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魚爸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孩子對世界是充滿好奇的。
他們今天喜歡這個東西,明天可能又對另外一樣東西愛不釋手。
有一天他跟你說,“媽媽,我真的想彈一下鋼琴,因為我覺得我們老師好厲害?!?/span>
媽媽當然是心花怒放,“天啦!我的小寶貝是不是有音樂細胞,趕緊讓他去學?!?/span>
結(jié)果等你哪天拉著孩子說去報名的時候。
孩子卻止步不前,很無奈地跟你說:“我不想學?!?/span>
“不是你自己說要學嗎?”
“我只是說說而已,我不想學”
這時父母的心估計就要打鼓了。
但這還不是最遭罪的。
當有一天跟其他的父母一交流。
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沒有“一技之長”,內(nèi)心就滿是焦慮的陰霾。
“不能輸,因為輸不起!”是很多父母對自己的要求。
也會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給孩子報興趣班,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孩子報興趣班,跟父母有什么關(guān)系?
首先是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興趣的影響。
為什么有的家庭成為了書香門第之家。
而有的家庭幾代人都鉆研藝術(shù)。
除了遺傳的因素之外,我想最大的決定因素就是家庭環(huán)境。
假如一個家庭里,爺爺喜歡書法,爸爸也喜歡書法。
平常生活里會有切磋交流。
小家伙如果看到,聽到,也會去嘗試。
然后長輩悉心教導,非常容易進門。
而有的孩子,甚至會表現(xiàn)出極高的自我學習能力。
孩子在不經(jīng)意中就掌握了那些甚至沒教過的本領(lǐng)?
其實這不一定是天才,而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的能力。
蒙臺梭利把孩子這種自我學習的能力,稱為“吸收性心智”。
她認為“當孩子與某個環(huán)境接觸,這個環(huán)境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會被孩子吸收,這種能力與生俱來”。
這時你就會知道,為什么有的孩子喜歡閱讀,而有的孩子為什么喜歡玩手機游戲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
小小魚已經(jīng)是一條小書蟲,但是見到我盯著手機玩。
他必定會在身側(cè)悄悄觀看。
如果我玩游戲,那他也會找另一部手機,打開在上面玩。
而我若是晚飯后在沙發(fā)上看書。
他也會搬來一本書,在我的身邊坐著,很認真的看著。
那時整個屋子里靜悄悄的。
只聽到書本翻頁的聲音,感覺很美好。
其次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將自己的夢想放在孩子身上。
給孩子報興趣班,很多父母就糾結(jié)了。
報英語?因為要提前打好英語基礎(chǔ)。
可孩子明顯地不情愿,只是不好意思說不。怎么辦?
報鋼琴?高雅而有格調(diào)。
但是孩子就是喜歡架子鼓,怎么辦?
報書法班?要加強國學修養(yǎng)。
但孩子更喜歡籃球,怎么辦?
父母的心愿總是跟孩子的選擇相沖突。
這時,到底該聽誰的?
記得我第一次拿著兒子帶回家的興趣班宣傳單。
上面有近20個項目,都是放學后學1個小時,想想報一兩個也挺好。
當然,我自己心里早就有了選擇。
但還是讓兒子去選。
果然沒有一樣跟我對得上。
但我最后還是在選擇的時候聽他的。
讓他自己做主。
只是我跟他說:“選擇的時候你做主,你要為自己選擇的東西負責,堅持下去,好不好?”
他很認真的點了點頭。
后來他沒有說過要放棄,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呀!
父母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嗎,一定讓孩子體驗到自主性。
這就滿足了孩子的自主感,讓他有自己做主,自己負責的感覺。
父母的支持對孩子興趣的維持有很大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興高采烈地報興趣班,沒幾天就不想去了。
這時孩子抱著你的大腿,用渴求的小眼睛看著你說“我真的不想去,太累了?!?/span>
大部分心疼孩子的媽媽就會猶豫了。
“是不是我給他報錯了?”
“是不是我太焦慮了,孩子不應(yīng)該去學這么難的課?”
然后,為了孩子的快樂,隨孩子的意放棄了。
我們常常說要尊重孩子。
但是尊重孩子不是讓孩子任意妄為,也不是什么都順著孩子。
假如孩子不想學,就馬上放棄。
那這父母做的也太簡單了。
只要掙足夠的學費就好了。
有什么辦法能讓孩子堅持下去?
我覺得答案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支持。
這種支持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是為了攀比或者帶功利目的的支持。
當兒子有一天學完國際象棋回家的時候。
聳拉著腦袋,但還是沒有說不想學了之類的話。
但是我能感受到他有一種挫敗感。
因為老師叫他上去解題,沒有一道做對,甚至蒙在那里不知所措。
我覺得一定要做點什么才行。
然后我自己買了教材自學。
有一天晚餐后坐在桌子前,擺好棋跟兒子說:“來,老爸陪你下。”
“爸爸,你不是不會下嗎!”
“是啊,但是爸爸這幾天學習了一點,還需要你多教教我,好不好?”
他高興地跑過來,告訴我如何擺棋,如何走棋。
像極了一個自信滿滿的小師傅。
然后我陪他一起練習,學技巧。
老師說他進步神速,他也變得自信許多。
這就是我們給他支持的結(jié)果吧。
所以說,父母給孩子盡心的支持和榜樣。
是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另外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要記得讓孩子得到滿足感。
這種感覺通常有兩種獲取的途徑,一種是從內(nèi)獲取,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覺得自己厲害,有能力;還有一種從外部獲取,比如父母真誠地肯定和鼓勵。
讓他從自己學得的本領(lǐng)中覺得自己是很棒的。
這種內(nèi)在的認同能讓孩子保持學習的信心。
很多父母一定有一個疑問。
興趣班一定要報嗎?
這個答案要根據(jù)自身的情況來看。
首先還是不要太依賴于興趣班。
因為孩子的興趣是多樣的。
不可能每樣都報一個班。
而且有的孩子上了興趣班之后,興趣反而被消滅了。
有一位媽媽說:女兒每參加一個興趣班,就消滅了一個興趣。
本來喜歡下圍棋,但是去了興趣班后,回來碰都不碰了。
所以不要過于依賴興趣班來發(fā)展孩子的能力。
還有的興趣,根本不是在興趣班培養(yǎng)出來的。
反而是從小在家里由父母的陪伴引導形成的。
比如孩子的閱讀興趣。
倘若不是媽媽從孩子幾個月的時候開始給她開始溫柔的朗誦。
從一兩歲開始一起玩互動書、游戲書。
從兩三歲開始講有趣而生動的故事。
那孩子到了幼兒園或者小學階段,肯定養(yǎng)不成閱讀的習慣。
在堅持親子共讀的過程中。
很多媽媽收獲了愛閱讀的孩子。
而孩子呢?
收獲了一個新的世界,一種奇妙的體驗,一種學習的方法。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對一件事有興趣非常簡單,人人都能做到。
但是能一直堅持下來的人就少了。
這應(yīng)該就是杰出和平庸之間的分水嶺。
讓孩子學會堅持的品格,甚至比他學會一門才藝更為重要。
因為這種品格會讓他受用一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