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提法并不固定,有很多版本,在已知的七個版本中,我統(tǒng)計了一下,結(jié)果如下:
齊桓公7票,晉文公7票,秦穆公5票,楚莊王5票,宋襄公2票,吳王闔閭2票,越王勾踐2票,還有五個人各一票。
而太史公心中的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
宋襄公本來是想在齊桓公的后面接過霸主的位子,實力不夠,仁義來湊,他想另辟蹊徑爭霸,有野心是好的,只是他面對的是自認“蠻夷”的楚國,楚國固然勝之不武,但宋國也實在沒有那個實力號令諸侯。
秦穆公確實算得上是一位霸主,只是那時候因為晉國的阻礙,秦國始終無法東進,秦穆公縱然雄心萬丈,也只能望東興嘆,轉(zhuǎn)而攻打西戎,不斷擴大秦國的地盤,稱霸西域,所以秦穆公是一個區(qū)域性的霸主。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春秋實際上一部晉楚爭霸史,在晉楚爭霸之前,齊國曾短暫的稱霸過,齊桓公的稱霸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彼時,秦國在西陲無法東進,晉國剛剛經(jīng)過“曲沃代翼”和誅殺公子,晉獻公正在開疆?dāng)U土,而楚國尚沒有實力北上。在這樣的境況下,齊國依賴于管仲的改革率先強盛起來,齊桓公只能算是一個甩手掌柜,所以管仲去世后,齊桓公越發(fā)昏庸,親近小人,齊國很快衰落,而且齊桓公的諸兒為爭位斗得不可開交。固齊桓公雖然是春秋首霸,但實在算不上霸道有為。
之后晉楚開啟了百年爭霸之戰(zhàn),大部分時候楚國都是落敗方,直到楚莊王打敗了晉國,成為霸主,楚莊王是楚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位國君,他銳意改革,促進楚國與中原的文化交流,他又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國君,強盛時期甚至跑到東周管轄的洛陽附近耀武揚威,“問鼎中原”,嚇得周天子不輕。但不得不說的是,楚國確實有實力稱霸,只是楚國禮儀不周,德行不足。
相比較而言,晉國是毫無爭議的春秋最強國,而晉文公又是春秋第二霸。昔年,晉獻公誅殺晉國公族,后來又寵幸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的兒子遺棄,從而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他們生隙,驪姬從中作梗,誣陷太子申生,最終使得晉獻公追殺這三個兒子。太子申生自殺,重耳和夷吾逃跑。重耳在“五賢士”的陪伴下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公元前636年,62歲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繼位,后進行封賞。很快晉文公爭奪霸主的第一個機會就來了,周王室發(fā)生王子帶之亂,周襄王跑到了鄭國,派人遍告諸侯,發(fā)出求救信號。晉文公出兵護送周襄王回洛邑,并殺死了王子帶。
之后晉楚爭霸拉開序幕,并在公元前632年正式對戰(zhàn),晉文公按照曾經(jīng)承諾過的與楚軍對戰(zhàn)退避三舍,在城濮之戰(zhàn)大敗晉軍。之后周天子承認了晉文公額的霸主地位,舉行踐土?xí)恕W源?,晉國開啟了百年霸業(yè)。
很多人認為后來發(fā)生的三家分晉,其根源在于晉文公設(shè)三軍六卿,致使卿族做大,逐漸凌駕于國君之上,實際上卿族做大早在晉武公時就埋下了隱患,晉國經(jīng)過近七十年的內(nèi)戰(zhàn)終于“曲沃代翼”,小宗接替大宗主晉國國政,曲沃武公成為晉武公,為了防止公子作亂的再次發(fā)生,晉武公和晉獻公開始誅殺晉國公子,致使晉國無公族。
沒有公族,任用的官員必然都是外姓人,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家的的發(fā)展,但是國君一旦不夠強勢,卿族就會抬頭,況且晉文公設(shè)了三軍六卿輪流制,強大國家的同時必然使得數(shù)個世族崛起,并最終三家分晉。
綜上,我認為最霸道的是晉文公。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