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檔案
名稱:長江萬里圖
時間:現(xiàn)代
地點:巴西
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戊戌年
2018
11.28
長江
世界上位居第三的大河
中國第一長河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從西到東
蜿蜒曲折
從唐古拉山脈到上海奔涌入海
它全長6397千米
航怕長江
古往今來
不知多少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歌詠長江
李白的詩歌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寫出來長江的氣勢和雄偉
畫家也用手中的畫筆
去展現(xiàn)長江的萬世風景
今天給大家說的是張大千先生
所畫的《長江萬里圖》
《長江萬里圖》局部
張大仟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內江市中區(qū)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原名正權,后改名爰,號大千、大千居士,以號行。
1908年通過他母親學習花鳥草蟲等白描繪畫,打下堅實基礎。青年時期與其二哥張善孖曾東渡日本攻讀繪畫,后來又學習染織工藝,晚年的潑彩技藝或許也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
回國后耽于佛學,剃度為僧,法號大千,后經還俗,以法號行。
他曾拜曾熙、李瑞清學習書法,抗戰(zhàn)時期還前往敦煌臨摹了大量壁畫。張大千與齊白石有“南張北齊”之譽,與溥儒并稱“南張北溥”,新中國成立后又與溥儒、黃君璧有“渡海三家”之稱。
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棲身海外,其間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臺灣。張大于詩、書、畫、篆刻俱精,尤其他開創(chuàng)了淡墨潑色山水流派,推動了現(xiàn)代中國畫藝術發(fā)展。
畵成
上世紀五十年代后,張大千先生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鄉(xiāng)愈切。祖國的山山水水因此經常在他的畫中出現(xiàn),他就通過自己的畫“臥游”祖國山河,聊解鄉(xiāng)愁。
《長江萬里圖》局部
1968 年,他的朋友張群正值八十壽辰,于是他思緒萬千,奮筆繪畫,只用了十天時間,就精心繪制出《長江萬里圖》。
《長江萬里圖》局部
《長江萬里圖》是為絹本設色國畫。畫寬53.2厘米,全長1979.5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979年7月,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長江萬里圖》,6000多觀眾前擁后趨,并印行《張大千長江萬里圖》。展覽當時,印制的幾百幅圖卷被搶購一空,盛況空前。之后,該作屢屢被出版印刷,不少畫家將此作為學習范本,大大推動了現(xiàn)代中國畫藝術發(fā)展,影響可謂深遠。
《長江萬里圖》局部
在近20米的長卷中,張大千選取了從四川“岷江索橋”到長江出海的一段,分十段分別繪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漢、鄱陽湖、黃山、南京、鎮(zhèn)江、吳淞口等十處江山勝景,可獨立成圖,又可貫連。
《長江萬里圖》局部
在這幅長卷中,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岷江索橋”,而后,隨長江滔滔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懷抱。
《長江萬里圖》局部
一路上浩浩蕩蕩,山巒重疊,云霧顯晦,翠色溟溟如海,一江橫流,森森淼淼,只在靠山腳的江岸邊,遙見幾只帆船在浪濤中顛簸;沿岸橋梁村鎮(zhèn)、山野人家,將萬里長江盡收眼底。
在這幅長卷的前面有“長江萬里圖”的引首題跋,它是由參加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同盟會會員趙恒惕所題。
引首題跋
技法
此長卷,畫面布局宏大,氣脈流貫,繁復變化卻又渾然天成,顯示了畫家深厚的功力,也表現(xiàn)了畫家氣吞山河的胸懷與氣度。
《長江萬里圖》局部
在技法上,這是一幅潑墨潑彩畫、他既采用了傳統(tǒng)山水畫的破墨、積墨、潑墨等技法,又融會了西方繪畫的潑彩法,形成了“潑寫兼施、色墨交融”的風格,這也正是大千晚年的主要畫風,具有強烈的個性,豪邁奔放、雄渾蒼茫,展卷之下令人嘆為觀止。
《長江萬里圖》局部
潑彩畫法使得這一巨制產生了比歷代同類作品更為雄渾的氣魄。我們不僅從這幅畫中能讀出張大千氣吞山河的氣勢,還能感受到他眷戀祖國的情懷。正如張大千的好友、著名畫家葉淺予所說:“處理這樣宏大的布局,寄托深厚的思國之情,不是一般胸有丘壑的山水修煉所能勝任,必須具備氣吞山河的胸襟和飽滿的愛國熱情,才可以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長江萬里圖》局部
早期的青綠山水畫往往帶有神仙氣象。明清以來,山水畫并沒有很大的發(fā)展,尤其是青綠山水畫更是趨于衰退。一直到張大千的這種潑墨、潑彩山水畫才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一趨勢,更完全擺脫了神仙氣象。
《長江萬里圖》局部
古代有“五日一山,十日一水”的說法,一幅畫要數(shù)十天、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才能完成。但是張大千繪制20米長的《長江萬里圖》卻僅用了10天,而且當時他也已經古稀之年。拋開他旺盛的精力,這不得不說是得益于張大千在山水畫方面的技法革新。
高清《長江萬里圖》長卷欣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