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致良知四合院
|正文|
44.16
問:“知識不長進,如何?”
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須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仙家說嬰兒,亦善譬。嬰兒在母腹時,只是純氣,有何知識?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認識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負,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故須有個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只從‘喜怒哀樂未發(fā)之中’上養(yǎng)來。后儒不明格物之說,見圣人無不知無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方其根芽,猶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葉,葉而后花實。初種根時,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葉想,勿作花想,勿作實想。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
——摘自《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原文版·陸澄錄44.16》
|讀后感|
“勿欲速,勿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我們往往剛剛讀幾天書,門還沒有進入,就著急見到效果。一有求速求效之心,便有功利夾雜其間了,所以陽明先生也反對談光景、說效驗。
成果是努力用功的自然結(jié)果,求也求不來。強求反而虛張聲勢、弄虛做假,最終也欺人欺己,貽笑大方。
每日推薦:
微博:@致良知四合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