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從一個字來聊聊老子的道家哲學思想。我們都知道道家思想博大精深,而道家思想的精髓和淵源就是老子的《老子》或者說《道德經》一書了。它分上下兩篇,上篇《德經》共37章、下篇《道經》共44章,合稱為“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共5000多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名著之一,對傳統(tǒng)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fā)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說到《道德經》或者老子的道家哲學思想,很多人都已經很熟悉了,甚至都能隨口說出幾句。比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等。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那如果要問你道家思想中,哪一個字最能體現(xiàn)道家思想的精華呢?那可能就是“無”字了,因為在《道德經》一書中,老子一共有60余次用到了“無”字,那這個字有什么特別之處,被老子反復多次提及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這個“無”字。
第一:什么是“無”?
第二:為什么有“無”?
第三:“無”有什么用?
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意思是說,用我們的眼睛不能觀察到的事物,我們稱它們?yōu)椤耙摹保挥梦覀兊亩洳荒苈牭降穆曇?,我們稱它們?yōu)椤跋!?;用我們的觸覺不能知覺到的物體,我們稱它們?yōu)椤拔ⅰ?。那在這些可見可聞和可感覺之外的東西呢?因為它們超出了我們感覺范圍以外,我們再也找不到什么手段可以獲得關于它們的信息,所以說我們再也無法對它們進行追問和研究了。由于它們都是一樣的無法為我們所認知,所以我們干脆就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物質,并命名為“無”。
道即是無,老子說“道常無名”。
講到這里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古人所講的“無”,并非是指虛無和空無,而是指超出我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認知范圍以外的自然事物。由于我們無從對其感知,所以才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事物,并勉強用“無”這個詞對其加以命名。所以有、無這對范疇,也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坝小庇脕砻蛑戈惪梢酝ㄟ^我們的視覺觀察,可以通過我們的聽覺聞聽,可以通過我們的觸覺知覺到的所有的自然事物。而“無”則是用來命名或指陳超出我們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的認知范圍以外的所有的自然事物。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以及“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都是對萬物起源的“無”的闡述。
在《莊子》的《庚桑楚》篇中,說到一個故事,
有一天,冉求問孔子說:“我們可以知道天地的起源嗎?”
孔子回答道:“可以。古代就和現(xiàn)在一樣。”
冉求無言以對,便退了出去。第二天他又來問孔子說:“昨天我問老師:‘可以知道天地的起源嗎?’老師說:‘古代就和現(xiàn)在一樣?!敃r我還很明白,現(xiàn)在卻又迷糊了,請老師開導開導?!?/p>
孔子說:“昨天明白,是因為你用精神去領會;今天迷糊,是你從形象上去了解的緣故。它本來就是沒有過去和現(xiàn)在,沒有開始和結束的。試想,在沒有子孫前就有了子孫,可能嗎?所以還是放棄形象的了解吧。”
冉求沒有回答,孔子緊接著說:“答不出來了?不要以為死是由生而來,也不要以為生是因死而生,這兩者本就是相互依賴,形同一體的。你以為在天地以前就有物生出來了嗎?事實上,所謂主宰物的,它本身并不是物,因為物的出生沒有先后的區(qū)別,在這個物生出前,又豈會沒有別的物存在?”
顯然孔子也非常贊同老子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說法。那為什么會這么說呢?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老子說現(xiàn)象世界事物之間是相互對立、相互關聯(lián)的,并且價值判斷也是相對的。比如沒有美的說法,就不會有丑;沒有善的說法,就不會有惡;同理,老子認為沒有“有”,就無所謂“無”。我們都知道“有”但實際上卻忽略了“有”的反面正是“無”。
其中這里的“有”和“無”是道家思想重要的命題,也身體體現(xiàn)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他認為天下一起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面;不僅如此,老子的也認為事物的對立面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相互轉化,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也體現(xiàn)了事物在兩個極端之間會相互轉化的道理。
前面我們說到了,“無”是萬物的起源,當然“無”還不僅僅是一個起源,它還有自己的用處,有什么用處呢?
老子的無的用處有兩層含義,第一是:“無為而治”。
當然這里并不是不去治理的意思,而是不過渡干涉,尊重客觀規(guī)律順其自然的意思。老子說:“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老子認為一個圣人治理國家,要凈化人民的心思,就沒有什么自作聰明的主張;滿足人民的安飽,就不會有更大的貪求;減損人民的心智,便沒有剛愎自用的行為;增強人民的體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讓人民保持無知無欲的天真狀態(tài),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欲望??梢娎献映缟幸环N返璞歸真的理想社會。
就像老子說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所以老子的“無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fā)揮萬民的創(chuàng)造力,做到自我實現(xiàn),走向崇高與輝煌。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yè),大部分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治國理念下取得的?!盁o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遵循客觀規(guī)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guī)律。
作為君主,不應該對人民有任何多余的欲望和奢求,就像老子說的“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守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意思是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據(jù)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強迫別人償還債務。只有這樣上下才能相和,仇怨根本不會產生。有德的君主,就如同持著左契,只順著人而不索取于人,人心無怨;無德的君主,就如同執(zhí)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人,人多生怨。給而不取,合于天道;天道雖毫無偏私,但沒有私親的天道,卻常常在幫助那有德的人。就像在《莊子》的《庚桑楚》篇中說:人民緊隨不舍的人,叫做天民;天所佑助的人,就叫做天子。
老子的“無”對于治國來說是“無為而治”,那對于每個人呢?“無”意味著什么?它有什么用處呢?當然有:
“無”是一起事物的基礎,是萬物運動變化的起因。
老子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p>
意思是車有三十根輻條。只有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中,有了車轂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如果沒有中空的“無”,就不能成為車轂。再比如,糅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的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fā)揮了它的作用。
在《莊子》的《外物》《徐無鬼》中,說到一個故事:
有一天,惠子對莊子說:“你所說的話毫無用處可言。”
莊子回答說:“知道無用就可以和他談有用的道理。廣大無邊的地,人所使用的,不過一塊立足之地而已,其余沒有用到的地方還多著呢!若將立足以外之地盡掘到黃泉,那么對于那塊有用的地而言,還有用嗎?”
惠子道:“沒有用了?!?/p>
莊子說道:“那么,沒有用處的用處不是就很明顯了!”
莊子說,腳所踩的地方雖然只是像鞋那么大的一塊地,但他還必須靠他沒有踩著的地方繼續(xù)遠行。多么深刻的領悟啊。
在《莊子》的《外物》篇中,也講到“無”的用處。他說,人肚里是空虛的,所以能容納胎兒;心地必須空虛,方可安容天機。比如房屋沒有空余的地方,婆媳難免有所爭吵。人也是一樣,心地若不空虛,六情自會互相爭奪。至于看見深山叢林就覺得清爽可喜,則是由于平日心胸狹窄,心神不適所致。
好了,今天分享“無”在老子的道家哲學思想里的深刻內涵。老子認為“道即是無”,“無”是萬物之源,是天地之始。“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生于無”。而且“無”的用處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它并不是不去治理,而是不過度干涉,與民不爭,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其自然的意思;第二層是“無”是萬物生存變化的基礎和起因,也就是說,沒有了“無”,“ 有”也就失去了意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