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廈老師的《人紀》分為《針灸大成》,《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黃帝內(nèi)經(jīng)》,《傷寒論》,《金匱》五部分,這個順序也是老師建議的學(xué)習(xí)次第。
筆者聽的過程中記錄了筆記,發(fā)出來意在分享給相同愛好的同學(xué),一起學(xué)習(xí)一起進步,但筆記難免參雜個人理解,希望讀到本篇的朋友都是看過視頻的。
對應(yīng)視頻《針灸大成4》1:30:58-2:29:41(視頻編號依據(jù)為公號百度網(wǎng)盤分享的DVD)
手太陽小腸經(jīng)流注時間
流注時間是13-15點。倘若有人吃過午飯很累,昏昏沉沉到三點后才精神,就是小腸有問題,小腸有問題倒不見得是病,只是比較虛弱。這種按照時辰發(fā)病的,就取俞穴或者榮穴治療。
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屬陽火,陽火來自陰火,陰火就是心臟;心臟在上面,產(chǎn)生的熱量給小腸?!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心臟遺熱給小腸】,這個【遺】字用得很好,就是說心臟的熱轉(zhuǎn)移(通過腸動脈)給小腸。所以心臟小腸相表里。
關(guān)于書中【大腸上口,小腸下口,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渣碎流入大腸】這一說法比較淺,理由如下:
小腸消化食物變成水和渣,殘渣到大腸,小腸的火在大腸下面燒,水在上面煮,水變成蒸汽回流到肺,也是口中唾液的來源,也是金生水的原理。
肺臟一部分水變成唾液;一部分水受到心臟的熱,運動之后,身體發(fā)熱,熱脹冷縮,毛孔打開,汗液排出,所以心主汗;還有一部分會慢慢入腎再進入膀胱最終變成尿液排出。所以流汗多了,身體水分變少,尿液就會變少。
膀胱中的小便去處有兩個,一個是從腎臟經(jīng)過輸尿管來到膀胱最終通過尿液排出,西醫(yī)也是這么認為的;
中醫(yī)認為三焦為水道,三焦就是臟腑之間的油網(wǎng),三焦和膀胱連在一起,當小腸和膀胱貼在一起的時候,尿液積累在膀胱,小腸很熱會把膀胱里的水氣化,氣化之后膀胱受熱膨脹,像皮膚的毛孔一樣也會出現(xiàn)很多小孔,就會有很干凈的水從小孔里流出來,這個水會流到肝臟,幫助清洗肝臟,這就是水生木的原理。
如果小腸溫度不夠,膀胱里的水就是冷的,無法氣化進入三焦系統(tǒng)。這是簡單的原理,后面講黃帝內(nèi)經(jīng)會更詳細。
總結(jié):腎里的水到膀胱因小腸溫度高,把膀胱的水氣化,干凈的水才能回流到肝臟,濁水會排出體外就是尿液。
膀胱到底有沒有上口?
把豬的膀胱拿出來看,沒有明顯的上口。是因為那是死掉的膀胱。人的膀胱受熱的時候就如同皮膚毛孔,膀胱上也會有很多小孔打開,排出干凈的水回流肝臟,這就是上口。但解剖時候看不到,如同人死了皮膚的毛孔不會打開一樣,所以西醫(yī)從解剖學(xué)的角度看膀胱是沒有上口的。中醫(yī)是研究活人,認為膀胱有上口。
手太陽小腸經(jīng)循行圖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的十九個穴位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后溪數(shù),
腕骨陽谷養(yǎng)老繩,支正小海外輔肘,
肩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風(fēng)曲垣首,
肩外俞連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
銳骨之端上顴髎,聽宮耳前珠上走。
手太陽小腸經(jīng)的井榮俞經(jīng)合穴
1.少澤穴-井穴
少澤穴定位如下圖,一目了然,小指指甲蓋旁邊就是。教科書術(shù)語是小指末節(jié)尺側(cè),指甲根角上方0.1寸。
井穴一般用來針刺放血。
2.前谷穴-榮穴
老師的定位法是握拳,如圖的那條橫紋處就是前谷穴。教科書的說法是:第五掌指關(guān)節(jié)尺側(cè)遠端赤白肉際凹陷中。
此處下針時候盡量下骨和肉的中間,緊貼骨或者肉都會很痛,位置又不對,下針角度是直針。下針時候也是讓患者手握拳,但不要握太緊。
前谷穴是奶水不足時候很好用的穴,看穴位的名字【溝谷山陵】,谷就是山谷,水在山谷里,所以前谷穴可以幫助出奶水。
下午1-3點精神不好也可以用前谷,但是前谷穴有點痛,也可以用俞穴后溪。
3.后溪穴-俞穴、母穴
老師的定位法依舊是握拳,如圖的那條橫紋處就是后溪穴。教科書的說法是:第五掌指關(guān)節(jié)尺側(cè)近端赤肉白際凹陷中。
二間三間、前谷后溪這幾個穴位都是要握拳取穴、下針。
身上的督脈后溪在管,任脈是列缺在管,奇經(jīng)八脈每一條都有一個穴道在管。
后溪也是小腸經(jīng)的母穴,可治療虛癥。比如有人脊椎骨痛可下后溪。一般肩頸有問題多取后溪穴。判斷虛實,初痛為實取子穴,久痛為虛用母穴。
4.腕骨穴-原穴
腕骨穴的定位老師讓握拳,先摸到下圖圓圈里的小天星骨,這個地方皮膚包裹看不出來,但一摸能摸到一個凸起,老師說叫小天星骨,腕骨穴就在這里。教科書的說法是:第五掌骨底與三角骨之間的赤白肉際凹陷中。
原穴沒有虛實之分,虛實都可以在這里治療。
5.陽谷穴-經(jīng)穴、本穴
陽谷穴定位如下圖,教科書的說法是:尺骨莖突和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
以后介紹本穴治療法則會用到陽谷穴。
6.養(yǎng)老穴-郄穴
只有如下圖老師示范的角度才能找到養(yǎng)老穴。教科書的說法是:腕背橫紋上1寸,尺骨頭橈側(cè)凹陷中。
養(yǎng)老穴是我們遇到的頭一個治療眼睛的穴位,比如視物不明、白內(nèi)障、近視眼等。養(yǎng)老穴下針要淺,半寸就可。
養(yǎng)老透間使治療手不能擰毛巾
間使穴是心包經(jīng)上的一個穴,后面會講,針刺的角度如下圖,要用3寸針,一針下去手摸到間使穴的地方會有感覺,但不要完全透出來,感覺針到了就可以。針下去之后,左右捻一捻叫平補平泄,不留針,馬上起針,當場就有效果。
7.支正穴-絡(luò)穴
原穴、絡(luò)穴虛實都可以治療。同身寸的標準是病人的三指寬是三寸,二指寬是兩寸。
8.三個經(jīng)外奇穴-腸關(guān)、肝關(guān)、心關(guān)
如下圖,從腕骨往上3寸叫腸關(guān),再3寸肝關(guān),再3寸心關(guān)。這3個穴道在尺骨的下方,尺骨上方是小腸經(jīng)。
腸關(guān)顧名思義,把腸子關(guān)掉。比如吃完承氣湯要上廁所,遇上堵車,這時,男左女右按壓腸關(guān),按到不想上廁所為止。這個穴道也可幫助治療腸絞痛,如果腸絞痛下三陰交、公孫、關(guān)元、中極都沒用,那就下腸關(guān),當場見效。
肝癌到后期非常疼痛,西醫(yī)會開嗎啡給病人吃,中醫(yī)可以下肝關(guān),右邊痛下左,左邊痛下右,針下去平補平泄,痛感就會減輕。此外像肋間痛、肝病也可以下肝關(guān)治療。
心關(guān)就是治療心臟病的,虛實都可在此下針。
9.小海穴-合穴、子穴
小海是小腸經(jīng)的子穴,實癥可以在這里治療。比如疣,就屬于實癥,可下小海。小海1寸針就夠了,不用很長。
10.肩貞穴、臑俞穴
如果患者說肩膀痛,指的地方剛好是臑俞、肩貞的區(qū)域,這就是小腸經(jīng)的問題,問痛多久,痛三天就下小海(子穴),痛三個月就下后溪(母穴)。
這些穴道很少用到,但是可以幫忙做診斷。
在這里下針旁邊的骨頭很大,雖然碰到骨頭但不會扎到肺,這個穴位很少用,但要知道位置,幫助診斷。
12.秉風(fēng)穴、曲垣穴
找這倆穴之前要先介紹一下膽經(jīng)的肩井穴,肩井穴如下圖就在肩膀的正上方,很好找,肩井不可以重擊,可以下針但不可太深,因它是肺的最上端,下太深就扎到肺,引起肺氣腫。
找到肩井穴直下3寸就是曲垣穴,曲垣旁開兩寸就是秉風(fēng)穴。教科書的說法:秉風(fēng)在肩胛岡中點上方岡上窩中;曲垣在肩胛岡內(nèi)側(cè)端上緣凹陷中。
這倆穴也很少用,但要知道位置,幫助診斷。
找肩外俞穴要先找督脈上第一胸椎棘突下的陶道穴,陶道穴旁開4寸就是肩外穴,肩中俞穴是大椎旁開2寸。教科書的說法:肩外俞在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肩中俞在第7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2寸。這里肩外俞穴教科書和老師講的有1寸誤差。
下針時候,凡是背部的,怕扎到肺,下針方向是從身體內(nèi)側(cè)刺向身體外側(cè),斜刺,不可直刺,后面講膀胱經(jīng)的穴位都是這樣來下針。文革之前幾千年都是這樣針,文革后各種方向針的都有,我們不可以搞錯。
這倆穴主治肩膀酸痛,是就近取穴。項強可能是太陽中風(fēng)或溫病,也可能高血壓導(dǎo)致,還有可能瓣膜閉鎖不全導(dǎo)致,不論怎樣,項強都可以取這倆穴治療。
斜刺的時候是從3寸的地方下針刺到4寸的位置,正好碰到穴道(上述老師找穴位跟教科書有1寸的誤差,從下針手法上可以明白原因),針刺進去不是45度、75度,是大約30度。如果扎到穴道,會看到穴道周邊一圈粉紅,說明扎對了。
找天窗穴先要找到胃經(jīng)上的人迎穴,如下圖人迎穴的地方有個人迎脈能摸到,脖子上有兩條大筋,學(xué)名叫胸鎖乳突肌,人迎穴在大筋的前側(cè),旁開3寸就是天窗穴,旁開1.5寸是扶突穴。教科書的說法是:橫平喉結(jié),胸鎖乳突肌后緣。
天窗按照就近取穴原則可以治療喉嚨的問題。書上有寫治療痔瘡,實踐中一般不會扎這里。
天容如上圖在耳朵正下方,教科書的說法:在頸部,下頜角后方,胸鎖乳突肌前緣凹陷中。
一般頸部的穴位,下針很淺,5分就夠了。下針時,先用指甲切開動脈,從指甲旁邊下去,這樣不會針到動脈血管。
天容穴可以治療甲狀腺的問題。
老師說如下圖先找眼睛旁邊太陽穴附近的瞳子髎,瞳子髎正下3寸就是顴髎。教科書的說法:在面部,顴骨下緣,目外眥直下凹陷中。
知道位置就可,很少下針。偶爾會近取穴治療上牙痛。
如下圖,先找到耳屏的位置,耳屏旁邊嘴巴開合會時會摸到一條豎骨逢,這條逢上中下分別是耳門、聽宮、聽會穴,分別對應(yīng)三焦經(jīng)、小腸經(jīng)、膽經(jīng)。教科書的說法是:耳屏正中與下頜骨髁突之間的凹陷中。
耳門、聽宮、聽會,顧名思義是治療耳疾的,比如耳朵化膿、發(fā)炎、耳鳴都可下聽宮。
下針時候,患者要張開嘴巴,閉嘴時候是沒有聽宮穴的,下針以后要找個東西塞到嘴巴,要么下針后患者閉嘴,針就卡在骨縫里了。這3穴道都不需要留針太久,3-5分鐘即可,要么病人張嘴太久會牙關(guān)痛,也不需下很深,1寸即可,左右捻針,平補平泄,起針后耳鳴就會緩解。
麝香礬石散
像耳朵流膿化膿,常用噴劑,麝香礬石散或硝石礬石散。麝香無孔不入,再加礬石散可保持干燥,耳朵里只要保持干燥,沒有水分,發(fā)炎就去掉了。中醫(yī)治病的思路就是改變環(huán)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