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3課《渡荊門送別》知識點 圖文解讀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朗誦:方明、雅坤等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酈師來啟蒙,不亦樂乎”。同學們好!我是你們語文啟蒙的酈波老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是李太白的五律名作《渡荊門送別》。詩云:“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span>
一般說到送別,總會給人以離愁的印象,而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李白的這首詩卻并非如此。我們知道所有的送別詩幾乎都有送別的對象,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比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還有高適的《別董大》,等等吧!而李白的許多送別詩呢,則不盡然,有的詩中呢有具體的所指,比如他的名作《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還有《贈汪倫》。有的則常常不在題目中寫送別的具體對象,比如他的《贈友人》,還有《送友人》等等。而今天的這首詩卻只寫了“渡荊門送別”這五個字,寫了地方,寫了送別,卻根本沒提到送別的對象,這到底是為什么呢?李白送別的究竟是誰呢?
詩題中送別,有的研究者認為便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因為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別情緒,所以如清代著名詩人詩歌批評家沈德潛在他的《唐詩別裁》中就認為這首詩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就說送別這兩個字可以刪除了。實際上我覺得這首詩除了可以理解為對故鄉(xiāng)的告別,還可以理解為李白送別的正是詩人自己啊。如果真的是這樣,這真是一種極其大膽的寫法,但也正是這種大膽的寫法為我們呈現(xiàn)了太白青蓮居士謫仙人的境界。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兩句呢展示的則是詩人所見到的荊門外的自然景象,你看連綿的群山逐漸遠去,茫茫的原野廣闊無垠,還有滔滔的江水奔涌不息。說到這一聯(lián),我就不由得想到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的一場比賽,有一道被大家戲稱為有點坑的題目,那是一道填句題,給出了下句“月涌大江流”,要求填出上句,正確的答案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出處正是杜甫的名作《旅夜書懷》。在題目中有一個非常容易影響人的混淆項,也就是今天這首詩中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我們只要把李白的詩和其他詩人的詩句比較一下,我們就很容易會得出這種認識。像初唐的陳子昂,家境、背景、理想抱負,其實和李白有許多相似之處,他由蜀出川的時候也寫過類似的一首詩,題目叫《渡荊門望楚》,前三個字一樣。詩的前四句,詩云:“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逼鋵嵟c李白寫的基本上是同樣的內容,也很清新雋雅,但卻遠沒有李白詩中那么蓬勃生氣的形象,也不像李白的詩活脫脫表現(xiàn)出時代的激情。所以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詩藪》就將李白此詩譽為“盛唐絕作”之一。
說回李白和杜甫的那個比較,你看杜甫筆下的這個平野,卻是星夜之下的景象,反襯出來的是空曠凄涼之境中個人的渺小與孤獨,隨月光涌動的江水滾滾,更多體現(xiàn)的則是歷盡人世滄桑的詩人內心的波濤洶涌,其實有一種時光飛逝、物是人非的荒涼之感。可以說杜甫筆下的月更像是較為黯淡的殘月,如果是一彎殘月,隨著江波涌動,月涌大江流,其實是詩人理想失落的象征,是詩人風燭殘年的象征,也是詩人寂寞悲愴心境的反映。而李白筆下的月亮呢,你看“月下飛天鏡,云生接海樓”。
大家看,同樣是寫水中的月亮,杜甫詩中的月是現(xiàn)實的,也是寂寞失落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皓月當空,是不可能看到滿天繁星的,而李白的“月下飛天鏡”,寫的則是如鏡般明亮飽滿的圓月,“下”還有”飛”,你看這兩個字賦予明月生命與靈性。無論是圣潔明亮的天上月還是柔美纏綿的水中月都是詩人純潔心靈的象征,是自由和光明的化身,是詩人畢生要追求的崇高理想,或者就是不切實際的夢想,不論是哪一種,都是這種理想和夢想的象征。而且還不止于此呢,李白作為融情入景的能手,不僅善于攝取自然景物,把自然景物攝取到詩境中來襯托自己的形象,而且長于充分發(fā)揮其天才的聯(lián)想,以理想的虛境強化自己的主觀感受,李白的狂放豪氣使他總能居高臨下的以大觀小,用他的神思幻想出”云生結海樓”的奇景。你看云氣飄渺,結成海市蜃樓,亦真亦幻,宛若蓬萊仙境啊。在這樣雄闊瑰奇壯麗的山水之中,一位投身于廣闊天地,心胸開闊,壯思飛越,對前途、對理想充滿了信心的年輕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眼前。
反觀杜甫,我們會發(fā)現(xiàn)晚境凄涼的他看到的是細草、微風、是危檣、夜舟的實際之景、細碎之景,所謂“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說起來杜甫原本也是一個很有追求的人,年輕時也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本想為國為民,但最終不但不為朝廷重用,還被罷官。于是杜甫江湖漂流,才會發(fā)出千年一嘆,自嘲“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并進而慨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如此漂泊在江湖之中算什么呢?我大概就是那天地之間一只孤獨的沙鷗吧。理想的失意就是讓杜甫覺得自己就只是天地一沙鷗的原因,而前面所謂平野遼闊,江流奔騰,星月燦爛,看似宏遠開闊,其實也都是反襯自己這個獨夜舟啊。在那個凄清夜里,停泊在寒江上的一葉孤舟,便是詩人晚年辭官漂泊的真實寫照,就表現(xiàn)了詩人的漂泊之感和故人之思。所以嚴羽的《滄浪詩話》中論及李白和杜甫詩的區(qū)別的時候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這兩首詩中就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啟發(fā)。其實這不僅是一種美學方面的不同,也是兩個人生活環(huán)境,人生際遇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李白生活的時代主要是開元天寶的40多年,尤其是其青年時期,正值大唐盛世,當時的唐王朝空前統(tǒng)一,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尤其是科舉選拔官吏制度的實施,更激發(fā)了年輕士子們對功名事業(yè)的無限信心和種種幻想,受時事和性格的影響,李白從小便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常常自比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比如管仲、樂毅、張良、諸葛亮、謝安等等。他《讀諸葛亮武侯傳書懷》中說:” 魚水三顧合,風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在《梁甫吟》里則仰慕姜尚、姜子牙,說“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發(fā)照清水,逢時壯氣思經(jīng)綸”。并自稱其抱負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宇大定,??h清一”。就是說,他要效法管仲晏嬰這一類在政治上有顯赫成就的人物,輔佐帝王,使國家強盛,社會安定,正是這樣一種濟世安邦的熱望、建功立業(yè)的理想促使著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而《渡荊門送別》正是他出游的第一篇力作。正因為如此,所以李白詩中“舟”的意象那和杜甫就完全不同了,故鄉(xiāng)水波下的行舟自由輕快,承載的是他渴望開創(chuàng)新天地盡情馳騁的理想和抱負。
尾聯(lián)的“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寫出的是一種輕快自由飛揚的情緒,是青年李白的意氣風發(fā)和萬仗豪情。對李白來說,他筆下長江山水筆下的景物不僅僅是現(xiàn)實的,更是精神世界的。年輕的李白有著謫仙一般的飄逸,絲毫不為世俗所累,對他而言故鄉(xiāng)的水是那么可親,奔流萬里為他送行,所以他送的其實就是他自己。這樣的送別詩里頭沒有悲情,沒有離愁,有的只是詩人自由思想與浪漫情懷,有的是詩人對過去生活的告別,還對未來理想的大大的擁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