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遙遠的西北,真的有這樣一個能滿足各種想象的地方:張掖。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
詩人羅家倫初遇張掖,滿目風景,山川秀麗,想起了自己的江南故鄉(xiāng),便寫下了這首名句。
南依祁連山脈,北望巴丹吉林,這里水草豐美、風景綺麗,很多人都說這里是“塞上江南”。
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的商貿(mào)駝隊從這里經(jīng)過,駝鈴聲聲化腐朽為神奇,讓張掖成為河西走廊的核心地域,沉淀千年的深厚文化從這里生發(fā)。
早在西漢時期,張掖郡就正式設(shè)立,千年之后,張掖依然名為張掖,風景不變,積淀更深。
“下一站,大西北,馳騁塞外。”
從關(guān)山秋月,到長河落日,從云海蒼茫,到縱馬飛馳……這里草原遼闊,風景獨特,裝得下自由和夢想,也見證希望和勇氣。
河西有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素有“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
自古以來,張掖的七彩丹霞地貌就吸引無數(shù)游人參訪,其中不乏張藝謀、姜文等大導演的身影。
張藝謀執(zhí)導的《三槍拍案驚奇》、姜文執(zhí)導的《太陽照常升起》、李睿珺執(zhí)導的《隱入沉煙》、電視劇《神探狄仁杰》等作品均是在張掖取景。
與南方丹霞不同,西北丹霞地貌造型豐富、面積廣闊,且無任何植被覆蓋,地面肌理和色彩直接映入眼簾,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張掖丹霞各美其美、不盡相同。臨澤丹霞的絢麗多姿,平山湖丹霞的雄渾氣魄,冰溝丹霞的獨特造型,共同構(gòu)成了張掖丹霞的綺麗圖景。
那些神秘又溫暖的故事,與千變?nèi)f化的張掖七彩丹霞形成呼應,當攝影機佇立此處,蒼茫大地上的光影也就變得愈發(fā)動人。
除丹霞地貌以外,張掖南枕祁連山,北依合黎山、龍首山,黑河貫穿全境,在山水之間,方顯張掖秀麗之本色。
“祁連”在古代匈奴語中意為“天山”,意為山峰高聳險峻,這里常年積雪,冰川綿延,總面積多達2000多平方千米,被譽為“高山水庫”。
八一冰川的積雪融水傾泄而下,便有了中國第二大內(nèi)陸河,因河流中攜帶了大量黑沙,水面呈現(xiàn)黑色,故此得名“黑河”。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張掖孕育勃勃生機的命脈所在。
古代的張掖,城內(nèi)外“抬頭見葦,舉步見塘,家家有泉水,戶戶植垂柳”。
如今的張掖,依然有澄碧湖泊和蘆葦蕩,湖光山色,樹木蔥郁,交相輝映,所以被稱為“戈壁水鄉(xiāng)”、“塞上江南”。
在約80千米的城市剖面內(nèi),冰川、森林、草地、濕地、荒漠、綠洲等獨特自然景觀依次展現(xiàn),每一處都美不勝收,游人流連忘返。
一個城市,能夠孕育出如此奇多景觀,一年四季,風景各不相同,不得不令人稱奇。
張掖還有著全國距離城市最近的自然沙漠體育公園,人們在這里賽駱駝、滑沙、射箭、沙漠越野、沙漠滑翔。
漫步沙海,極目遠眺,可以領(lǐng)略王維筆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景象。
在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啟自駕,目的地直指張掖,看一看春天的丹霞、夏天的雪、秋天的荒漠、冬天的夜。
歷史上西漢時期,張騫曾兩次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霍去病三次出入張掖,大破匈奴敵軍,河西走廊首次歸入大漢王朝版圖。
因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所以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得名“張掖”。
千年風塵,河西走廊不改本色,“塞上明珠”名片越擦越亮,1986年,國務(wù)院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張掖名列其中。
張掖南北兩山之間,水草豐美,綠茵如織,自古以來就是軍馬重鎮(zhèn)。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創(chuàng)立山丹軍馬場,也為這片土地注入勇毅開拓的軍魂。
古時《匈奴歌》有云:“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當年的霍去病,就是越過焉支山大戰(zhàn)匈奴敵軍。
如今,昔日的戰(zhàn)馬嘶鳴逐漸遠去,山丹軍馬場的壯觀豪邁依然不減,南來北往的游人,在張掖草原的雄渾風光中,感受歷史與當下的時空交錯。
回望這片熱土,曾經(jīng)承載了太多熱血與榮光。
公元609年,隋煬帝曾在焉支山會見西域27國君主使臣,盛會長達六天六夜,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萬國博覽會”。
從隋朝都城洛陽到河西走廊張掖,兩地相距1500多公里,路途無比艱險,隋煬帝歷時半年才終于到達,他也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到過河西的封建帝王。
當隋煬帝登上象征君臨天下的焉支山頂時,高昌、伊吾等國君主使臣紛紛表示臣服,并表達前往長安、洛陽進行商業(yè)貿(mào)易的愿望。
自此以后,隋煬帝開驛站、修商道、免關(guān)稅、通貿(mào)易。
這場在張掖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不僅推動了中原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也為兩地百姓帶來繁榮。
西域各國商人紛紛涌向張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往來交流日益密切,東漢亂世之后,中原大地再現(xiàn)繁華盛世之景象。
張掖也在歷史上,留在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此后的“絲綢西去,佛教東傳”,都與這個西北重鎮(zhèn)結(jié)下不解之緣。
佛教傳入東土的歷程中,在張掖留下了僧人鳩摩羅什、玄奘的足跡;
元代時期,馬可·波羅在張掖旅居一年有余,也被這里的燦爛文化和秀麗美景折服。
多民族融合聚居,厚重的歷史積淀,讓張掖歷經(jīng)千年風塵而不改本色。
漫步在張掖的沙地之上,風聲從耳畔呼嘯而過,仿佛也能穿越時空,聽聞那猶在飄蕩的戰(zhàn)馬嘶鳴、聲聲駝鈴。
來到張掖,一定要感受策馬奔騰的無限快意。
山丹軍馬場,已有214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亞洲第一大皇家馬場。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大馬營草原,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
自西漢以來,這里以當?shù)伛R種為基礎(chǔ),又引進頓河馬與浩門母馬,繁育出了山丹馬。軍馬場的創(chuàng)立,使?jié)h朝掌握“戰(zhàn)馬”這個核心的軍事資源,擺脫了“以糧換馬”的窘境,不再受制于人。
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慕名而來,只為領(lǐng)略山丹馬的雄姿風采,馳騁草原之上,游蕩天地之間。
以漢為名,觀今鑒古,與敢為者同行。
草原之上的車輪印記,風中呼嘯的疾馳之音,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驅(qū)車而來,一睹千年張掖和山丹馬的獨特風采。
一個“漢”字,承載著千年以來的深厚情感。
漢馬亦是戰(zhàn)馬,為國而戰(zhàn),踏遍千山,只為守護民族之尊嚴、黎民之安康。
受戰(zhàn)神霍去病啟發(fā),比亞迪漢DM-p戰(zhàn)神版在千年之后,用自己的獨特方式致敬“大漢戰(zhàn)神”:
以甲胄靈感為車身注入玄空黑配色,搭配戰(zhàn)神版運動外觀、內(nèi)飾套件,彰顯戰(zhàn)神風采。明星技術(shù)云輦-C智能阻尼車身控制系統(tǒng),在各種地形上保證駕駛的舒適性和穩(wěn)定性,像大漢戰(zhàn)馬一般,帶領(lǐng)駕駛者奔向一個又一個榮耀和勝利。
漢DM-p戰(zhàn)神版,用3.7s百公里加速的實力,披堅執(zhí)銳,英勇無畏,踏風而行。
自古以來,張掖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農(nóng)耕與游牧文化在這里交融,繁榮與往來貿(mào)易在這里發(fā)生,大漢軍馬馳騁天地之間,方知疾風之勁。
巍巍大漢風骨,煥發(fā)新生之力,比亞迪漢正以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向世界彰顯中國風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