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章作者:電臺凱迪
在臺灣電影《藍色大門》里我看見了聽搖滾樂最溫柔最愜意的狀態(tài):海風吹起少女孟克柔(桂綸鎂)的裙角,她的身體也隨著1976音樂的groove擺動著。暗戀她的男孩張士豪(陳柏霖)在一旁觀察著這一切,覺得陌生卻興奮莫名地竊喜著。音樂里混雜著孟克柔對性取向的未知還有張士豪對眼前這個女孩快溢出來的歡喜。
如果說后來的張士豪喜歡了1976樂隊,那一定是因為孟克柔。
如果問我喜歡一個樂隊的原因,我喜歡初識的陌生通過聽覺神經(jīng)的傳輸,到后來腦神經(jīng)覺得酸爽的整個過程。
幾年前,上海草莓音樂節(jié)請來了香港獨立搖滾樂團觸執(zhí)毛,現(xiàn)場觀眾稀疏零落,我作為碰巧來早了偶遇的其中一名觀眾被他們獨有的氣質(zhì)整懵逼了,那種感覺就是驚艷到,回家后開始找他們各種沒演過的歌來聽。那會兒我就想把他們的歌分享給全世界。
那么,當你喜歡一個樂隊的時候,你到底在喜歡什么?
身邊一堆樂理非常精通的老師或者某些知名樂隊現(xiàn)任的樂手,這類專家級樂迷一般都是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喜歡一些樂隊,比如Pink Floyd的Syd Barrett或者David gilmour、齊柏林的jimmy page、他們可能是從技術層面想達到某個人的水平而喜歡這個樂隊。
這些人一般屬于“我喜歡這個樂隊,我要比他們牛逼”這樣的心理。雖然大部分也只是調(diào)侃和自我安慰,但這種也算是愛到極致。
有人喜歡一個樂隊因為永遠那些講不爛的故事和吹不完的牛逼。一般已經(jīng)去世的搖滾明星一般更容易被推崇,到日子按時按點紀念,自殺或者離奇死法的那種粉絲更多,忌日就分享首歌然后加上“r.i.p”在微博朋友圈點一根蠟燭。
越來越多的人熱愛將一些事件夸大,然后給它賦予和搖滾沾邊的意義。如果有一天形式大于內(nèi)容,這樣的搖滾樂不聽也罷。
也有人喜歡一個樂隊純粹是因為他們火。當有些樂隊開始有一點火的苗頭,或者身邊的不少朋友說他們好聽,他們就趕緊打開播放器點開排行榜較高的那首聽,覺得歌詞不錯,聲音不錯可能還沒聽完就把這個樂隊標注為喜歡的樂隊。
聽最紅最俗的“民謠”,這幫人一般是當年的非主流的主力軍,因為核心理念是一樣的,跟最熱的風,做最搶眼的悲傷少男少女。
扎堆實在可怕,復制有個性的行為會讓人覺得視覺疲憊。人們在品味上其實是需要有認同感的,如果你喜歡了一首歌無人喝彩你也會覺得沒勁。
2010年我第一次看國內(nèi)音樂節(jié)在杭州,西湖邊并不溫柔的雨蹂躪了整片太子灣公園的草地,泥濘幾乎淹沒腳踝,所有的鏡頭都是模糊的,所有沒被雨嚇走的樂迷都是狼狽卻幸福的,臺上有熟悉卻第一次真實出現(xiàn)在眼前的樂隊:寵物同謀、甜蜜的孩子、曹方……人生的第一場整體體驗是身體被轟炸般的疲憊,想干掉全世界的心都有了,然而我的眼睛卻真正打開了關于搖滾樂真實的3D視角。
近兩年也跑了幾次音樂節(jié),另人高興的是愛來看現(xiàn)場的人真的越來越多,這是好事,但當人們靜下來觀察一下,看現(xiàn)場只是為了拍個小視頻來張合影發(fā)朋友圈的人真的不少,如果天氣再惡劣一些,也許現(xiàn)場會少了很多自拍桿兒。
那到底什么是獨立音樂呢,為什么這年頭這個字眼使用頻率越來越高,卻越來越讓人不了解。如果作為聽眾,只靠扎堆來聽音樂,那這套獨立的字眼也是掛羊頭賣狗肉。
不能因為人數(shù)的多而去反對,更不能因為人數(shù)的少去定義牛逼??匆魳饭?jié)或者喜歡某樂隊的人越來越多這樣的事是好的現(xiàn)象,但不管別人怎樣,我討厭無腦的追捧。
我記得梁文道在《噪音太多》里回憶起自己和搖滾樂的初次相逢,那個巴士上突然因為Bruce Springsteen與他交談的高中生給了他一張秘籍一樣的紙條,上面寫著pink floyd、the doors、jimi hendrix、Brian eno……從此梁文道按圖索驥,越摸越遠,開啟了自己聽搖滾樂的生涯。
總有一件事、一個人讓你開始聽一些東西,撇開附和,你與這些音樂產(chǎn)生的共鳴是你和音樂的關系,不要因為這首歌火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獨立審美和搖滾是相輔相成的兩件事,只要還有一個用心做音樂的人就應該有用心聽歌的人。
當別人問你,你為什么喜歡一個樂隊,你可以說出屬于你自己的原因嗎?哪怕張士豪只是因為喜歡孟克柔,而她喜歡1976,畢竟1976音樂里藏有張士豪對她的喜愛和愛的鼓勵。
END
果醬周邊預售:太空搖滾主題T恤
(點擊下方圖片查看詳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