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是最壯麗的自然景觀之一。如果你一輩子都呆在一個地方,那么你至少可以目睹一次日全食。如果你運氣好的,也許可以看到兩次。在日全食發(fā)生的時候,月亮可以完全遮擋住太陽的光芒。只有透過月面上的山谷才能有一線光線透過來,形成絢麗的“貝利珠”。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太陽和月亮的“大小”是如此的契合。太陽的直徑大約是月亮的400倍,而太陽到我們的距離也正好是月亮的400倍。這兩者“此消彼長”就使得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看上去具有一樣的大小,這在太陽系中的8顆行星和已知的166顆衛(wèi)星中絕對是絕無僅有的。而地球也是目前已知唯一擁有生命的行星?難道這也純屬巧合?
絕大部分天文學家的觀點是肯定的。但也許這些數(shù)字背后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一些“天機”。我們的月球是“與眾不同”的。類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巨行星的衛(wèi)星是通過兩種方式形成的。它們要么形成于由行星引力維系的物質盤中——類似微縮版的太陽系,要么就是由行星的引力俘獲而來的?;鹦堑膬深w衛(wèi)星火衛(wèi)一和火衛(wèi)二就被認為是通過第二種方式形成的,而火星也因此成為了內太陽系唯一具有兩顆天然衛(wèi)星的行星。
但是由于月亮相對于地球的大小來說太大了,因此無法通過這兩種方式中的任意一種形成。行星科學家們相信月球的形成只有一種解釋:在太陽系的最初1億年里,小天體在太陽系里橫行,其中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上了地球。這一碰撞完全地改變了地球,由此撞擊出的大量物質最終形成了個頭偏大的月球。
更重要的是,這么大的月亮對于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一種恩惠。由于來自其他天體的引力作用,地球在繞其自轉軸轉動的同時也會自然地擺動。而月球無形的引力則抑制住了這種擺動,防止了地球自轉的不穩(wěn)定性以及由此造成的災難性氣候變化。而這對于地球上的生命來說則是至關重要的。
地球處于太陽旁的“宜居帶”中,在這個帶中行星可以保持充沛的液態(tài)水。這無疑是承載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一個大到足以引發(fā)日全食的月亮的存在可能也是關鍵的因素。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么這將為在其他行星上搜尋生命產生重要的影響。
由于是在撞擊中形成的,因此月亮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漸漸地遠離地球。于是恐龍看到的日食和我們的截然不同。2億年前月亮要比現(xiàn)在看上去大得多,可以“輕而易舉”地遮擋住整個太陽。而對于幾億年之后的地球居民來說,由于月球已經(jīng)變得太“小”,因此不會再有日全食發(fā)生。
我們看起來很幸運正好位于兩者之間:形成于撞擊的月球正在遠離,與此同時它又惠及著地球上的生命。如果你足夠幸運在有生之年經(jīng)歷過一次日全食,請想象一下這一可能:也許正是這樣一個月亮才使你有幸站在那里目睹日全食的發(fā)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