼每個月6000多的支出,想替女兒省錢。
高昂的保姆費用,成了子女身上的重擔,難以承受。
那把父母送到養(yǎng)老院呢?問題也很難得到解決。
根據鳳凰周刊的調查,目前各類養(yǎng)老院的收費標準,有如下幾個區(qū)間。
北京西城區(qū)的一家中端民營養(yǎng)老院,采用“押金+月金”的模式。
想要入住,需要根據老人的狀態(tài),一次性繳納200-300萬的押金,另外,每個月還要繳納近7000塊的租金和餐費。
而在全國各地都有養(yǎng)老院的泰康之家,入門費20萬,押金70到230萬。
一個月的租金加飲食,最便宜也要接近1萬塊,一年下來,就要11萬左右。
公辦養(yǎng)老機構,雖然便宜很多,但每年的床位有限,很難能住進去。
深圳有一個網友,在為父親考察養(yǎng)老院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家價格便宜、條件不錯的公立養(yǎng)老機構,每年接收入住人數100人,卻有超過2000名老人在排隊。
也就是說,從當時算起,他的父親要等20年才能住的進去。
北京的一家公辦養(yǎng)老院,單間每月僅2250元,入住卻要排隊等100年。
從出生開始就預約,到死也住不進去。
“孝順”漸漸成了一種奢侈品,成本變得高昂。
這幾年,獨生子女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日益凸顯,政府也一直在尋找解決的方法。
每一年,都在提高獨生子女的補助標準。
很多省市都頒布了獨生子女的陪護假。
但是,大部分的壓力,還是落在了子女的頭上。
39歲的伍明明,父親早喪,幾年前,母親因為中風癱瘓,需要有人照顧。
在家具廠上班的他不得不買了輛二手小貨車,每天帶著母親上班。
白天,他將母親安置在車上,準備好吃喝,工作閑暇就會去看看母親。
幾年后,他覺得母親每天都要在車上坐十幾個小時,會很不舒服。于是他便辭掉了工作,靠著早期學到的電焊技術,在家門口開了家五金店。
但即使是在家里,只要出門工作,他也會帶著母親。
雖然生活仍有諸多不便,但他仍樂在其中,他說:“這么多年都習慣了,媽媽在身邊,我的心才踏實?!?/p>
豆瓣上,近9萬網友組成了“獨生子女養(yǎng)老交流群”。
其中,關于父母養(yǎng)老最熱門的,是討論如何買保險。
隨著父母年邁,健康問題最為棘手。很多人建議給父母買保險,以緩解經濟壓力。
也有人,給遠在家長的父母裝上監(jiān)控攝像頭。想父母,就通過攝像頭看看他們在做什么,和他們聊天。
有人給父母買智能手表手環(huán),隨時可以監(jiān)控父母的健康狀態(tài)。
博主@洛奇人為了讓家里的父母住的很安心安全,對父母住的房子進行了二次裝修。
將廁所的蹲坑,換成了智能馬桶;隔出一間小小的淋浴室;花了幾千塊,在浴室和廁所貼了日本地板膠,減少父母滑倒的風險。
遠在國外的小李,則選擇每個月給父母采購生活物資:橄欖油、鮮魚、藜麥、獼猴桃……
為了讓父母保持健康,小李每天打電話催他們鍛煉身體。
剛開始,父母很不習慣,總是打電話說別買了,不愛吃,都浪費了。但漸漸的,也養(yǎng)成了健康飲食和鍛煉的習慣。
獨生子女,是幸福的一代,獨享父母的寵愛,也注定是艱難的一代,只能靠一個人撐起整個家。
這是歷史造就的困局,是這個時代的困局。
我們能做的,或許只能多一些陪伴,多一些關注,也多一些未雨綢繆。
愿全天下的父母,都能夠老有所依,也愿全天下所有的孩子,能夠從容陪父母過完一生。
作者:進擊的苯
編輯:楨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