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一名小學老師撰寫的教育案例:
“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打造小學美術高效課堂”
一、背景:
美術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正式公布,中國基礎美術教育正式走進核心素養(yǎng)時代。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chuàng)意實踐”和“文化理解”。
《美術課程標準》里明確要求:“美術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導向,在核心素養(yǎng)統(tǒng)領下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fā)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p>
學校美育結合其他學科開展了讀寫繪、晨誦等課程,孩子們經常接觸到的黑板報、手抄報、寫繪都與美術息息相關。
為了提高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落實《美術課程標準》里的要求,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探索有效策略,打造高效美術課堂。
二、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分析:
就近幾年的美術教學經驗及學習研究發(fā)現,美術課還是很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1)“滿堂灌”且不達標;
(2)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性差,參與度不夠,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3)下課鈴聲響,學生完不成美術課堂作業(yè);
其主要原因可歸結為:
(1)教學目標設置不明確且可達成性差(再簡述);
(2)切入點遠離學生生活經驗;
(3)學習方式缺乏自主性;
(4)學生主體及教師主導的地位不清晰;
(5)媒材應用不夠創(chuàng)新。
三、問題解決的過程:
教師要充分理解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程標準,充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在湘美版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繞繞涂涂》中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從教學目標設置,課程切入點,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媒材應用幾方面對本課進行了嘗試并總結出以下經驗:
《繞繞涂涂》一課是學生感性認識線條的一個起點,要求學生有意識地用線畫出自己所要表現的形狀,以此培養(yǎng)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表達能力。把兒童空間的、動作的體驗與平面的、模擬的描繪緊密地結合、巧妙地轉換,使兒童直觀地感受到了線與形的關系。
(一)目標設置明確,具可達成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備支配教學實踐活動的內在規(guī)定性,起著支配和指導教學的作用,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依據。在《繞繞涂涂》一課,課標上呈現的教學目標是:
1.啟發(fā)感受和認識物體的形狀;
2.大膽用線圖繞出物體的形狀;
3.體驗繞線涂畫的樂趣,激發(fā)繪畫熱情。
課標已經指引了大方向,在這里稱之為“一級目標”。我根據學情備出切實可操作的“二級目標”。具體敘寫如下:
1.學生能感受和認識物體的形狀,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
2.學生能大膽用線繞涂出物體的形狀。通過探索和實踐,學生對繪畫創(chuàng)作所用的工具有初步認識。
3.能體驗涂繪繞線活動的樂趣,煥發(fā)出繪畫熱情。在涂抹色彩的過程中感受創(chuàng)作的喜悅,引發(fā)學習美術興趣。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體驗美術繪畫方法的多樣性,能用自己構想的方法來進行表現創(chuàng)作。
這樣既避免了教學方向的跑偏,又不至于盲目設置目標,造成教學目標多且重復、重難點不明確等問題。
(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切入課程。
《繞繞涂涂》一課一般的教法是教師示范、言語講解、作業(yè)欣賞等,但最后的作業(yè)效果是模仿者居多,大膽者較少,主要原因是學習者沒有建立起所畫線條與自己生活的聯系,也就是說學習者沒有建立起學習的個人意義。但在《繞繞涂涂》一課教學設計中,我一開始就呈現一小段民間藝人糖畫繞出幾種物體形狀的視頻,由此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及表現欲望。
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兒童設法習慣于新的思考方式,嘗試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也引領兒童與想要表現的事物建立起輕微的關系,會使他們產生極大的滿足感。
(三)讓自主學習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
以往的美術教育教學更多關注的是學生作品呈現效果,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和策略來進行學習的。因此,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過程是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和自主學習的關鍵。
在《繞繞涂涂》教學中我采用嘗試練習和自主表現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真實情境中學,從做中學。在嘗試練習環(huán)節(jié)1中,我播放“大家試一試”PPT,出示兩個水果實物圖。嘗試練習環(huán)節(jié)2是播放“你來猜一猜”PPT。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練習和自主表現使教育目標與個體的需要相一致,尊重了個體的獨特性。
(四)以學生為主體的“非指導”性的教學行為。
“非指導”的指導行為,強調教師的“指導行為”,而不是單一的對話行為或呈示行為,這種指導是一種注重學生的主體性,重視教學要發(fā)展學生個性,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動機。這對自主學習、意義學習更有積極的意義。因此,我設置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教學環(huán)節(jié)1:基本方法,重點指導。
教學環(huán)節(jié)2:分層練習,由易到難的添畫游戲。
教學環(huán)節(jié)3:深入學習,欣賞感知。我利用PPT出示教材中的學生作業(yè)和之前平行班學生的作業(yè),并啟發(fā)學生發(fā)現更豐富的表現內容。
這一片段我著重在教學策略的運用上,通過指導引導、分層指導和分類欣賞,使兒童空間的、動作的體驗與平面的、模擬的描繪緊密地結合,巧妙地轉換,使兒童直觀地感受到線和形的關系。
(五)在教學資源上,創(chuàng)新媒材運用。
羅杰斯的學習理論試圖把認知與情感合二為一,以便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變化的、知道如何學習的、個性充分發(fā)展的人。在《繞繞涂涂》一課中我的做法是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資源,創(chuàng)新作業(yè)形式。
教學環(huán)節(jié)1:觀看大師作畫。師:我們和大師一樣也用到了這些不同的方法去涂畫,大師不僅用到了我們學習的幾種涂繞形狀的方法,也用到了用筆在小范圍內隨意涂,逐漸擴大而接近所想畫的物體外形。同學們向大師學習,在涂畫時要比較放松。
教學環(huán)節(jié)2:模擬大師,嘗試創(chuàng)作。
教學環(huán)節(jié)3:多種選擇,分組練習。
教學環(huán)節(jié)4:作業(yè)講評,鼓勵自我評價。
教學環(huán)節(jié)5:選擇媒材,拓展欣賞。
四、結果:
通過《繞繞涂涂》一課的大膽嘗試與創(chuàng)新,我輕松地達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課上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到本課美術活動中。孩子們基本都能在高亢的學習氛圍中很好的完成作業(yè),而且作業(yè)也都充滿了新奇感。下課后還意猶未盡地圍著我說:這節(jié)美術課特別開心,以后還想這樣上課。我也為能在課堂上帶給學生全新的藝術體驗而感到很有成就感。
五、反思:
在《繞繞涂涂》一課中,以核心素養(yǎng)為統(tǒng)領對教學目標,課程切入點,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媒材應用幾方面進行了幾番修改和嘗試。引領了學生多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現代氣息。但是對于一年級美術課堂來說也應該注重組織教學,管理好學生,有效地組織好課堂紀律,這也是今后我在美術課堂上思考研究的問題。
在核心素養(yǎng)的統(tǒng)領下創(chuàng)新教學,拓寬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才能讓簡單的課不簡單!
2
上述這篇教育案例,是XX 區(qū)某小學老師撰寫的教育案例,想請我抽空給“指點指點”。而且該老師還提出一個問題,即“主要疑惑是案例論文中問題解決過程必須要寫成故事形式嗎?”
在認真閱讀了該老師的教育案例后,我的第一反應這并不是一篇教育案例,而是像一篇結項報告的減縮版。因此,我也就直言不諱地告訴該老師說:“你這是結項報告的減縮版啊!不是教育案例。”
那么,該教師為什么會把教育案例寫成了結項報告的減縮版呢?這可能與我們論文申報《通知》的“附件”中“教育案例論文的相關內容及要求”有一定的關系。其中,我們對“教育案例論文的組成要素”是這樣要求的:(一)標題;(二)背景;(三)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四)問題的解決過程;(五)結果;(六)反思。這也是中小學教師常見的教育案例基本結構形式。
我們再看看課題結項報告的基本結構是:(一)研究背景;(二)研究過程;(三)主要做法與經驗;(四)研究成效;(五)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打算;(六)參考文獻。二者比較一下,我們不難看出,“教育案例論文的組成要素”與課題結項報告的基本結構有非常相似的部分,因此也難怪部分教師直接把原來的課題結項報告進行了改寫,想當然地認為結項報告的減縮版就是教育案例了。
我們之所以在論文申報《通知》“附件”中提出“教育案例論文的相關內容及要求”,主要是考慮到部分老師不會撰寫教育案例,或者部分教師的教育案例形式比較隨意,因此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相對規(guī)范的教育案例結構形式作為范例。但我們沒想到的是,部分教師的理解和認識出現了偏差,反而讓部分教師的教育案例撰寫誤入了“歧途”。
3
那么,教育案例和結項報告有什么聯系和區(qū)別呢?
我們認為,其主要的聯系體現在:1.都含有一個或者多個問題;2.都有問題的具體解決過程;3.二者的基本結構比較具有相似性;4.都有助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和有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
二者的主要區(qū)別體現在:
1.教育案例往往是一個典型事件或特殊事件,而結項報告不一定是典型或特殊事件;
2.教育案例往往具有故事性,并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而結項報告不是故事,只是對問題解決過程的客觀陳述;
3.教育案例具有較強的可讀性、生動性和趣味性,而結項報告只要把問題解決的過程完整、具體地表達出來即可;
4.教育案例要突出一個教育主題,即教育事件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從日常眾多的教育事件中篩選出最有感受、最具啟發(fā)性的,并蘊含有新理念和新思維的教育事件,提煉出明確、深刻的教育主題。而結項報告一般不突出教育主題;
5.教育案例可在案例的開頭或結尾表達自己的教育觀點,點明案例的基本論點及其價值,即反思。結項報告不需要表達自己的教育觀點,但可以反思自己的研究不足之處。
4
有一名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寫的教學論文中包括以上六點內容就行,不必一一列出來吧?”然后可能擔心說得不夠明白,又補充說:“我說的是,只要論文中包含這些要素,不用死板地按照‘一、標題;二、背景……來寫吧’?”應該說,這名老師的提問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事實上,這名教師的提問,直接指向了部分教師喜歡“教條式”的撰寫教育案例。我們提出了“教育案例論文的組成要素”,但并非要求嚴格按照這幾個部分撰寫教育案例,而且并非要把幾個要素的“名稱”標注出來。顯然,我們不希望廣大教師的教育案例都是一種結構形式,結構形式可以多樣化。我們提供的教育案例結構形式,只是作為教師撰寫教育案例的一種參考,而不是唯一。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再次明確一下什么是教育案例?所謂教育案例,就是我們中小學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典型教育事件或教育故事,其中包含有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過程和結果,并引發(fā)我們的思考和評價,就是教育案例。如一堂公開課、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一個教學片斷、一次家訪、一次師生對話、一次外出實踐活動、一個意外的事件發(fā)生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教育案例的素材。
由此可見,教育案例就是一個教育故事加上個人的反思。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案例應具有這樣三點特質:一是已經發(fā)生的客觀真實的典型教育事件,不能杜撰或虛構;二是給人啟迪和深思,小故事飽含著大道理;三是具有較強的可讀性,能夠給人身臨其境和引人入勝的感受。
5
我們的中小學教師每天都生活在教育教學現場,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事件。那么,我們教師隨時都有機會捕捉到那些“靈感”時刻,把那些最精彩、最動人的教育故事提煉出來,并付諸筆端,形成教育案例。顯然,這樣的教育案例對改進我們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提高我們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最后,我們再看一個教育案例,或許對我們會有所啟示吧!
“師愛打開學生的心門”
作者:梁 琎
后進生是學生中最需要關懷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常常因暫時落后而被遺忘、被忽略。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摒棄對后進生的偏見,多給后進生一些愛心、耐心,了解和掌握后進生的心理特點,針對每個后進生的不同情況,細心觀察,深入了解,分析落后的原因,把握他們的心理特征。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我們班有一位同學性格內向,整天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fā)言,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聽不清,常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fā)呆。學習成績居下,還有滑坡趨勢。
通過了解,發(fā)現他的父母因工作原因長期不在身邊,孩子隨祖輩生活,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都不能得到父母的幫助。孩子也對父母有很大的怨言。加上本身性格內向,變得過于敏感、少話,成績急劇下降,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心理陰影很大。這樣就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多年的班主任經驗告訴我,他出現這種情況,必須給予最大的溫暖和幫助。
首先經過和他父、母親長時間的溝通,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逐步達成了一致意見。我勸導他的父親,希望他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多關心孩子的思想、情緒的變化,多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讓孩子覺得父母非常關心自己,疼愛自己。
“師愛是教育的基礎”,為了去除他的心理陰影,我在課余經常有意無意的找他閑談,耐心地開導他,對他說:“爸爸、媽媽都很愛你,老師同學也都是你的親人,有什么不開心的事,可以跟我們說,我們都愿意幫助你,畢竟我們是你的家人、老師、同學。”他看著我默默地點了點頭。
這之后,學校或者班級一有活動,我就推薦他。因此他為班級爭得了不少榮譽。找到一次機會我約他進行了一次談話,非常誠懇的感謝他為班級的付出。他沒說話,但能看出他心里很激動。我讓他當班干部,我發(fā)現自從當了班干部他對自己的要求變高了。我感到他還是想進步的,抓住這次機會,我告訴他那就好好學習,有問題就來找老師。
緊接著我在班級里進行了“感恩父母”的班隊會活動,使學生理解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艱辛,理解父母工作的艱辛,理解父母對子女博大的愛。讓學生心里充滿陽光,看到生活、社會陽光的一面。
我用課余時間幫助他輔導功課,讓尖子生協(xié)助他完成學習計劃。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努力,我驚喜地發(fā)現他的情況明顯好轉,他在班級各項活動的影響下,逐步走出了家庭的影響,真正樹立起了良好的心態(tài)。他對我說:“梁老師,我現在特別愛學習,以前每天早上一想到要上學就不想起床了,現在每天都不用上鬧鈴自己就起床想上學了”。我說:“這就對了,你的進步我和班上這么多同學都看得到,今后也一定要保持這樣的學習勁頭,不能驕傲自滿”。他答應了一聲就跑了。我看著他的背影感到十分的欣慰。從那以后他上課能舉手發(fā)言且聲音較大,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下課他不但喜歡與同學一塊做游戲了,而且積極參加班級管理、年級管理。家長也反映他在家學習主動,樂于把班級的事講給父母聽,主動幫家長做些家務。看到他身上的變化,看到孩子臉上久違了的笑容,作為班主任的我終于放心了。
雖然現階段工作有了一定效果,但是我也不能放松,還是會一如既往的給予孩子們幫助和關愛。
作者|胡遠明(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主編|老胡科研工作室
編輯|陳晨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