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十三世紀,來自北亞草原上的蒙古人如火山噴發(fā)一般異軍突起,在短短的數(shù)十年內,他們憑借著極其強悍的騎兵力量橫掃了亞歐大陸,建立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龐大的蒙古帝國。后世史學家們在驚嘆蒙古大軍無可抵擋的強大戰(zhàn)力的同時,也對蒙古大軍的武器裝備產生了諸多的疑惑——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弱小游牧民族,靠什么征服了一個個人口、版圖、經濟和軍隊數(shù)量遠遠超過他們的民族和國家?威震的世界的蒙古騎兵,到底裝備著怎樣的武器?而今天要給大家講的,正是蒙古騎兵非常重要的一件武器——蒙古彎刀。
油畫《成吉思汗與蒙古鐵騎》
說到蒙古彎刀,咱們就必須首先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蒙古彎刀的來源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像現(xiàn)在很多網(wǎng)文所說的那樣,是“來源于阿拉伯彎刀”?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咱們就得先從中國游牧民族的歷史講起。中國長城以北的草原地區(qū),是世界上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最早產生的地區(qū)。從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開始,掌握了馴馬技術的早期游牧民族就已經在草原地區(qū)形成,并開始與控制中原的商王朝進行持續(xù)的戰(zhàn)爭。這些早期的游牧民族,在與中原文明的斗爭和交流中,也逐步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從而開始使用青銅制成的兵器。與中原軍隊側重步戰(zhàn)和車戰(zhàn)不同,游牧民族擅長馬戰(zhàn),所以兵器在形制上也都是從馬戰(zhàn)的需要出發(fā)。從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qū)出土的一批早期游牧民族所制造的青銅兵器看,他們所使用的青銅刀普遍長度較短,而且出現(xiàn)了明顯的曲刃形制,這和同時期商周軍隊使用的直刃青銅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意味著,中國的游牧民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使用曲刃刀。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明白蒙古彎刀最初的來源。
上圖為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銅刀,采取的是直刃形制,下圖是幾把鄂爾多斯出土的青銅刀,采取的是曲刃形制
在日后漫長的歲月里,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就各自沿著直刃刀和曲刃刀的方向向前發(fā)展,兩者之間既不斷交鋒,又互相借鑒和學習。發(fā)展到唐朝晚期,輝煌一時的中原直刃刀的代表——唐橫刀逐漸走向沒落,而伴隨著新興的草原王者——契丹人的興起,融合了中原先進的冶鐵技術和草原曲刃刀傳統(tǒng)的新式戰(zhàn)刀——契丹長刀登上了舞臺。契丹長刀最初是學習唐橫刀的直刃刀形制,但因為契丹是一個游牧民族,騎兵為其主要戰(zhàn)斗力,馬戰(zhàn)時直刃刀并不如曲刃刀省力、好使——這是千百年來游牧民族摸索出來的經驗。所以,契丹長刀最終還是由直變彎,走向了曲刃刀的“游牧傳統(tǒng)”。同時,為了更好地在劈砍時保護手部,唐橫刀的那種小刀鐔也變成了較大的圓形刀鐔,這種圓形大刀鐔深刻影響了日后的中國刀的形制。此后數(shù)百年間,無論是契丹鐵騎還是女真戰(zhàn)士,都是騎著戰(zhàn)馬、揮舞著這種戰(zhàn)刀橫沖直撞,讓中原軍隊留下了恐怖的記憶。
出土于黑龍江的兩柄遼金時代的戰(zhàn)刀,非常直觀地展示了遼金時代曲刃刀和直刃刀的差別
從歷史的軌跡看,蒙古帝國在其興起初期,應該也是使用這種契丹式的曲刃刀。在很多影視劇中,蒙古軍隊一出場,都是拿著那種弧度接近阿拉伯式的“圓月彎刀”,其實這是不符合史實的。蒙古作為后起的草原游牧民族,在兵器上必然是繼承遼金兵器的血脈,而不可能直接使用阿拉伯式的彎刀。那么,大概從什么時代開始蒙古軍隊使用的刀逐漸接近后來我們所看到的的那種蒙古彎刀的樣子的呢?這個問題,在南宋年間成書的《黑韃事略》中可以找到答案。《黑韃事略》的作者彭大雅曾在1236-1237年間出使蒙古,并以其親身見聞寫下此書,可謂是研究當時蒙古風土人情的第一手材料。彭大雅記述,當時的蒙古軍隊中,“有環(huán)刀,效回回樣,輕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運掉也易”。在這里,我們能看到一個關鍵詞:“效回回樣”。所謂“回回”,有人想當然地以為就是阿拉伯,其實,“回回”在當時是中亞地區(qū)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的總稱。這些穆斯林民族,他們在歷史上受到中亞突厥文化的影響,而突厥人所使用的的彎刀,在彎曲弧度上比契丹長刀更大,更利于馬上作戰(zhàn)。由于突厥彎刀的優(yōu)點,中亞穆斯林各民族逐漸都采用了突厥彎刀的形制。突厥彎刀甚至影響到了阿拉伯人,原本使用直刃刀的阿拉伯人發(fā)現(xiàn)了突厥彎刀在馬戰(zhàn)中的優(yōu)勢之后,也開始用這種彎刀代替直刃刀。沒想到青出于藍,后來阿拉伯彎刀成了世界知名的冷兵器,名氣上反而超過了突厥彎刀,以致于一提到彎刀,大家就自然想到了阿拉伯彎刀。
現(xiàn)代復原的突厥輕騎兵畫像,注意其使用的彎刀形狀
蒙古帝國在1219-1223年期間進行了第一次西征,滅亡了中亞大國花拉子模。在戰(zhàn)爭中,蒙古人接觸到了突厥彎刀,發(fā)現(xiàn)其非常適合以騎兵作戰(zhàn)為主的蒙古軍隊,于是開始在原有遼金式樣的曲刃刀的基礎上,模仿突厥彎刀的形制打造出升級版的蒙古彎刀——也就是彭大雅所看到的“效回回樣”打造出來的“環(huán)刀”。這種刀較之中國原有遼金曲刃刀優(yōu)點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就是“輕便而犀利”,使用起來不需要太大的力量,不容易疲勞。曾和蒙古軍并肩作戰(zhàn)滅亡金朝的南宋大將孟珙也在《蒙韃備錄》中評價蒙古彎刀“刀甚輕便”。另外,這種刀“靶小而褊”,也就是說,刀把較短較細,正好一只手的長度,這樣在腰間佩戴此刀不會經常碰到左臂,非常方便騎馬。
《元世祖出獵圖》局部,注意圖中蒙古武士腰間的彎刀樣式
稍微有點物理常識的人肯定都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兵器的重量對于殺傷力是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尤其是馬上作戰(zhàn),騎兵使用的馬刀主要用于劈砍,刀必須有一定的分量,砍下去殺傷力才大。從西漢出現(xiàn)環(huán)首刀開始,中國傳統(tǒng)刀的設計理念一直是追求刀身的厚重的。然而,蒙古彎刀卻如此輕便,殺傷力難道不會受到影響嗎?這就要從蒙古彎刀的使用方法說起了 。蒙古彎刀的使用方法并不是傳統(tǒng)馬刀的劈砍方式,而是主要采用“拖刀”的方式。所謂“拖刀”,就是騎兵在騎馬沖擊對方時,右手握住彎刀,刀刃朝前,右臂展開,讓彎刀隨著戰(zhàn)馬一起高速前進。在接觸敵人的一瞬間,靠著戰(zhàn)馬沖擊的速度,讓刀鋒直接割破對方軀體,或者干脆直接割掉頭顱。這種刀法至少有兩個好處,一個是騎兵不需要費力去劈砍,非常省力,一個是刀鋒割開敵人身體以后會自然滑開,不用像劈砍那樣再去費力把刀從敵人身體上拔出來。在電影《蒙古王》中,鐵木真與札木合進行的決戰(zhàn)中,就出現(xiàn)了手持雙刀、采用“拖刀”刀法沖擊對方大軍的敢死隊形象??催^這一段鏡頭的人,一定知道“拖刀”的殺傷力有多大。
電影《蒙古王》中使用“拖刀”沖擊對手的敢死隊
正因為蒙古彎刀的這個使用特點,所以蒙古騎兵在作戰(zhàn)時,往往是采用不斷沖擊的戰(zhàn)術來殺傷敵人。在電視劇《成吉思汗》中,我們經??吹矫晒膨T兵和沖到敵人陣中就停下來拿著彎刀奮力劈砍的鏡頭,其實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對蒙古騎兵而言,速度就是生命,如果停下來拿著彎刀和敵人對砍,這簡直就是揚短避長。而且,蒙古彎刀的特點也決定了它根本不適合進行劈砍,蒙古騎兵如果真的需要和敵人進行正面肉搏的話,一般也不會用彎刀,而是使用鐵戰(zhàn)斧、鐵骨朵等重量較重的單手武器,它們在肉搏中的殺傷效果要比彎刀好得多。遺憾的是,國內各種關于蒙古帝國題材的影視劇中,很少出現(xiàn)這些武器的身影,彎刀幾乎成了蒙古騎兵唯一的短兵器。不知道是該說蒙古彎刀名氣太大了呢,還是該說道具師們實在是偷懶呢?
一名蒙古騎兵的近戰(zhàn)武器裝備,可見除了彎刀還有鐵骨朵和戰(zhàn)斧
眾所周知,蒙古帝國是一個人類歷史上空前龐大的世界性帝國,其四大汗國及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合在一起,疆域幾乎囊括了大半個歐亞大陸。所以,蒙古人也在不同的地域中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響。例如,元朝的蒙古人就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而伊兒汗國的蒙古人則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同樣,不同地區(qū)的蒙古彎刀也受到了不同地區(qū)兵器文化的影響。這其中,最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刀鐔。我們上面說過,蒙古原先使用的遼金式的曲刃刀,采用的是較大的圓形刀鐔。
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汗的佩刀,注意其十字形的刀鐔,明顯受到了“舍施爾彎刀”風格的影響
留在蒙古本部和統(tǒng)治漢地的蒙古人,彎刀的刀鐔此后依然沿用著這一中國特色的刀鐔。而生活在中亞、西亞的蒙古人,他們所使用的的蒙古彎刀則受到了發(fā)源于波斯的“舍施爾彎刀”的影響,采用了極具特色的十字形刀鐔。另外,受到“舍施爾彎刀”影響的蒙古彎刀,其彎曲弧度會比受到遼金刀影響的蒙古彎刀的彎曲弧度更大,刀身也更為細長。所以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不同地區(qū)的蒙古彎刀有著不一樣的形制和風格,這大概就是蒙古人作為曾經的世界性民族而留下的歷史印記吧!
參考文獻:《黑韃事略》、《蒙韃備錄》、《北方草原鄂爾多斯青銅器》、《亞洲各民族古兵器考》、《中國軍事史(第一卷)》、《中國兵器史稿》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