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時,無意識做出的首要選擇是:假手于人。
或者,成為他人的心理替身。
當我們談“二手人生”時,其實在談什么?在談生活中的主動與用心。
在此,我們先以一部小說作為開頭,描述二手人生之一二。
?
2016年法語文學榮譽龔古爾獎的小說《溫柔之歌》(作者:蕾拉·斯利馬尼Leila Slimani),描述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關于一個年輕的家庭,他們有一個女兒,后來又生了兒子。
女主人原本自己照顧這個新生兒,但她感覺不到自身的價值,無法忍受平庸而瑣碎的家庭主婦生活。
夫妻倆經過商量決定請個保姆負責照看兩個孩子。經過多輪面試,他們選了一個完美保姆。這個保姆來到他們家以后,全心全意地照顧兩個孩子,用心用力做好本職工作。
隨著相互依賴的加深,隔閡與悲劇也在緩緩發(fā)酵。當保姆與所照看孩子一起的許多情景,激起她原有失去孩子的內心創(chuàng)傷,以至于悲劇收場。
有些人會認為:在這部小說里,最大的特點是一個階級對另外一個階級的剝削。這只是一個方向,表面上好像這個有錢的女人請了保姆,是對保姆這個階層的人的剝削。
另一個方向正好相反:這個有錢的女人出讓了一部分她的人生給了這個保姆。
而這個保姆,認同了有錢女人的人生出讓,認為這就是她(保姆)的人生,所以才會發(fā)生后面的悲劇。
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家庭,需要在現(xiàn)實層面和心理層面作準備,例如物理空間的分隔與心理邊界的設定;否則就會有風險。
把自己人生出讓一部分的權利,相當于在生活、工作中的某些重要領域或某些核心區(qū)域,你拱手相讓你的體驗權、決定權和主動權。
當然,需要補充的是,在我們人生中并不是所有的領域,我們都要獲得話事權,但是在一些重要且必要的領域,必須有。比如當我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是他的主要撫養(yǎng)人,而不是別人。
使家庭簡單關系復雜化的方式有很多,邀請他人(包括小兩口的各自父母)是其中一種。這種復雜化呈現(xiàn)在表面,是混雜著的很多不同的關系:婆媳之間,岳婿之間,親家之間,夫妻之間,甚至祖孫母子母女之間…
當你邀請他人進入你的家庭,就像把各種關系織成一張網(wǎng),很多人以為這張網(wǎng)能接住許多現(xiàn)實困難,卻不知其中付出的代價讓你在網(wǎng)中動彈不得,而且還要張羅大家,假裝看不到這張網(wǎng)。
不是很多人能意識到,這其實是一項艱巨的人生任務。
很多人在邀請這些人進入自己的生活時,并沒有邊界的設定:既無與配偶統(tǒng)一戰(zhàn)線,一致對外的約定;也沒有制定相應的家庭規(guī)則保有彼此的尊嚴。
這讓換取生活便利(幫忙照顧孩子)的代價太大。
在假設沒有規(guī)則與界線的情況下添丁又添員(雙方父母、保姆等),矛盾隨時可以爆發(fā),最終只有透支彼此的情感來解決問題。
或許強求之下有屈服,可終究心有不甘,兼雜著各種委屈求全。
很多時候,現(xiàn)實層面的好處大家都能一目了然,但心理層面我們需要付出什么,往往選擇視而不見。
我們需要在內心保有一雙覺察的眼睛,才有可能避免陷入二手人生的各種混亂與無奈當中,為了現(xiàn)實層面的“小恩小惠”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二手人生除了讓他人替代你的主要人生體驗之外,還有一種是心理替身。
?
心理替身并不容易識別,我們用一部電影引入。
電影《盜夢空間》里有一幕是:小費于舍回到父親臨終的場景,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親。以下是父子兩的對話:
父親說:我很失望......
小費舍回應父親:我知道,你的失望是因為我不能像你那樣。
而父親卻說:不,我的失望是因為你總是嘗試像我那樣。
從這一幕,我們可以了解到,小費舍一直是父親的心理替身。
雖然他們是父子,但小費舍未能確認他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在小費舍心里,耿耿于懷的是自己是否實現(xiàn)了父親對自己的期待,父親的期待成了他生命的主題。
這種二手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他人活著,以滿足他人的需求為主要的心理動力。
當下,很多孩子即使成年,仍然把父母的愿望放在第一位,像一個被控制的扯線娃娃,很難有自己的想法與人生目標,并不能主動為自己做決定,成為一個心理意義上的成人。
這種心理替身就像一個“人生殖民地”,終其一生,都活在另一個人的庇護下,另一個人的內心需求里,以及另一個人內在生命的期待中。
比如你無意識成為他人實現(xiàn)內心需要的“工具”;
比如你無法為自己做決定,需要依附他人的思想情感與情緒而感受自我的存在。
《盜夢空間》中,小費舍的父親最后一句話相當于“解放”了小費舍,讓他脫離心理替身的角色,重新做回自己。
在我們成長的路上,為什么很多人會在青春期會反抗他們的父母,會有個叛逆期;這種不愿意順從,往往是對二手人生說“不”。
成為自己,按照自己內心的需求與愿望活著,主動參與到生活中,掌控自己的人生軌跡,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一手人生。
在生活中,你也會發(fā)現(xiàn)有一些人,一遇到事情就四處詢問,像一個無助的拿不定主意的“小孩子”。
其實,在TA的內心早已有了決定,但是TA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因為TA覺得別人的人生和別人的意見比他更重要,更有力量,更能夠替代TA的人生。
總伸手要建議、覺得別人比自己更加厲害、權威可以幫到自己的種種想法,來自于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高估父母對于我們的作用。
我們沒有辦法跨越這座大山,我們就沒有辦法成為一個成人。
當然,需要提及的是,在心理咨詢中看到的更多是不愿意妥協(xié)二手人生,所以有困惑的人。這些人的勇敢在于TA的清醒。
這種清醒在周圍許多自動開啟二手人生程序的人群中是格格不入的;正因如此,才會感到特別的孤單與無助,當這一部分不能充分了解與理解的時候,會產生很多困惑。
或許這就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脆弱吧。
這份脆弱,又是如此充滿力量;正是因為有了這份脆弱,我們才能夠行走在人世間,即使沒有了盔甲,依然可以勇往直前。
人在一生中,最寶貴的是什么?是我們時間和精力。
短短幾十年,我們希望把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投注在什么地方,決定了我們的人生走向。而科技的高速發(fā)展以及社會分工的細化,讓我們有機會更細膩深刻的去享受和體會到不同的人生。
相互搭一把手,常常是我們在人生中得到支持和得到支撐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在我們生命中的核心部分,一定要由我們自己來完成。
正如很多人都了解二手煙對人體的危害,卻不知道在心理界,二手人生對個體生命也有許多危害。
最為基礎的是來自于對這個世界基本信任和信心的破壞。凡事都以“我應該怎么樣”為考慮,而不是“我想怎么樣”為主線;這讓一個人沒有了對自己的自信,總是以贏得外界的認可為先。
用父母的生活方式生活,沒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思考理念以及審美等方面不以時代的不同而轉變。
因此,我們會看到,膽怯與退縮并非天生,很多時候與成長經歷相聯(lián)系。比如有一些人外在現(xiàn)實世界很安穩(wěn),內心卻總在擔心有不好的事情會發(fā)生。
把自己的人生重要部分假手于人,很難體會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拘謹小心地活著,內心處于倉皇失措之中;心理層面沒有建立起對自己人生的自信與把控,當焦慮彌漫開來,內心難以獲得平靜與安寧。
當屬于你的人生畫卷慢慢舒展開來,當你手執(zhí)你的人生畫筆,時而奔放,時而溫婉,時而頓挫......
每每當你落筆之際,希望你可以時常問自己:
此時此刻,我這個我,在哪里?
在他人的唾沫星子里,
還是在自己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