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三峽,巴蜀文化的符號。
長江,發(fā)源于“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全長6387公里,流域面積180余萬平方公里;干流自西而東橫貫神州中部11個省級行政區(qū),哺乳人口達(dá)4億余。
三峽位于長江上游干流,全長193千米,西起重慶奉節(jié),東至湖北宜昌,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長江三峽珠冠璀璨、文史厚重。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沿途江波九回、山景秀翠,隘口峻麗,古跡奪目。白帝城、夔門、巫山十二峰、西陵四峽以及“巴蜀勝境”張飛廟、劉備的托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xiāng)”豐都鬼城等自然風(fēng)光、名勝古跡昭示著中華文化的璀璨、巴蜀文化的歷史。
我愛長江。我生長在長江岸邊,飽飲長江水,久食武昌魚;川流不息的長江水已溶入我的血脈、沐透我的心靈。
我非巴蜀人士,我卻酷愛長江三峽璀璨的巴蜀文化。我曾多次乘船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游覽長江,沐享江風(fēng)江水的親昵,感受兩岸的山川美景、江河秀麗;我曾在三峽隘口留影,在沿途名勝尋遺。
“移民攔壩世人嘆,截斷巫江峽水寬。碧浪蒼天蛟龍敬,平湖玄兔不影單。”(清風(fēng)更俗《三峽大壩》)
1994年12月至2006年5月,國家在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zhèn)境內(nèi)投資954.6億人民幣,歷史性地建設(shè)完成了舉世震撼的三峽大壩,造福于民。建成后的大壩長約3335m,壩頂高程185米,水庫蓄水水位已達(dá)到160.18米,高峽出平湖;峽道更是青山綠水,峽江更宜百舸競游。
辛丑年三月,逆溯長江,再味三峽,大壩建成后仙境般的高峽平湖顛覆了我舊有而熟悉的眷念,“高峽出平湖,神女應(yīng)無恙,當(dāng)驚世界殊”(毛澤東.《水調(diào)歌頭·游泳》)。
逆江溯游,熟悉的江水滌除了人生旅途的疲勞,寬闊的江面蕩開了心胸久郁的煩俗。佇立在甲板上,游輪破浪前行,兩岸青山緩緩逝去,峽江隘口處處仙境,陡立對峙的峭壁、云霧碧天的奇峰,波光東流的江水、百舸爭流的繁景,伴隨著出西陵、進(jìn)巫山、到瞿塘,我敞開胸懷,在瑤池天河中平靜而又歡愉地與先人和后士們共賞著三峽奇特的山川峽流、懸峰異景,品味著三峽遺存的歷史文化、巴蜀風(fēng)情。
西陵峽以灘多、水急、峽長聞名,是長江三峽中最長、最險的峽道。整個峽區(qū)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66公里長的峽道上礁石林立,浪濤洶涌,兩岸怪石橫陳,灘多流急。大壩建成后,壩高水蓄,峽道寬擴(kuò),江中仍是千帆飛馳,岸邊更有橘林遍坡;逆溯之中峽風(fēng)陣陣,醉人心扉,舉目兩岸綠茵蔥蘢,碩果累累。
郭沫若的《過西陵峽二首》:“秭歸勝跡溯源長,峽到西陵氣混茫。屈子衣冠猶有冢,明妃脂粉尚流香。兵書寶劍存形似,牛肝馬肺說寇狂。三斗坪前今日過,他年水壩起高墻。”“唐僧師弟立山頭,燈影聯(lián)翩豬與猴。峽盡天開朝日出,山平水闊大城浮。已歸東土清涼界,應(yīng)懲西天火焰游。五十年來天地改,渾如一夢下荊洲。”熱情地贊揚(yáng)了西陵峽的人文歷史、景觀名勝,滿懷信心地預(yù)示并期盼著“他年水壩起高墻”,預(yù)示并期盼著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的設(shè)想成真。今日壩起水蓄、高峽平湖不僅實現(xiàn)了郭沫若先生的期冀,更是將西陵峽推上了人間仙境。
在險灘礁石中前行,在泡漩浪濤中逆進(jìn),在奇特的險境、景觀中領(lǐng)悟悠久的巴蜀人文歷史確是令人留連忘返,印證了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歐陽修為此留下的“西陵山水天下佳”的千古名句。
船行巫峽,峽水驚湍,蘇東坡游巫峽“萬峰磅礴一江通,鎖鑰荊襄氣勢雄”的感慨油然而生。
“巫峽七百里,巫山十二重。年年自云雨,環(huán)佩竟誰逢。”(陸龜蒙.唐《巫峽》)“擁棹向驚湍,巫峰直上看。削成從水底,聳出在云端。暮雨晴時少,啼猿渴下難。一聞神女去,風(fēng)竹掃空壇。”(李頻.唐《過巫峽》)巫峽水域怪石突兀、刀壁峻秀,云霧繚繞、層巒疊嶂,道長清幽、群峰綺麗,江水宛延、百折千轉(zhuǎn),宛若一幅奇麗仙葩的水域畫廊、充滿了詩情畫意,尤似一處夢幻如實的人間仙境、身臨乃心曠神怡。
驚湍船行:七百里巫峽,十二重巫山,云騰霧繞,青山不斷、群峰如屏;灘崖峻險,削成水底、峭壁云端;在絕壁當(dāng)前、峭崖無路時,忽見峰回路轉(zhuǎn)、云洞天開。“重巖窅不極,疊嶂凌蒼蒼。絕壁橫天險,莓苔爛錦章。入夜分明見,無風(fēng)波浪狂。”“山空夜猿嘯,征客淚沾裳”(楊炯.唐《巫峽》)。
驚湍船行:“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許儒龍.清《巫峽》)掠過屏列于巫峽南北兩岸各有特色的巫山十二峰,感受它們的巍峨壯觀,更感嘆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無私眷愛。其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便是“亭亭玉立”的神女峰,相傳巫山神女瑤姬居住在此處,她以綽約的風(fēng)姿聳立于青峰霞云之中,脈脈含情,嫵媚動人。雖然大壩截流,蓄水江高,湍行船只仍只是在神女的石榴裙下,仰頭眺望,欣賞風(fēng)姿。正是“巴東有巫山,窈窕神女顏。”(張潮.唐《江風(fēng)行》)“今夜神仙女,應(yīng)來感夢情。”(孟浩然.唐《送桓子之郢成禮》)“神來云雨合,神去蕙蘭香。”(儲嗣宗.唐《圣女祠》)“古來容光人所羨,況復(fù)今日遙相見。”(劉希夷.唐《公子行》)
驚湍船行:蒸郁不散的濕氣成云積霧,千姿百態(tài),時而繚峰蠕動,時而騰龍旋舞;時而云紗天幔,時而瀑掛絕壁;陽光下更是峽水倒影,亦夢亦幻,佛光四射,光彩耀目,成全了“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唐《離思五首》)之千古絕唱。
船行巫峽,不僅大自然意義上的巫山峽水再度深深地感染著我,中華文化的傳承意義上更使我又次地享受到了獨特而又厚重的意境之美。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無名氏《巴東三峽歌》)“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唐《離思五首》)“巫峽見巴東,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皇甫冉.唐《樂府雜曲·鼓吹曲辭·巫山高》)“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李白.唐《清平調(diào)詞·其二》)“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yīng)無恙,當(dāng)今世界殊。”(毛澤東.近代《水調(diào)歌頭·游泳》)古往今來的名人古詩名句無不飽含著“巫山的云雨、巫山的猿聲、巫山的神女”三大巫峽人文地理的獨特意境現(xiàn)象。這三大獨特意象浪漫、準(zhǔn)確地反映了巴蜀文化的特色,融通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文人墨客憑增了一份含蓄的情欲和一份獨特的意境之美,也給大自然意義上的巫山憑添了一份神秘的仙眷之情。
船行巫峽,清晰地感受到了三峽大壩工程的驚天震撼。175米高的壩頂使巫峽水位提高了80米,“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峽道更加寬敞;天水相連、疊峰霧彌、江面波粼、兩岸綠郁,在奇峰嵯峨連綿、煙云氤氳繚繞下,景色更顯清幽。幽深秀麗的峽谷風(fēng)光如通天仙徑,一路奇情野趣、一路鳥語猿鳴,一路踩云踏霧、一路天河仙蹤,在夢中貪囈、在幻中前行。
逆溯續(xù)進(jìn),入窄谷,進(jìn)瞿塘。唯見兩岸山峰如削,巖壁高聳,仙霧峰繚,巍峨對峙,大江在懸崖絕壁中洶涌奔流。
瞿塘峽是三段峽谷中,最短、最狹、最險的峽谷,全段僅八公里長,卻有著“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的氣勢,壯觀雄奇。三峽大壩截流蓄水雖提高了瞿塘水位、增寬了瞿塘峽道,兩岸險峰仍夾江而立,碧空仰視仍云天一線;峭崖斧劈刀削,絕壁聳江而起,山似拔地而來,峰若刺天而去,其狹、險之勢更為雄渾幻異。
行進(jìn)峽中,唯見兩岸高峰疊重、上懸下削,河道狹窄、水流湍急,高的山峰高達(dá)1500米,窄的河道寬僅幾十米。在刀削峭壁、相逼甚近的雙峰中逆溯上行,如在通天河幻境中行進(jìn),銀輝層層、明暗變換之中仙云彌漫、峭崖峰天,壁夾江槽、亂石驚浪,長灘疾風(fēng)、銀河奔流。正所謂:“瞿塘深窈窕,翠氣曉空濛。亂石增驚浪,長灘激迅風(fēng)。”(張嵲.宋《入瞿塘峽》)“滟滪已無堆,瞿塘仍可危。岸崖雙壁立,峽道九腸回。”(郭沫若.當(dāng)代《過瞿塘峽》)“峽雨濛濛竟日閑,扁舟真落畫圖間。便將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張問陶.清《瞿塘峽》)
“夷陵逆溯客輪悠,佇立船頭浪水流。 高峽平湖飛鏡影,夔門再見更深幽。”(清風(fēng)更俗《重游三峽》)八公里瞿塘峽彈指而過,夔門再見,勢雄關(guān)奇。
夔門,以瞿塘關(guān)之勢位于巍峨壯麗的白帝城下,兩岸高山凌江夾峙、天開一線,江面水道波涌九回、峽張一門。 “白帝高為三峽鎮(zhèn),瞿塘險過百牢關(guān)。”(杜甫.唐《夔州歌》)就象巍然屹立在江面上的巨閘,夔門將萬里奔騰、呼嘯而下的大江壓縮成一條妖嬈細(xì)帶,蜿蜒于崖峭峰高、道窄谷深的短途水域之中;峽深水急、拍浪音韻,山巒綿延、谷眼線天,紅裝素裹、松柏綠蔭,“瞿塘關(guān)下驚危甚,一席巴天浪許高”(項安世.宋《瞿塘峽》),構(gòu)成了一幅夢幻絢麗、壯觀雄渾的彩仙畫卷,真可謂“岸崖雙壁立,峽道九腸回。”“若言風(fēng)景異,三峽此為魁。”(郭沫若.當(dāng)代《過瞿塘峽》)。
夔門,“鎖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jìn)入三峽的大門。峽束長江:眾多的支流在涪州、萬州匯合,注入浩蕩的大江;水破夔門:奔騰的江水爭先恐后地穿過迂回曲折的峽谷沖入瞿塘峽的入口,呼嘯東去。“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杜甫.唐《長江二首》)“三峽束長江,欲令江流改。誰知破夔門,東流成大海。”(陳毅.現(xiàn)代《冬夜雜詠.三峽》)湍行夔門,身歷了一幕眾水匯流爭夔門、波浪掀天入大海的驚心動魄境遇。
夔門再味,不因三峽截流蓄水而失壯麗巍峨,不因時令演繹而現(xiàn)門道水弱。反之,平湖水高、云煙碧空,勢偉雄壯之中憑添了幾分的潤滋厚重;峭壁夾水、波浪翻滾,驚湍洶涌之中憑添了幾分的嫵媚柔和。正是:景觀目覽賞愉之時、如醉如癡,江水呼嘯奔騰之勢、心悸魂懾,號“夔門天下雄”乃實之名歸。
江水奔流,江為峽傾情,浪流急滾一線天;峽門雄關(guān),峽為江自傲,九曲腸回壁斧魁。
在峽中走,在江中行。“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襟懷縈繞、情景交融、躍然紙上的的七百里三峽壯美景色盡現(xiàn)在眼前。
在峽中走,在江中行。長江山水清秀、奔流萬里,三峽群峰郁翠、山依水生,從長江三峽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鬼斧神工的奇幻魅力相映中我看到了巴蜀文化的古雅純樸、根深葉茂。遐瞰三峽壩,泛舟神女溪,登陸白帝城,尋古龍骨坡,從長江三峽中華民俗的傳說故事、曠古久遠(yuǎn)的歷史遺跡綴連中我體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燦爛璀麗、傳承光大。
逆溯雖止,意味猶盡。長江江水流淌,三峽故事演繹,幾千年來憧憬于長江三峽的傳說,感受于長江三峽的魄力,多少騷人俠士、墨客俗翁,無不傾心抒情、揮筆言志,無不濃墨重彩,繪狀演繹。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在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詩圣杜甫(唐)在這篇《秋興八首》序曲詩中形象地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感情強(qiáng)烈地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社稷狀況。寫景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寫情抒發(fā)了詩人憂國之心和孤獨抑郁之情。一句“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將詩人夔州時景、心性展露無遺。
“巴江上峽重復(fù)重,陽臺碧峭十二峰。 荊王獵時蓬暮雨,夜臥高丘夢神女。 輕紅流煙濕艷姿,行云飛去明星稀。 目極魂斷望不見,猿啼三聲淚滴衣。”詩中陽臺神女為神話傳說,“猿啼三聲淚滴衣”出自于“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古代諺語。詩人孟郊(唐)《巫山曲》將峽中景色、神話傳說及古代諺語熔于一爐,傾情傾心地寫出了三峽行舟時的一段特殊感受。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詩句中,“夾”顯巫山高,“忽”見山水轉(zhuǎn)。詩仙李白一首《上三峽》采用夸張的手法,將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浪流急滾的險峻、壯麗景色極力地予以描繪,使之盡現(xiàn)眼前。
“十二巫山見九峰, 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云暮雨渾虛雨, 一夜猿啼明月中。”南宋詩人陸游在《三峽歌》中感受深切地揭示了兩岸奇峰突兀,谷深峽長,幽深的三峽行船只能依稀看到十二座山當(dāng)中的九個山峰以及江流曲折、百轉(zhuǎn)千回、雨住風(fēng)停的夜間,猿猴的悲鳴聲伴著皎潔的明月在空中回蕩的情景。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唐《朝發(fā)白帝城》)這首寫景詩中,“彩云間”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一日還”寫三峽水流急速、船走的非???/span>,猿聲不住寫峽山異峻,輕舟過萬重山寫山重水復(fù)、水勢如瀉、行舟飛進(jìn)。寥寥四句,沒有濃墨重彩,詩人卻將舟行三峽的奇景異境繪狀演繹得惟妙惟肖,將自己離開白帝城、遇赦回家的愉快心情盡情地抒發(fā)了出來。
近代文人郭沫若更是以筆酣墨飽的詩句,熱情洋溢地把三峽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萬山磅礴水濁莽,山環(huán)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無?!?/span>
長江,牽動中華民族心弦的大江;三峽,令世人所熟知且仰目心往的神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