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水西門的第三篇文章
阿育王次子宏德居蒼耳,為白飯王,是為白人之祖。其末裔名仁果
——《白古通記》
白族是中國第十五大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自稱“白和”,是中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少數民族。歷史上白族曾經是云南最大的民族。
白族曾統治云南一帶長達幾個世紀,從南詔國,到大理國。都可看到白族的巨大影響力,換句話說,白族的興衰可等同于早期云南的興衰。
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在云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大理國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qū),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qū)。大理政區(qū)與南詔相當。元世祖忽必烈,滅大理國后遷都昆明,從此昆明成為云南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中心。大理國由一個國家變?yōu)樵囊粋€行政省,封國王后裔大理段世為“世襲大理總管”白族依然管理著云南地區(qū)。雖然大理國不復存在,但是仍可區(qū)域自治,社會結構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直至明朝時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藍玉、沐英、平定云南,后對白族實行殘酷的文化滅族政策,焚毀了所有官方和民間的藏書,以至于后世無法系統的了解當時的歷史和文化。為什么明朝要攻打大理地區(qū)呢?因為元朝雖然將大理國變?yōu)榱俗约旱囊粋€行政省,但是不如說是元朝的藩屬國,因為它享有高度的區(qū)域自治。以至于它可以脫離中央政權,擁有完全獨立的能力,這一點在元末明初體現的尤為明顯。
滅大理國后,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大量移民,大興儒學,以夏變夷,直接徹底的瓦解白族政權。移民大概一百萬人,多為江浙一帶,以及湖南四川。軍隊允許攜帶家眷,使得云南本土的少數民族以及白族迅速與漢族融合。當時的云南基本上沒有漢族,絕大多數都是本土的少數民族,現在居住在云南的大部分漢族,多是由明朝時期遷徙過來的。《白古通記》就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誕生了。
《白古通記》是明初蒼耳地區(qū)白族精英遺民對本族歷史的敘述;是一部飽含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懷的歷史著作。其主要特點是將白族的歷史與印度佛教和阿育王聯系在一起,以佛教圣王的祖源和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抵御中原儒家文化的“以夏變夷”
這些祖源的出現以及宣稱方式,是表達蒼耳地區(qū)貴族遺民對明朝統治的一種妥協方式;而在元朝的刻碑中,并沒有如此強烈的自我認同感,明朝統治以后,祖源說才開始有明顯的變化。
總之,在民初社會巨大變遷的時代,蒼耳地區(qū)的白族精英遺民雜糅著亡國之痛和民族文化存亡之思,秉承“妙香佛國”悠久的佛教文化傳統,嫁接佛教文化與本土神話傳說,把白族的祖源與阿育王聯姻,選擇九曲山作為新的佛教圣地,標明白族擁有高貴的祖源血統和別樣的佛教文化傳統,以抵制儒家文化強大的攻勢,借此實現了一次精神世界的心靈突圍,從而完成了對白族歷史的敘說。如同漢族稱之為龍的傳人一樣。
與此同時,在當地原有文化的基礎上,以及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完成了九曲山(青巔山)到雞足山的易名以及轉化。雞足山成為新的佛教圣地,成為迦葉尊者的入定之所。并且這種說法迅速被人們所接受,以至于雞足山名聲鶴立,產生了世界第二座雞足山,還有一座在印度。可以說是明朝對于云南地區(q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徹底的改變了社會體系,現在依舊能看到這種影響,比如說云南各地基本上都有文廟,基本上都建于明朝,其中建水文廟尤為突出。
白族一個偉大的民族
水西門
聯系客服