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士嘉(1911—1986),女,杭州蕭山城廂街道人,1933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1937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物理??箲?zhàn)爆發(fā)后,日軍飛機頻繁轟炸中華大地,陸士嘉毅然改學航空,成為當時世界流體力學權(quán)威專家普朗特唯一的亞裔女博士生。1952年籌建北京航空學院(現(xiàn)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時,陸士嘉為籌備委員會委員,后任學院教授,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專業(yè)。1956年,陸士嘉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她一生主要從事黏性流體運動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大量航空航天工業(yè)科技人才。
陸士嘉
陸士嘉原名陸秀珍,祖籍蕭山,其祖父乃清末山西巡撫陸鐘琦。青春時期的陸士嘉愛好文學,但身處亂世,容不下如此閑情雅致。一次偶然的機會,陸士嘉讀了《居里夫人傳》,居里夫人卓越的人生和巨大的貢獻為迷惘中的陸士嘉點亮了一盞燈,于是她決定“學理科,當中國的居里夫人”。1926年,陸士嘉考入國立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并選擇理科。1929年,她考入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成為該系當時唯一的女學生??恐牍ぐ胱x,陸士嘉完成了4年的學業(yè),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獲學士學位。
北京師范大學物理系1933班師生合影,其中的女生為陸士嘉。
北師大畢業(yè)后,陸士嘉看到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經(jīng)常轟炸中華大地,深感眼前造飛機遠比研究星星有用,于是決定去德國學航空科學。因為那里有近代流體力學的奠基人、世界級的大學者——路德維?!て绽侍亟淌?。
1937年,陸士嘉告別了親人,登上了開往歐洲的輪船。1938年,陸士嘉想進哥廷根大學拜普朗特為師。普朗特從不接收女研究生,更不愿意接收來自落后中國的女研究生。陸士嘉多次登門拜訪,并抱著“外國人看不起中國,我就一定要為中華民族爭口氣”的信念,勇敢提出考試的要求。結(jié)果,陸士嘉的成績好得令普朗特大感意外,普朗特對這位自信、倔強又聰慧的中國姑娘刮目相看,正式同意收陸士嘉為自己的關(guān)門弟子,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一位女學生。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已經(jīng)爆發(fā),德國大學對中國學生有著種種苛刻的限制,尤其在實驗條件與實驗過程中對中國學生嚴格保密。加之生活條件艱苦,陸士嘉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礙與困難,但她毫不氣餒,沉醉于流體力學這個“魔幻世界”。1942年,陸士嘉以一篇精彩絕倫而又復雜至極的論文——《圓柱射流遇垂直氣流時的上卷》獲得了德國一級博士學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陸士嘉回到祖國,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學、清華大學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廢待興,1952年,北京航空學院開始籌辦,陸士嘉作為籌備委員會委員,為學校的創(chuàng)建作出了積極貢獻。1954年,在她主持下,學院招收了空氣動力學學科第一批研究生。在她和其他專家的提議論證后,學院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空氣動力學本科專業(yè),她還提出,該專業(yè)的教學計劃要根據(jù)中國的實際情況制定,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并重,強調(diào)教學科研要結(jié)合生產(chǎn)實踐,這為北航空氣動力學專業(yè)的教學和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
陸士嘉為學生輔導答疑。
她在大學從事教學工作37年,常常是身兼數(shù)職,包括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常委、民盟中央常委、全國婦聯(lián)執(zhí)委等,但她從未因此放松過一次教學。白天,她忙于開會和工作,總是把備課放到深夜。在備課時,她總要先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基礎(chǔ)程度和專業(yè)特點,然后確定教法,還要考慮如何講才使學生容易接受。她講2小時的課,至少要花6小時去準備。課后,她還要為各類學生作輔導答疑,對于基礎(chǔ)差的學生,更是一個一個給予指導。1986年,陸士嘉在逝世前,還把同事們叫到醫(yī)院病榻前,就博士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導意見。
陸士嘉的一生克己奉公,尤其是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更是襟懷坦白、先人后己。在國家困難時期,她多次主動要求減薪,遭婉拒后,更是把她認為“太多”的部分以黨費的形式還給了國家,20元、80元,一直增加到100元,是當時應(yīng)交納黨費的近20倍。當在報紙上看到蘭考人民生活困難,她寄錢;某地有水災,她寄錢;鬧地震,她寄錢。從不署名,或落款“一名人大代表”。
陸士嘉全家福(1972年)
1986年8月29日,陸士嘉病逝于北京,其骨灰最初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丈夫張維去世后,兒女們按照父母生前遺愿,將兩人骨灰合并,撒在了圓明園的荷花池內(nèi),取“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之意。
(資料和圖片來源:《歷史沒有忘記他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