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被譽為“一代鼓王”,可說是京韻大鼓的開創(chuàng)者,發(fā)展者,奠基者!魏喜奎先生祖籍河北唐山,出生于天津市薊縣,著名曲藝表演藝術(shù)家,奉調(diào)大鼓和北京曲劇演員。她既是曲藝、曲劇的頭面人物,又精通京劇、評劇、歌曲又擅丹青。她融樂亭大鼓、奉天大鼓、遼寧大鼓的曲韻精華為一體,創(chuàng)成奉調(diào)大鼓,為曲壇增添了一個新曲種,可謂功深藝博。本篇文章就是她回憶向劉寶全先生學(xué)藝的一段文字,也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述劉先生提攜后輩藝人的故事。下面就讓我們隨著魏先生的回憶重新走進那過去的歲月吧。
我是河北省薊縣人。我父親魏水富是跑碼頭、在江湖說唱樂亭大鼓的藝人。1925年8月,父親在唐山說書時,母親生下了我。我從小就受著樂亭大鼓的熏陶??墒歉改赣H不主張我將來干這行,就沒有正式教給我說唱。我5歲時,隨父親到東北營口說書,遇見我父親的師弟周永福,是我這位周師叔教會我唱樂亭大鼓的。此后,我又隨父親在天津和我們薊縣家鄉(xiāng)說書。
1938年我13歲時,父親和我哥哥魏寶華把我?guī)У奖本﹣?,打算讓我在北京登臺演唱。因為當(dāng)時唱唐山大鼓的極少,北京更沒有唱的,哥哥就讓我學(xué)唱唐山大鼓,由他給我彈弦伴奏。那年四月二十八,曲藝同業(yè)為紀(jì)念祖師爺周莊王生日,在北京慶樂戲院舉行聯(lián)合義演。經(jīng)當(dāng)時曲藝公會會長曹寶祿師哥推薦,我在這次義演中首次登臺,受到本行及外界的贊賞。此后曹寶祿師哥又讓我跟他上電臺演播,從此我逐漸有了名氣,成為北京曲藝界數(shù)得著的“角兒”,經(jīng)常在各處演唱。
父親常以“學(xué)無止境,藝不壓身”的話教導(dǎo)我,督促我勤學(xué)苦練和廣泛掌握演唱藝術(shù)。因此我在和名角同臺的時候,就主動向人家學(xué)唱。著名曲藝前輩王佩臣、程玉蘭、劉寶全、金萬昌、于瑞鳳、小彩舞、白云鵬等,先后耐心地向我傳藝。京劇界的名角筱翠花(于連泉)吳素秋、荀慧生、馬連良;評劇界的鮮靈霞、白玉霜、小白玉霜等也先后給我以指導(dǎo)。這些位,都可以算是我的老師。
向鼓界大王劉寶全先生學(xué)藝的時候,我14歲,那是在北京曲藝界同仁歡迎他來京的聯(lián)合演出以后。
在回憶這段往事之前,我想先簡單介紹一下京韻大鼓。
京韻大鼓這種曲藝形式,唱腔激越、雄壯,而且有大幅度的身段動作,以及從京劇借鑒來的“刀槍架”身段配合,唱來十分傳神。這種曲藝形式給人以格調(diào)高雅、氣勢磅礴的感覺,所以它成為北方曲藝中的主要曲種。在曲藝雜耍的專場演出中,一般都必有京韻大鼓,而且多用在“底活”,起碼也得在“倒二”、“倒三”。如果哪個曲藝雜耍專場里沒有京韻大鼓,就顯得美中不足。但是,京韻大鼓在北方曲藝中能有這種地位,是從“鼓界大王”劉寶全開始的。
早年,沒有京韻大鼓這個名稱。它的前身是“北板大鼓”,也叫“怯大鼓”。和當(dāng)時其他曲藝形式一樣,也是按照上下句數(shù)著往下唱,聽起來同樣平板,溫吞。久居?xùn)|北的鼓書藝人張小軒原來唱的就屬于“怯大鼓”。隨著時代的不斷進展,藝術(shù)品也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fù)雜,發(fā)展變化。
演唱“怯大鼓”的藝人在演唱的過程中,當(dāng)然都會感到自己的演唱藝術(shù)有改進提高的必要,也就各自根據(jù)本身的特點對“怯大鼓”進行了改革,逐漸與原來的“怯大鼓”出入越來越大了,遂改稱“京音大鼓”,又改稱“京韻大鼓”。其中改革最大、成效最顯著的一位就是劉寶全,另一位是白云鵬,形成了劉、白兩個流派。
白云鵬的白派唱腔,是朝著小巧、秀氣、細(xì)膩上發(fā)展的,求逐字逐句的韻味,不以大幅度的身段動作取勝。他的唱段,兒女情長的內(nèi)容為主,如《紅樓夢》的段子《探晴雯》、《磕指換襖》、《千金全德》、《孟姜女尋夫》,《樊金定罵城》之類,演唱中,都通過細(xì)小的過節(jié)表達深沉的感情,耐人尋味。
劉寶全原來在京刷科班坐科,學(xué)老生。他有一條天賦的高亢、清脆的好嗓子。但唱京劇必須勒頭,吊眉,劉寶全卻一直沒有闖過勒頭這一關(guān)。只要勒上頭,他馬上頭暈、嘔吐,于是不得不放棄京劇轉(zhuǎn)到曲藝,向演唱“怯大鼓”并有所改革的宋五、胡十、霍明亮、王慶宏等老藝人學(xué)習(xí),改唱了大鼓。
由于他有京劇唱作基本功底子,“把子功”也學(xué)過,他在改唱大鼓以后,就把京劇的東西加了進去。在唱腔上,他憑著好嗓子,不僅抑揚起伏自如,而且用上京劇的“嘎調(diào)”;在吐字上,他把京劇中的韻白結(jié)合在唱念當(dāng)中,借以表現(xiàn)古代英雄人物的氣度;在身段上,他用了京劇的某些表演技巧,尤其把京劇中的“把子功”變成“刀槍架”身段,摹擬古代戰(zhàn)場上的對陣。這都為京韻大鼓的演唱開創(chuàng)了新路,豐富了唱腔和表情,形成了有獨特風(fēng)格的劉派。
這個派別的形成,他是得到他的弦?guī)燀n永忠、韓永祿、白鳳巖、王文川等幫助的。劉派的唱段以《三國》、《水滸》中的武段子居多,曲中人物多是粗獷豪放的。劉派的唱腔唱法也正有利于表現(xiàn)這些個特點。
劉、白兩派雖然各有特色、各有觀眾,但是劉寶全的嗓子要比白云鵬好得多,加上身段動作幅度大,明快、醒目,在舞臺上顯得“火爆”。對比之下,白云鵬的唱腔雖然不平不板卻不免給人溫吞的感覺。加上白云鵬用的是河間口音,唱作細(xì)膩處涵于內(nèi)在者居多,形之于外者不能顯而易見,學(xué)起來困難較大,所以,肯于下功夫去學(xué)白派的演員不多。繼承白派而有顯若成就的,長期以來只有閻秋霞一人。
由此劉派的聲勢和號響都超過了白派。后來興起的京韻大鼓演員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學(xué)劉的,如白鳳鳴、駱玉笙(小彩舞)兩位,都是在學(xué)劉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各自的特有條件發(fā)展變化自成一家。劉寶全的“鼓界大王”譽稱,也是由此形成并得到廣大內(nèi)外行公認(rèn)的。
劉寶全原籍河北省深縣,落生在北京。他在北京安家,有自己的房子,可是他卻久在天津演出,有時也去其他城市唱唱,在北京演的時候反而極少。他每次到北京,多是在外埠演出了一年半載、甚至更長的時間之后回來休息的。正因為他在曲藝界的威望很高,回北京的機會又很少,所以他每到北京,曲藝界的同行必然約他演出幾場。戲園子方面和聽眾也都有這種要求。
1939年劉寶全從天津回到北京。這次他至少有將近兩年沒有回北京,因為我自從來到北京,就一直沒見過這位老前輩。當(dāng)時劉先生已是六十多歲的高齡,拿那時候的話說又是“闊別已久,載譽返京”,這就成為曲藝界的一件大事。
全國華、張三、王文瑞三位大管事(當(dāng)時曲藝界有專門管約角和組織演出的人,稱為大管事,相當(dāng)于京劇界的“經(jīng)勵科”。全、張、玉即是當(dāng)時曲藝界的大管事)和曲藝公會會長曹寶祿等人商量,準(zhǔn)備請劉先生演出幾天。那時候劉先生住在和平門外東琉璃廠里的東北園,他們就一同到劉先生家里去邀請。劉先生當(dāng)然是慨然答應(yīng)。當(dāng)時就定下來共演三個晚上。
劉先生的段子,頭天是他最享名的拿手杰作《大西廂》,第二天是《趙云截江》,第三天是《華容道》。這次演出的名義是:北京曲藝同行歡迎劉寶全先生來京聯(lián)合演出。曲藝同行人人都愿意參加這樣的演出,一則,參加這樣的大合作,與劉先生這樣的鼓界大王同臺,的確露臉,有光彩;二則,借此機會也能向劉先生學(xué)習(xí)。全國華他們?nèi)缓凸珪芯繘Q定,凡是在北京曲藝界里數(shù)得著的演員盡量邀請,分別在這三天的演出中在劉先生前邊墊場演出。我也幸運地被邀請了,我的場口安排在頭一天。
聽到和劉先生同臺演出的消息,我真是高興極啦,我想這對我來說更是一個學(xué)習(xí)的好機會。自從來到北京,尤其自從在慶樂園登臺演唱以后,我就經(jīng)常在同行的談話里,聽到劉寶全這個名字。每一提及,誰都表示出對他的仰慕和尊敬。我也從收音機里、從唱片里聽過他唱,真是字正腔圓、悅耳動聽。只可惜一直沒有見過這位老先生的面。這次機會來了,卻又只有三場。
劉先生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以后什么時候還能再聽他唱?不能估計。我回到家里就跟父親說,這三天我想每天都能去聽劉寶全師大爺?shù)某?,要求父親允許我回絕這三天晚上的堂會。父親對我學(xué)藝一直是支持的,同意了我的意見。又跟我說:“論輩分,你得管人家叫師爺爺,見了面可別叫師大爺呀!”
這次演出定在前門外鮮魚口里的華樂園。那時候北京的幾個大戲院都集中在前門外。一出前門,在五牌樓根底下,靠東有一條斜著進口的小街,名叫肉市。進肉市北口走幾步,路東是廣和樓(現(xiàn)在叫廣和劇場);出肉市南口是鮮魚口。鮮魚口西口與大柵欄東口,隔著前門大街。在大柵欄這條街上,除了慶樂、三慶而外,再往西走,路北是廣德樓(也就是目前前門小劇場所在的地方)。它的對面是大觀樓,以放映電影為主也演曲藝,只是不演京劇、評戲。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