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張家界市區(qū),寺廟建于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屬佛門五宗之臨濟宗,原管轄本境80余座佛寺,200余僧侶,常住僧侶達50多人。
1919-1943年,曾先后六次在普光禪寺舉行龍華大會,湘、鄂、川、黔數(shù)省近千名教徒在普光禪寺摩頂受戒,故有江南名剎之
譽。相傳500多年前,這一帶森林繁茂,古木參天,小地名叫白羊山。早在宋代,道家便在此建高貞觀,但規(guī)模很小,不成氣候。到了明代永樂年間的一天,駐永
定衛(wèi)指揮使雍簡在這山坡上看見一群白羊,便騎馬追趕,不料白羊一下鉆入土中,他感到十分奇怪,便命人挖掘,竟挖出了一堆白花花的銀子。他把這件事奏明當(dāng)時
的永樂皇帝,皇帝大悅,敕命就地取材建寺,并賜名普光禪寺。所以普光禪寺寺院大門上方的匾額寫著“白羊古剎”,后來,一些人借此風(fēng)水寶地,先后在普光禪寺
一帶建起了嵩梁書院、城隍廟和文廟等古建筑,統(tǒng)稱為白羊古剎。
普光禪寺整個建筑采用傳統(tǒng)斗拱和藻井結(jié)構(gòu),設(shè)計精巧、宏偉壯觀,由大山門、二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羅漢殿、觀音殿、玉皇閣、高貞觀、武廟、牌坊等組成
一個龐大的古建筑群,具有宋、元、明、清各朝的建筑風(fēng)格和特點
,同時融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于一體,普光禪寺是我國古代人民超凡智慧的結(jié)晶,在建筑和宗教方面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普光禪寺整個普光寺形成了集寺、觀、祠、坊、閣為一體和格局,這在國內(nèi)實不多見。有人參觀普光寺后即興題寫了一幅對聯(lián):“寺、觀、閣、祠、坊一體,儒、釋、道、文、武合流”。這十四個字是對 普光禪寺個性特點的最好總結(jié)。
普光禪寺
位于張家界解放路,始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據(jù)舊志載,此地原名白羊山,上古木蔽天。一日,駐永定邑都司雍簡,見白羊一群,逐之,一羊化白石入土中,掘之,獲金數(shù)瓷,悉以修廟,聞于朝,敕名“普光禪寺”。據(jù)考證,該寺比北京故宮早建7年,比武當(dāng)山金殿早建3年。普光禪寺屬佛門五宗之臨濟宗,原管轄大庸80余座佛寺200余僧侶。1919~1943年,曾先后6次在這里舉行龍華大會,湘、鄂、川、黔數(shù)省近千名佛教徒云集這里摩頂受戒,故有江南名剎之譽。
普光禪寺建筑采用傳統(tǒng)斗拱和藻井結(jié)構(gòu),設(shè)計精巧,宏偉壯觀。全寺主要建筑有大山門、二山門、大雄寶殿、羅漢殿、觀音殿、玉皇閣、高貞觀等。
大山門磚木結(jié)構(gòu),通面寬15.6米,進深7.8米,正門為雙檐歇山頂, 左右兩側(cè)小門為單檐,正門上楣浮雕、金字匾額“普光禪寺”。墻壁上飾以浮雕、彩繪圖案。前檐斗拱,出檐較為深遠。進門左右有哼哈二將,其勢威猛。因門建筑位置較高,造型莊嚴(yán),雄姿遠近可見。二山門,占地136.8平方米,高7.2米,抬梁式建筑,單檐歇山頂。三開間,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過廳,左右兩廂分列四大金剛,造藝同前。
大雄寶殿 系普光禪寺主建筑。單檐歇山頂,通面寬26.5米,進深 12米,高9米,全殿共5間,占地365平方米,正門上楣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補初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巨匾。前檐為廊桿,兩根檐雕金色盤龍,張牙舞爪,極盡吒咤風(fēng)云之勢。前壁門扇精刻釋迦牟尼,鑒真東渡,唐僧取經(jīng)等古代佛教人物故事。檐閣內(nèi)外均采用重昂式斗拱。大門隔扇,沿檐柱開設(shè),為一般寺觀所少見。殿內(nèi)寬敞明亮飛禽走獸和佛門典故,絢彩斑讕,富麗堂皇。正座塑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佛像,背面各影壁上有文殊、普賢、觀音騎獸凸像。
大雄寶殿東壁原有一水磨石碑,由于碑面磨制精細,光滑如鏡,每當(dāng)明亮當(dāng)空,石碑反射月光照影,大殿內(nèi)一片銀輝,故有“月點燈”之說。又因設(shè)計詭奇,日有涼風(fēng)佛地,使殿內(nèi)一年四季干干凈凈,毋需沙彌操功,“風(fēng)掃地”由此得名。
大殿后有水火二池,“水池四時不涸”,飲水可愈疾。池中有石龜一枚,龜殼上立三人一馬,馬上騎一人,乃唐僧西天取經(jīng)故事,雕工極為精細,龜足伸縮狀及人物,形神活靈活現(xiàn),堪稱一奇;火池永涸。雖大雨滂沱或陰雨連綿,池中依然滴水無存,與水池相得益彰。
羅漢殿與大雄寶展殿僅隔水、火二池,中有一過亭相連,殿為兩層歇山頂,明代建筑風(fēng)格。通寬15.8米,進深10米,高10米,占在面積158平方米。此殿有43 個構(gòu)件,最大的特點是“曲柱彎梁屋不斜;十八羅漢各稱異;八角天窗連閣樓;閣樓之樓看圓音。”圓音樓又叫藏經(jīng)樓,實為羅漢殿向北凸出的一座抱履,純木結(jié)構(gòu);與羅漢殿構(gòu)成兩層重檐歇山頂。角柱生起,檐爪高翹,設(shè)計新奇,復(fù)雜多變,為外地寺院所罕見。圓音樓正北塑有韋馱像一尊,手持金剛杵,氣勢威儀。
觀音殿占地面積280平方米,高7.2米,單檐歇山頂,前有廊軒,面闊3間, 抬梁構(gòu)架。內(nèi)供木雕塑金觀音和善財、龍女兩侍童。觀音殿與羅漢堂間有石坪,面積300平方米,坪有“龍眼井”一口,井口開于石龍眼中,口徑尺許,井深莫測, 是為石料建筑奇工。
玉皇閣并列于觀音殿。是道觀中軸線最后、最高的一幢建筑,三層重檐歇山頂,通面寬17米,進深12.9米,高14.6米,檐角掛有銅鈴,風(fēng)過作金鳴。玄梯曲榭,頗為考究,游人登樓,憑欄遠跳,則“萬千戶盡收眼底,十六峰宛并肩頭。”玉皇閣現(xiàn)供玉皇大帝、大岳神和祖師塑像。過去,閣樓里還有幾個自動式神像,人若登樓觸動機關(guān),神像會手舞足蹈、搖頭眨眼,煞是嚇人。
高貞觀始建于宋末元初,是普光禪寺最早建筑,大殿通面寬21.4米進深11.4米,占地面積244平方米。單檐歇山頂,青石柱基,但形制不一,有粗、 有細其建筑脊梁下有攀間、駝峰、丹梁;柱基與木柱間夾質(zhì)板,這在其它各殿絕無僅有。此殿很早前即無道士,香火由和尚代管。這是因為道教中有全真道、正一道兩個主要派別。全真道以觀為家,不能結(jié)婚;而正一道可以婚配,不必長住道觀。這里屬正一道,故道者不必出家,只逢神圣節(jié)日,集中到觀里禮拜一次,平日香火由和尚們“一視同仁”地敬奉,久而久之,和尚就管了道家事,這也是普光寺突出的一大特點,曾令不少游客稀奇作怪。
普光禪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造型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布局合理,塑像生動,繪藝精湛,反映出宋、元、明、清四個歷史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chǎn)。此外,它集佛教、道教于一體,在國內(nèi)亦屬罕見。1959年,普光禪寺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